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守华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冯守华,无机化学家。吉林大学教授。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无机化学学报》副主编。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无机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研究。, 冯守华 - 本人简介

出生日期1956-03-14

专业:无机化学研究方向:无机水热合成化学职称:教授;任职时间:1992-10-1博导聘任时间:1993-10-1行政职务化学学院院长担任时间:2001-051975.08--1978.08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本科1980.08--1983.08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硕士1984.08--1986.12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博士

1978.09-1983.08吉林大学化学系助教1983.09-1987.09吉林大学化学系讲师1987.10-1989.07吉林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89.08-1992.05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化学系博士后1992.10-现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93.10-1996.09无机水热合成教育部开放研究实验室副主任1993.10-现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1994.01-1994.05英国阿伯丁(Aberdeen)大学化学系高访1996.10-现在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05-现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代表性著作:《中国科学》代表性论文:“钴、镍-氨基三乙酸配位聚合物Na[M(nta)]・H2O(M=Co,Ni)的水热合成、结构与磁性”所教课程:材料化学导论研究方向:无机水热合成化学

冯守华 - 生平

冯守华,男,1956年3月14日生。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开展水热合成化学研究,取得开创性成果。水热合成化学是在湿法冶金和地球模拟化学基础上,针对工业上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石英及新材料的需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在2006年8月的第八届国际水热反应研讨会上,成立了首届国际溶剂热与水热协会(ISHA,冯守华院士是该国际协会11位创建人之一),标志着水热化学学科在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和地球领域的重要地位并趋于成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开发出系列全新微孔晶体,并于1987年**次在国外期刊ChemCommun上报道其成果。90年代初,他开发了固体电解质与高温湿敏传感材料的水热合成路线,在Chem.Mater.上发表系列成果。之后,他将水热化学应用于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合成,并在具有代表性的功能复合氧化物与复合氟化物体系获得突破。特别是应邀于2001年在美国化学会Acc.Chem.Res.上发表“水热合成新材料”的综述。他在水热控制缺陷、混合价态、纳米粒子、无机螺旋链的生成及发展生物水热化学方面处于国际该领域发展的前沿。 他**的课题组在长期的水热化学研究中,发现单一元素在稳定晶体氧化物中存在三种不同氧化态的现象,即三重价态。基于三重价态锰钙钛矿单晶和单晶膜呈现接近理想的开关整流特性,构成了阵列式原子尺度p-n结(此前,在该结构体系曾发现高温超导和巨磁阻现象)。该单晶及其薄膜可以作为全新的集成微电子器件,在能源和信息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其研究成果为自主知识产权。另外,他们于2001年启动了水热生物化学研究,在从二氧化碳到多肽的水热转化方面,取得对生命及手性起源具有启示性的研究成果。 冯守华于199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6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被评为教育部特聘教授,2001年被评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兼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J.Nanosci.&Nanotech.、J.SolidStateChem.、《中国科学》等编委,Mater.Res.Bull.、《中国化学》与《无机化学学报》副主编。2002年中国国际固体化学研讨会和2003年第七届国际水热反应研讨会会议**。他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曾获1992和199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2年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教学成果获2000年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他肯花气力建设实验室,认为实验室是化学学科建设的三个主要支撑点之一(实验室,人和传承)。自1993年开始建设无机水热合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来,他以身作则,团结同事,提倡“埋头苦干,不图虚名;奉献科学,端正学风。相互配合,形成团队;不断积累,锐意创新”32字方针,白手起家,艰苦创业。2001年5月31日国家批准建立了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已具备了国家要求的科技创新平台条件,实验室和他也双双获得国家实验室建设“金牛奖”。 学院建设,千头万绪,他团结一班人,首先制定“化学学院发展规划26条”,从教学、科研、学生和行政管理4个方面精心规划,顶层设计。他从实际出发,以稳定为大局,以基础和人文环境建设为中心,以管理为纽带,充分发挥导向和协调的**功能,使得学院各学科协调发展,稳中有升。他从学科建设就是知识体系建设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出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学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是贡献社会,包括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而学科建设的三个支撑点中的“传承”是由知识体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包括教学和学术积累,是由讲授、论著与学术评价组成的。他认同“学科就是人”的观点,从教学的角度看每个学科都要有人,而现代学院要求教师除了教学必须从事科学研究。为了建设好学院,他付出很多,但他认为这正是这一代人必须完成的事业,与学术研究一样,不断耕耘,惠及丰硕。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