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韩东,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历任西安陕西财经学院教师,南京审计学院教师,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写作者,受聘于广东省作家协会为合同制作家,后转聘于深圳尼克艺术公司,为职业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韩东 - 简介 韩东,1961年生,南京人。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期,他与李亚伟等人推出一股“先锋派”诗歌新潮,发表了《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明月降临》、《山民》、《初升的太阳》等诗作,其中一部分已被收入多种探索、实验诗歌选本。

第三代代表诗人,六十年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以平民化的诗歌与私人化的小说写作而著名。近期在小说创作方面有所发展,被称为“新生代作家”。 韩东的诗,带有一种哲理味,严密、细致、反复说明而语言则平淡无味。

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曾主编《他们》1-5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的代表,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韩东著有小说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图》、《我们的身体》,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诗集《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爱情力学》,访谈录《毛焰访谈录》等。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韩东 - 自述 我1961年出生于南京,八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在生产队、公社和县城都住过。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接触到北岛主编的民刊《今天》,并开始写诗。1982年,大学毕业,被分配至西安某大学教书,讲授马列哲学。这一期间写作了《有关大雁塔》等诗。1984年调回南京,仍在大学教书。1985年和于坚、丁当等创办民间刊物《他们》。九十年代起,将主要精力用于小说写作。1993年辞职。1998年和朱文等发起题为“断裂”的文学行为。2000―2004年参与文学期刊《芙蓉》的编辑。著有诗集《爸爸在天上看我》,中短篇小说集《我们的身体》、《我的柏拉图》、《明亮的疤痕》,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等。并主编了“断裂丛书”**辑和“年代诗丛”**、第二辑。最近刚出了本中篇小说集《美元硬过人民币》。 韩东 - 诗作赏析

如果说《愚公移山》是一则古代寓言,那么韩东的《山民》就是一则诗写的当代寓言。《愚公移山》表现了我们的祖先变天堑为通途的愿望和人定胜天的英雄气概;《山民》所表现的则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冲破闭塞走向开放,摆*狭隘步入宽广博大的强烈渴望,以及在这个过程的种种艰难与困惑。

“山民”是一个象征性形象,它超越了实象、实事的单层意蕴,将读者引向对民族过去与未来的深沉思考。“山民”有走出群山的渴望,当他从父亲那里知道“山那边”“是山”,“那边的那边”“还是山”时,他感到“疲倦”。“山民”渴望见到“海”,然而“海”又“十分遥远”,因而感到“遗憾”,于是只好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显然,诗所揭示的是社会由僵稳状态转入变革开放过程中人们普遍的复杂心态。诗人把握了变革时代的整体真实,表现了一个民族艰难起飞时急欲改变现状的躁动不安。 �� 但诗的认识价值并不止于此,还在于表现了正视现实的清醒和改变现实的韧性与信心。由于“群山”的阻隔,“海”变得“十分遥远”,“山民”清楚地知道,“他只能活几十年”,不待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但他并未放弃追求。他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办法是设想了“带着老婆一起上路”的计划,这样“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而且“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于是,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了传递和延伸。尽管实现理想的漫长的过程使他感到“遗憾”,但其中也分明流露了在对“祖先没有象他一样想过”的惋惜中产生的自己生逢其时的慰藉与欣喜。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树立起理想就能产生实现理想的精神力量,则是一条真理。

韩东 - 新作部分**内容被删

这一两年,南京作家好像都在埋头写长篇,有的写得不顺,便出去采风,寻找灵感,像赵本夫;有的一改再改,快要出版了,像毕飞宇。而已经捧书在手的,则是前诗人韩东。他的这本《我和你》,前后也快磨了三年,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明天开幕的上海书展上,也是出版社即将重磅推出的图书。“诗意”的情爱描写才是“黄”

《我和你》里有很多**场面的描写,关于这一点,韩东在后记里也有提到,“这本书里不可避免地有不少**描写,但它不应该是能够**和满足人们感官情欲的‘**小说’”。在与记者的对话里,韩东再次强调了“不可避免”这个词,“完全是小说的需要,比如我写主人公前女友的性冷淡,讨论性**,都是为了写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即便如此,出版社还是删掉了两三处的描写,虽然我自己觉得毫无渲染之意。”韩东说自己的写法是“实打实”的,而不是像有些人拼命写色彩啊声音啊,涂抹得到处都是,“那种东西特别糟,这种所谓诗意的情爱描写,才是真正的黄色,翻几页就出现对**的比喻,像这个啊,像那个啊。越弄得漂亮,越像是作者本人的一种宣泄。”

《在码头》将被贾樟柯拍成短片近几年,一贯低调的南京作家群一下子炙手可热起来,一切都是因为与**接轨的缘故,而韩东至今并无一部作品被搬上屏幕。其实,导演朱文一直就想把老朋友韩东的上一部长篇《扎根》给拍出来,可是因为资金的问题迟迟没能成行。韩东承认自己对导演是挑剔的,这种固执最终让多桩“生意”都没谈成。不过韩东透露,他的一部中篇已被贾樟柯看中要拍成短片,作为电影《行动的艺术》的一部分。这部《行动的艺术》将由大卫・林奇等来自世界各国的8位著名导演共同拍摄,贾樟柯将代表中国导演拍摄其中一个故事。就这个话题记者问韩东,对于几位因为**而声名大噪的南京作家,心里有没有羡慕,韩东断然说道:“没有。”

爱情或男女关系在今天的确是一个大题目,有关“训诫”的书很多,而提供切实的观察角度的书却很少。希望《我和你》能成为一个清晰有效的观测点,看看“我们”到底是如何爱和如何看待爱的。这本书里不可避免地有不少**描写,但它不应该是能够**和满足人们感官情欲的“**小说”。它亦不是以*露和自恋为目的的“私小说”,如果它给人这样的印象我完全不能原谅自己。但如果有人认为《我和你》是个“四不像”,我将会非常满意。“四不像”说明它独树一帜,说明它有超越类型小说和小说类型的可能。

内容简介该书讲述了“我”和苗苗相互靠近、纠缠和分离的故事。“我”献出了我全部的爱,忍受着苗苗的任性、冷淡、恶意的挖苦、背叛,最终还是失去了苗苗。作为当事人的“我”在失恋之后反复咀嚼和苗苗恋爱中的每一个细节,希望得到和苗苗曾经爱过的证据,事实告诉“我”,“我”不顾一切,甚至放弃自尊,换来的只是一句“我从来没有爱过你”。

韩东 - 经典作品 《美元硬过人民币》

从书的表面看还以为是一本关于美元与人民币兑换方面的参考资料呢,看了才知道原来是一本小说集。收录了中篇小说7篇,方便读者阅读,也具有收藏价值,而且收藏方便。小说描写的大多是诗人,他们大多敏感,脆弱与生活充满隔阂,对现实稍有不满,对爱情不寄期望,他们在卑微人生中的诸多方面,让人在琐碎、无聊而可笑的故事中体会荒诞却真实的人生。他们怒了,言了,但是没有改变什么。《美圆硬过人民币》就是这样的,虽然很多小说从前读过,但是一但集结成册,放在一起集中阅读;感觉完全不一样。

韩东在后记中写到,书中小说的顺序是由近到远的,以免给读者“头重脚轻”的感觉。我到是喜欢从最后一篇读起!一篇篇看下来大有酣畅淋漓的感觉,一个作者的成长也跃然纸上。《三人行》就是放在今天看都充满了实验和革命的味道。难怪当初发表的时候震动文坛。

有人说韩东近年来的文字越来越好读甚至有点通俗的味道。我到不已为然。谁人年轻的时候不曾轻狂!多少年回过头来才发现有些年轻时候下下来的文字本身就承载着挑逗的意味。挑逗本已经形成的规则和自己。不过时间这东西真是说不清楚,重新回头看来一些可贵的东西已经不能重复。

《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

故事起源于70年代。县城少年朱红军、丁小海和“我”个性相异,在同一段时空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朱红军的世界充满*力、争勇斗狠,生性懦弱的丁小海为生存而战,淡漠世事的“我”则从小喜欢画画,梦想当一名艺术家,由此导致了各自后来不同的命运。

新旧交接,生死交替,乡村与城市,少年与**,历史与传奇,野蛮与古风,国势与个人之贱命…… 在三十余年漫长的时间跨度之中,命运在每个人物身上腾挪起落、大显其能,历史沉痛而滑稽的韵味跃然纸上。

读韩东的这部小说,扑面而来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县城的气息――只有一条主街道,泥土弥漫,偶尔开过一辆解放牌汽车,社会停滞、闭塞、压抑,人们的生活像每个人身上的蓝布衣一样的单一,青春的迷茫和冲动无处发泄,野性汩汩奔涌,典型的发育不良而不自知的社会。许多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肯定深有感触,甚至在八十年代,部分九十年代上半期在小城小镇度过青春萌动期的人,也会觉得亲近。那些儿时的野蛮游戏,街头斗狠,处在生活底线的挣扎与苦乐,少年的青涩友谊,记忆中的男孩女孩,那些随着我们长大**,随着城市化,已经改变和遗忘了的面孔和乡土,都跟着作者冷静、克制而流畅的叙述,慢慢地清晰起来。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