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英语:Omar Mouammer al Gaddafi,1942年6月7日-2011年10月20日),逊尼派***,利比亚革命警卫队上校,利比亚1969年革命的精神领袖,前任利比亚实际最高**者,对利比亚长达42年的统治使他成为***国家中执政时间最长的**者。

1969年9月1日,他**“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兼武装**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 1970―1972年,任革命指挥委员会**兼国防部长,后改国名为大***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2011年2月17日,利比亚*发“愤怒日”大规模****,要求政府下台。3月19日起,英国、法国、美国等多国军队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卡扎菲号召其支持者抗击反对派武装和北约。 8月22日利反政府武装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宣称夺取控制权;卡扎菲**正式倒台。10月20日,执政当局占领卡扎菲残余的最后一个据点苏尔特, 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死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42年,卡扎菲出生在利比亚沙漠中部,苏尔特以南50英里的阿布哈迪。他的父母都是不识字的贝都因人。卡扎菲的家庭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部族家庭,他有3个姐姐,全家都靠出租骆驼维持生计。

1951年,利比亚获得独立时,卡扎菲还在苏尔特一所小学读书,他是家族中能读、写、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卡扎菲学习很用功,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睡在**寺的地板上,一周回家一次,来回都是徒步。那时的他一脸严肃、沉默寡言、虔诚笃信。因为是班里最大的学生,又是贝都因人,他常常被同学嘲笑。

14岁那年,卡扎菲到在利比亚中南部的一个小城塞卜哈读中学。塞卜哈可以说是卡扎菲革命生涯的起点。他在那里定期接触***报纸与电台广播,特别是收听来自开罗的“***之声”,里面传出的埃及**人纳赛尔雄辩有力的讲话,深深地吸引了少年卡扎菲。

1952年,纳赛尔发动的革命,使埃及进入一个新时期。埃及的反帝国主义、支持***民族主义的外交政策以及主张平等、社会主义的国内改革,受到中东地区民众的广泛欢迎,埃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尊重。纳赛尔的《革命哲学》成了除《***》之外,对卡扎菲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他认识到“武力”的神奇,“殷切盼望着向敌人开火”。

另一方面,此时的卡扎菲已从一个封闭地区来的乡巴佬,成长为英气十足、初具个人魅力的少年。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围绕在卡扎菲身边,其中很多人成为他信赖的亲密助手,这大概是塞卜哈生活给他带来的另一个转变。卡扎菲开始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曾经沉默寡言的男孩子,已成长为一位雄辩者。他经常站在公园的墙上对同伴慷慨陈词,以至于他的朋友有时要随身带着一把小凳子,以便能让他站在凳子上演讲。不久,卡扎菲便因组织****而被学校开除。

卡扎菲后来到利比亚第三大城市米苏拉塔读书。这里,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上世纪60年代,***世界是一个各种**组织躁动不安、竞相争取支持的舞台。卡扎菲在米苏拉塔读书期间,也正是他**理论建构的关键时期。卡扎菲明显对**人物感兴趣,他读了很多领袖人物比如林肯、凯末尔的传记,还看过孙中山的文集等。

意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1963年,卡扎菲放弃了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大学历史专业,加入保卫国王的精锐**――昔兰尼加卫队,进入利比亚皇家军事学院学习。学院的英国教官洛上校,对这位持强烈反西方态度的青年军官印象不佳,评价说“他是我们最落后的学员”,“在班加西军事学院里,别人能做到的,他要花成倍的时间;98%的学员通过了考试,只有2%的学员没通过,他就是其中之一”。

奇怪的是,在卡扎菲从班加西军事学院毕业的第二年,1966年,他获得了去英国培训的机会。其间,他曾在波沃顿完成皇家空军中队信号教导员的课程――不过卡扎菲后来承认,他是靠欺*手段获得了这个机会:他宣称自己是一名亲英人士,并声明英国军队是利比亚宝贵的财富。卡扎菲业余时间表现出来的兴趣主要是足球和阅读,其英国指导员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一个幽默、有趣味的军官,总是乐观向上,工作起来很努力,并且勤勤恳恳尽职尽责。”

半年的培训学习结束后,卡扎菲回到利比亚担任通讯兵团中尉军官。实际上,早在1969年1月,卡扎菲便想有所行动,后来因种种原因,一再推迟;7月,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一世去土耳其和希腊度假。8月,国王把利比亚上、下议院领袖召到希腊,宣布退位,王位交给侄子侯赛因王储,利比亚局势更趋混*。

一个突发**成了革命的导火索:1969年8月21日,一个澳大利亚宗教狂热分子在耶路撒冷旧城里,纵火焚烧了***教三大圣地之一阿克萨**寺,***世界群情激愤。卡扎菲召集身边的青年军官,决定在9月1日采取行动。他发动了九月革命,推翻了伊比利斯王朝,建立了***利比亚共和国。

非洲雄狮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九月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利比亚共和国,出任革命指导委员会**兼武装**总司令,并晋升为上校。

1970到1972年,卡扎菲任革命指挥委员会**兼国防部长。

1977年,改国名为“大***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成为“革命导师与**弟兄”,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处总秘书”,成为革命**人兼任武装**最高统帅。

1979年3月,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只保留“革命导师和兄弟领袖”称号。

1982年至1983年,任非洲统一组织**。

20世纪80年代初,卡扎菲向苏联采购军事装备。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修复与美国关系。21世纪初,利比亚在卡扎菲**下与西方关系改善。

2000年,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在多哥首都洛美召开,卡扎菲率领代表团参加。

2009年9月23日,首次在联合国亮相的利比亚**人卡扎菲,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演讲。

日落西山

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发大规模****,民众要求从1969年就已经上台统治长达42年的革命**人穆阿迈尔·卡扎菲上校下台和进行民主变革。

3月19日起,英国、法国、美国等多国军队发动对利比亚的空袭。卡扎菲多次发表讲话,号召其支持者抗击反对派武装和北约。 卡扎菲在电话中警告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如果自己丢掉**,**集团将在中东崛起并必将攻击欧洲。

2011年8月22日利反政府武装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宣称夺取控制权统治利比亚。卡扎菲在的黎波里被攻占后逃亡至家乡苏尔特,不停变换藏身之处。卡扎菲前卫队队长曼苏尔·达奥说,卡扎菲和他的儿子穆塔西姆以及20多名亲信在绝望的逃亡之旅中几乎与世隔绝,躲在没有电视、电话甚至没有电的废弃房子中,用蜡烛照明。卡扎菲用看书、做笔记或者在一个炭炉上煮茶来打发时间。 “他不指挥战斗,都是他儿子指挥。他没做任何部署,也没想过任何计划。”

“卡扎菲也曾感到压力,因为他的朋友抛弃了他,包括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法国总统萨科齐、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和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等。这使他感到失望,因为他曾认为他们是很亲近的朋友。”

铁腕统治一个600万人口国家的卡扎菲在最后阶段“紧张、愤怒,有时候会*怒,大部分时间处于悲伤和生气状态。即使后来我们告诉他的黎波里已经被占领,他仍然相信利比亚人民还爱着他”。

由于战火纷飞,苏尔特遭到破坏,断电断水,食品稀缺,卡扎菲变得很失望和不安。此间,穆塔西姆一直**着苏尔特的战斗,赛义夫根本没来这里。在苏尔特,卡扎菲的忠诚战士都由穆塔西姆指挥,他们最初有350人,后来很多人逃跑了,只剩下150人左右。

在被反对派包围的时候,其它人曾经多次劝卡扎菲投降或者离开利比亚,但卡扎菲和他的儿子穆塔西姆甚至都没有考虑过这两个选项。在苏尔特,卡扎菲和他的亲信差不多每4天就变换藏身之地,他们主要躲在被当地逃亡居民遗弃的房子里。

卡扎菲被俘之日,卡扎菲及其亲信正打算乘车逃出苏尔特,但车队遭到北约轰炸,卡扎菲受伤被俘。[15]

卡扎菲死前据信已立下遗嘱,要求穿“死时穿的衣服”,按照***教习俗葬在家乡苏尔特的家族墓中。卡扎菲在遗嘱中还要求善待他的家人,呼吁利比亚人民维护自己的“身份、历史和成就,以及祖辈和英雄们的荣耀”,“今天、现在和将来都要继续与任何外国侵略者斗争到底”。他还表示,自己为了“荣誉和责任”,拒绝了“许多建议”,选择了继续“抵抗外国侵略者”。

殒命沙场

2011年10月20日,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称在苏尔特已经俘获了卡扎菲。卡扎菲在其家乡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惨遭虐待后,头部和腹部遭到致命连环*击身亡。

卡扎菲重伤身亡后,其遗体没有按照***惯例马上被下葬,而是与其接班人穆塔西姆的遗体一起,被放在一处肉类冷藏库中向市民展览。

当地时间2011年10月25日清晨,利比亚执政当局“全国过渡委员会”(以下简称“过渡委”)已将该国前**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的遗体埋葬在利比亚境内一处秘密地点。其儿子穆塔西姆及卡扎菲一名亲信也被埋葬。 为了避免其墓地成为一处“圣地”或者遭到蓄意破坏,决定将卡扎菲秘密埋葬在沙漠深处,下葬处不会有墓碑等标识,葬礼只有一些部落酋长和宗教人士参加。报道指,葬礼共只有4名“目击者”,他们都向《***》发誓永不泄漏墓地的位置。

据埃及媒体报道,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在医院里看到了卡扎菲被*的电视新闻和画面,极为伤心和悲痛,于是歇斯底里地大哭起来,很快就昏厥过去了。报道引用医院消息灵通人士的话说,“穆巴拉克昏厥过去后,如果不是大夫采取措施及时,并给他吃了镇静*,穆巴拉克的心脏就会停止跳动。”

人物年表

1942年 出生在苏尔特一个游牧部落家庭。

1961年 在班加西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后在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

1965年 在利比亚陆军服役。

1966年 赴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

1969年 **“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兼武装**总司令。

1970-1972年 卡扎菲任革命指挥委员会**兼国防部长。

1977年起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处总秘书”,成为革命**人兼任武装**最高统帅。

1979年3月 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只保留“革命导师和兄弟领袖”称号。1982年至1983年任非洲统一组织**。

2011年3月19日美国海军向利比亚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北约对利比亚的战争*发。

2011年8月22日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攻入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垮台。

2011年10月20日晚上被俘后遭民众*打,身体中弹不治而亡。

**生涯 “九月革命”

1969年9月1日早晨6点,是班加西广播电台早祷的时间。像往常一样,很多人打开收音机,听着里面报祷人吟唱的《***》。突然,广播中断了,接着是一曲军乐打破了死一样的沉寂:

“伟大的利比亚人民啊,奉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之命,向你们宣布:为了履行你们自由的意志,为了实现你们可贵的意愿,为了真正响应你们再三发出的要求变革、渴望纯净、力促行动与先发制人、亟待革命和进攻的呼吁,你们的武装力量已经摧毁了**、落后、衰败的**……”

很多人都被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惊住了,包括正在苏尔特沙漠一座帐篷里的老夫妻阿布·迈尼亚尔·卡扎菲和艾莎,他们俩面面相觑,瞠目结舌:虽然在广播里讲话的人并没有宣布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但他们还是从断断续续却又非常熟悉的声音听出来,在广播电台里宣布推翻伊德里斯国王的人,正是他们的小儿子穆阿迈尔·卡扎菲。

实际上,直到一星期之后,外界才知道,这场**的发动者正是只有27岁、默默无闻的信号兵中尉卡扎菲。其实卡扎菲走到政坛**极具戏剧色彩,那个据说预谋了10年之久的军事**,从头到尾混*无序、阴差阳错。**成功后,在一次电视谈话中,卡扎菲和自己的同伴们眉飞色舞地回忆起那天的诸多细节,听起来就像一场闹剧。

1969年8月31日深夜,卡扎菲与青年军官们按照计划,采取行动。卡扎菲命令他的重要助手奥马尔·米海什乘傍晚的飞机前往首都的黎波里组织军营的接管工作。当米海什到达班加西机场时,发现飞机已满员。幸亏一个机场**是他的朋友,总算走了后门上了飞机。到了的黎波里机场,他拦了一辆出租车驶向军营,下车时居然糊里糊涂地把武器和子弹丢在了车上。

在班加西,按照计划,卡扎菲和两个上尉要在凌晨1点接管贝卡军营和电台。他们正要出发时,先是来了两个宪兵,让他们帮忙修摩托车,卡扎菲推托明天再去;好不容易把这两个宪兵打发走,另一个同谋者却惊慌失措地跑过来,说他们已经*露。卡扎菲还是决定,“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勇敢地对付这个局面”。他把子弹和轻机*塞满吉普车,一马当先地率领军队去占领班加西电台。当他走到半程回眸一望,却惊讶地发现,在前往班加西的路上,竟然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原来,在前一个岔路口,他的随行车队朝着贝卡军营方向开去了。卡扎菲于是独自一人行驶在去班加西的路上,“沿途没有灯,什么都没有”。

更为可笑的是,负责占领的黎波里国家广播电台的军官开车绕城一周,竟然没有找到电台,只好慌慌张张地原路返回。负责接管的黎波里城外防空**的贾卢德和霍尼,指挥着600名士兵,到行动时才发现只有1050发子弹可供使用,好在一路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就是这样一场仓促上阵、漏洞百出的军事**居然获得了成功。**发生时,留守国内的王储兼首相哈桑·里达王子则在王宫中喝得酩酊大醉。他听到*声立即从宫中逃出,藏到游泳池里,次日被捕。这几乎是一场不流*的**,革命军仅在突袭班加西的王室卫队时发生了小的冲突,1人被打死,15人受伤。

卡扎菲带人进入班加西广播电视大楼后,直接进到值班广播员室,要求广播员播送军乐曲。广播员惊*不安,放了歌曲却不是进行曲。当卡扎菲要他为革命的**篇声明录音时,广播员的语调显然惊慌失措。最终不得不由卡扎菲亲自读**篇声明――实际上,这是卡扎菲仓促之中准备的,他在一张纸上潦草地写下几个要点,其余是广播时临时加上去的。

*****人之梦

早期的卡扎菲是纳赛尔的狂热崇拜者,卡扎菲本人也毫不掩饰这一点。无论是他在“九月革命”提出的目标,还是在“九月革命”的演讲中,都很明显地模仿纳赛尔20年前在埃及发动的革命。他反复熟读的纳赛尔的《革命哲学》里有这样一段话:“历史篇章中充满着英雄人物,他们在关键时刻为自己创造了扮演光荣战士角色的时势。同时历史篇章也充满了英勇和光荣的角色而从来没有找到英雄人物来扮演他们。基于某种理由,在我看来,***世界里有一个角色正在无目的地四处找寻一位英雄。”对这句话着迷不已的卡扎菲,显然将自己视为***世界正苦苦寻找的那位英雄。比起纳赛尔渐进式的革命,卡扎菲采取的是更激烈、更粗*的方式。

上台伊始,卡扎菲便向纳赛尔表示,要用战争方式解决掉以色列。纳赛尔解释说,国际形势不允许这样做,不管是苏联还是美国都不允许可能出现导致核战争的情形。卡扎菲听后马上问:“以色列有核弹吗?”纳赛尔回答说,有很大可能。他又问:“我们有核弹吗?”纳赛尔说:“不,我们没有。”

1970年9月28日,纳赛尔突发心脏病去世。纳赛尔在世时,是“能对卡扎菲进行约束并引导他通过*****这一充满危险的布雷区”的唯一**人。而卡扎菲在纳赛尔死后,更将自己视为“***新一代”的代表人物,他要填补纳赛尔的空白,扩大***大家庭的联盟,最终战胜以色列。

他有一次在国会大会上自大地宣称:“普鲁士人统一了德意志,皮埃蒙特统一了意大利,我觉得,我们这个小小的共和国也将扮演这样的角色,统一整个***民族。”1971年4月,在卡扎菲的努力下,他与埃及总统萨达特、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的黎波里宣告“***联邦共和国”成立。可是墨迹未干,这个大家庭内部就出现严重分歧。各持自己算盘的三方,根本没有“联邦”的任何物质及思想基础。纳赛尔的继任者萨达特对卡扎菲的态度并没有那么友好。他和卡扎菲的关系很快就从冷淡变成了厌恶,最后变成了敌视。萨达特怀疑卡扎菲有严重的毛病,和别人不一样。为了强迫这场“联姻”,1973年9月卡扎菲竟然组织了2万利比亚人跋涉1500英里,向开罗进发。这支长达7公里的队伍看起来非常滑稽,他们挥舞着旗子,喊着口号,强烈要求利比亚与埃及合并。

卡扎菲相信,到了埃及后,那里也一定有大批要求统一的民众加入进来。可是事情并不如他所料。萨达特警告利比亚人必须在距开罗以西250英里的马特鲁停止前进,不仅如此,埃及政府用火车车厢封锁了主要通道,2万利比亚人只能滞留边境。虽然有石油资源相诱惑,卡扎菲与埃及联姻的想法被证明是一厢情愿。

卡扎菲异想天开式的革命热情,常常令他的***兄弟也吃不消。1972年12月22日,卡扎菲在突尼斯的一个群众大会发表讲话,号召和利比亚统一。正在家里收听卡扎菲讲话实况广播的突尼斯总统布尔吉巴大吃一惊,赶紧赶到现场,匆忙抢过话筒说卡扎菲关于统一的观点*离实际。他还很不给面子地直言道:***人从来未曾联合为一个整体,而且不希望在这个问题上听一位连自己内部团结都搞不好的落后国家**人的说教。

为了使自己更符合“***英雄”的角色,卡扎菲也不惜一切代价。他曾每年给埃及提供1.25亿美元,给叙利亚4500万美元,给巴勒斯坦游击运动2500万美元,他还拿出钱来给马里、乍得、乌干达和尼日尔这些非洲国家,让他们与以色列断绝关系。卡扎菲最喜欢的事业,是***人与以色列对抗――对于卡扎菲狂热的态度,西方媒体尖酸地讥讽道:利比亚“离前线很远,而主战却又最激烈”。

***民族主义给了卡扎菲一种虚幻的想法:他有权干涉***世界的任何地方。所以无论是摩洛哥还是约旦发生内部问题时,卡扎菲都颇惹人嫌地迫不及待地表态。这也使得他在***世界渐渐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物。一向不太喜欢卡扎菲的阿拉法特,将他称为“革命词句的骑士”。阿拉法特的传记作者艾伦·哈特说,阿拉法特为数不多的消遣之一,就是讲嘲弄卡扎菲的笑话。

对于卡扎菲在***世界的角色,以色列一名军事情报机关的前首脑评价得最为有趣:“在他所有的企图统一***世界的疯狂尝试中,还有谁像卡扎菲这样造成了***世界这么严重的分裂呢?他在战略上是一个威胁,但在战术上或许是一个宝贝,一个为我们在***世界中制造分裂的代理人。”对一心想摧毁以色列的卡扎菲来说,这个评论实在是太过讽刺了。

首上联大

2009年9月23日,首次在联合国亮相的利比亚**人卡扎菲,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演讲。卡扎菲在演讲中表示,安全理事会应该改名为**理事会。他要求安理会进行全面改革,取消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反对票,增加常任理事国数量,尤其是增补非洲国家的代表。卡扎菲还说自从联合国1945年成立以来,世界上发生了65次战争,联合国根本没有能力阻止这些战争的*发。

卡扎菲当天的发言就排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后,但是奥巴马和希拉里等高级政府**在演讲之后立刻离开会议大厅,避免听到卡扎菲的演讲。虽然联大给每个国家**人的时间是15分钟,但是卡扎菲的演讲时长一小时36分钟,由于接近午餐时间,大会堂中有将近一半的代表都中途离场。古巴**人卡斯特罗1960年曾在 联大发表演讲四个半小时,是联大一般性辩论历史上最长的演讲。

卡扎菲在抵达纽约之后按照习惯,在纽约以外的一块出租庄园中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过夜。卡扎菲此前曾希望在纽约**公园搭建帐篷,但是遭到居民强烈**而作罢。

强硬表态

随着法国战机19日对利比亚境内的政府军目标开火,多国大规模军事干预利比亚的行动正式展开。军事干预行动开始后,利比亚**人卡扎菲强硬表态,称“要武装人民对抗西方”。

法国战机19日率先对利比亚境内目标实施打击,并摧毁了数辆利比亚政府军的装甲车。随后美英等国战机也陆续投入军事行动。大规模的军事干预全面展开。

利比亚国家通讯社20日凌晨援引军方发言人的话称,首都的黎波里、卡扎菲的家乡苏尔特以及班加西等地都遭到西方国家军队的导弹袭击和炮击,“多处民用设施被毁”。

利比亚国家电视台此前报道,一架法国战机在的黎波里地区被利比亚防空系统击落。对此,法国总参谋部发言人予以否认,他说,所有参与空袭的战机均已返航。

多国军事干预行动展开后,卡扎菲20日通过利比亚国家电台发表了简短但措辞极为强硬的讲话。他指责有关军事行动“野蛮”,是“不公正的十字军式侵略”。

卡扎菲威胁将对地中海沿岸的军事和民用设施进行打击,并警告“地中海国家和北非国家的利益处于危险之中”。他说,“地中海已陷入战争”,卡扎菲已命令打开各地的军火库,“民众可以拿起武器保卫家园,赶走西方军队”。2011年3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多国随后为此展开了紧张的军事部署。利比亚当局也宣布接受安理会决议并停火。但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利比亚政府军19日攻入了反对派大本营所在地班加西。

针对多国军事行动,俄罗斯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遗憾。但俄方也呼吁利比亚尽快停火。国际红十字会则呼吁在利比亚进行军事行动的各方尊重国际人道法律,该组织说,任何针对平民的攻击都违反了国际法。

UCLA的非洲学者著文指出参与军事行动的国家之动机与利益关系严重影响其行为,可能做不到“do no harm"原则:“The likelihood that coercive intervention would satisfy this principle is severely constrained when evaluated against the historical record, logistical realities, and the incentives and interests of the states in a position to serve as the would-be external interveners.” 作者认为通过强制干涉改变利比亚**结构会带来严重后果。

被逼下台

2011年5月27日,八国**人在峰会后发表联合声明,指出:“卡扎菲和利比亚政府已不能继续履行保护利比亚人民的责任,并失去所有合法权力,他在一个自由和民主的利比亚没有前途,他必须下台。”利比亚民众于当地时间2011年2月16日举行反政府**,联合国在2011年3月份通过保护利比亚平民议案,北约**开始干 预利比亚,进行持续空袭。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一直批评北约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但报道指出,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同意卡扎菲已失去**利比亚的合法权力。法国总统萨科齐表示,联合声明的措辞收紧了,得到俄罗斯的完全支持。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俄罗斯方面表示,外长拉夫罗夫前日与利比亚总理通电话,利方希望俄方协助调停,并开始磋商停火条件。

据悉,英美法在G8峰会上也促请俄罗斯进行调停。在峰会后的记者会上,俄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将调停利比亚局势,包括派高级非洲特使前往班加西,与反对派接触。他还强硬警告卡扎菲,称国际社会已不再视他为利比亚领袖,促请其下台,但表示拒绝让他流亡俄罗斯。

此外,法国总统萨科齐称,北约计划加强军事行动。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表示,G8领袖普遍认为卡扎菲**正逐渐崩溃。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表示,卡扎菲已失去在位理由,应该下台,而且G8国对此意见一致。

英国首相卡梅伦26日表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英国的一名**给予了证实。

反人类罪

北京时间2011年6月27日7时30分,位于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ICC)宣布,正式对利比亚**人卡扎菲发出国际逮捕令。

这是国际刑事**历史上第二次对一个国家的在任国家元首发布逮捕令。国际刑事**逮捕令一经发出,终身有效,永不撤销。2009年3月,国际刑事**发出对苏丹总统巴希尔的逮捕令,这是**个针对**国家在任总统发出的逮捕令。

2011年5月15日,国际刑事**检察官办公室表示,经调查,已掌握足够的证据**卡扎菲,包括谋*罪、迫害罪、反人道主义罪等。国际刑事**总检察官奥坎波16日随即向国际刑事**法官提出通缉卡扎菲等三名利比亚**的请求。这三人除卡扎菲(69岁)外,还有曾被认为是卡扎菲接班人的其儿子赛义夫·伊斯拉姆·卡扎菲(39岁),以及利比**报部门最高负责人阿卜杜拉·阿尔·塞努希(62岁)。

一个多月时间内,由三名法官组成的小组对检方提交的证据和材料进行了分析。

2011年6月27日,国际刑事**宣布向卡扎菲等三人正式发布国际通缉令。国际刑事**指,卡扎菲从2011年2月中旬开始,对其反对者犯下“反人类罪”。

卡扎菲不会离开利比亚,因此国际刑事**将要求利比亚人把卡扎菲押送国际刑事**。

家人流亡

2011年8月29日阿尔及利亚外交部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利比亚**人卡扎菲的夫人萨菲亚、女儿艾莎、两个儿子汉尼拔和****,以及他们的孩子,于当地时间29日8时45分(北京时间15时45分)经由两国边界进入阿尔及利亚境内。

人物形象 简介

卡扎菲是一个虔诚的***,他执政后在利比亚提出恢复***教的“纯洁性”的口号。利比亚原是酒的出口国,但卡扎菲颁布法令禁止酿酒和出售一切烈性饮料。卡扎菲出身游牧民族,主张部族社会的自然公平,他反对奢侈豪华,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本人生活十分简单,仅喜欢喝矿泉水和驼奶。他喜欢住帐篷而不喜欢住豪华宅邸,喜欢骑骆驼而不爱坐高级轿车。他的妻子和儿女一直住在的黎波里的军营里。他在帐篷里办公和会见外宾。1989年,他到南斯拉夫出席不结盟首脑会议,就住在自己带去的帐篷里。革命成功后,他的父亲在首都贫民的窝棚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卡扎菲说,等所有的人都有了适当的住房,他父亲才有像样的住所。

形象风格

无论任何场合,卡扎菲总是身着同一颜色的服装,有时是白衣、白裤、白鞋、白头巾、白手套,外披一件镶着金边的白色斗篷;有时是黄色卡其布军服,戴同样颜色的头巾,在十几名保镖的护卫下出场。卡扎菲的饮食十分简单,早餐是面包和驼奶。午餐多为烤牛肉或烧牛排,外加利比亚汤,有时也吃柏柏尔人爱吃的古斯古斯。他喜爱足球运动,是意大利老牌球队尤文图斯队的股东。

风格独特,脾气古怪

卡扎菲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行动常常令人难以捉摸。这是因为他从小在沙漠里长大,过惯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加之上学时喜欢看乌托邦和无政府主义的书籍,因而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比如,1988年,他亲自开推土机推倒的黎波里监狱的大墙,放出400名**犯。卡扎菲反美,但对释放在黎巴嫩和菲律宾扣押的西方人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他忧伤时,他不是醉心于文学创作,就是一人到沙漠的帐篷里静思,聆听**的声音。

卡扎菲善于演说,他讲话从不用讲稿,口若悬河,慷慨激昂,不时挥舞着双手,显示出勇气和力量。他喜欢用戏剧性的行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政策,因而常常引起人们的非议和讽刺,甚至说他是“言行无度、不合情理”的怪人。1988年,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阿盟首脑会议上,卡扎菲右手戴了一只白手套,说这是为了与“美国走狗” 握手时不至脏了自己的手。

2000年7月,卡扎菲率领由二百多辆汽车组成的庞大政府代表团,白天驱车赶路,夜宿临时搭的帐篷,浩浩荡荡地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前往多哥首都洛美,出席非统组织首脑会议。他的这一行动一是他要通过此举宣传他建立“非洲联盟”的倡议;二是他要用事实向人们证明,他修建穿越撒哈拉大沙漠高速公路的主张是可行的。

中国驻利比亚前任大使王厚立也曾在文章里提及过与卡扎菲有关的两个小故事。有一次,卡扎菲突然来到开罗,说有急事要立即会见穆巴拉克总统。当时中国的国务院**人正在埃及访问,穆巴拉克只好解释说:他实在拿这位兄弟没办法,只好立即见他,请原谅。几年前,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承建了班加西附近的一片新住宅楼,可是楼房刚盖好,就被附近许多居民抢占入住。当地主管部门没有办法,只好向上头反映。卡扎菲知道后接见了住户代表,对他们说:“你们是国家的主人,房子就是为你们盖的,住下吧!”于是众人高呼:“卡扎菲万岁!” 2006年3月,喀土穆峰会前夕,外界猜测卡扎菲十有八九不会出席,而他却在峰会开幕前两天就抵达喀土穆,成为最早抵达的***国家元首,弄得东道主苏丹措手不及。在卡扎菲座机降落前不到一小时,东道主才知道他要大驾光临,赶紧铺红地毯,还好赶在飞机降落前准备停当。正在参加***外长会议的***联盟秘书长穆萨得知消息后,赶紧离开会场直奔机场,谁知会议只进行到一半,卡扎菲就提前打道回府了。

美国**情报局有很多情报,都指向卡扎菲的怪诞。有份报告说,他在1985年的马略尔卡岛之行中,化了妆,带着玩具熊,为了安全拒绝睡在旅馆为他准备的床单上。1982年的一份报告说,“据判断,他患了严重的性格变态……在沉重的压力下,当他判断失误时,他常会有荒诞怪异的行为”。还有的报告说,他在过去几年内服用了过多的安眠*,早晨再吃别的*让自己清醒过来;而据另一份报告说,他的抑郁症很严重,以致在阿齐齐亚兵营的走廊里游荡徘徊,“语无伦次地喃喃自语”,“含糊不清地自言自语”。

以色列人则想从生理角度,解读卡扎菲那些异于常人理解的思维和行动。他们说,卡扎菲患了痔疮和癫痫病。埃及前总统萨达特也曾十分关心卡扎菲的心理状态。在卡扎菲对开罗进行正式访问、抱怨眼睛疼时,萨达特劝卡扎菲进行一次大脑透视,但被卡扎菲拒绝。

微服私访,胆大过人

有关卡扎菲经常微服私访、亲自检查政府**工作的故事颇多。1971年,他到一些政府机关突访,发现许多机关职员在办公室里喝咖啡聊天,这引起他的极大不满。为了使他们把主要精力都能集中到工作上,第二天就派军用卡车开进政府办公大楼,拉走了办公室里的大部分家具。还有一次他乔装成平民,和医生说他的父亲得了重病,着急下班的医生给了他两片阿斯匹林了事,大发雷霆的卡扎菲立刻下令将这个草菅人命的医生驱逐出境。

传奇婚姻,理性大于感性

关于卡扎菲与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的邂逅更是众说纷纭,其中最传奇的说法是:他之所以娶了第二个妻子,是 因为这个女人是刺*他的凶手,在1970年的大***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建国一周年的庆典上,卡扎菲正在检阅台上高高兴兴地阅兵,这时候一个负责急救的女护士悄悄地走上了检阅台,并且很快地接近了卡扎菲,趁他不注意,突然打开急救箱拿起里面的手*就对准了卡扎菲的头,就在她准备扣动扳机的一刹那,卡扎菲也正好一扭头,看见了她,当时28岁的卡扎菲望着黑洞洞的*口和*口前这位年轻的女子不知所措,而睁大眼睛看着帅气的卡扎菲的这个女护士一时间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前来行刺的*手,竟然慢慢地放下了手里的*,这时卡扎菲笑了,他正打算迎上前去,身边刚反应过来的警卫扑上前去就制服了这位女刺客,卡扎菲命令警卫退下然后得知这位女子叫萨菲亚,一个礼拜后,卡扎菲和萨菲亚举行了婚礼,后来萨菲亚为丈夫训练出个个身手不凡的女子军。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的确,真相其实是这样的:1969年卡扎菲正在外地视察,突然一股强烈的不适感让他不得不停下工作去当地的医院检查,值班医生说他只是普通的感冒,可在一旁的女护士否认了医生,坚持说是阑尾炎,这个女护士就是萨菲亚,后来的检查证明萨菲亚是正确的,这次的巧遇就成全了卡扎菲和萨菲亚的姻缘。

非洲政策

“卡扎菲对待非洲非常慷慨,到利比亚来的非洲穷国,他都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归。”刚果一家报纸就曾讥讽出席非盟峰会的卡扎菲:“利比亚圣诞老人又来撒钱了。”

2000年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在多哥首都洛美召开。为了给“非洲合众国”造势,也是想用事实向人们证明,他修建穿越撒哈拉大沙漠高速公路的主张是可行的,卡扎菲率领由200多辆国内汽车组成的庞大政府代表团,首尾长达几公里,白天驱车赶路,夜宿临时搭的帐篷,浩浩荡荡地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前往多哥首都洛美。然而,庞大的车队却愁坏了多哥的会议组织者。

2002年,模仿欧盟成立的非洲联盟取代了成立35年之久的非洲统一组织。

卡扎菲的非洲政策,似乎是奏效的。连曼德拉也曾公开表示:“穆阿迈尔·卡扎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革命偶像之一。”而利比亚陷入危机之后,非洲54个国家,有40多个表态不承认反对派。“这证明他在非洲国家还是有影响力的。”刘顺说。

2001年“9·11”之后,也许是意识到美国对***世界的打击将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卡扎菲一反常态,强烈谴责**活动,成为当时最早谴责**主义的***国家**之一。以此为契机,利比亚与西方的关系有所改善。2003年,利比亚与美英达成对“洛克比空难”的赔偿协议。

外界评价

卡扎菲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在一些人的眼里,他是“大救星”、“民族英雄”、“革命领袖”、“中东强人”;而在另一些人的眼里,他是“狂人”、 “疯子”、“**主义支持者”、“*君”。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将会给卡扎菲以公正的评价。但不管是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卡扎菲**这个大约有六百万人口的国家摆*了贫困,1981年,利比亚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1万美元,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即使在遭受西方经济制裁多年后,也是非洲生活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国民享受义务教育和完善的医疗体系。

国家管理 **路线

1942年6月,卡扎菲生于地中海沿岸城市锡尔特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家庭,在大学时代放弃地理课程从戎,在1969年的军事**中推翻国王伊德里斯掌权,并在1970年代推动他的“第三世界理论”,在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走中间路线。

卡扎菲掌权后的首要任务是组建军队,但他也从石油收入中拿出数十亿美元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赢得穷人好评。他因被指与**主义和革命运动有关而遭西方排斥。1979年12月,首都的黎波里*发反美*动,1988年利比亚特工炸毁泛美航空客机致270人遇难后,他与西方关系跌至谷底。1993年,为摆*孤立,卡扎菲转性盛赞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为“新世界的救星”,随后宣告放弃研制大规模*伤武器,并同意赔偿泛美空难死者家属,2004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正式终止对利比亚的贸易禁运。2006年,美国和利比亚复交。

可是卡扎菲一边与国际社会修好,一边又想让利比亚国民和中东、非洲的盟友们觉得他没有“服软”。2004年,卡扎菲在他的帐篷中会见了前来做破冰之旅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两人席地而坐,卡扎菲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光着的脚伸到布莱尔面前,然后放了一个响屁,令布莱尔非常尴尬。有人评价说,卡扎菲像一个陈年古董,外面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还在采用这些拙劣的表演继续自欺欺人。

军事实力

卡扎菲可用的军队名义上只有1万多人,利比亚军队拥有10万兵力、2000多辆坦克、374架飞机和拥有两艘巡逻潜艇的海军。但卡扎菲实际可调遣的**数量又是另外一回事。

据信,在本次骚*之前,虽然西方大国再次开始向利比亚出售武器,但其军队的实力依然因制裁被严重削弱。据信,大部分设备保养很差,甚至不能使用,因此其真正的数量难以估计。

分析家说,卡扎菲试图削弱正规军的力量,以避免指挥官崛起,对其家族构成威胁。相反,他特别依赖三支忠诚的“**保护”**,这些**主要由本部落的人组成。

按大部分人估计,卡扎菲可用的忠心耿耿的利比亚军队在1万到1.2万人之间。据信,最可信赖的**是卡扎菲儿子指挥的第32旅。

来自目击者、人权组织和其他人的多次报道称,卡扎菲动用非洲雇佣军帮助巩固他的政府。

利比亚两艘尚存的F级柴油动力潜艇是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供的,但外界专家一直对其可靠性表示怀疑。据IHS简氏信息集团报道,2003年,其中一艘停在了干船坞中,另一艘虽还在海上航行,但也不可能充分投入使用。他认为有可能两艘都已被弃用。分析家估计,利比亚的快速喷气机有许多事实上都不再适宜飞行。

**制度

革命**人是最高领袖利比亚1969年12月曾颁布临时宪法。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1977年3月发表的《人民权力宣言》规定:《***》为利的社会法典;人民直接行使权力是民众国**制度的基础;保卫国家是每个公民的职责。宣称利比亚信奉自由、社会主义和***统一等原则。革命**人是全国的最高**领袖和精神领袖。这个宣言还宣布利比亚进入“人民直接掌握**的民众时代”,取消各级政府,代之以各级人民大会和人民委员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级革命委员会组织。

利比亚实行单一元首制,称“全国政府**”,由革命**人提名或兼任。实际上全国政府**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利比亚国家的实权掌握在最高革命**人和军队手中。

全国最高军官为“三军上校”,三军上校主持总防御委员会。

生活教育

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

据当地人介绍,近两三年来,的黎波里大搞市政建设,城市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到访者可以看到现代化的公路四通八达,濒临地中海的海滨大道上车流不息,却不显拥堵。

利比亚**人卡扎菲自1969年上台以来,与西方国家交恶数十载。但不管是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卡扎菲成功**了这个拥有600万人口的国家在非洲率先摆*贫困。

凭借石油、天然气资源带来的丰厚收入,利比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利比亚,全民享有免费医疗和教育,国家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很多居民都住上了新盖的楼房和砖房,大多数家庭都有小汽车。

改善住房条件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住房问题在利比亚日显突出。利比亚当前正在积极改善百姓的住房条件,在首都的黎波里和全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正在建设数万套安居住宅。这些住宅作为保障性住房由政府出资建设,成立家庭的利比亚人均可以向政府申请住房,并以十分低廉甚至是象征性的价格获得。

通信方面,在利比亚使用固定电话进行国内通话是免费的,手机话费价格也非常低廉,至2010年7月利比亚手机覆盖率为103%。也就是说,利比亚目前使用的手机号数量已经超过了其人口总数。

对华关系

1970 年8月,卡扎菲派他的副手总理贾卢德突访中国,这一访问当时没有公开。贾卢德代表卡扎菲提出要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原子弹,目的是为了帮助苦难中的巴勒斯坦人,为了帮助整个***世界挽回颓势,干掉以色列。只要中国卖原子弹,利方马上和台湾断交与中国建交。1970年8月4日,周恩来在接见贾卢德时转达了毛**的指示:在制造原子武器的数量上,我们即使把全部预算都用上,也赶不过超级大国,我们不干这个傻事,我们不怕原子弹,也不拿原子弹吓人,更不会拿原子弹做买卖搞核交易。

毛**说中国不能为了和利比亚建交就卖原子弹。毛**因此还很生气。1976年毛**去世快两年后的1978年8月初,中国和利比亚才开始建交。

利比亚与中国建交后,没有立刻驱逐台湾派外交人员。后曾允许***降落加油,但在2011年的利比亚**中,台湾完全倾向北约和美国。

沙漠取水

如今的利比亚,很多人都在反对卡扎菲,认为除了**、折磨、*害不同政见者外,他逾40年的统治还浪费了本国大量的石油财富,并使利比亚成为支持**主义的国家。但正像很多独裁者那样,卡扎菲的狂妄自大使他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把国家看成自身力量的扩展,因此把自身对荣耀的追求和开发建设利比亚两者统一了起来,而且可不是空洞地摆摆姿态而已。在执掌利比亚**的40年间,卡扎菲成功完成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基础设施项目:在撒哈拉沙漠广袤的沙子下面铺设巨大的管道,将古老的淡水湖的水引进利比亚,使利比亚变成名副其实的“伊甸园”成为可能。

抽取淡水源

这一切不禁让人想起科幻小说《沙丘》中的情节,小说作者弗兰克虚构出一个沙漠星球,其地下铺设了广阔的管道网络用来收集和储存淡水。不用问,这个想法太奇妙了。卡扎菲称赞自己这个宏伟的大人工河项目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并强调它是真真切切存在着的。这一次他说的话真可能是名副其实。

前寒武纪末期,距今大约600万年,当时地球被温暖的浅海覆盖,仅存的旱地是围绕在南极附近形成的一个超级大陆罗迪尼亚。随着海水的退却,陆地不断露出,最终形成如今的撒哈拉。在古老的前寒武纪土层顶部沉积了海量的沙子、泥还有粘土浆,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变,这些沉积物逐渐压缩成名为努比亚砂岩(因发现地而得名)的地质层。

这种多孔渗水的努比亚砂岩在非洲东北部延伸开来,厚度从500米到3000米不等,就像海绵一样,这一过程开始于5万年前。那时的撒哈拉还是一片茂盛的草地,时常经受着来自远古风*系统的雨水猛烈的灌溉。很多雨水落下渗进了努比亚砂岩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含水层,面积达到惊人的200万平方公里,厚度从140米到230米不等。这一地下淡水海就隐藏在如今的埃及、利比亚、乍得及苏丹的沙漠下面,是当今世界上同类水源中面积最大的。它蕴含了大约15万到37.5万立方公里的“化石”水源,更重要的是,这些水源适合人类使用(不是所有水源都能被成功利用)。

比较一下,上述的这一淡水海是北美五大湖淡水总含量(约22560立方公里)的6到16倍,而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加尔湖,总量也只有23615立方公里。事实上,努比亚砂岩含水层的淡水量比地球表面所有淡水湖、河的总量还要多,后者约为12.5万立方公里。只有极地冰盖和冰川超过了利比亚的努比亚砂岩含水层的含量,大概多出3.5万立方公里。

这一惊人的自然宝库于1953年首次被地理学家发现,不过当时的目标是为了寻找石油。随着进一步的科研考察,工程师们开始考虑如何开发这一自然宝库来让非洲北部的民众受益。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埃及水文学家和土木工程师们首先开始行动,他们实施了“新河谷”工程,即从努比亚砂岩含水层埃及一侧取水,灌溉哈里杰绿洲和达克拉绿洲周边的农场。不过该项目规模过小,并因为距离太远而导致埃及城市人口无法从中受益。不仅如此,得到埃及强人纳塞尔上校支持的这一计划,却反映出他的苏联顾问们的固执想法,其中就有他们对建设大水坝的热衷,最著名的当属从1960到1970年建造的阿斯旺大坝。

埃及邻居利比亚对大人工河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1969年9月,年纪轻轻但雄心勃勃的卡扎菲上校发动了针对伊德里斯国王的军事**,此后相关研究进度明显加快。和纳塞尔对大工程的喜好相似,卡扎菲同样非常享受利比亚不断增长的石油出口带来的莫大好处,该国石油出口量从1965年的每天120万桶,增长到1970年的每天330万桶,等到1973年卡扎菲把石油工业国有化后,石油出口量更是进一步上涨。同时,利比亚国内人口也从1960年的135万,增加到1980年的超过300万,到2011年更达到了650万。由于他的鲁莽外交政策招致外国对利比亚的国际贸易实行禁运,卡扎菲决心保证本国的食品、饮用水自给自足,以确保他的统治地位,在这当中“大人工河”项目在卡扎菲的长期规划中占据着中心地位。

大人工河

1983年,卡扎菲控制下的徒具形式的议会通过了关于大人工河项目的最终方案,按照此方案,50年时间里要建造长2485英里的混凝土管道,组成一个巨大的水道系统,从1300口水井中将淡水引到北方400英里以外的地中海沿岸城市。在随后50年里,工程分为5个阶段,总造价接近250亿美元――所有费用都由利比亚政府承担,不需要国外援助。

1984年“大人工河”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经完成前3个阶段的施工。1989到1991年,大约1500英里长的管道将淡水引向了3个巨大的水库,1996年将淡水引到了的黎波里,2007年则到达盖尔扬的东北部城镇。该工程每天可运输大约650万立方米的水用于农业及人类消耗,折合起来,每人每年可消耗2.37立方公里的淡水。如果这种消耗速度维持不变,利比亚的含水层理论上可以供应这种“化石”水长达1000年。

尽管利比亚国内的紧张局势有可能威胁该工程的进展,但“大人工河”项目的最后两阶段还是会按计划在今后的20年内完成,连接之前已铺设好的各个子系统以及剩余城市,整个系统建成后能为382850英亩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这将使卡扎菲许下的将沙漠变绿洲的宏伟誓言变为现实。

家庭成员

长子****·卡扎菲(Muhammad al-Gaddafi,1970年-)是唯一由**任妻子所生的卡扎菲子女,其余七个子女都是第二任妻子所生。他掌控利比亚电信和邮电等行业,任职利比亚邮电总公司**及利比亚奥林匹克委员会,还在利比亚的一家饮料公司中拥有40%的股份。2011年8月21日,****·卡扎菲在首都的黎波里遭过渡委武装包围后投降,8月22日被支持卡扎菲的武装解救,8月29日进入阿尔及利亚避难。

次子赛义夫·伊斯拉姆·卡扎菲(1972年-)是卡扎菲和第二任妻子所生,能说流利的英语、德语和法语,2008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取得博士学位。推动了利比亚经济改革,并在利比亚弃核进程与洛克比空难赔偿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一个能影响其父决策的人。名义上只是卡扎菲慈善基金会**,但实际上是利比亚仅次于其父的第二号人物,并被视为下任接班人。他透过自己“One-Nine Group”的一家附属公司涉及利比亚的石油业。2011年6月,国际刑事**以“涉嫌反人类罪”为由,对赛义夫·***签发了逮捕令。8月23日,在传出其被捕消息后,他“现身”辟谣。10月20日,过渡委执行委员会**贾布里勒说,过渡委武装人员在苏尔特附近一座村庄发现赛义夫·***的车队并在交火将其抓获。

三子萨阿迪·卡扎菲(Al-Saadi al-Gaddafi,1973年-)是利比亚的运动选手,曾是国家足球队队员,参与过意大利甲组足球联赛。主管体育和对外交流工作,任利比亚足球协会**和阿勒利足球俱乐部的名誉**,也是利比亚**基金对外投资公司的老板。曾加入了家族内涉及可口可乐特许经销权利益的斗争。2011年9月11日,萨阿迪入境尼日尔避难。尼日尔拒绝遣返萨阿迪。

四子汉尼拔·穆阿迈尔·卡扎菲(Hannibal Muammar al-Gaddafi,1975年-)1975年出生,2008年获伦敦经济学院博士学位,曾因在瑞士访问期间殴打随从而被瑞士警方逮捕,此事导致利比亚与瑞士之间的外交冲突。2011年8月29日,汉尼拔随母亲进入阿尔及利亚。

五子莫塔西姆·比拉·卡扎菲(Al-Mu’tasim-Billah al-Gaddafi,1977年-2011年)担任利比亚国家安全顾问,是卡扎菲子女中唯一公开拥有政府官职的人。维基解密曾披露他曾在2008年向国家石油公司**敲诈12亿美元以成立自己的私人军队。10月20日当天,在利比亚反对派攻陷苏尔特的战事中,莫塔西姆被利比亚反对派击毙。

六子赛义夫·***·卡扎菲(Saif al-Arab al-Gaddafi,1982年-2011年4月30日)常年居住在德国慕尼黑,外界对他了解不多。4月30日,利比亚政府发言人易卜拉欣(Moussa Ibrahim)说,赛义夫在当地时间4月30日北约空袭中死亡,同时死亡的还有卡扎菲的三个孙子。

七子哈米斯·卡扎菲(Khamis al-Gaddafi,1983年-2011年)是位武官,曾在俄罗斯受过培训,统率其父最信任的嫡系特种兵**哈米斯旅。在利比亚局势动荡之前,哈米斯一直在读书。在利比亚*发内战以来,卡扎菲“最神秘的儿子”哈米斯一直在指挥作战,被认为是最具“军事实力”的一个。2011年8月4日,于兹利坦进行的彻夜空袭中,北约飞机炸死了27岁的哈米斯。8月9日,利比亚政府播放录像证明哈米斯仍然在世。叙利亚亲卡扎菲媒体确认,8月29日哈米斯在与反对派交战中被打死。

女儿艾莎·卡扎菲(Ayesha al-Gaddafi,1976年-)在利比亚的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当过法学教授和律师,主要帮其父管理酒店业,也与能源及建设领域较密切。于2006年嫁给跟其父有*缘关系之同一部族出身的特种**军官。性格与卡扎菲相似,因长相俊俏和身材惹火,被称为“利比亚**公主”。2009年,她被任命为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驻利比亚亲善大使。2011年2月,利比亚*发内*,联合国收回任命。8月29日,她随母亲进入阿尔及利亚避难。

人物著作

卡扎菲是利比亚作协的非名誉**,2001年6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国内出版了《卡扎菲小说选》,李荣建译。

被俘死亡 死亡信息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2011年10月20日称在苏尔特已经俘获了卡扎菲。据利比亚过渡委武装一名**称,被俘的卡扎菲双腿受伤。图为“过渡委”**公布的卡扎菲被俘照片。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在苏尔特前线的指挥官****-布拉斯-阿里20日说,前**人卡扎菲当日中午在苏尔特受重伤身亡。

在利比亚三次战地采访国的记者邱永峥认为:“依我在利比亚三度战地采访来看,他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过委会所有的人都要他死在现场,而不是审判,因为过委会**是前政府**,身上不干净;二是他口才太好,容易把审判台当战场。卡扎菲死了,全部就结束了,因为卡扎菲把自己当成了一切。苏尔特久攻不下,外界认定卡扎菲就在其中,我问过所有的人,他们也这样认为。如果你认为萨达姆死的也是替身,那么就相信2011年死的是卡扎菲的替身喽。中国参加战后建设有两大基础:1、过委会高层反复跟我说,中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新利比亚就算有情绪也没办法;2、中国承认过委会时间与时机也说得过去;3、民间的反中国情绪如果假以时日,以及措施合适,也没有问题,毕竟中利民间基础还可以。卡扎菲也向***兄弟国家,中国,以及几乎所有的国家挑战,只向着倚靠他的邻国弱国,因为他梦想是建立一个他**的非洲联邦国家。利比亚不太可能成为第二个伊拉克。原因是:1、利比亚民众愿意过好生活,并且有过好生活的条件与基础。2、利比亚部族色彩淡,是卡扎菲去部族化的结果;3、利比亚普遍的教育程度高,对国家统一的认同度高。”

各方反应

欧盟:卡扎菲之死代表专制统治时代结束

联合国:潘基文呼吁利国内各派武装放下武器寻求和平

委内瑞拉:查韦斯称卡扎菲是伟大烈士

美国:奥巴马称卡扎菲之死显示多边行动的能量

希拉里称卡扎菲之死开启利比亚新时代

中国:盼利比亚尽快实现社会稳定

利比亚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加拿大:加拿大总理就卡扎菲之死发表声明称为军队自豪

英国:英媒称赞卡扎菲之死英国作用 仅42%民众感骄傲

伊朗:伊朗呼吁北约尽快结束对利比亚军事干预行动

日本:卡扎菲之死是建设新国家重要转折点

秘密下葬

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利比亚执政当局24日承诺对卡扎菲的死因展开调查。一名验*的医生23日说,卡扎菲死于*伤,对于卡扎菲死于交火还是处决已有答案,需要获得上级批准才能公布。据最新消息,利比亚“过渡委”一名**称卡扎菲遗体于今(2011.10.25)日秘密下葬。

据央视报道,利比亚执政当局一名**称,卡扎菲及儿子穆塔西姆的遗体于今(2011.10.25)日下葬,但具体地点不明(据参加过卡扎菲葬礼的过渡委**称,卡扎菲被埋葬在沙漠里),下葬处不会有墓碑等标识,会有宗教人士出席。

*检报告

卡扎菲被俘虏后的一刻,相信仍然活着,头部流*衣服沾满*渍,但紧接着就倒地不起,后发现已经死亡。外界对卡扎菲的死亡真相一直争论不已,因为当时士兵大叫要让卡扎菲生还,但最终还是一命呜呼。负责*检的医生向外界透露,卡扎菲是中*而死,其致命伤在腹部。到底是谁射了这致命一*,至今还是不能定论。验*官还说,*检报告尚未完成,并且要得到上级批示才能向外界公布。

真实死因

据美国《外交政策》报道,利比亚已经在为*死卡扎菲而庆祝了,不过相信西方政府更是松了一口气。

仅在几年前,北约国家还曾欢迎卡扎菲回到国际大家庭的怀抱,代价是放弃化学武器和核武器计划。2014年1月26日,他们在卡扎菲被处决中所扮演的角色却可能永远不会被知晓。利比亚革命武装势力并没发现卡扎菲是被北约的空袭击毙,也没有人站出来最先声称卡扎菲死于反叛武装和顽固派**的支持者之间的“交火”,即便是丝毫的调查都没有。

其实,卡扎菲只是知道的太多了。一旦被活捉,他肯定会被移交给国际刑事**,**六月下旬以反人类罪对卡扎菲、其子赛义夫和姐夫,以及军事情报局局长阿卜杜拉·塞努西(下落不明)提出指控。可以想象,他在海牙将会引发怎样的轰动。在那里他不免要揭露与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匪浅的关系,他的政府和西方情报机构在反*、和欧盟在限制从利比亚海岸线进入的**、和向大型西方石油建筑公司授以重大合同方面的种种合作。

一个人权观察研究人员的秘密档案显示,在**圣战的战争中,卡扎菲经常宣称要致力于建立与像华盛顿与巴黎或是伦敦之间的联系。如果可能的话,中情局的同行――军情六处,更是投靠了卡扎菲家族。据英国卫报报道,早在九月,英国海外间谍机构军情六处的反*部门部长马克·艾伦正是在秘密谈判中充当了促使卡扎菲放弃大规模*伤性武器的关键人物。在2004年未能成为军情六处处长后,艾伦进入一家监测集团成为高级顾问,实际上就是由卡扎菲巨资投入打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咨询公司。另外,艾伦还帮助专研了赛义夫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博士论文。同时,作为英国石油公司的顾问,艾伦协助该石油巨头从卡扎菲**手中获取了大宗项目的合同。如果认为艾伦的事只是偶然现象,这种想法就太可笑了。无论英国还是法国政府都曾迅速地拜倒在地来讨好“最受尊重的”卡扎菲。从布莱尔到布朗任内,英国积极地向卡扎菲**销售包括军舰在内的军事装备,并派特种空勤团帮助培训卡扎菲**的反*战术。为不落下风,在内阁成员的一片惊愕中,法国于2007年12月力邀卡扎菲到巴黎进行正式的国事访问,为法国公司赢得了利比亚数十亿美元的合同。从空袭一开始,北约的战机就多次直接针对卡扎菲和他的儿子,甚至将整个家族作为攻击目标。早在五月,英国国防人员表示,虽然北约没有直接针对卡扎菲,“如果他碰巧在指挥和控制中心遭到北约袭击而死亡,也在意料之中。”许多涉外观察家深信北约实际迫切希望*死卡扎菲,因为很明显看出,一段时期内时局在卡扎菲和叛军之间来回转变。他们的怀疑被美国国会议员迈克特纳证实。他表示,美国海军上将塞缪尔·洛克莱尔告诉过他,北约**事实上目标直指卡扎菲。

最后一刻

2016年2月5日,曾在利比亚呼风唤雨42年的前**人穆阿迈尔·卡扎菲,死前最后一刻的视频被英国媒体公开。画面中,卡扎菲满脸是*,周围的士兵欢呼惊叫,对他疯狂折磨。英媒称,这段令人震惊的录像,是2011年执政当局武装中的一名士兵在苏尔特围剿卡扎菲时用手机所拍摄。

人物评价 总评

利比亚**人卡扎菲自1969年上台以来,与西方国家交恶数十载。但不管是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不得不承认,卡扎菲成功**了这个拥有600万人口的国家在非洲率先摆*贫困。以军事和经济帮助非洲人国民大会反对种族隔离斗争。

执政期间利比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创立的《绿皮书》思想和第三世界理论对利比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影响深远。

名人评价

罗纳德·布鲁斯·圣约翰:在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使卡扎菲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才能实现利比亚的复兴,但执政之初他的尝试在国内所遭遇的重重阻力使他意识到只有扩大其个人权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使利比亚的**体制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个人集权的道路。但他同时也强调了卡扎菲在利比亚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罗纳德·布鲁斯·圣约翰《利比亚史》:卡扎菲从不缺乏挑战者,但他在执政后以超凡魅力的**地位和分配型经济政策使**赢得了相对较高的支持率;同时,他在武装**、人民委员会体系以及革命委员会三个机构之间玩弄平衡,构成了支持**的核心力量。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卡扎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革命偶像之一。

阿拉法特的传记作者艾伦·哈特:***民族主义给了卡扎菲一种虚幻的想法:他有权干涉***世界的任何地方。所以无论是摩洛哥还是约旦发生内部问题时,卡扎菲都颇惹人嫌地迫不及待地表态。这也使得他在***世界渐渐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物。一向不太喜欢卡扎菲的阿拉法特,将他称为“革命词句的骑士”。

人物轶事 脾气古怪

1988年,他亲自开推土机推倒的黎波里监狱的大墙,放出400名**犯。卡扎菲反美,但对释放在黎巴嫩和菲律宾扣押的西方人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他忧伤时,他不是醉心于文学创作,就是一人到沙漠的帐篷里静思,聆听**的声音。

卡扎菲善于演说,他讲话从不用讲稿,口若悬河,慷慨激昂,不时挥舞着双手,显示出勇气和力量。1988年,在阿尔及利亚举行的阿盟首脑会议上,卡扎菲右手戴了一只白手套,说这是为了与“美国走狗” 握手时不至脏了自己的手。

2000年7月,卡扎菲率领由二百多辆汽车组成的庞大政府代表团,白天驱车赶路,夜宿临时搭的帐篷,浩浩荡荡地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前往多哥首都洛美,出席非统组织首脑会议。

微服私访

1971年,他到一些政府机关突访,发现许多机关职员在办公室里喝咖啡聊天,这引起他的极大不满。为了使他们把主要精力都能集中到工作上,第二天就派军用卡车开进政府办公大楼,拉走了办公室里的大部分家具。还有一次他乔装成平民,和医生说他的父亲得了重病,着急下班的医生给了他两片阿斯匹林了事,大发雷霆的卡扎菲立刻下令将这个草菅人命的医生驱逐出境。

坚持梦想

早期的卡扎菲是纳赛尔的狂热崇拜者,卡扎菲本人也毫不掩饰这一点。无论是他在“九月革命”提出的目标,还是在“九月革命”的演讲中,都很明显地模仿纳赛尔20年前在埃及发动的革命。

人物争议 个人简朴

卡扎菲是一个虔诚的***,他执政后在利比亚提出恢复***教的“纯洁性”的口号。利比亚原是酒的出口国,但卡扎菲颁布法令禁止酿酒和出售一切烈性饮料。

卡扎菲出身游牧民族,主张部族社会的自然公平,他反对奢侈豪华,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本人生活十分简单,仅喜欢喝矿泉水和驼奶。他喜欢住帐篷而不喜欢住豪华宅邸,喜欢骑骆驼而不爱坐高级轿车。他的妻子和儿女一直住在的黎波里的军营里。他在帐篷里办公和会见外宾。1989年,他到南斯拉夫出席不结盟首脑会议,就住在自己带去的帐篷里。

家族奢靡

当人们笃信卡扎菲是一个生活简朴的人后,另一种反对声音则认为他生活奢华,并同样拿出了证据。

2011年8月,当利比亚反对派攻入首都后,卡扎菲家人在的黎波里的一些住所被反对派控制,被曝光的多处豪宅也显示了卡扎菲一家曾经拥有的奢华生活。度假城内设潜水中心、网球场、游泳池、足球场、餐厅和医院。卡扎菲子女每人都有一座独立别墅,有些别墅还有专设的健身馆和游泳池,海边拴着一排摩托艇。卡扎菲的卧室十分宽大,各种家具很考究。

反对派在首都的黎波里阿齐齐亚兵营里也发现了卡扎菲奢华生活的足迹。除了设施豪华的居所之外,还有巨大的健身房、高尔夫球场和直升机停机坪等。卡扎菲直接控制着利比亚**银行的140多吨黄金储备,折合成现金将近80亿美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