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湖南永兴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主要**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大将。1925年加入中国***,革命家,大将军衔。1955年0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个人履历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湖南永兴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主要**人之一,军事家、中国人民***大将。
黄克诚早年加入中国***,并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职,参与北伐。之后参与**湘南起义,之后陆续担任**红军红四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红五军、红三军团**部主任等,随后跟随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并到达陕北,担任红一方面军**部和红军总**部部长。八年抗战期间,陆续担任八路军115师第344旅、第二、四、五纵队政委,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等职位,并参与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其历任天津市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中国人民***总参谋长等职位。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因直言批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被诬陷为“反党集团”而被**受迫害。文革后复出,任中纪委书记等。1986年,黄克诚在北京去世。
担任职务解放前
1926年起在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任营**指导员、团**教官等职。
1928年湘南起义中参与**永兴起义,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率部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不久改任第2路游击司令,返湘南活动。
1930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的团、师**委员,军**部主任,第3军团代理**部主任。先后率部参加了巩固和发展湘鄂赣苏区的斗争和**苏区历次反“围剿”。在“左”倾冒险主义**时期,曾因反对进攻中心城市和**,“肃反”扩大化等数次被指责为“右倾”,并受到**处分,但他仍坚持原则,刚直敢言。
长征中参加了3军团进行的主要战役、战斗。到陕北后曾任**方面军**部和红军总**部组织部部长。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委员,与徐海东率部转战晋冀豫边地区,曾参加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町店等战斗。
1940年春任八路军第2纵队**委员,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苏和皖东北地区,先后任八路军第4纵队**委员,第5纵队司令员兼**委员。
1941年后,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委员和苏北军区司令员兼**委员,苏北区党委书记。**军民与日、伪军和***顽固派军队进行斗争,发展壮大**,解放了苏北大片地区。
1945年6月被选为**第七届**候补委员(1950年递补为**委员)。
1945年9月底率3师主力进军东北。
1945年11月26日他又建议东北**暂时不在大城市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作长期斗争准备。后任西满军区副**委员、司令员,**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是建立西满根据地的主要**人之一。
1946年3月在苏联红军从东北撤离时,指挥**歼灭***收编的伪军警,先后攻占四平、长春、齐齐哈尔。
1947年后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委员,**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委员,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委员。
1949年1月任**天津市委书记。
解放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委员。从所在新解放区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执行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方针,注意城乡兼顾,着力抓好农村工作,**清剿***残余**和土匪,镇压***和进行土地改革,迅速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并发展生产和文教事业。
1952年11月调任人民***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委员。
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委员会秘书长。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被选为**第八届**委员、**书记处书记。同年辞去总后勤部部长,**委员职务。
1958年10月解接替粟裕,兼任中国人民***总参谋长,参与制定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方针和各项规章制度。
1959年在******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上,批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的错误,与彭德怀等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后被撤销****军事秘书长与总参谋长的职务,长时期受审查。
1977年12月出任******顾问。
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补为**委员,并被选为**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他坚决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冤假错案,重建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端正党风,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做了大量工作。
1982~1985年为****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
大事年表年少时
1902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油麻圩下青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1922年夏,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爱国学生 运动。
1923年3月,参加反帝爱国学生 运动。
参加革命
1925年10月,参加中国***。1926年初入国共两党合办的广州****讲习班,结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1926年6月,到北伐军总**部接受军队**工作训练,随后到北伐军前敌**部做宣传工作。
7月,到国民革命军第8军唐生智部做**工作,参加了攻克汉阳、汉口、鸡公山、武胜关等战斗。
1927年10月,受**湖南省委派遣到湘南从事秘密革命活动。
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湖南永兴年关*动,任永兴红军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
4月,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5团团长。后改任第2路游击司令,率部返回湘南开展游击战争。
1929年春,受****派遣,到国民革命军唐生智旧部做兵运工作。
五次反围剿
1930年2月,奉派前往湘鄂赣苏区,先后任红5军大队、支队政委,率部参加攻打平江、修水和阳新县城的战斗。在攻打修水战斗中,身先士卒,率领攻城**冒着*林弹雨,爬云梯登上城头。
6月,任红3军团第5军第3纵队第2支队政委、第8军第4师第3团政委,先后率部参加岳阳、平汉战斗和长沙战役以及红一方面军二打长沙战役。
年底,率部参加**苏区**次反“围剿”作战。
1931年1月,任红3军团第4师**部主任,代理师政委。
4月,调任第3师政委兼**部主任,率部参加**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
7月,率部参加**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作战。
12月,任红3军团第1师政委。
1932年1月,率部参加赣州战役期间,在多次向上级建议取消冒险攻打赣州作战计划未果、**陷入敌人重围的情况,果断指挥**抗击并及时转移*离险境。
3月,任红3军团第5军**部主任,所部编入东路军入闽作战。
7月,率部参加池江及大余战斗。
8月,参加水口、乐(安)宜(黄)战役。9月,复任第3师政委。
10月,宁都会议后,调任红3军团**部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第5师**部主任,参加了**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和东方军入闽作战。
1933年11月,任红3军团第4师政委,率部参加**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参加长征
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率红3军团第4师担任前卫,连续突破敌人封锁线,掩护**机关和后续**顺利渡过湘江。
1935年2月,任缩编后的红3军团第10团政委,率部参加土城、娄山关和第二次攻打遵义等战斗。
11月,任中革**卫生部部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办医院和卫生学校,为改善**医疗条件、培养专门医护人员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1936年2月,任红一方面军**部和红军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东征战役。
5月,任红1军团第4师政委,率部参加西征战役,11月,率部参加山城堡战役。
抗击日寇
1937年8月,任八路军总**部组织部部长。
10月,提出恢复军队**委员和**机关制度的建议,获**批准。同月,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政委兼太南军政委员会书记,与旅长徐海东率部转战晋冀豫,开辟太行山南段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参与指挥牛村、温汤、�亭、张店、町店等战斗。
1938年9月,与代旅长杨得志率八路军第344旅发起彰南战役,给平汉路西侧地区伪匪势力以沉重打击。
1939年初,**创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2月,任八路军第2纵队政委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冀鲁豫军政委员会书记,率部参加磁武涉林战役。随后指挥所部歼灭了进犯我冀鲁豫根据地的顽军石友三部主力。
5月,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苏,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委。8月,东进皖东北,统一***在苏皖地区的武装力量,组建八路军第5纵队,任司令员兼政委。10月,率主力**驰援新四军黄桥战役,与新四军北上**会师于淮海、盐阜地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络。
1941年1月后,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和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苏北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伪军“扫荡”和***顽军的进攻。
1944年后,相继组织指挥高(沟)杨(口)、阜宁、两淮等战役,使苏北和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联成一片。至抗战胜利,在坚持苏北敌后抗日5年中,率部作战5千余次,歼敌6万余人,开辟了拥有4万平方公里土地和800多万人口的解放区。
解放战争
1945年9月14日,向**提出创建东北战略根据地的建议。月底,奉命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5万余人进军东北,参加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和东北人民解放战争。
1946年1月,任西满军区司令员、**西满分局(吉林双辽郑家屯)副书记、代理书记。
3月,指挥所部攻占四平、长春、齐齐哈尔等地。4月,新四军第3师主力参加四平保卫战。
1947年8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主持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工作。
1948年4月,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委,**冀察热辽军民医治战争创伤,支援东北战场南线作战。
新中国成立
1949年1月,任天津市军管会主任、**天津市委书记,提出“接管建政,安定秩序,恢复生产,进行民主改革”的工作方针。
8月,任**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政委员会副**、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为发展湖南经济,安定社会秩序,肃清境内***残余**及湘西匪患,组织支前,解决百万大军南下供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2年10月,调任人民***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主持建立人民***后勤工作的规章制度,提倡顾大局,反浪费,勤俭建军,为保证抗美援朝和国防建设的后勤供应作出了贡献。
1954年9月,任******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协助彭德怀主持**和国防部工作,组织制定国防战略和军队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各种条令条例,实施军队精简整编和重大制度的改革,调整组织机构,参与**国防施工和军工生产,为巩固国防,加强军队建设,实现中国人民***由单一兵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战略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10月,兼任总参谋长。
1959年庐山会议上,与彭德怀等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后被撤销党内军内**职务。
1977年12月,出任******顾问,提出加强军队思想**工作,逐步实现干部年轻化的主张。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第二书记。在他的主持和**下,纠正了党内、军内大量冤假错案。
1980年11月,发表讲话,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正确评价与维护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对统一全党、全军的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
1985年9月,由于健康原因,辞去**职务。
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成就(1)1934年10月率部作为前卫开始长征,连续突破***军四道封锁线,并浴*奋战湘江南岸,顽强抗击数倍***军的轮番进攻,掩护****和**纵队渡江。
(2)红军在改编为八路军之初,受时势和新体制所限,一度取消了**委员
建制,**机关的功能也大为削弱,**中旧军队习气有所抬头。黄克诚在深入**调查研究后,向**建议恢复被取消的**委员制度,很快被采纳,对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1940年8月黄克诚率部东进淮海,南下盐城、阜宁,同发起黄桥战役的新四军苏北**在白驹镇会师,共同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并打通了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
(4)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9月23日,****即令黄克诚率新四军第3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
(5)1982年以后,黄克诚任中纪委第二书记,在年迈体衰、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坚持工作,为贯彻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拨*反正、端正党风、**冤假错案、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作出重要贡献。
(6)1955年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黄克诚是**届全国人大**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候补委员,第八届**委员,197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委员,中纪委常务书记。
敢说真话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他是因讲真话被罢官次数最多的一位。他一生以敢于直言著称,从不察言观色、人云亦云,也从不患得患失、违心屈服。有人讲,黄克诚天生后脑勺上长“反骨”。他一生都勇于扮演“反派”角色,在关键时刻始终以唱“反调”出名,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0次。
1反对“*动”
1927年12月反对“*动”
黄克诚**次唱“反调”,是1927年12月反对“*动”。**次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回到湖南省永兴县,开始秘密组织农民武装起义。蒋介石的大屠*早就使一些革命者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在一次特别支部大会上,黄克诚传达了湘南特委提出的*动口号,与会人员一听要求立即行动。黄克诚说:“*动的事,我赞成,但时机还不成熟,缺乏群众基础,等组建起工农武装队伍后*动也不迟。”他的同窗好友马上指责他:“胆小鬼,就你怕死,我看你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其他人也纷纷加入群起而攻之的行列,这是黄克诚**次作为右倾机会主义者遭到批判。
2反对烧房子
1928年1月反对“烧房子”
黄克诚第二次唱“反调”,是1928年1月反对“烧房子”。湘南*动后,湘南特委提出所谓“焦土战略”,命令各县大烧大*,以此阻止敌人的进攻,老百姓为此不得安生。
黄克诚在讨论湘南特委的指示时,坚决反对这种错误政策:“烧房子的做法不得人心,我不赞成。”县委书记严厉地对他说:“就由你负责烧县城,看你烧不烧,否则我就给你处分。”黄克诚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指挥**只烧了衙门、祠堂和个别商店,而把县城的大部分房屋和商店保留了下来,但是他被撤销了县委委员职务。
3反对攻打武汉
1930年7月反对“攻打武汉”黄克诚第三次唱“反调”,是1930年7月反对“攻打武汉”。当时,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了****机关,把中心城市的武装*动看成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负的关键,提出了“攻打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1930年7月中旬,红三军团、湖南省委、湘鄂赣特委在平江县举行联席会议,作为支队政委的黄克诚提出:“现在提出夺取武汉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根本不具备夺取武汉的条件。”他的发言立即受到与会者的严厉批评。军团政委贺昌试图说服他承认错误,他拒不认错,大声表示:“现在不服,将来也不服,准备再和你争论20年。”据此,红三军团撤销了准备任命他为纵队政委的决定。彭德怀对他说:“提了没用不如不说,下一次你少放炮。”他说:“这做不到,明知不对,让我不说,*了也不干!”
4反对“肃反”
1931年夏反对“肃反”
黄克诚第四次唱“反调”,是1931年夏反对“肃反”。当时,黄克诚担任红三师政委,被从反“围剿”前线召回,肃反委员会交给他一份“AB团”分子名单,要他照单抓人。他据理力争,愿用脑袋担保这些人没有问题,结果遭到严厉训斥。他便让点名要抓的人暂时上山躲起来,此事被肃反委员会发现,躲藏的人不久被*害了。黄克诚质问肃反委员会的人:“为何滥*无辜?”结果肃反委员会以“同情和包庇***,破坏肃反”的罪名,欲将他处决。军团长彭德怀闻讯后,火速从前线赶回,黄克诚才幸免一死,但被撤销了师政委职务,到军团司令部当了一名秘书。
5反对打赣州
1932年10月反对“打赣州”
1941年,时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的黄克诚
黄克诚第五次唱“反调”,是1932年10月反对“打赣州”。黄克诚任红三军团**师政委不久,临时**再次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指令红军攻打赣州。他和彭德怀吵了起来:“你这是半个立三路线!”结果打赣州失利,黄克诚为减少损失,带领**主动撤出战斗。赣州战役后,红三军团**部专门为黄克诚开了一个广昌会议,集中批判他的错误。他据理力争,拒不检讨,还批评上级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又一次被撤销师政委职务,到红三军团教导营担任政委。彭德怀找他谈话说:“再提意见,你就要被撵出红军了。”他说:“我又不是哑巴,怎么能有话不说!”
6反对“硬拼”
1935年1月反对“硬拼”
黄克诚第六次唱“反调”,是1935年1月反对“硬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挫败后被迫长征,攻占遵义后,黄克诚向上级建议:“老根据地已经丧失,主力红军又受到重大打击,剩下的**已经不多了。当前应保存实力,尽量避免与敌人硬拼,为中国革命保存一点火种和骨干。”结果,他被怀疑对革命悲观失望,缺乏信心,被点名批评为“右倾机会主义”。他再一次被撤销师政委职务,到师司令部担任侦察科长。
7反对饶漱石
1942年反对饶漱石搞“小编作”
黄克诚第七次唱“反调”,是1942年反对饶漱石搞“小编作”。当时,饶漱石任****华中局代理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独揽党政军大权,采取不正当手段,排挤新四军军长陈毅。黄克诚时任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委,他实在看不惯饶漱石的所作所为,批评饶漱石:“无论如何,让陈毅军长离开华中,是个很大的损失。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在一起工作多年,彼此也有过不同意见,但他们却始终团结合作得很好。你刚来不久,就想把陈毅同志挤走,实在不应该。你这种做法很不光明磊落,不是***人的作风。”他的直言不讳的批评,使饶漱石敢怒不敢言。
8反对抢救运动
1943年7月反对“抢救运动”
黄克诚第八次唱“反调”,是1943年7月反对“抢救运动”。1943年7月15日,****社会部部长康生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了《抢救失足者》的动员报告,掀起了所谓“抢救运动”,要求对全党干部进行一次组织审查,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黄克诚在所**的新四军3师7旅搞了一下试点,发现有一半的人需要“抢救”,感到这与当年**苏区抓“AB团”分子如出一辙,便一边向上级打报告表示反对,一边下令在本师不搞“抢救运动”。一些好心人劝他说:“和上面对着干,会有麻烦的。”他说:“我宁愿错放,也不能错*。”为此,他又被扣上一顶“右倾”的帽子。
9反对四平决战
1946年5月反对“四平决战”
黄克诚第九次唱“反调”,是1946年5月反对“四平决战”。1946年4月,***军队集中8个军的兵力攻打四平,林彪指挥10万大军与敌人在四平一线展开激战。毛泽东先后给林彪发去十多份电报,要求坚守四平。黄克诚向林彪提出撤退的建议,林彪不予理睬,黄克诚便于5月12日直接致电**。5月19日,毛泽东给林彪发去电报:“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便应主动放弃四平,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1959年毛泽东对黄克诚说:“固守四平,是我决定的。”黄克诚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毛泽东一时无语,稍后自语道:“那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10反对浮夸风
1959年7月反对“浮夸风”
黄克诚第十次唱“反调”,是1959年7月反对“浮夸风”。当时,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因反对“大跃进”等“左”的错误,上书毛泽东提出不同意见,在大会上受到批判。黄克诚在会议中间被叫到庐山批判彭德怀,却在会上公开表示同意彭德怀的看法。****刘少奇、周恩来等找黄克诚谈话,要他与彭德怀划清界限,但他仍“执迷不悟”。黄克诚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让毛泽东深深失望了。结果,黄克诚被撤销**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兼总参谋长职务,打入“彭德怀反党集团”,一顶右倾帽子整整戴了20年。
黄克诚一生因讲真话被多次批判、多次罢官,但他始终无怨无悔、矢志不渝。晚年在被罢免20年复出后,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他仍以捍卫真理的巨大勇气,坦诚讲出心里的真话。
1980年11月,黄克诚在中纪委会议上说:“如果把建国以来党所犯的错误都算在毛泽东身上,让他一个人承担责任,这样做不符合历史事实。过去解放新中国,建设新中国,这些老***员都尽了一份责任,功劳大家有份。现在把错误都算在一个人身上,好像大家没有份,这是不公平的。大家应当来分担应当分担的责任,那才符合历史事实,符合唯物主义。”
特别是他对林彪的评价,在当时的**气氛和历史背景下,确实需要超人的**勇气。当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写了关于林彪的条目,请黄克诚审定。他读完条目说:“林彪的条目不能这么写,这样是不能向后人交代的。”黄克诚让秘书把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有关同志召集在一起,开门见山地对他们说:“你们写的这个条目,需要修改。你们要学司马迁,要秉笔直书,要对历史负责。林彪在军队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后来他犯了严重罪行,是死有余辜。在评价他的历史时,应该分为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作用;另一节是后来他对党、对军队的严重破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其辞,才符合历史事实。”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逝世。夫人唐棣华在挽联中写道:“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挽联写得恰如其分,黄克诚确实当之无愧。
传奇历险第1次:湘南山区打游击,遭敌围追险逃生
1928年6月,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五团团长的黄克诚,改任湘南工农军第二路游击分队司令,奉命率部从井冈山重返湘南山区开展游击战争。由于副司令刘承高胁众哗变,**被敌人打散,黄克诚死里逃生后,与**永兴县委干部李卜成一同潜回家乡附近的山林中隐蔽,相机重整旗鼓,坚持斗争。
这时的湘南大地,正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派和地主民团武装疯狂地捕****人,整个湘南地区已有上万人横遭*戮。黄克诚作为湘南起义中永兴县*动的**人,早在**当局悬赏捕*的黑名单之中。因此,黄克诚的活动只能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可是,时间一久,难免不露出一点风声。*****派不断调集**和民团日夜搜捕,指名要抓从井冈山上下来的“*徒”黄克诚。黄克诚见敌人搜捕愈来愈紧,在当地已无法开展工作,便与当地县委几位负责人共同商定,由他和李卜成二人先行外出寻找上级党组织。
由于长时间在山林里生活,久不见阳光,黄克诚和李卜成二人的面色苍白。如果外出,定会引人注目。于是,他们二人便每天乘中午野外无人之际,偷偷地来到林外的山脚下晒太阳。
一天中午,黄克诚与李卜成在山林外一边晒太阳,一边等候弟弟来送饭。弟弟把饭送来后,黄克诚对李卜成说,“这一阵风声很紧,还是回到山林里去吃饭稳当些。”李卜成还想多晒一会太阳,便不以为然地说:“怕什么?难道吃顿饭的工夫,敌人就会来吗?”黄克诚历来做事谨慎,他并不跟李卜成争辩,端起饭碗就往山林中走去。李卜成无法,只好跟着上山。就在他俩刚刚爬上一座高坡,尚未进入山林之时,山下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一阵*声,并夹杂着喝骂哭叫声。原来**民团已将村子包围,正在挨家挨户地搜查。黄克诚和李卜成见势不妙,急忙猛跑钻进山林。奔跑中,李卜成不慎摔了一跤。进入山林后,黄克诚同他开玩笑说:“你慌什么?难道吃顿饭的工夫,敌人就会来吗?”李卜成难为情地说:“幸好没有在山下吃饭,不然的话,这次可就逃不*了。”
敌人这次围捕搜查,使黄克诚更加警觉起来。他和李卜成迅速做好外出的准备,离开家乡,辗转长沙、南京、上海等地寻找党组织。
第2次:危难之际遇冤家,虚与委蛇巧周旋
白色**下的上海,*****派的军警如林,特务如麻,特别是�D些革命队伍中的叛变投敌者充当敌人的鹰犬,使党的活动不得不在极其隐蔽的状态下进行。黄克诚和李卜成两人自湘南辗转来到上海,人地生疏,一连两个月没有同党组织接上关系。这时他们不仅为找不到党组织而忧心如焚,而且囊空如洗,连起码的生活也无着落,尝尽了求人告助的艰难滋味。于是,他们决定先设法找一个工作以暂时谋生,相机寻找党组织的关系。可是,几乎跑遍了所有的佣工行,结果是处处碰壁,一筹莫展。
一天,黄克诚从�D份报纸上忽然看到湖南籍留学生黄璧在上海兵工厂任炮兵部主任,便以同乡的名义,化名黄楚珍给黄璧写信,请他帮助谋个求生的职业。几天以后,接到黄璧的回信,约黄克诚到兵工厂面谈。黄克诚喜出望外,立即赶到兵工厂,找到黄璧的办公室。刚一落座,就有人进来找黄壁。黄璧称有事要办,委托他的一位亲戚、同事继续同黄克诚谈话。
黄璧走后不久,他的那位亲戚、同事进来了。真是冤家路窄!这个人名叫邓丰立,原是湘南桂阳县北鸦山村有名的大恶霸。黄克诚读私塾时,曾多次同他见过面,彼此互知姓名。湘南*动时,邓丰立侥幸*逃出走。待湘南*动失败后,他返回桂阳,疯狂报复,屠*了大批***员和参加*动的农民。黄克诚一眼就认出了此人。幸而这几年黄克诚面容变化较大,又戴了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邓丰立没有认出黄克诚来。彼此寒暄过后,邓丰立首先问起家乡的情况,随即又问黄克诚如何到了上海以及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干。
此时,黄克诚欲谋职业的念头早已荡然无存,只想早些*身。他尽力使自己保持镇定,同邓丰立虚与委蛇,佯称自己曾在湘军程潜部当过下级军官,后**被缴械而流落上海。邓丰立突然问道:“永兴县的黄克诚你认识吗?”黄克诚沉住气淡淡地答道:“过去在家读书时认识的。”邓又问道:“黄克诚现在在什么地方你可知道?”黄克诚从容答道:“我离家出来当兵多年,从没有同他联系过,不知他后来怎么样了。”邓恶狠狠地说:“黄克诚是*人放火的共党*徒头目!”黄克诚佯装惊讶道:“啊?他那样的文弱书生竟然会是共党?真是出人意料。”邓接着说:“他领头搞*动,当局正在通缉他,我如果找到他,决不轻饶!”黄克诚随声感叹道:“他那样的人也会搞*动,真是看不出来。”接着他话题一转,询问起邓�D家人的情况,并问邓:“黄璧先生什么时候回来?”邓说,今天他不一定能回来。黄克诚就势说道:“既然黄璧先生公务繁忙,那我改日再来拜访,今天我就告辞了。”说完,黄克诚站起身来就往外走,邓丰立一直送到工厂大门口,才转身回去。
第3次:大街遇敌万分险,镇定对付巧*身
1956年10月28日,黄克诚同朱德在一起
1929年春,黄克诚被****派到***唐生智的**去做兵运工作。他自上海起程,先搭轮船到塘沽,随即来到驻守唐山一带的唐部凌兆尧旅站住脚跟,开展工作。后唐生智部附蒋讨伐冯玉祥,黄克诚随**先后到了山东兖州和河南商丘,继而经天津、南京,到了武汉。
北伐战争时期,黄克诚曾在唐生智的**做**工作,结识了不少唐部的官兵。他曾在该部的下级官兵中发展了一批***员。此次重返唐生智部,对开展工作自然有许多便利条件。但黄克诚深知身在反复无常的军阀**中进行秘密工作,不能不时刻严加提防,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露身份,遭到不测。
正如黄克诚所预料,天有不测风云。尽管黄克诚处处小心,却仍在武汉街头,同一个冤家对头狭路相逢,险遭*身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一个假日,一位在***军队中供职的同乡、也是黄克诚读师范时的同窗好友约他外出游玩。黄克诚碍不过同乡、校友的情面,只好同他一起出去。二人身着***军官制服,先是逛了�D阵子公园,接着便来到闹市区的大街上,边走边聊。事有凑巧,在一段人流如潮的街道上,正与朋友聊天的黄克诚,突然同迎面走来的一个***军官撞了个满怀。黄克诚猛一抬头,不禁大吃一惊!此人名叫刘雄,是大土豪劣绅的儿子,与黄克诚既是同乡,又是读师范时的同学。师范毕业后,刘雄考入黄埔军校,此时已当上***军队的中层军官。湘南*动失败后,刘雄曾四处捕****员,干尽了坏事,对黄克诚的身份和经历,他一清二楚。此次二人狭路相逢,躲避已来不及。
黄克诚趁刘雄尚未反应过来,当机立断,来了个先发制人,上前一把攥住刘雄的双手,装作很热情的样子说道:“啊!老同学,多年不见了,一向可好?”黄克诚一边说着话,一边愈加用力地攥紧刘雄的双手。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和问话,使刘雄大出意外,被弄得瞠目结舌,一时竟说不出话来。想抽开手,双手又像被钳住了似的,越用力抽,对方攥得愈紧,只好听着黄克诚不着边际地问话,连开口插话的机会也没有。黄克诚像连珠炮般的问话停止的一瞬间,未等刘雄开口,便猛地松开双手,边走边说:“我今天有点急事要办,咱们改日再谈。”随即,快步钻入大街的人流之中。
约黄克诚出来游玩的那位朋友,同黄克诚、刘雄均是同乡、同学,对黄、刘二人的底细也一清二楚。他对黄克诚方才同刘雄谈话的一幕,心照不宣,此时存心掩护黄克诚*身。黄克诚一离开,他便上前拉着刘雄的双手,又是同乡长、同学短地问询了一番,使刘雄无法立即走开。待刘雄*开身再去寻找黄克诚时,黄克诚早已无影无踪。
第4次:战斗在虎*狼窝,忠诚于革命事业
1959年5月3日,黄克诚(前排左二)同罗荣桓(前排左三)、聂荣臻(前排左五)、谭政(前排右一)与应邀到国防部和总参谋部作客的**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前排左四)等合影
1929年,黄克诚几经周折,在武汉通过既是同乡又是同学的***左派军官刘乙光的介绍,到***陆军第二师政训处谋了个图书管理员的差事。
当时李卜成正在武汉,被上级派来参加地方党的秘密工作。两位战友别后重逢,分外高兴。
通过与陆二师政训处军官的初步接触,黄克诚初步掌握了陆二师的有关情况。原来,陆二师是蒋介石的嫡系,师长是顾祝同,政训处主任是***的大特务康泽。康泽心狠手辣,对部下控制极其严厉。发现官兵稍有“不轨”,即秘密处决。黄克诚到后不久,就发生过几名中下级军官“失踪”的事。康泽还时常找部下单独“谈话”,寻根问底,察言观色,以便从中发现“不轨”分子而加以惩治。黄克诚也曾被康泽当面“考察”过几次。虽然黄克诚是用化名伪造了履历打入该部的,但康泽这种没完没了的“考察”、“整肃”,不能不使黄克诚惴惴不安。尤其是黄克诚还在政训处的工作人员中,发现了一名了解自己身份的同乡。尽管这名同乡出于某种复杂的原因未向康泽告发他,但夜长梦多之虑一直萦绕黄克诚的心头。黄克诚意识到,自己是出了狼窝又陷入了虎*。于是,他决意迅速离开,别作他图。
在此期间,**武汉特委遭到破坏,李卜成也被捕而遭*害。黄克诚因未同地方党组织发生过关系,没有受此次**牵连。但此事的发生,促使黄克诚更加坚定了离开武汉的决心。
机会终于来了。1929年12月,陆二师奉命参加讨伐唐生智、石友三之役,开赴南京。黄克诚随陆二师一到南京,就设法请了一天假,连夜赶往上海向****作了汇报。****同意黄克诚以请长假的方式*离***陆二师,转赴苏区去做军事工作。
黄克诚怀着兴奋不已的心情,立即赶回南京,准备着手请长假。这时,一个出乎意料的机会,使黄克诚轻而易举地*离了***陆二师。原来,冯玉祥、阎锡山、唐生智、石友三等各路反蒋联军巳纷纷败北。蒋介石在解决了各路军阀**之后,便着手对军队进行整编,陆二师政训处已接到遣散的命令。这真是天赐良机!黄克诚报告也用不着打了,就领了遣散费离开了陆二师。遣散时,康泽仍不放过机会,同部下逐个谈话,询问各人的去向和打算。黄克诚则以欲回家乡觅个小学教员的差事,从容地应付过去了。
第5次:与敌激战冲锋在前,*林弹雨死里逃生
1930年7月,担任红三军团第二支队政委的黄克诚,率部在军团长彭德怀的指挥下,参加了连克湖南重镇岳州(今岳阳市)、平江的战斗。***第四路军总指挥兼湖南省政府**何键,集结约七个团的兵力,自长沙向平江对我红三军团“进剿”。红三军团则隐蔽于平江县城南20华里处的晋坑山设伏待敌。
战斗打响后不久,敌我双方即成混战胶着状态。至黄昏,黄克诚因**被冲散而与大**失去联络。正当他循*声寻找**之际,突然发现身后有一支队伍扑来。黄克诚眼睛本来高度近视,时值盛夏,鏖战竟日,眼镜片上沾满了汗水和烟尘,使他的视力更加模糊,无法辨清向他扑来的这支**究竟是敌人还是自己人。双方越来越靠近,已不容他多作思考。他果断地迎着对方走去,以便弄清情况之后,再见机行事。当双方快靠近时,黄克诚才模模糊糊地看见对方的衣着很齐整,许多黑洞洞的*口正瞄着他作射击姿势,立刻意识到对方是敌人。他稍一迟疑,便向对方一摆手大声喝道:“别打*!”说时迟那时快,话音未落,他就势卧倒,伏地一个转身,顺着山坡滚了下去。几乎就在他喊话和转身的同时,几支*一齐朝他开了火,只听子弹在耳边身旁嗖嗖作响。此时,他虽身不由己,顺着陡峭的山坡向下坠去,但神智还清楚,料定此番决无生还之望。
待滚落到山脚下,他感到自己还有知觉,只是眼镜、帽子和身上背的皮包不见了。用手慢慢在周身上下摸了一遍,居然没有中弹。从山顶坠落到山底,亦无大伤,实属侥幸!此时天已黑下来了,加之眼镜失落,周围一片模糊,什么也看不清,但远处的*声和呼喊冲*声隐约可辨。他循着声响激烈的方向摸索着走去。当他来到公路边上的树林中,只见黑压压的人群潮水般地在奔跑呼号。定睛仔细辨认,发现公路上的人们臂上配戴着红袖标。他断定是自己人,便上了公路,随人群朝前跑去。他边跑边问清了情况。此时敌军已溃败,**正乘胜尾敌追击。当黄克诚找到了自己的**时,战友们不禁大吃一惊,以为他死而复生。原来,在山顶上与敌人遭遇时,警卫员远远看见黄克诚被敌人一阵排*击倒,并滚落山下,以为他已牺牲,便跑回**报告了“政委牺牲”的消息。指战员们正高喊着“为政委报仇”的口号奋力冲*当中,突然发现黄克诚又安然回到**,自然是又喜又惊。一时间,黄克诚“死而复生”的奇闻,在**中流传开来。
第6次:深入前沿观敌情,眼镜险招*身*
黄克诚的眼睛高度近视,时时离不开眼镜。他可以饿着肚子、赤着脚板行军打仗,但是,没有眼镜却寸步难行。因此,只要攻克一座城镇,黄克诚总是要到眼镜店配上两副眼镜。以备一旦眼镜被打坏,可随手掏出一副戴上。眼镜对于黄克诚来说,可算是一件随身不可离开的宝物。然而,眼镜有时也会给他带来麻烦,甚至酿成*身之*。
1931年,**苏区开始了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当时,蒋介石调集了20万兵力,西起赣江,东至福建建宁,联营700里,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向我**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推进,企图将我红一方面军压缩包围后,聚而歼之。时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政委的黄克诚,与师长彭遨率部参加了此次反“围剿”作战。
5月底,红军攻打建宁城,黄克诚所部第三师担任主攻。为了快速突破敌人城防工事,消灭守敌,黄克诚和师长彭遨一边给各**下达了作战命令,一边将师指挥所推进到建宁城下。黄克诚戴着一副眼镜,脖子上又挂着一架望远镜,在同彭遨察看地形,选择攻击突破点时,由于指挥所距离守敌太近,当即被守敌发现,城上的两挺机*调转*口,对着黄克诚和彭遨猛扫过来。黄克诚因视力差,对守敌的这一动作未能察觉。亏得彭遨眼疾手快,他见机*扫来,猛地拉住黄克诚后退了好几步卧倒。黄克诚还未定过神来,敌人的机*子弹已扫在了他同彭遨原来站立的位置上,子弹击起的沙土溅了他俩一身。
二人连话都顾不上讲,未等敌人第二排子弹扫过来,又�D个鱼跃,翻身滚向附近一处掩体后面。这时,彭遨才指着黄克诚的眼镜说道:“敌人这一梭子弹,就是冲着你这副眼镜来的。人家知道戴眼镜的必定是个大官,想拣个大便宜。可惜的是,敌人的射手技差一着,否则,把我也捎带上报销了。”说完哈哈大笑。黄克诚也笑了起来。 1933年**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黄克诚调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委。第四师师长张锡龙,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年轻军事指挥员,是红三军团中出名的猛将。
是年12月,“围剿”**苏区之敌占领黎川之后,又出动一个师的兵力向黎川以南的团村进犯,当即被我红三军团击溃。黄克诚和张锡龙率第四师衔敌尾追,将该敌逼进一座土寨内,旋即发起攻击。攻击之前,黄克诚和张锡龙相偕来到阵地前沿举着望远镜选择攻击突破点。不料,敌人在他们侧面不远处设置了机*阵地,他们只顾向土寨之敌了望,并未察觉侧面有敌情。
他们二人站在高处,过于*露,侧面机*阵地上的敌人对他们看得一清二楚。尤其是黄克诚的那副眼镜,再次成了敌人射击的大目标。只听敌人的机*一阵猛扫,一颗子弹正中张锡龙的头部。子弹穿出之后,又击中黄克诚的眼镜架,立即将眼镜打飞。黄克诚虽然没有伤着,但眼镜已落,他就什么也看不清楚了。他赶忙卧倒在地,伸手去摸索眼镜。这时,只听张锡龙在一旁发出呼噜呼噜的声响。黄克诚连连叫了几声:“锡龙!锡龙!”却不见回答。黄克诚情知不妙,忙从兜里掏出一副备用的眼镜戴上,定眼一看,张锡龙平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头部*流如注。黄克诚上前一把将他抱住,又连叫了几声,依然没有回应。这位早年曾就读于重庆中法大学,后又入苏联红军大学深造的年仅27岁的红军师长,已经永远不能回应黄克诚的呼声了。
第7次:炸弹近身不*炸,大难不死猛*敌
黄克诚(左三)同邓小平(右一)、罗荣桓(左二)、聂荣臻(左一)等参观防空**器材展览
1931年7月,蒋介石调兵30万,对**苏区进行第三次大规模“围剿”。红一方面军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方针,于是年8月初起,首战莲塘,歼敌一个整师;再战良村,歼敌一个师部及两个整旅;继之又在黄陂歼敌一个多旅,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首战胜利。
当莲塘之敌向良村溃逃之时,敌人出动了飞机,向衔敌尾追的红军轮番扫射轰炸。当时红军的装备很差,更没有对空射击的武器,敌机疯狂地在离地面几百米的低空盘旋,红军指战员甚至可以看清敌机驾驶员的面孔。那时,红军既要追击逃敌,又要躲避敌机的扫射轰炸,只有靠快速奔跑,所付出的牺牲代价可想而知。
黄克诚率领**向逃敌猛追。正在奔跑当中,忽听头顶一阵隆隆轰响。他仰起头来一看,一架敌机正从后面朝他俯冲过来,并眼见一颗重磅炸弹从机体内弹出,从他的头顶上坠落下来。黄克诚拚命往前跑,试图躲过这颗炸弹。谁知,当他跑出四五十米远的时候,那颗炸弹不偏不倚,恰好落在了他的身旁,连卧倒也来不及了。黄克诚一时竟不知所措,心想,这一次可逃不*了。可是,停了一会儿,并没有听到炸弹的*炸声。定住神仔细一瞧,那颗大炸弹牢牢地立在他的脚下,半截钻入土里,留在地面上的一截差不多还有半人高。这也是实属侥幸,炸弹居然没有*炸,像落地生根�D样,兀自立在那里。黄克诚长长地出了一口粗气,继续挥师向溃逃之敌追去。
第8次:赣州攻城陷敌困,镇定指挥突重围
1932年1月,临时**发布《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提出集中红军主力夺取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方针,并指示**红军(红一方面军)“首取赣州”,继而夺取吉安和南昌。
赣州城坚且固,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敌人在城内设置重兵据守,又增派精锐之师驰援,使攻打赣州的红军后来陷入强敌内外夹击的险境。本来,赣州战役发起之前,黄克诚就向上级提出取消此次战役计划的建议,但未被采纳。战役打响之后,红军实施两次强攻均未奏效,造成很大牺牲,遂再次向上级提出撤围建议,仍未获准。
一天午夜过后,黄克诚在师指挥所里正为战局忧心忡忡而难以入睡时,突然听到*声大作。他料定是敌人援兵已到,并采取突击手段,对**实施内外夹攻了。走出师指挥所,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四处*炮声响成一片,而看不见一个敌人。他急忙下令将师指挥所转移到100多米远处的隐蔽地段,并立即让通讯排架线接通与上级的联系。他抓起电话,向上级建议指挥各**及早撤退突围。他对着话筒大声疾呼:“不能再犹豫了,若耽搁下去,想撤走也不可能了!”但由于当时“左”倾教条主义在****占据统治地位,在军事上实行冒险主义,又不容前线指挥员相机机动指挥,黄克诚的建议再次被否决了。
为了尽量减轻**的伤亡,黄克诚摸黑走出师指挥所,身边只带了一个通讯班。他循着密集的*声走去,路上见到一些**已被敌人打散,失去了建制指挥。黄克诚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果断地指挥一些零散**乘夜突围。有的兄弟**因未接到总部的突围命令,不敢贸然突围。黄克诚连说带劝,表示一切后果由他黄克诚负责。这样,才使得一些**及时突出重围,保存了有生力量。
为了收拢更多被打散的**突围,黄克诚继续四处搜寻。不料,当他走到河边时,敌人的机*从不同方向向他猛扫过来,并清楚地听到敌人一片吆喝声。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已陷入重围。他想,决不能当俘虏,必须设法突出去。借着*炮的火光,他见附近有一家店铺,便带领通信班的几名战士,撞开店门,从后窗跳了出去,一气猛跑,总算把敌人甩开了。但是,由于黑夜辨不清方向,奔跑中又误入南门外的敌人飞机场。机场守军大声喝问:“哪一部分的?”黄克诚时任红三军团**师政委,他未多作思索,便随口答道:“是一师的。”当时敌人增援赣州的**中有罗卓英的第十一师,机场守军听到黄克诚的答话,误以为是自己十一师的人,便没有细问。黄克诚趁敌人尚未察觉的当儿,带领通讯班迅即离开南关,跑到城南的一座山上。并就地收拢**,组织抗击,打退了敌人的**次攻击。待敌人再次组织攻击时,恰好我红五军团援兵赶到,将进攻之敌压了下去。
此役红军遭到重大伤亡。黄克诚在未得到上级授命的紧急情况下,采取应急措施,指挥**突围,后又收拢**组织抗击。这虽系抗命之举,但后来上级认为他当时那样处置亦属恰当,故未加追究。
1982年9月13日,黄克诚(右)出席**纪律检查委员会**次全体会议。右二为陈云。
第9次:界首鏖战处险境,临危机断渡险关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江西瑞金开始长征。当时,黄克诚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委员。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全师坚守在湘江岸边之界首,与兄弟**共同控制渡口,阻击湘、桂之敌,以掩护后续**和**纵队渡江。湘、桂之敌在飞机和大炮的支援下向湘江渡口猛烈夹击,战况空前激烈,红军损失惨重,红三军团先后有两名师参谋长和两名团长牺牲。鏖战两昼夜之后,至12月1日,主力红军和**纵队终于渡过湘江。
这时,湘、桂之敌越聚越多,攻势愈加猛烈,蒋介石的嫡系追剿**也跟踪而至,而据守在界首渡口的红三军团第四师,仍未接到撤离的命令。黄克诚意识到情况极端险恶,红四师有被敌人夹击而导致全军覆没的危险。他对师长说,**纵队已经渡江,我师阻击掩护任务已经完成,应当立即指挥**撤离。师长认为没有接到上级命令之前,不能擅自撤离。黄克诚说,当前情况既危急又特殊,应当机断处置,不能坐以待毙。师长仍坚持不肯撤离。黄克诚感到在这种极端危急时刻,不能再有迟疑,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他果断地行使**委员的最后决定权,态度严峻地对师长说:“你立即指挥**撤离,一切由我负全部责任。”这样,师长才指挥**且战且走,渡过湘江西去,最后终于赶上了主力红军,避免了被围困歼灭的严重后果。
界首之战是红军长征途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也是红四师战斗经历中打得最为艰苦的一次恶仗。如果不是黄克诚当机决断,红四师将招致难以想象的后果。
第10次:舍身忘死救战友,彭总力挽刀下人
1931年盛夏,**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斗正酣之际,红三军团第三师政委黄克诚在火线上突然接到命令,要他立即回到军团**部领受任务。他以为上级又要调换他的工作,没作多想,便向师里交待了工作,从前线撤了下来。
黄克诚喘息未定,军团**部肃反委员会负责人就将一份名单递了过来,面容严峻地对他说道:“这份名单上的人,是被供出来的u2018AB团u2019分子,要立即抓捕归案,押送肃反委员会接受审查。”
黄克诚一看名单,上面所列的人大多是第三师中久经战斗、英勇忠贞的基层指挥员,其中有两名连指导员,还是黄克诚来到第三师后亲手培养提拔起来的。凭他对部下的了解,根本就不相信名单上的那些人会是什么“AB团”分子。黄克诚十分清楚,在那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肃反方针之下,所谓押送审查,实际上就是置之于死地的同义语。黄克诚向肃反委员会据理力争,并担保名单上的人没有一个会是“AB团”分子,希望肃反委员会“刀下留人”。
然而,肃反委员会只相信逼供信搞出来的所谓“证据”。黄克诚自知再费唇舌已无济于事,便转身离开。
在赶回**途中,黄克诚已下定履险抗命的决心,决意设法保护名单上的那些同志,不使他们被捕上送。至于这样做的后果,他已顾不得许多。
过了几天,肃反委员会不见第三师的“AB团”分子押送来,便一再向黄克诚催问,其言辞一次比一次严厉。黄克诚暗自思忖,这样硬顶下去,*不是个办法。即使自己被**、*头,也终难确保名单上的同志不被处置。他思来想去,最后决定秘密通知名单上的同志暂时上山躲避,等过了这阵风头之后,或许会有转圜的余地。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他似乎再想不出其他更好的万全之策了。
名单上的那几名干部非常理解政委此番用意的苦衷,他们二话不讲,老老实实地按照黄克诚的吩咐,到附近一个山洞里躲藏起来。黄克诚则每天秘密派人给他们送饭,并一再关照他们好自为之。
又过了些日子,肃反委员会亲自派人到第三师来捕人。但找遍第三师所有的**,名单上的人一个也没有找见。黄克诚则对肃反委员会派来的人虚与委蛇,敷衍应付。
当时正处于反“围剿”的紧张战斗期间,战事频繁。到了打仗的时候,黄克诚便派人通知在山上躲藏的干部,各自回到自己的**带兵参加战斗。一俟战斗结束,又马上上山躲藏。那几名干部明知自己凶多吉少。可没有一个人打算逃跑,作战中愈加勇敢顽强。一来是,他们与黄克诚相知甚深,知道师政委为了保护他们而冒着极大的风险,不忍做出对不住师政委的事来。二来是,他们决心以忠勇献身精神,表明自己无愧于党和红军的心迹,宁愿牺牲在战场,也决不当逃兵。黄克诚见到这种情景,愈加坚信这些同志是党的好干部,决心千方百计把他们保护好。
就这样,大约过了半个月时间,那几名干部见平安无事,以为风头已过,便有些放松警惕了,战斗结束后也不急于上山躲藏了。此事终于被肃反委员会所察觉。在一次战斗刚刚结束之后,有两名连指导员马上被肃反委员会派人捕去,不久即遇害。黄克诚得知,不禁痛心疾首。他径直来到军团**部,怒斥肃反委员会干了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情。
黄克诚前次抗命拒不捕人上送,早已引起肃反委员会的不满;这次他又来为“AB团”分子鸣冤叫屈,自然更不为所容。肃反委员会不容分说,当即下令将黄克诚抓捕起来“审查”。
正当肃反委员会欲以“同情和包庇***,破坏肃反”的罪名将黄克诚处决之时,军团长彭德怀得知此事,火速从前线赶来,要肃反委员会“刀下留人”。由于彭德怀的干预,黄克诚才幸免一死。但是,却被撤销了师**委员的职务。
由于彭德怀的干预而使肃反委员会“刀下留人”的事,黄克诚当时并不知情,肃反委员会释放他的时候,没有讲明原委,事后也无人提起此事,包括彭德怀本人也从来没有对黄克诚谈过这件事。因此,当1959年庐山会议上黄克诚被批判时,有人说他支持彭德怀的“意见书”,是为了报当年的“救命之恩”,竟使得黄克诚莫名其妙,不知此言何所指。经过有关人员在会上的“揭发”证实,黄克诚才总算得知当年之所以没有被肃反委员会*头,原来是彭德怀干预的结果。黄克诚在晚年时,曾如是说:“我和彭德怀言不及私,相待以诚,相争以理,性格作风比较合得来,如此而已。”
黄克诚戎马一生,在*林弹雨中出生入死,身经岂止百战!然而,正如他那高洁无瑕的人品一样,他的体肤完好无损,从来没有挂过花负过伤。这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确系如此。如果认为黄克诚是个“福将”,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那倒不尽然。他一生所经历的磨难不计其数,被打击迫害、蒙冤受屈更是家常便饭。如此多舛的命运,何福之有?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只算是一个大难不死的“幸存者”。
人物轶事 新婚约法1941年,经阜宁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宋乃德撮合,39岁的黄克诚和23岁女大学生唐棣华结婚了。新婚夜,黄克诚就和新娘唐棣华 “约法三章”,他一脸严肃地说:“我们就要共同生活了,有些问题需要郑重地讲清楚。**条,我们都是***员,都得把党的利益放在**位,不能因为婚姻的利益而妨碍党的利益,不能因为私人的利益而损害党的利益;第二条,我所处的工作岗位重要,你不能因为要求男女平等而让我迁就你,因为我的工作岗位比你的重要;第三条,我这里有军队的一些文件,还要经常找人谈话,你不得打听你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唐棣华觉得**、第三条都好接受,唯有这第二条多少有些大男子主义的味道。虽然当时有些不乐意,但她很快便想通了。婚后第二天,唐棣华就到阜宁县修筑海堤的工地上参加劳动了。她曾说过:“战争环境,他不苛求我,我也不苛求他。”对黄克诚的敬爱之情溢于言表。
两条家规他曾给子女们规定过许多家规,其中有两条是: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不准找工作人员帮自己办事。
不求**“文革”结束,百废待兴。1982年,黄克诚担任**纪委第二书记。虽然年过八旬,双目几近失明,但仍参与抓办拨*反正工作,大刀阔斧地为蒙受冤屈的老干部**昭雪。他曾对下属说,要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从老虎口中拔牙。
他认真负责地给其他人**,却忘了自己也是一个应该**的对象。有人多次建议黄克诚写报告要求**,而他却很不以为然。“不必了吧,我现在有工作就行了。”黄克诚敷衍地表示。“1959年庐山会议后,黄克诚被降两级工资,他也没有再要求恢复,他只说有吃有喝就可以了”。
脸盆接漏黄克诚一家曾住在北京南池子一个四合院里。由于房子年久失修,经常漏雨,而他自己的卧室漏雨最厉害,若下大雨,需要放置多个脸盆接雨水。管理部门多次劝黄克诚搬迁,但他则说:“那得需要多少钱啊!现在很多群众住房还很困难,我们住的要比他们强很多倍,还是把钱省下来给他们吧。”
拒绝治疗1986年是黄克诚光辉一生的最后一个年头,重病缠身的他开始拒绝治疗和用*。不管医护人员和亲友怎么劝说,他就是坚持不吃任何*物,他说:“我已经不能为党工作了,请你们不必为我浪费国家钱财,把*留给能工作的同志用吧。”他反复强调:“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枯的人,为人民做不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只好强行为他注射、输氧。然而,他一旦清醒,就将身上的输液针头拔掉。
主要作品 文作《目前军事建设中的****工作》《关于对毛**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
《黄克诚自述》
《黄克诚军事文选》
《黄克诚回忆录》
黄克诚主要作品
诗词七绝诗《思亲》
七律诗《自况》
七律诗《有感》
七律诗《抒怀》
七绝诗《文革被抓》
七律诗《纪实》
七律诗《梦母》
词《临江仙·游灵岩寺》
词《水调歌头·太行山抗旱》
词《水调歌头·打井》
词《江城子·忆彭德怀》
词《蝶恋花·桃花》
人物评价新华社:黄克诚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黄克诚同志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党我军的重大损失。”(1986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政府、新华社:新华社北京2005年8月11日电,黄克诚是中国人民***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2日 第二版)
中国网:黄克诚是中国人民***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重建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网:开国大将黄克诚,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文武兼备,雄才大略;无私无畏,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克勤克俭;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历经坎坷,忠贞不渝。他在军内党内和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倍受尊敬,连比他年长9岁的毛泽东**也亲切地称他“黄老”。
中国网:黄克诚同志一生追求真理,百折不回。他对共产主义信念无比坚定,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一生胸怀大局,富于远见卓识。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军事生涯中,黄克诚同志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为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作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中国网:始终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为真理敢做敢言。
陈毅:“你们的师长(黄克诚)眼睛虽然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
徐文涛、谢明:黄克诚是一位善谋全局而谋一域,善瞻长远而虑当下的革命家、军事家和**家。尽管双眼力不从心,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非凡的洞察力,使他总能对斗争形势远瞩高瞻,做出深谋远虑的判断和坚定不移的抉择。(徐文涛:****联勤部东北后勤军史馆;谢明:****65148**)
后世纪念 **八集电视连续剧《黄克诚》
《中国将帅》黄克诚
《黄克诚传》
《大将黄克诚》
《中国人民***大将传记丛书―黄克诚大将》
《世纪风云中的共和国大将 黄克诚》
《黄克诚纪念文集》
《黄克诚与苏北抗日根据地》
《一个女兵眼中的黄克诚将军》
《盐城人民缅怀黄克诚》
画传《大将画传黄克诚》
《黄克诚大将连环画》
《黄克诚(画册)》
邮折2002年《黄克诚大将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邮折
人物故居黄克诚故居,位于湖南省永兴县三塘乡下青村,始建于1886年,系砖木结构的湘西农家民居。1902年10月1日黄克诚在这里诞生,并在此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1920年他外出求学。1927年10月回故乡参与**永兴年关*动和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0月离开这里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52年7月黄克诚回到阔别24年的故乡开展农村调查。故居从外边看是一栋房子,进到里面才知道是穷人家,里面有一边的房子还卖给了别人。故居于1998年进行全面维修,2002年5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活动纪念建军85周年暨刘伯承、罗荣桓、张云逸、黄克诚诞辰纪念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黄克诚大将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9月8号在穗召开
永兴县举行黄克诚大将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
铜像黄克诚大将铜像座落在永兴县城人民公园(原名黄克诚公园)内,铜像高8.4米,表示黄克诚大将享年84岁。
亲属成员夫人:唐棣华(1918―2000),湖北武**。
大儿子:黄煦,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工程师。
二儿子:黄晴,北大新闻系毕业后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曾任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
大女儿:黄楠,北大毕业,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小女儿:黄梅,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英美文学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