周吉,男,汉族,**党员。1943年元月7日生,江苏宜兴人。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新疆音协副**、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兼博士生课程导师、香港民族音乐研究会国际特约代表。
在新疆的40余年间,周吉在**尔木卡姆艺术及新疆各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开拓性成果,成为新疆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创作理论研究的学科带头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自治区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周吉主持或参与完成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多次获省、部各级政府奖项,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等。
周吉 - 个人概述周吉同志在新疆从事艺术工作四十余年,在音乐学研究及音乐创作等方面成绩卓著。共单独或参与完成《**尔族音乐史》、《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等编著、专著15部(已出版12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尔木卡姆十题》、《绿洲丝路与西域乐舞》等论文数十篇:单独或合作完成《天山青松根连根》、《龟兹古韵》、《纳瓦木卡姆主题随想》等音乐作品百余首(部);主持或参与完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多次获省、部等各级政府奖项(其中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音乐创作奖”等)。
周吉同志在有关**尔族《十二木卡姆》及新疆各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有关古代西域乐舞和丝路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关**尔族及新疆各民族音乐发展、创作及其交响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成为新疆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创作理论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同行、专家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新疆**尔自治区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生前任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新疆音协副**。
周吉 - 职业生涯1959年到新疆从事专业文艺工作,初任演奏员,潜心学习**尔族传统音乐和语言、文字。
1965年起兼事音乐创作。
1973年调新疆歌剧团任音乐创作兼乐队指挥。
1979年至1981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指挥、作曲。
1985年调新疆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同时承担民族音乐学研究及音乐创作的任务。
1990年起任新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2003年底退居二线),并兼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新疆**尔古典文学和木卡姆学会副会长,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客座教授,**音乐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等职。
周吉 - 个人作品论著、论文:《木卡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丛书),《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本人为课题负责人),《中国新疆**尔族***教礼仪音乐》,《**尔族音乐史》,《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合作),《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新疆卷》(任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任副主编),《绿洲文化背景上的木卡姆音乐现象》,《绿洲丝路与<西域乐舞>》等约140万字。辅导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地的硕士、博士研究生6名;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音乐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多次举办讲座。
音乐作品:歌曲《天山青松根连根》(张德茂词),管弦乐《沙漠驼铃》(合作)、《纳瓦木卡姆主题随想》,民族管弦乐《龟兹古韵》,古筝独奏《木卡姆散序与舞曲》(合作),舞蹈音乐《漠之灵》、《山韵》等,参加**尔剧《艾里甫与赛乃姆》、《古兰木罕》、大型歌舞《天山彩虹》、《走向辉煌》等剧(节)目的音乐创作。多次获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文联金钟奖、文艺评论奖、民族民间文艺集成编纂特殊贡献奖等奖项;2007年6月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为新疆**尔自治区优秀专家、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周吉 - 个人影响2003年起,积极投入《中国新疆**尔木卡姆艺术》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为**尔木卡姆申报“代表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现正承担全国艺术科研重点研究项目《**尔歌舞艺术》的研究。
周吉是继王洛宾后之后新疆又一位去世的重要音乐家,为了学习新疆民族音乐和便于交流,他熟练地掌握了维语,仅这一点就让人佩服。他在新疆民族音乐的研究、宣传、创作方面,特别是十二木卡姆申报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新疆音乐界一位重量级的人物。
周吉 - 研究成果1.寻觅乌孜别克族民歌“埃希来”和“叶来”:新疆**尔自治区《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和“叶来”》项目组于10月27日至30日在伊犁作了为期4天的实地调查,采录了一场乌孜别克族婚礼,并到乌孜别克族**寺、民居、农家及原乌孜别克族学校进行了调查采访,在重点收集、采录“埃希来”(长篇叙事民歌)和“叶来”(短小民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新疆乌孜别克族的历史、人口分布、生活环境及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和形态、蕴藏情况、民俗及采集历史进行了调查,较为全面地收集到了**手资料。
2.周吉研究员《论“**尔木卡姆模式”》:**尔木卡姆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 四分音(将一个全音等分成四份,每个四分音程为50音分)、中立音的使用。2)、 上、下游移音(活音)大量存在。3)、 在乐调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音级上,可以存在几个音位不同的乐音。
由于木卡姆音乐中除了音级的进行,还有很多“音过程”(如游移音),周教授主张在此称“音列”而非“音阶”将更为贴切。并以恰尔尕木卡姆和乌夏克木卡姆为例,讲解了音列的“连接”(两组四音列相继连接,无交叠音)和“叠接”(两组四音列相叠连接,有一个交叠音)形式。
横向上,**尔木卡姆主要特点为:1)、 结构有定规。2)、 将主旋律在节拍节奏上加以变化(与汉族戏曲“板式变化体”有异曲同工之处)3)、 多为复合节拍,如5/8(3/8+2/8)、7/8(3/8+4/8)等。并且,在每小节中**个三拍的小单位里经常出现三拍的二连音、四连音及其变体。4)、 增盈节拍(每小节中的时值被增盈半拍)的运用。
3.《第六集》古韵寻踪:在克孜尔的263个石窟中,有一个石窟却被装上了防盗门,打开门进入主室可以发现,除了多层方形龛顶修缮一新外,壁画都荡然无存了,在不断到民间采风的过程中,周吉从南疆传统音乐十二木卡姆中,发现了龟兹音乐的端倪。
4.中国新疆**尔木卡姆艺术数据库
5.《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
6.不能将文化遗产纳入“科学”、“迷信”论域
7.寻觅乌孜别克族民歌“埃希来”和“叶来”
周吉 - 一路走好2008年5月5日,周吉离去了,听到这个消息震惊了。40多年来,他一直扎根在新疆,和少数民族艺人们一起悲欢与共,为少数民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鞠躬尽瘁。他和少数民族的情意已渗入到了双方的灵魂深处,他是最当之无愧的民族团结典范。用怀念、鲜花和他最喜欢的木卡姆音乐送他上路吧。新疆会永远记住他,新疆各族人民会永远记住他。“用什么来送我?就用木卡姆吧……”“我的萨塔尔琴以生命的纽带为弦,它能慰藉不幸者,予其悲怆与凄婉。我深深投入于木卡姆使之萦回于心,若耽于爱的憧憬即弹奏于伊人尊前……” ――《十二木卡姆》序曲开篇
周吉 - 个人评价40多年来,周吉完成了从一介江南书生向一名地地道道的新疆“**尔族汉子”的转变。让他发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新疆的**尔木卡姆艺术。周吉像着了魔似的痴迷于**尔木卡姆艺术当中,为了木卡姆,他走遍了新疆的沙漠、戈壁、绿洲,只要有回荡着木卡姆旋律的地方都会留下他的足迹;为了木卡姆,他学会了一口纯正的**尔语言,他与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为了木卡姆,他舍弃了自己钟爱的作曲生涯,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呕心沥*、鞠躬尽瘁。
艺术文化无疆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多种文化、艺术、宗教、语言在这里交融、撞击,从而成就了新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传统音乐留存。为了使这种文化留存世代相传,并在不断传承中得以发展和创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的**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就开始了对**尔木卡姆艺术的抢救与整理工作,一大批各民族音乐、语言、舞蹈等方面的专家,都投身于此,为**尔木卡姆的传承与保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从党和国家**人赛福鼎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进疆搜集整理木卡姆艺术的学者万桐书,从用了近半个世纪研究木卡姆艺术的“阿西克(痴迷者)”周吉到虽然生活在艰苦困境但仍引吭高歌木卡姆的民间艺人。他们无不是怀着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抢救、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50多年来,围绕新疆**尔木卡姆艺术,从**到新疆,党和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终于使其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周吉一辈子献身于新疆的民族艺术事业。不由令人想到天山南北正在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周吉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新疆民族文化大团结的典范。周吉就曾经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歌《天山青松根连根》作曲,如歌词中所唱:“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周吉就像天山脚下的一棵青松,40多年扎根新疆这片沃土中,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少数民族生活中,与他们欢喜与共,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与尊重,他用艺术的彩虹架起了民族团结坚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