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女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乔女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乔女》中的女主人公,电视剧版由赵凤霞饰演。

乔女虽是一个其貌不扬且身体残疾的女性,却为知己孟生讨还公道而四处奔走,并照顾孟生的母亲和幼子的生活。

,原文

  平原乔生有女黑丑,壑一鼻,跛一足。年二十五六,无问名者。邑有穆生四十余,妻死,贫不能续,因聘焉。三年生一子。未几穆生卒,家益索,大困,则乞怜其母。母颇不耐之。女亦愤不复返,惟以纺织自给。

  有孟生丧偶,遗一子乌头,裁周岁,以乳哺乏人,急于求配;然媒数言,辄不当意。忽见女,大悦之,阴使人风示女。女辞焉,曰:“饥冻若此,从官人得,夫宁不愿?然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益贤之,使媒者函金加币而悦其母母悦,自诣女所固要之,女志终不夺。母惭,愿以少女字孟,家人皆喜,而孟殊不愿。

  居无何,孟*疾卒,女往临哭尽哀。孟故无戚党,死后,村中无赖悉凭陵之,家具携取一空。方谋瓜分其田产,家人又各草窃以去,惟一妪抱儿哭帷中。女问得故,大不平。闻林生与孟善,乃踵门而告曰:“夫妇、朋友,人之大伦也。妾以奇丑为世不齿,独孟生能知我。前虽固拒之,然固已心许之矣。今身死子幼,自当有以报知己。然存孤易,御侮难,若无兄弟父母,遂坐视其子死家灭而不一救,则五伦可以无朋友矣。妾无所多须于君,但以片纸告邑宰;抚孤,则妾不敢辞。”林曰:“诺。”女别而归。林将如其所教;无赖辈怒,咸欲以白刃相仇。林大惧,闭户不敢复行。女见数日寂无音,问之,则孟氏田产已尽矣。

  女忿甚,挺身自诣官。官诘女属孟何人,女曰:“公宰一邑,所凭者理耳。如其言妄,即至戚无所逃罪;如非妄,则道路之人可听也。”官怒其言戆,呵逐而出。女冤愤无伸,哭诉于�|绅之门。某先生闻而义之,代剖于宰。宰按之果真,穷治诸无赖,尽返所取。

  或议留女居孟第,抚其孤;女不肯。扃其户,使媪抱乌头从与俱归,另舍之。凡乌头日用所需,辄同妪启户出粟,为之营辨;己锱铢无所沾染,抱子食贫,一如曩昔。

  积数年乌头渐长,为延师教读;己子则使学*作。妪劝使并读,女曰:“乌头之费,其所自有;我耗人之财以教己子,此心何以自明?”

  又数年,为乌头积粟数百石,乃聘于名族,治其第宅,析令归。乌头泣要同居,女从之;然纺绩如故。乌头夫妇夺其具,女曰:“我母子坐食,心甚不安。”遂早暮为之纪理,使其子巡行阡陌,若为佣然。乌头夫妻有小过,辄斥谴不少贷;稍不悛,则怫然欲去。夫妻跪道悔词始止。未几乌头入泮,又辞欲归。乌头不可,捐聘币,为穆子完婚。女乃析子令归。乌头留之不得,阴使人于近村为市恒产百亩而后遗之。后女疾求归。乌头不听。病益笃,嘱曰:“必以我归葬!”乌头诺。

  既卒,阴以金啖穆子,俾合葬于孟。及期,棺重,三十人不能举。穆子忽仆,七孔*出,自言曰:“不肖儿,何得遂卖汝母!”乌头惧,拜祝之,始愈。乃复停数日,修治穆墓已,始合厝之。

  异史氏曰:“知己之感,许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伟如是?若遇九方皋,直牡视之矣。”

  (《聊斋志异》卷九)

译文

  平原乔生有个女儿生得又黑又丑,还豁了一边鼻子,瘸了一条腿,二十五六岁了,还没人来说亲。县里有个穆生四十多岁,妻子死了,穷得无力再娶,便娶了乔女。乔女过门三年,生了一个儿子,不久穆生便过世了。穆家家境更加萧索,非常困难,只得乞求母亲同情帮忙,母亲却很不耐烦。乔女也发愤,不再回娘家,靠纺纱织布维持生活。

  有个孟生,死了妻子,留下一个周岁的孩子叫乌头。因没人带小孩,急于要续弦,但是媒人向他介绍了几个,他都不中意。忽见乔女,非常满意。他暗地里透了口风给乔女,乔女却拒绝了。她说:“我现在穷困到这地步,跟着官人能吃得饱,穿得暖,哪有不愿意的呢?只是我身有残疾,相貌丑陋,这些我比不上别人,可以自信的只有品德。如果又嫁了两个男人,官人还能看得上我哪一点?”孟生听后更加敬佩她了,派媒人慎重地在礼金上加以重币去打动她的母亲。乔母很高兴,亲自到女儿那里,坚持要她答应这门婚事,但乔女始终没有改变守节的意志。乔母很不好意思,表示愿意把小女儿嫁过来,孟家的人很乐意,但孟生不愿意。

  过了不久,孟生得了急病死了,乔女前往孟家,很伤心地给孟生吊丧。孟生没有亲族,死后,村里的无赖都来欺负他家,把他家的用具掠取一空。他们正打算瓜分孟家田产呢,孟家仆人又偷了东西逃了。只剩下一个老太婆抱着孩子,躲在帷幕里面啼哭。乔女问明原委后,感到十分不平。她听说林生和孟生交好,就登门对林生说:“夫妇、朋友,是人伦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因为长得非常丑陋,而为世人所瞧不起,只有孟生能理解我。在他生前,虽然我坚决拒绝了他,但我心底早已把他视为知己。现在他身死子幼,我理当用行动报答知己。然而,保住孤儿容易,抵御外侮却很难。如果因为孟生没有父母兄弟,就坐看他家破子亡而不伸手去救,那么五伦之中就可以不要朋友了。我没有太多的事麻烦您,只是想请你写一张状纸告到县令那里。抚养孤儿的事,我是不会推卸责任的。”林生说:“好!”乔女告别林生回到家里。林生正打算按照乔女的主意去做,无赖们得知*怒,都说要用刀子来对付他。林生害怕得很,关起门来不敢露面。乔女见数日没有音讯,再一打听,孟家的田产已经被瓜分光了。

  乔女十分气愤,挺身而出主动去找县太爷。县太爷问乔女是孟家的什么人,乔女说:“大老爷主管一县,所依据的应该是公理。如果说的话不合事理,即使是至亲也逃不了罪责;如果并非无理,哪怕是过路人说的话也是可以听信的。”县太爷认为乔女的话顶撞了他,就把她呵斥了出去。乔女怨愤满怀无处申辩,就到官绅家去哭诉。有个乡绅听了她的哭诉,为她的义气所感动,代她到县令那里说明原委。县令经过审查,果然真是这样,就把那些无赖整治地走投无路,追回了被他们侵占的所有田产。

  有人主张留下乔女住在孟家,由她来抚养孟家遗孤。乔女没有答应,把孟家的门锁上,叫老太婆抱着乌头跟着她回家,另外安排他们住下。凡是乌头日用所需物品,都和老太婆一道开门去取。孟家的东西都由乔女管理,自己一丝一毫都不沾,还像往日一样和自己的二过着贫困得生活。

  过了几年,乌头渐渐长大了,乔女给他聘请老师教他读书。老太婆劝她,让她儿子一起去读书,她说:“乌头的花费,都是他自己的。如果我耗费别人的钱来教自己的儿子,我的心怎么能表白清楚呢?”

  又过了几年,她为乌头储存了几百石粮食,还帮他取了名门望族的女儿。她收拾了孟家的宅子,让乌头回自己家去。乌头哭着要乔女和他们住在一起,乔女答应了,但还是像以前一样整天纺纱绩麻。乌头夫妇夺了她的纺织工具,她说:“我母子坐享其成,我心里很不安。”乔女便早晚为他们管家,叫他儿子在田间巡回查看,就好像雇工似的。乌头夫妇如有小小的过失,她便毫不通融地加以责骂,如不悔改,就会不高兴要离开,直到乌头夫妇跪着说不重犯为止。不久乌头考入县学,她又想告辞回家,乌头不肯,拿出礼金给穆生的儿子娶亲。乔女让儿子回家去住,乌头想留也留不住,暗中派人在穆家附近买了百亩土地,然后才送穆生的儿子回家。后来乔女病了,要求回家,乌头不听。病得很重了,乔女嘱咐乌头:“一定把我葬回穆家。”乌头答应了。

  乔女死后,乌头暗中送些钱给乔女的儿子,要将乔女与孟生合葬。出殡那天,乔女的棺材重得连三十多个人都抬不起来。穆生的儿子突然倒在地上,七孔流*,自己骂自己道:“不肖的儿子,怎么能出卖自己的母亲!”乌头很害怕,连忙拜倒在地,并进行祷告,穆生的儿子才恢复正常。于是又推迟了几天出殡,直到把穆生的墓修好,才将乔女和穆生合葬。

  异史氏说:为了报答知己而去感恩,答应付出毕生的精力,这是刚烈男子汉所应该做的。她一个弱小女子(没有太多地接触圣贤书)怎么明白这些道理,为什么她的行为会如此雄奇伟大?如果她遇到九方皋,一定会被看做男子汉喽!

  (注:①五伦,指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②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家,这里作者指的是像九方皋相马一样会相人的人。)

对乔女的评价

  这算是《聊斋》所有爱情故事中最“异类”的一篇了,之所以说是异类,是因为别的故事女主角都是美女,无一不是“容色娟好”、“风致嫣然”的,而本篇的女主人公乔女却是个丑女。关于她的外貌,书中写道:“跛一脚,壑一鼻,面如锅底。”到二十五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耐烦,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死了妻子,挑续弦很苛刻,见了乔女却“大悦”,派人说媒,要娶她,孟生当然不可能看上乔女的外貌,显然是看上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道德,坚决不同意。她说:“饥冻如此,从官人得,夫宁不愿?然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生听了,对乔女越发敬重,让媒人带了很多钱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母亲亲自动员,乔女还是不同意。乔家就把小女儿嫁给孟生,但孟生认定了要残废丑陋的大女儿,不要年轻漂亮的小女儿。

  乔女是恪守封建道德的淑女,她虽然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感激“孟生能知我”,对孟生“固已心许”,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也就是说,她早就在精神上背叛了“不事二夫”的誓言。不久,孟生得*病死了,无赖趁机把孟家家产抢劫一空,仆人也趁火打劫。乔女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孟生的好朋友林生在乔女劝说下,打算到官府帮助孤儿**。无赖扬言要用刀对付他,林生吓得不敢出面。孟生的产业眼看就要落到无赖的手里,这时,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县官理所当然要问:你是孟生什么人?乔女回答:“您管理一个县,凭的是个理,如果说的话没道理,就是至戚也有罪;如果说的有道理,就是路人的话也可以听。”县官很恼火,把乔女轰了出来,乔女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

  然后,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抚养孤儿**,请老师,积累数百石粮食,和名门联姻。一个寡妇到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男子坟上致哀,再像亲生母亲一样抚养这个男子的遗孤,俨然是孟生遗孀。

  乔女跟孟生的感情,实际上是精神恋爱,她用终生的辛劳拥抱理想云雾,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感,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所以蒲松龄感叹:“知己之感,许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伟如是?”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13年─清康熙54年,享年76岁,字留仙,身长1.9米,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8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2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4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 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崇书》、《伤寒*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早年经历 蒲松龄的一生到外地旅游较少,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却常到济南居留。在济南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

  大明湖上就烟霞, 茆屋三椽赁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园蔬登俎带黄花。

  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特别是后面两句,说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黄花菜,用于佐食小吃的情景。可以想见当时蒲松龄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状况。 蒲松龄所记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饮食,也正是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日常饮食习俗。山东民间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种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绿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红豆粥、荷叶粥等等。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最好的小说是哪一部?毫无疑问,白话长篇小说《红楼梦》。如果再问:哪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和《红楼梦》不同,成就可以媲美?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红楼,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经常让汉学家感到惊奇。

  家徒四壁妇愁贫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一**零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蒲惊醒了。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月光的照耀下,蒲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清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我国古代作家很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说得很神秘,大诗人李白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当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们看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他生活很贫苦,他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

  我们先看他的生活怎么苦。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他分家了。为什么分家?因为家庭矛盾。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体的账,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资?最多八两。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这个账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大观园的螃蟹宴时算出来的。所以说,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他穷到什么程度呢?“家徒四壁妇愁贫”。他有一首诗,叫《日中饭》,写到快收麦子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只好煮了一锅稀饭,他那时候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一看煮好了稀饭,抢先把勺子抢到手里面,到锅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边放,二儿子不干了,上去跟哥哥抢。蒲松龄的女儿就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蒲松龄非常心疼,我怎么样养活我这些可怜的孩子啊!蒲松龄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他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

  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学习蒲松龄可以明白,联想及想象才是写小说的关键。

  (这是马瑞芳教授在山东大学的演讲)

关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另有相关同名电视剧和电影等。

关于聊斋的评价

  纪晓岚:“才子之笔,莫逮万一。”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

  陈廷机《聊斋志异》序:“亦以空前绝后之作,使唐人见之,自当把臂入林,后来作者,宜其搁笔耳。”

  鲁迅评论《聊斋志异》:“《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该弦,别叙崎人异行,出于幻灭,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又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