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涅夫(1897.12.28~1973.5.21)苏联元帅(1944),军事家。生于洛杰伊诺村(今属基洛夫州波多西诺韦茨区)。
,科涅夫科涅夫全名: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人俄罗斯族人,生于1897年12月28日,生于洛杰伊诺村(今属基洛夫州波多西诺韦茨区)卒于1973年5月21日。
人物荣誉苏联英雄勋章 (x2)
列宁勋章(x2)
红旗勋章(x2)
苏沃洛夫勋章,第1级 (x2)
库图佐夫勋章,第1级 (x2)
胜利勋章
阅历简介1916年,应征入俄国军队,参加**次世界大战。
1918年,加入俄共(布)。国内战争开始后参加红军,历任装甲列车政委、步兵旅政委、师政委、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司令部政委,积极参加平叛和对日本干涉军作战。内战后任步兵军政委和师政委。
1926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首长进修班。
1934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后任步兵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和军区司令。苏德战争*发后任第19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斯摩棱斯克战役。后历任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西北方面军、草原方面军、乌克兰第2和第1方面军司令,参与组织实施了莫斯科会战、库尔斯克会战、科尔孙-舍甫琴柯夫斯基战役、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柏林战役、布拉格战役等,为解放加里宁、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和波兰国土,以及攻克柏林、布拉格等做出重大贡献。战后,历任驻奥地利苏军中部军队集群总司令和驻奥地利最高委员、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军事部副部长兼苏军总监察长、喀尔巴阡军区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华约联合武装**总司令、国防部总监组总监、苏军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列宁勋章7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澜壮阔的苏德战场上,苏联军队在战火烟云中升腾起一大批光芒耀眼的战争明星,他们中有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若论在战场上的光辉战绩而言,朱可夫当之无愧地排在首位,而位居他之后的无疑是科涅夫元帅。正是他们两人的军队并肩攻克了德国首都柏林。战后,英国陆军元帅迈克尔·卡尔在他的《现代世界名将》一书中,将科涅夫列为二战苏军将帅中的第二位,认为他是红军中唯一能与朱可夫匹敌的名将。这是因为科涅夫善于指挥大兵团进攻作战,他在二战中指挥的许多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的大规模进攻战役,在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记录。
人物优点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能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突击时机,并能果敢地在最重要地段集中兵力兵器。
人物著作著有回忆录《1945年》和《方面军司令员笔记》。
从政委到统帅伊凡·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1897年 12月28日出生于基辅区洛杰伊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2岁从地方学校毕业后,因生活所迫成了一位小木匠。**次世界大战*发后,他在1916年春应征入伍,在俄军西南战线的一个炮兵师里当士官。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军队被解散,科涅夫复员回乡,在家乡参加地方苏维埃,并在1918年初加入苏联***,担任当地工农“战斗支队”的政委。时值苏联内战烽火连天,他向军区政委伏龙芝主动请缨,率领他的工农支队开赴东线作战,被任命为第102装甲列车的政委,率领装甲列车执行在敌后骚扰作战的任务。后来又先后担任旅政委和师政委。1922年,他担任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司令部政委,在一代名将乌博列维奇指挥下对盘踞远东的日军作战,将其最后赶出苏联领土。
内战结束后,科涅夫先在东部担任一个海岸步兵军的政委,后因红军大规模缩编,他调任莫斯科军区一个步兵师的政委。这期间,他与莫斯科军区司令员伏罗希洛夫有过多次工作接触。伏罗希洛夫对这位年轻师政委的精明干练留下深刻印象。
1925年10月,伏罗希洛夫接替逝世的伏龙芝,担任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陆海**民委员。不久后的一次军事工作人员会议上,科涅夫就加强**纪律和秩序,以及提高战备发表了大胆而有原则性的讲话,使与会者深受触动。伏罗希洛夫称赞他说:“您是一位有战斗能力的军事委员!”并建议他改任军事指挥员。在这位陆海**民委员的关心下,科涅夫在1926年进了红军军事学院的高级指挥人员进修班,开始了从一位政工干部向红军指挥员的转变。
1927年学习期满后,他回所在师担任步兵团团长,5年后升任师长。科涅夫并不满足于在进修班所学到的知识,他向上级申请进红军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这次,他又得到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的帮助,后者下令让他离职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伏罗希洛夫在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期间虽犯有种种错误,思想保守僵化,特别是对红军内的“大清洗”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但他关心年轻的指挥员,对朱可夫和科涅夫这些新一代杰出将领的成长和提拔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科涅夫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学院对他的评语是能胜任军级指挥。从学院毕业后,他先后担任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等一系列职务。
在科涅夫成长为一位杰出统帅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非常重要作用,这就是苏军的杰出将领乌博列维奇(1896―1937)。国内战争中,科涅夫曾经在他的麾下战斗过。内战后,科涅夫在莫斯科军区和白俄罗斯军区任职期间,乌博列维奇是军区的司令员。这位天才的苏维埃统帅在内战中战功显赫,和平年代也治军有方。他对**严格要求,特别重视对指挥干部的培养。在他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红军指挥员们,许多人日后在伟大卫国战争中*颖而出,成为闻名于世的军事统帅,朱可夫和科涅夫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科涅夫后来多次以崇敬的语气谈到乌博列维奇,称他是战前岁月中苏联的一位最杰出军事家,说在他**下工作的这段时期,对自己受益非浅。��
1939年,科涅夫在联共(布)十八大上成为候补**委员。1940年,他晋升为中将,被任命为外贝加尔军区司令员,成为红军的高级将领。1941年1月,他又被任命为外高加索军区司令员。��
战争初期初露锋芒伟大卫国战争*发后,科涅夫作为集团军司令率军在西部方向作战。战争初期,西部方向是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德军中最为强大的“**”集团军群来势凶猛,在明斯克围歼了苏军西部军区的主力,直扑莫斯科的最后屏障斯摩棱斯克。科涅在这惊涛骇浪、*云飞渡的危急之秋,从容镇定,首次显示出他出众的指挥才能。他一面指挥**顽强固守,阻住了当面德军的进攻;一面向敌军发起反攻,有力地钳制住了德军“**”集团军群的突击尖刀――第3坦克集群。科涅夫在战争初期苏军节节溃败之际建立的功勋――由于他在1941年初德国猛烈进攻中顽强反击、每地必争,让出地盘较少,而被称做“永不后退的将军”,很快引起了苏军最高统帅部的重视。当西部军区司令员巴甫洛夫和几位集团军司令员因为**的惨败而被送上法庭审判和*毙之时,科涅夫却得到晋升,在9月11日擢升为上将,次日接替铁木辛哥元帅为西方方面军司令员,接过了防守莫斯科方向的重任。��
科涅夫的西方方面军共有6个集团军、480辆坦克(其中先进的T一34和KB型坦克只有45辆),实力在当时仅次于苏军西南方面军。9月份,由于德军“**”集团军群的装甲主力之一――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群被调往南方包抄苏军西南方面军,**战场出现短暂平静,但随着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战役中被围歼,德军大量兵力开始向**战场集中,准备发动对莫斯科的攻势。德军投入**方向的共有三个坦克集群(第2、第3和第4)和三个野战集团军(第2、第4和第9),占当时苏德战场德军总兵力的1/2和装甲兵力的3/4,共有100余万人、1700辆坦克、960架飞机、1.4万门火炮和迫击炮。他们当面的苏军西方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共有80万人、782辆坦克、545架飞机、6808门火炮和迫击炮。苏军非但在兵力兵器上居劣势,更重要的是在战役态势上布阵不当。
苏军在战前强调进攻战略,对防御研究不够,尤其对如何抗击敌坦克集群的强大突击缺少对策。包括科涅夫在内的几位方面军司令员,都没有将主力部署在纵深,而是呈前沿部署,这就使苏军的防御纵深过浅,容易被德军的装甲利刃所穿透。同时,他们错误地估计了德军可能发动进攻的方向,将重兵部署在西面。
结果,9月底震惊世界的莫斯科会战开始后,德军的坦克重兵集团出乎科涅夫等人的预料,不是从西面,而是从南北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迅速突破了当面薄弱的苏军防线。
10月4日拂晓,德军强大的坦克兵团已经向西方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的维亚兹马城进逼,很快就要推进到西方方面军后方,科涅夫用高频电话向斯大林报告了这一情况,说明西方方面军主力被包围的危险已经出现,但斯大林当天没有作任何指示,而科涅夫也缺乏甘冒风险下令**后撤的临机决断勇气。
10月6日,德军第3、第4坦克集群在维亚兹马会师,将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主力团团围住。南面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也被德军包围。这场史称的维亚兹马――布良斯克包围战,是卫国战争中苏军最大悲剧之一,苏军3个方面军共有8个集团军被德军合围。德军宣称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两大包围圈内共俘获苏军67万3千人。这一数字具有很大的真实性,因为当时苏军只有9万多人能够退守第二道防线。此时莫斯科岌岌可危,苏联被迫将大部分政府机构和各国外交使团撤退到古比雪夫。
这是科涅夫生平最大一次败走麦城,被这场惨败激怒的斯大林要将他送交军事法庭问罪。从列宁格勒召回接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的朱可夫劝阻斯大林说,采取这种极端手段无助于挽救局势,他在白俄罗斯军区工作时了解科涅夫,此人聪明能干,是块当方面军司令员的料。他建议留下科涅夫给自己当副手。斯大林对此表示同意,这是斯大林在战争中首次对丧师失地的将领网开一面,没有严厉惩办。
科涅夫任朱可夫的副职只有一两天,就被派到加里宁去指挥方面军的右翼**。科涅夫指挥这支远离主力的**,顽强抗击德军的进攻,再次显示出他干练的指挥才能,重新赢得了最高统帅部的信任。苏军最高统帅部鉴于西方方面军防守的正面过宽,不利于指挥,于是将科涅夫指挥的三个集团军组成加里宁方面军,任命他为司令员。在苏联首都危急的日子里,科涅夫确实表现不俗,他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对德军节节抵抗,牵制住了当面的德军,这就有效地减轻了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所受的正面压力。1941年12月初,苏军对莫斯科城下德军的反攻开始后,科涅夫指挥加里宁方面军首先出击,**天就突破了德军阵地前沿,随后朱可夫的西方方面军也转入进攻,击溃了不可一世的德军,将其远远向西赶去,这是德军自二战开始以来的首次大败。
苏军莫斯科反攻的目标是歼灭德军“**”集团军群,但此时苏军还没有强大的坦克和机械化兵团,无法断敌退路;炮兵力量也不足,在突破敌军防御时困难重重。因此朱可夫和科涅夫两军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虽将德军击退150公里,但未能消灭德军“**”集团军群主力,也未能把战线重新推回到斯摩棱斯克,但他们所部不间断的顽强进攻,仍然收到了效果:德军的**战线摇摇欲坠,希特勒统帅部慑于苏军在**战场显示的强大作战威力,不敢将德军1942年的主要攻势指向这一方向,而是企图在南线取得决定性战果。
1942年夏季,德军在南方重新发起进攻,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斯大林格勒城下。斯大林紧急将朱可夫召回莫斯科,任命他为副最高统帅,让他去应付南线的危急形势。朱可夫推荐科涅夫接替他的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一职。科涅夫在重掌西方方面军后,指挥**在阴雨连绵中继续对**战场的德军猛攻,使之陷入无尽苦战之中,无法抽调大军去增援斯大林格勒。但是,苏军在连续强攻德军的坚固防线中,也遭到了很大伤亡,这给方面军司令部招来了批评。1943年3月,科涅夫被调任西北方面军司令,未久又出任新建立的草原方面军司令。
从苏军最重要的西方方面军司令,降到次要地位的草原方面军司令,这是科涅夫戎马生涯中的又一次挫折,说明他在1942年的战场表现仍未得到斯大林的赏识。此时,苏军在二战中的其他几位新星已经大放异彩: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都已晋升为元帅,成为最高统帅部主要成员;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都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卓越战功,双双跃升为大将,在前线指挥着主要的方面军。而科涅夫此时还挂着上将肩章,在后方指挥作为战略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但对科涅夫来说,他却是因*得福,因为这以前,他统率的**主要是步兵,而这一次,他手中首次握有了强大的装甲机械化**。草原方面军除4个步兵集团军外,还有罗特米斯特罗夫将军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这是一支令德军闻风丧胆的钢铁雄师,在斯大林格勒之战中建立了殊勋。而且这一调动使他从**战场转到了南方战场。莫斯科战役之后,苏德战局重心已经移到南线,双方在此集结重兵展开主力决战,这就使科涅夫有了建立功勋的机会。
1943年7月,德军向库尔斯克凸出部发动了强大的攻势,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库尔斯克会战。苏德两军都投入了最精锐的**和最精良的武器,以期一决胜负。德军的意图是从南北实施强大的对进突击,合围据守该凸出部的苏联最精锐的两个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的**方面军和瓦杜丁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为此集中了90万兵力,27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在北线进攻的是德军后起悍将莫德尔指挥的“**”集团军群**,共有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在南线进攻的是德军老牌名将曼施泰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拥有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两个方面军拥有133万人,36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100架飞机。它们背后还有作为苏军战略总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它拥有58万人、164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7月5日,德军开始了这场代号“堡垒”的强大攻势。北面的莫德尔在**天就以900辆坦克向苏军疯狂突击,但他当面的苏军**方面军兵力雄厚,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和坐镇在此的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在苏军将领中最能征善战,因此苏军的防线固若金汤,岿然不动;但拥有更强大装甲力量的曼施泰因在南面出动了3个坦克军的1200辆坦克,以凶悍的党卫军坦克师做先锋,展开了更猛烈的攻势,他当面的瓦杜丁**实力不如罗科索夫斯基**,而且瓦杜丁错误地出动第1坦克集团军迎战德军,苏军T―34坦克的76毫米火炮直射距离不及德军“虎”式坦克的88毫米火炮,在交战中败退。德军党卫军各坦克师乘胜猛攻,使瓦杜丁的战线形势危急。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下令科涅夫率领草原方面军的两支主力――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5集团军立即驰援瓦杜丁。科涅夫早已预见及此,命令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提前作好了准备。苏军最高统帅部一声令下,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立即日夜兼程,火速赶往前线,在7月12日到达普罗霍罗夫卡,与德军最精锐的装甲**――党卫军“帝国”坦克师、“骷髅”坦克师、“阿道夫·希特勒”坦克师的400辆坦克遭遇。罗特米斯特罗夫是位智勇双全的战将,他知道苏军T―34坦克在远距离对射中不敌德军的“虎”式坦克,于是下令全军勇猛冲击,与敌展开近战。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7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开足马力全速前冲,楔入德军坦克的战斗队形,与之展开近距离混战。笨拙的“虎”坦克在近战中根本不是灵活的T―34坦克的对手。德军企图后撤以重建距离优势,但行动迅速的T―34坦克根本不让德军坦克逃*,甚至宁可与之相撞同归于尽。双方直战至夜幕降临,德军三个王牌坦克师威风尽丧,在战场上丢下320辆熊熊燃烧的坦克,仓皇败退。这场翻天覆地的坦克大战,后来被科涅夫称之为“德国坦克兵这只天鹅临终前的美妙歌声。”
科涅夫在战场上的真正声威是从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建立的。他的**不仅在关键时刻使德军打赢这场会战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且在战役反攻的过程中解放了号称乌克兰第二首府的哈尔科夫。为此,斯大林命令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以224门礼炮齐放20响,庆祝红军的这一重大胜利,这是苏联在卫国战争中首次鸣放较高等级的礼炮(此前的礼炮是以124门火炮鸣放12响)。库尔斯克会战成了科涅夫命运的转折,战役结束5天后,他获得大将军衔。朱可夫后来说:“战争初期,斯大林对科涅夫的态度是不好的,多次撤去他的方面军司令职务。可是后来由于科涅夫指挥草原方面军有方,接二连三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和成功时,斯大林发现科涅夫很会打仗,于是就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反攻期间的大显身手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真正转折点,作为德军主要突击力量的装甲坦克**,经此一役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对苏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苏军从此转入战略反攻,开始了直捣易北河的伟大进军。科涅夫真正显示出他是一位杰出统帅,是在苏军的战略反攻期间开始的。斯大林曾将那位指挥了敖德萨、塞尔斯托波尔和高加索英勇保卫战的名将彼得罗夫称作防守将军,说他只能防守不会进攻,因此在战争后期撤了他的方面军司令员一职(斯大林对彼得罗夫的看法并不正确,彼得罗夫实际上能攻能守)。而科涅夫正好与彼得罗夫相反,在斯大林眼中是位进攻将军。他在苏军的反攻阶段,出色指挥了一系列大规模进攻战役。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气势和魄力,令后人叫绝。
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开始了第聂伯河会战,以中部和南部两大战场的7个方面军在1000至1200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实施进攻,目标是击溃当面德军,强渡第聂伯河,粉碎德军退守这一天险抵抗苏军的企图。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前进迅速,胜利解放了200年前彼得大帝与瑞典军队决战的名城波尔塔瓦,并在9月24日夜间渡过了第聂伯河,然后继续向前发展进攻,进展神速,以致最高统帅斯大林对在第聂伯河桥头堡受阻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和在该方面军督战的大本营代表朱可夫严厉批评,指责他们行动不坚决,并拿科涅夫给他们作榜样。朱可夫和瓦杜丁受到批评后迅速更变部署,终于突破了德军防线,收复了苏联第三大城市――乌克兰首府基辅。
随后,瓦杜丁和科涅夫两个方面军(1943年10月起改名为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继续向西进攻。1944年1月下旬,他们两军以勇猛突击将德军约10个师合围在科尔宋――舍甫琴科夫斯基突出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泰因眼见德军重兵陷入合围,赶紧拼凑了6个坦克师前去解救。希特勒亲自向被围德军发电报说:“可以像依靠石头墙一样依靠我。你们将从合围中被解救出来。”德军强大的坦克集团发起了凶猛的进攻。科涅夫眼看德军就要突破瓦杜丁**的防线,立即命令自己的**冲过两个方面军的分界线,封闭了德军*开的缺口。此举大受最高统帅斯大林的赞赏。斯大林决定,由科涅夫指挥所有对内正面的**,负责歼灭被围德军;在对外正面的**则由瓦杜丁集中指挥,负责阻击敌人的援军。实际上,斯大林是把消灭德军重兵集团的荣誉给了科涅夫,因为按当时的惯例,只有歼灭敌人的**才能得到首都莫斯科的礼炮致敬。科涅夫没有辜负最高统帅的期望,经几昼夜奋战后在2月17日歼灭了被围德军,毙敌55000余人,俘敌18000余人。这是苏军继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又一次围歼德军的重兵集团。2月18日,苏联首都莫斯科隆重鸣放礼炮,向科涅夫和乌克兰第2方面军**致敬。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在电话中向科涅夫表示感谢。这场大捷使科涅夫得以超越斯大林格勒的英雄罗科索夫斯基和瓦杜丁,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继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斯大林之后第4位荣获苏联元帅军衔。
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大捷之后,由于春季解冻的雪水融化,使苏联南方成为泥泞的海洋,德军以为在这种天气里,苏军的坦克机械化**无法行动,而且经过冬季的苦战后,红军也必须休整,难以开展新的攻势。他们希望能获得喘息的机会,以重整旗鼓,但德军不曾想到的是,苏联T―34坦克的履带比德国坦克宽,能在泥泞中行驶自如,同时美国援助苏联的大量卡车具有比德国军用车辆更出色的越野性能,更重要的是苏军在经过整个冬季的激战之后,仍然具有饱满的精神和高昂的士气。结果,苏军出乎德军的意料,在南方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春季攻势,3个乌克兰方面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南部战场。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攻势凌厉,尽管无边的泥泞使苏军的T―34这样出色的坦克也时常陷入泥中,汽车和大炮更难以前进,只能用人力推动,但科涅夫的大军还是在短短一月内挺进了200―600公里。在苏军的神勇进攻面前,德军丢下陷在泥中的坦克、大炮和车辆,依靠骑牛或步行,几乎是“赤条条地”从乌克兰逃走。科涅夫**在进攻中毙俘敌8万余人,击毁和缴获600辆坦克和220辆装甲车。3月底,前锋**进入罗马尼亚境内。这是苏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首次前出到国境线。消息传出,苏联举国振奋,首都莫斯科以最高等级的礼炮――324门火炮齐鸣24响,庆祝这一重大**。德军的南方战线在3个乌克兰方面军排山倒海的进攻之下迅速崩溃,曾是德军显赫战将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泰因和“A”集团军总司令克莱斯特为此双双被希特勒免职。
乌克兰战役结束后,由于瓦杜丁大将于1944年4月15日因伤逝世,根据朱可夫的建议,科涅夫元帅在5月份接过了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指挥权。乌克兰第1方面军是苏军最强大的方面军,兵力达120万人,拥有20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250架飞机。科涅夫的下一个目标是粉碎德军最强大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有90万人,900辆坦克,700架飞机。在苏德战争中,这还是红军首次单独以一个方面军对德军一个集团军群,这表明红军的威力在战争过程中得到极大提高。7月14日,科涅夫发动了史称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的攻势。科涅夫在这次战役中再次显示了他的能攻善战和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干。他大胆地将方面军编成内90%的坦克和自行火炮集中在主要突击方向,对敌形成强大优势。进攻开始后,苏军步兵在强大炮火支援下,经英勇奋战在德军坚固防御体系上打开了一条长18公里、宽4―6公里的突破走廊。这样狭窄的走廊本来并不适合坦克**进入,应等待步兵将其向两翼扩展后,才能投入坦克兵团发展攻势,但拖延下去德军就有调来援军反击的可能。
科涅夫当机立断,下令近卫第3和第4两个坦克集团军立即投入进攻。苏军强大的坦克兵团雷霆万钧地进入突破口后,德军的防线迅速崩溃。科涅夫的大军横扫当面德军,仅在7月份的作战中,就毙、伤、俘敌20余万,彻底打垮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并且跨过维斯瓦河在对岸建立了桥头堡。尽管苏军的进攻势如破竹,但老练的科涅夫仍然在进攻中有意地保存了预备队近卫第5集团军的实力,没有让它过多地卷入交战,直到抵达维斯瓦河后,才将这支最精锐的**投入战场,结果德军尽管出动了强大兵力,甚至首次动用了最新型的“虎王”式坦克,对苏军的桥头堡反复发动进攻,却始终未能消除苏军的登陆场。
攻克柏林1945年1月,科涅夫率领乌克兰第1方面军,同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各自在维斯瓦河的登陆场向希特勒德国发起了最后的强大攻势,直指第三帝国的巢*柏林,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壮观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这两个方面军共有220万人,7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000架飞机,335000门火炮和迫击炮(?原文可能有错),其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拥有110万人,324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582架飞机,16000火炮和迫击炮。这两路大军原定在1月20日发动攻势,但由于德军在阿登展开了强大进攻,使英美军队的战线陷入危急之中,西方盟国紧急向苏联呼救,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攻势提前在1月12日进行。这意味着苏军将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里无法得到航空兵的支援,只能依靠炮兵和坦克进行突破。但是战役开始后,苏军的进攻威力丝毫未曾降低,原因是科涅夫素来重视炮兵突击,早在战役的准备阶段,他就亲率各集团军司令员、军长、师长们察看了整个战场前沿,在突破方向集中了强大的炮兵集团,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密度达到250―280门,有的地段甚至达到300门。进攻开始后,苏军炮火的猛烈程度有如天崩地裂,虽然炮火准备只持续了1小时47分钟,德军却感觉似乎不下5小时。苏军空前的炮火威力,使素以顽强著称的德军竟然失去控制,纷纷擅自*离阵地向后溃逃。苏军在**天就突破了德军的主要防御地带,科涅夫不给德军任何喘息和反击的机会,在当天中午就下令两个坦克集团军进入突破口发展进攻,迅速击溃了德军。德国将军蒂佩尔斯基希在其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描绘这场进攻说:“突破是如此猛烈,它不仅打退了**梯队的师,而且打退了很强的快速预备队……深深楔入德军战线的兵力如此之多,以致要消灭他们,哪怕是限制一下他们都已不可能……俄国军队很快将其坦克兵团投入了打开的缺口,其主力开始向尼达河推进……”另一位德国将军梅伦廷也评论说:“俄国人的进攻以前所未有的威力和速度发展着。很清楚,他们的最高统帅部已经完全掌握了组织大量机械化集团军进攻的方法。”
科涅夫的方面军向前长驱直入,与朱可夫的方面军一起,在23天中向前神速挺进了600公里,扩大突破近1000公里,渡过奥得河并在对岸占领了战役登陆场。在23天的作战中,仅乌克兰第1方面军就俘敌官兵43000人,歼敌15万余人,缴获300多辆坦克和200多架飞机。科涅夫在神速的进攻中,还以巧妙的机动完整地夺取了西里西亚工业区,这是欧洲居鲁尔区之后的第二大工业区。他的大军越过奥得河后并未停息,而是一鼓作气地又打到尼斯河,与朱可夫大军一起对德国首都柏林形成威逼态势。
斯大林原来的意图是让红军统帅中最有声望的朱可夫指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占领柏林,但由于德军向首都集结百万重兵,摆出了全力固守的架式,因此有必要让科涅夫指挥的实力强大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也加入柏林方向作战。由谁的**攻占柏林,成为摆在斯大林面前的难题,因为这两人都是战功赫赫。他踌躇再三,最后决定让这两位统帅进行竞争,谁的**最先打到柏林,就让其攻占柏林。为了争夺攻占希特勒巢*和德国首都的荣誉,朱可夫和科涅夫这两位红军的最杰出统帅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此事被苏军戏称为"展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4月16日,进攻柏林的战役开始后,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天中就发射了123万发炮弹,这是迄今为止东线的最猛烈炮火,令德军的幸存者们日后无不谈虎色变,而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稍后开始的炮火准备,比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更为猛烈,以致当毁灭性的炮火准备停止后,许多德军士兵甚至小分队都不顾指挥部的死守命令,纷纷溜之大吉。凭借压倒一切的炮火威力和强击机撒布的烟幕掩护,科涅夫的大军顺利地渡过了尼斯河,突破了德军防线,并打退了德军以大量坦克进行的反冲击。科涅夫命令他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司令员:*离方面军的主力**,更大胆地向战役纵深挺进,不要顾及后方,因为他本人作为方面军司令员,将在他们身后亲自保障其后方的安全。随后他接到斯大林的电话,最高统帅告诉他,朱可夫的**遇到德军的顽强抵抗,进攻受阻,询问是否可以将朱可夫的两个坦克集团军调过来,通过他的方面军打开的缺口向柏林方向突击。科涅夫认为这将造成很大混*,现在他这里战事发展顺利,他完全可以自己手中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向柏林进攻。斯大林表示同意,让他把坦克集团**向柏林。接完电话后,科涅夫立即向两个坦克集团军司令下达命令,让他们向柏林方向迅猛发展进攻。两个坦克集团军接令后,立即风驰电掣地*向柏林,于4月22日进抵柏林城郊。4月25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波茨坦胜利会师,将柏林完全包围,并在当天进抵易北河畔,同美军实现了历史性的“易北河会师”。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两军密切配合,经过激烈的巷战,在5月2日攻克了***德国的首都――柏林。
柏林之战震撼了敌军,各路德军在首都陷落后大都停止抵抗,只在捷克境内还有一个德军强大集团拒不投降,这就是舍尔纳元帅指挥的“**”集团军群,它拥有近50个精锐师,总数近100万人。苏军最高统帅部命令科涅夫强大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主力迅速向捷克境内出动,与乌克兰第2、4方面军一起会歼该敌。科涅夫以最快速度将他的**从柏林的废墟中撤出,重新进行部署,随着他一声令下,乌克兰第1方面军以10个坦克军、1600辆坦克向南方勇猛进击。科涅夫的坦克兵前进得如此迅猛,以致德军“**”集团军群司令部在毫无提防的情况下被苏军的先头坦克**所歼灭,100万德军失去指挥,陷入混*。5月9日,科涅夫的坦克**进抵布拉格,与城中的起义者和随后到达乌克兰第2、第4方面军的**会师,收拢了对舍尔纳主力集团的合围圈。50多万德军走投无路,被迫放下武器。为庆祝布拉格的解放,苏联首都以324门火炮的24次齐射,鸣放了苏德战争中最后一次庆祝战功的礼炮。几个小时后,莫斯科以1000门大炮齐鸣30响,庆祝卫国战争的胜利。
战争结束后,苏联政府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为红军指挥员们庆功的盛大招待会。在卫国战争中立下战功的红军将领们荟萃一堂,大厅中将星耀眼,勋章闪烁。莫洛托夫代表党和政府发表讲话,他向全场提议为红军光荣的统帅们干杯。他最先提到朱可夫元帅,称赞他的名字是与莫斯科、列宁格勒的保卫战,解放华沙和攻克柏林联系在一起的。在全场报以熟烈掌声后,莫洛托夫第二个提到的就是科涅夫元帅,他提议向乌克兰战役的英雄、布拉格的解放者祝贺,“科涅夫的军队与朱可夫元帅的军队一起冲入柏林!”与会者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战争期间苏军最高统帅部发布的命令中,朱可夫与科涅夫两人的名字是最经常并列的;战争中,首都的人们听到最多的是庆祝乌克兰第1方面军胜利的礼炮声。��
战后,科涅夫元帅先后任克里姆林宫卫戍司令部特种**独立团团长(相当于御林军统帅)、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华沙条约联合武装**总司令等职,从1952年起一直担任苏共**委员,1973年逝世。
个人荣耀与评价伊凡·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曾经两度获得苏联英雄称号,是苏联最高军功奖――“胜利”勋章的获得者之一。因为率领军队在捷克和蒙古作战过,还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和蒙古英雄称号。在解放捷克战斗中,他攻势凌厉、精心指挥,为保留下许多桥梁和教堂等建筑煞费苦心,捷克人因此对他深怀感激,并为他专门建造了一座纪念碑,以让后人不忘拯救祖国的英雄。
在战略性进攻阶段的作战中,科涅夫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其中主要是善于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确定实施主要突击的时间;善于果敢地在最重要地段集中兵力兵器,尤其善于使用和机动坦克装甲力量,使坦克装甲力量的威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科涅夫还重视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重视诸军兵种整体力量的发挥。
战后,科涅夫历任驻奥地利苏军中部军队集群总司令兼驻奥地利最高军事委员,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苏联军事部副部长兼苏军总监察长,喀尔巴阡军区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华沙条约组织武装**总司令,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苏联驻德军队集群总司令等职。
科涅夫两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荣获7枚列宁勋章,3枚红旗勋章,2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1973年5月21日,科涅夫在莫斯科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