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炽被封为豫章王。同年四月,晋武帝去世,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在位期间*发的八王之*中,司马炽并未加入*事,并且行事低调,不太热衷于交结宾客,不涉足世事,爱好钻研史籍,在当时受到人们的称誉。
司马炽本人并无雄才大略,最初担任散骑常侍。永康二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黜晋惠帝时,司马炽的散骑常侍之职也被罢免,同年四月,晋惠帝复位后,改元永宁,司马炽任射声校尉,累迁车骑大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永兴元年(304年),出任镇北大将军、都督邺城守诸军事。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立司马炽为皇太弟。但是立司马炽为皇太弟,是由于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J对立之下的结果,其实司马炽本人并没有权力的野心。
登基光熙元年十一月十八日(307年1月8日),东海王司马越*死晋惠帝,晋惠帝的皇后羊献容认为自己与皇太弟司马炽是嫂叔关系,不能当太后,于是催清河王司马覃入京即位,司马覃已经到了尚书阁,侍中华混等急召司马炽。十一月二十一日,司马炽即皇帝位,是为晋怀帝,实行大赦,尊皇后羊献容为惠皇后,住在弘训宫,追尊生母太妃王媛姬为皇太后,立妃梁氏为皇后。
司马炽即位次年,改元永嘉,司马越为太傅辅政,政局为司马越把持。在此期间,匈奴等少数民族也开始建立独立的**,其中刘渊已经自称汉帝,但是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渐严重。永嘉五年(311年)正月,晋怀帝密诏苟��讨伐司马越,三月发布诏书讨伐,司马越于同月病死,众共推王衍为元帅。
四月,王衍遣军队在护送司马越灵柩回到东海封国时,与镇东大将军石勒的二万军队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宁平城(河南郸城)作战,石勒纵骑围而射之,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全被歼灭,石勒焚烧司马越的灵枢。王衍被擒时,劝石勒建国称帝,以求苟活,但仍被石勒活埋,西晋最后一支主要兵力被消灭,已无可战之兵。
去世永嘉五年(311年)六月,刘渊之子刘聪的军队攻入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太子司马诠被*,史称“永嘉之*”。晋怀帝被送往平阳,刘聪任命晋怀帝为仪同三司,封会稽郡公。刘聪一次在宴会对晋怀帝说:“你为豫章王时,我曾经与王济到你那里,王济把我介绍给你,你说久闻我名。把你写的乐府歌给我看,说:u2018听说你很会写辞赋,试着帮我看看。u2019当时我和王济写的都是《盛德颂》,你很赞赏。又领着我在皇堂射箭,我得十二筹,你和王济都得九筹,你送给我柘弓、银研,你记得吗?”晋怀帝说:“我怎敢忘记,但恨当时没有早早地认识你的帝王之相。”刘聪说:“你家骨肉相残,怎么那么厉害?”晋怀帝说:“这大概不是人事,是上天的意思。大汉将应天意受命,所以为陛下互相驱除。况且我家如能奉行武皇大业,各家和睦,陛下怎么能得到天下!”到晚上才出来,刘聪把小刘贵人赐给晋怀帝,对他说:“这是名公刘殷的孙女,现特把她送给你做妻子,你应当善待她。”以刘氏为会稽国夫人。
建兴元年二月初一日(313年3月14日),晋怀帝在正月的朝会上被命令为斟酒的仆人,有晋朝旧臣号哭,令刘聪反感,不久刘聪用*酒**晋怀帝,享年三十岁,葬处不明。
为政举措 **永嘉元年(307年)正月初一日,晋怀帝实行大赦,并下令废除诛灭三族的刑法。
经济西晋在晋武帝在位时期,天下没有大的战事,赋税平均,百姓都安心从业而乐于他们的工作。晋惠帝以后,**教化衰落,到了晋怀帝在位的永嘉年间(307年�D311年),丧*更加厉害。雍州以东,百姓多数饥饿乏困,相互变卖儿女,奔走逃亡流离迁移的,多不胜数。幽、并、司、冀、秦、雍等六个州闹大蝗灾,草木以及牛马的毛都没有了。又遇到大流行病,加上饥荒。百姓又被强盗*害,漂流的*体布满河面,白骨遮蔽田野。
家族成员 父母父亲:晋武帝司马炎
母亲:中才人王媛姬(司马炽即位后,追尊为皇太后)
兄弟姐妹毗陵悼王司马轨
晋惠帝司马衷
秦献王司马柬
城阳怀王司马景
城阳殇王司马宪
楚隐王司马玮
东海冲王司马祗
始平哀王司马裕
淮南忠壮王司马允
新都王司马该
清河康王司马遐
长沙王司马�V
汝阴哀王司马谟
成都王司马颖
吴王司马晏
渤海殇王司马恢
代哀王司马演
平阳公主
新丰公主
阳平公主
武安公主
万年公主
常山公主
繁昌公主
后妃皇后梁兰璧
刘夫人
嗣子太子司马铨,司马炽兄清河康王司马遐之子。
趣闻轶事晋怀帝初生时,有嘉禾出现于豫章郡的南昌县。此前有望气者说“豫章有天子气”,以后晋怀帝做豫章王时封为皇太弟。在东宫时,谦虚恭顺,接引朝士,讲论书籍。
人物评价 总评晋怀帝即位之后,遵循旧制,与群臣到太极殿,使尚书郎读时令,又在东堂听群臣议论政事。在宴会时,也常与群官讨论政务考证经书典籍。
历代评价《晋书》:“帝冲素自守,门绝宾游,不交世事,专玩史籍,有誉于时。”
《晋书》:“怀佩玉玺,愍居黄屋。”
傅宣:“今日复见武帝之世矣!”
荀崧:“怀帝天姿清劭,少著英猷,若遭承平,足为守文佳主。而继惠帝扰*之后,东海专政,无幽厉之衅,而有流亡之*。”
史籍记载《晋书·卷五·帝纪第五》
《晋书·卷一百二·载记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