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遇吉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明末锦州卫人,勇武善射,加入行伍之后,在与后金的作战中极为勇敢,冲锋陷阵总是冲在最前,凭借着战功逐渐从普通士卒提拔为明朝军队的京营游击。京营原是土木堡之变后,为扭转卫所兵士战斗力下降而由兵部侍郎于谦改革兵制招募的一支军队,号称营兵,因为全部驻扎于北京,亦称京营。到了明朝末年,京营将领很多都是靠家庭背景和裙带关系取得职位的官宦子弟,他们对于出身下层忠厚鲁直的周遇吉颇为轻视,周遇吉曾对他们说:“各位都是家世良好的纨裤子弟,只怕将来难以征战疆场,平时为什么不勤于*练以抱效国家,而愧对朝廷的俸禄呢?”

,人物生平

  崇祯九年(1636),满兵进攻北京。周遇吉从尚书张凤翼数*战有功,连进二秩,为前锋营副将。明年冬,从孙应元等讨贼河南,战光山、固始,皆大捷。十一年班师,进秩受赉。明年秋,复出讨贼,破胡可受于淅川,降其全部。杨嗣昌出师襄阳,周遇吉从中官刘元斌往会。会张献忠将至房县,扬嗣昌策其必窥渡郧滩,遣周遇吉扼守槐树关,张一龙屯光化,贼遂不敢犯。十二月,献忠败于兴安,将走竹山、竹溪,周遇吉复以扬嗣昌令至石花街、草店扼其要害,贼自是尽入蜀。周遇吉乃从元斌驻荆门,专护献陵。明年与孙应元等大破罗汝才于丰邑坪。又明年与黄得功追破贼凤阳。已而旋师,败他贼李青山于寿张,追至东平,歼灭几尽,青山遂降。屡加太子少保、左都督。   

周遇吉是明朝抗清名将,于1642年11月在杨柳青曾经与清军大战三天三夜。当时,清兵七万余众从山东劫掠大量物资和青壮年人口经杨柳青北返关外,整个山东、河北两省各地明军或望风而逃,或撤兵让路。当时已接圣旨由杨柳青调往山西任总兵的周遇吉本已带兵开拔,但他听说清兵要过境杨柳青,遂率骑兵返回杨柳青,利用地形痛击清军,清军死伤数千,创造了在明清交战史上罕见的明军以少胜多的战例。后周遇吉在山西也屡立战功,古典昆曲大戏《宁武关》和京剧《宁武关》表现的就是周遇吉的戎马一生,其中戏词中曾多次提到周遇吉在杨柳青大败清军的辉煌战绩。   

崇祯十五年(1642)冬季,周遇吉接替刚刚被明廷处死的许定国出任山西总兵官,赴任之后,淘汰老弱残兵,修缮兵器,加强练兵,积级备战。此后,明军在与农民军的几次关键战役中屡遭惨败,主力丧失殆尽,失去了对农民军作战的主动权。第二年冬季,李自成攻占陕西,准备取道山西进攻北京,周遇吉与山西巡抚蔡懋德分别布置河防,并向京师求援,但当时北京已无兵可调,仅是象征性地派遣副将熊通率领二千士卒助战,周遇吉留下熊通防守黄河之后,赶赴代州为北京建立阻击防线。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平阳守将陈尚智投降李自成,劝降熊通,并让他游说周遇吉归降。周遇吉见到熊通后,怒斥道:“我受国家的厚恩,怎么可能跟着你叛逆?!你统兵两千,不 去*贼,为什么反而要做说客?!”周遇吉怒斩熊通,将首级送往北京,以显示自己效忠明朝的决心。   

二月七日,太原沦陷,原任山西巡抚蔡懋德自尽身亡。李自成在太原休整八天之后,又攻取了忻州,进而急攻代州。周遇吉在代州坚守数天之后,粮尽援绝,率军突围后退保宁武关。

宁武关位于山西中部,传说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宁武是由太原北上大同的交通要道,明朝景泰年间建筑关城,与偏关、雁门关一起成为防御鞑靼骑兵的山西三关之一,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无论周遇吉如何备战,以山西孤旅是无法与李自成数十万大军相抗衡的,代州的失守只是时间问题。宁武关地势险要,而农民军又志在必得,此次战役进行得相当惨烈。农民军因为在明军火炮猛烈的轰击伤亡较重,曾以“五日不降者屠其城”的宣传攻势希望迫使周遇吉投降,明军火*即将耗尽的时候,一些将领也曾劝说周遇吉改变策略不要一味硬拼,但被“一军皆忠义”的周遇吉断然拒绝。于是在城内设伏,出弱卒诱敌入城,亟下闸*数千人。

  由于周遇吉的顽强抵抗,李自成一度准备放弃攻取宁武关,但他手下的将领们一再坚持,农民军因而再次对宁武关发起了猛攻,在火炮的轰击之下,关城不断坍塌,农民军冲锋的前队战死,后队马上跟进顶替,终于攻破宁武关。农民军攻入关城之后,周遇吉继续指挥巷战,从战马上摔下来后又徒步奋战不止,在身中数箭被农民军生擒后也仍然破口大骂不愿屈服,农民军将周遇吉悬吊于高竿之上*箭射死,然后又将*体肢解。周遇吉的夫人刘氏素来勇健,带领几十名妇女拒守公廨,登上屋顶向农民军放箭,全部被农民军烧死。

  城破之后,民军“遂屠宁武,婴幼不遗,百姓被*者甚众。

历史评价

  甲申国变之年,当明军一触即溃望风而降的时刻,周遇吉特立独行的举动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历史上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李自成因此一度准备撤回陕西,农民军攻入北京之后,士卒们还在说:“如果每一镇的主将都象周总兵那样,我们如何能够到达这里?”福王在南京即位之后,追封周遇吉为太保,谥号忠武,列祀旌忠祠。明末清初的一些历史著作也极力渲染宁武关之战,出现了许多互相矛盾、难觅历史原貌的描述。其实,宁武关之战的相持时间长短、激烈程度、战绩大小都是次要的,这些无谓的争论丝毫不影响周遇吉本人“舍身取义”的价值。 周遇吉在宁武长期得到普遍的尊敬,民间戏曲有《宁武关》的剧目,县内建有周遇吉祠和忠武庙。

襟带河汾玉殿长,一朝弓剑委秋霜。将军死战哀宁武,帝子生泽恨晋阳。马首关山空落日,城中 歌吹罢清高。悲风处处吹松柏,谁到并州不断肠。
墓地墓碑

   周遇吉死后被草草安葬在东门外恢河之滨,到清朝顺治年间才又重修墓地、树碑立传。墓地清朝时因防汛需要迁于今宁武火车站外高地,上世纪30年代修同蒲铁路时,又迁于城北华盖山山麓。墓前立有四通碑,三为清朝所立,一为建国后所立。清碑上文字已斑驳不清,“忠”“义”字依稀可见。

  宁武县里共三处与周遇吉有关的墓地遗址,一处位于人民大街西口县粮食局院内,这里也就是周遇吉的夫人和家人们的殉难之处。基高3米,东西宽10米,南北长13米,黄土堆积而成,表面砖砌,墓前有碑一通,为周遇吉尽节墓。周遇吉被闯王李自成击败后,关城失陷,周母、周妻纵火焚烧总兵府,阖家葬身火海。明亡后,清代地方官为其修筑的家墓于此。今已平毁无迹。

第二处位于城东大河堡村外,原为周遇吉本人墓地,后来因为河水冲刷而被迁走。原有3.5米高的土冢一座,碑四通。因为此地是关城东门,亦为周遇吉与义军激战处。周遇吉阵亡后埋葬于此。今已无存。清代,宁武府官吏为避免墓葬遭恢河水冲刷,遂将坟墓迁移到县城东郊二里处的火车站北。

第三处位于东郊火车站北,从周遇吉原墓址迁来,此处遗迹尚存。墓冢为黄土堆积而成,表面青砖铺砌,顶部**。墓前有红砂碑一通。1997年,县城栖凤公园大规模建设时,已将周遇吉墓迁移于栖凤公园内。发掘时经专家鉴定,周遇吉后脑勺有特重的刀伤裂痕。墓内陪葬物极少,从骨骼丈量可知,周遇吉身高在1.65米以上。墓迁栖凤公园后,立碑一通,由宁武县委书记郭新民题写碑名,县长贾真撰写碑文。

宁武关选段

周遇吉上关来泪如泉涌

好一似百把剑来剜我胸

水不清尽都是鱼儿*拱

朝不宁尽出的误国奸雄

埋怨声崇祯主把人错用

代洲城你不该差来王忠

他本是内侍臣武艺不懂

两军阵怎知晓调将提兵

兵行在宁武关大营扎定

我两家列开阵对垒交锋

两军阵打胜仗天助人兴

擒来了李双喜闯营先行

令人禀李自成城下哀禀

放儿回永不反愿把誓盟

剑下推小孺子城楼丧命

李自成抱人头遇吉出城

一杆**地他望风逃命

回营来大元帅与咱贺功

失代洲还怪我酒醉未醒

三杯酒我失了爷家绣城

莫不是吾的主洪福已定

又莫非李自成该坐北京

忙端起一杯酒与娘奉敬

老太娘放海量宽饮几盅!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