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父陈鼎,明天启七年(1627)举人。甲申之变后回乡躬耕,永历二年(1648),郑成功攻克同安,授陈鼎为教谕。清军攻陷同安,陈鼎在明伦堂自缢。当时陈永华十五六岁,已补为博士**员。清**城后,陈永华出逃。此时下决心弃儒生业,以究心天下事为己任;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于是延揽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与他谈论时事,终日不倦,并且高兴地说:“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生”。不久授予参军,并以宾礼相待。 陈永华为人沉稳静穆,不善于言谈。但如果议论时局形势,却慷慨雄谈,悉中肯要。遇事果断有见识力,定计决疑,了如指掌,不为其他人所动。与人交往,诚字为先。平时布衣蔬饭,随意淡如。 永历十二年(1658),郑成功与诸将讨论北征之事,很多人都认为不行,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认为可行。郑成功很高兴,于是派他留守厦门,并辅佐世子郑经。郑成功对郑经说:“陈先生是当今名士,我留下他辅佐你,你应当以老师之礼待他。”1662年,郑成功攻克台湾,授予咨议参军。1662年5月,郑成功病死台湾,其子郑经继位。陈永华勇于任事,知无不为,谋无不尽。所以,郑经很是倚重他,军国大事必询问他。永历十八年(1664),金门、厦门丢失,陈永华随郑经回到台湾。第二年,晋升勇卫,并加监军御史之职。陈永华亲自考察台湾南北各社,弄清开垦情况,回来后颁布屯田制度,进行屯田垦殖。土地刚开垦时就一年三熟,不仅戍守之兵,而且当地居民都可以丰衣足食。在农闲时候又进行军事*练,所以人人都有勇知方,先公而后私。 郑经刚到台湾时,一切初建,制度简陋,陈永华就一一助他建立起来。先是筑围墙栅栏,建起衙署办公;然后教工匠烧瓦技术,砍伐树木建起房屋,以作为民居。并将都城中部分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个区,区设首领,管理事务。都城周围设34里,里分几个社,社设置乡长。在社中,十户为一牌,设一牌首;十牌为一甲,设一甲首;十甲为一保,设一保长,管理户籍之事。在一切健全后,陈永华劝农桑,禁*赌,诘盗贼,于是地无游民,田野渐拓。他还教人们在高地种植甘蔗,用来榨糖,然后贩卖到国外,每年能赚几十万银两。教人们在沿海晒盐,不但充实了府库,还资助了百姓。当时,福建、广东的很多人都蜂拥而至,每年达好几万人。郑成功以严治理,而陈永华以宽持之,不久台湾就繁盛起来。 永历十九年(1665),台湾各项制度都已制定,并初见成效,陈永华就奏请郑经发展文教事业。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纯朴,若能举贤才以助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养生聚,便能赶上中原地方。应当择地建立孔庙、设学校,以收入材。但刚开始郑经并不接纳他的建议,并以孤悬海外,地狭民寡而作为缓行的理由。陈永华耐心地向他解释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陈说:“昔日成汤以百里之土地就可称王,周文王以七十里地而兴起,这难道与地方狭阔有关系吗?这实在是因为这些国君求贤若渴,因人材的相助才成就了事业。现在台湾沃野数千里,悬居海外,而且民风日醇,如果国君能够广收入材以助,那么十年生长,十年教养,十年成聚,只要三十年真的就可以与中原相比,你何愁还在这一小块土地上呢?现在我们已经丰衣足食,剩下来的当是教养。如果人民只是安逸地生活而不受教育,与禽兽又有何异?所以必须择地建立圣庙,设立学校,以收入材。国有贤士,邦本自固,那么它的国运就会越来越繁荣昌盛。”郑经听了此番话便接受了陈永华的建议,在宁南择地建学校。 学校建成后,郑经率文武百官行施大礼。不久,又建学院,以叶亨为国子监助教,并聘请内陆名儒以教秀士。不仅如此,陈永华还在各社设立小学,聘请老师教课。规定台湾儿童8岁入小学,主要学习经、史、文章。并在天兴、万年两个州举行考试,三年两试。参加州考有名的送到府学,参加府试有名的送到学院,参加学院考试取中的话,就可以进入太学学习,但仍然月月参加考试。三年一考,考中的可以补任六官内都事。陈永华当时即任学院助教。在陈永华的大力倡导下,台湾的教育事业逐渐发展起来。当时陈永华所倡立的教育还是有一整套自上而下较完整的体系的。学校有学院、府学、州学和社学,学院相当于高等教育,府学、州学相当于中等教育,社学相当于初等教育,而且各社都必须设小学,并且鼓励原住民儿童入社学学习。这一整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台湾人材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当时,尽管科举制度在大陆已成为一种束缚人材培养和选用的制度,但在文教事业初兴的台湾,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陈永华可以说在台湾教育的初兴和发展方面,其功不可没。 1674年,陈永华任东宁总制使。这时三藩叛*,受耿精忠约,郑经率师伐清。郑经子郑克监国,陈永华于是协助女婿郑克总管台湾政务,遂遭冯锡范、刘国轩嫉恨排挤。1680年3月,陈永华自请解除兵权,因忧悒成疾,当年在台湾病逝。郑经亲临吊丧,谥文正。清翰林学士李光地听说陈永华病逝,向皇帝上疏祝贺说:“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由此可见陈永华在台湾的重要地位。果不其然,没过三年,台湾即被清政府收复。台湾归属清朝后,陈永华被移葬福建同安,回到家乡。
陈永华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陈永华(1634年-1680年),字复甫,谥文正,明帝国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现属中国厦门地级市)人,乃明末举人陈鼎之子。其夫人洪氏淑贞。陈永华十五岁时,其父任同安县教谕(教育局长)。清兵下福建时,陈鼎自*。郑成功在厦门开府时,陈永华才二十三岁,后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与郑论政。陈对郑发表见解、分析未来,深得郑成功的赏识,并誉“永华乃今之卧龙也”,授予“咨议参军”之职,委为其子郑经之师,日后便成为郑家麾下的谋将。1674年郑经响应三藩事变而渡海西征,任命陈永华总制东宁,负责后勤作业。1680年,郑经退返台湾,陈永华被当权者冯锡范、刘国轩排挤,陈永华见势不可为便主动解甲归田。1680年七月逝世,后葬于天兴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县柳营乡果毅村)。, 陈永华 - 陈永华 简介 陈永华(1634年-1680年),字复甫,谥文正,明帝国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现属中国厦门地级市)人,乃明末举人陈鼎之子。其夫人洪氏淑贞。陈永华十五岁时,其父任同安县教谕(教育局长)。清兵下福建时,陈鼎自*。郑成功在厦门开府时,陈永华才二十三岁,后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与郑论政。陈对郑发表见解、分析未来,深得郑成功的赏识,并誉“永华乃今之卧龙也”,授予“咨议参军”之职,委为其子郑经之师,日后便成为郑家麾下的谋将。 陈永华 - 相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