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和孙策
01
东汉末年,掌控江东六郡的东吴老大孙坚去世后,其长子孙策承袭父业,成为江南一霸,号吴侯。
吴侯年幼之时,有一发小,也便是后来被南宋名臣范成大誉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的周瑜周公瑾。
周瑜和孙策同年出生,皆文韬武略,才华出众,向以兄弟相称。
当时,太尉乔玄独具慧眼,一眼就瞧出此二人不同凡俗,日后必成大器。
于是,先后将一双女儿大乔和小乔嫁给孙、周二人为妻。
话说一日,适逢文武群僚聚饮,推杯换盏,好不热闹。
喝着喝着,吴侯孙策端杯来到周瑜桌前,仍按往常习惯道了一声:“周兄,来,走一个。”
哪料,谋士张昭许是喝懵了,硬着舌根打趣说:“吴侯娶了姐姐大乔,公瑾兄娶了妹妹小乔,二位已结成姻亲,公瑾兄当屈尊作妹丈了。”
众人听言,哄堂大笑。
孙策倒没觉得有啥,周瑜却犯了尴尬癌,平生了几分火气。
也难怪,周瑜年少气盛,又有些大男子主义,怎肯屈居姻亲地位而改口叫孙策“姐丈”?
而且孙策也不比自己强啊,主要是有个好爹。
大部分男人根本不在乎自己混的多差,
差不差,最怕对比,
这对比最可怕的就是,你老婆的姐妹的老公-连襟比你强。
周瑜有多惨?
连襟还是自己的老板~
尽管孙策不这么看,
保不准孙策下面的人这么看,比如讨人厌的张昭!
眼见席间气氛不对劲,多亏平素以老好人著称的参军校尉大夫鲁肃机灵,笑呵呵一笑,吟打油诗一首:
妹丈哥哥辈分同,
弟弟姐夫何须争;
阁老青睐聘二女,
大乔和小乔
连(联)桥(乔)立业保江东。
这般圆场一打,谁都不丢面子,文武众臣齐声叫好,宴会乃尽欢而散。
从此,代指姐妹丈夫之间关系的“连桥”这一称呼,也便广为流传开来。
02
连桥,在民间,从南到北尚有多种叫法,且听来甚是有趣:
比如,有的地儿叫“一根檩”,有的地儿叫“一根棍”。
粗也罢,细也罢,都是女婿;
比如,有的地儿叫“一条船”,有的地儿叫“一挑担”。
大也罢,小也罢,也都是女婿;
北京的平原地区,则不分粗细大小轻重,叫“一般沉”;
还有的地儿,简单到只有一个字:“杠”。
估计是家有四姐妹,四个女婿正好凑桌打麻将:我碰,又搂一张,杠,和了!
“一根棍”,“连腿”,“杠”……凡此种种,多为方言土话,流行于普通百姓人家。而地位尊贵及斯文者,南北通称“连襟”。
03
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六:“姊妹之夫曰连襟。”
而关于连襟的由来,最早则出现于杜甫的《送李十五丈别》一诗中:
孤陋忝未亲,等级敢比肩?
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
杜甫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个李姓老头。
两人情投意合,相谈甚欢,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八卦天下大势,俨然一对晚年老基友。
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便与老李头依依惜别,并下了上面那首《送李十五丈别》回忆结交经过。
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
古时的汉服,襟是衣襟,袂是衣袖,缺了哪样都不成衣裳。
在此处,只是形容杜甫和老李头彼此关系密切,还没有现在所指的姐妹丈夫之间的称谓关系。
真正把“连襟”一词归入正位的,则是南宋饶州鄱阳人、著有《容斋随笔》的文学家洪迈。
当时,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混得穷困潦倒,很不得意。
洪迈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得知此事,便写了一封荐书,推荐其去京城供职。
洪迈堂兄感激不已,就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
文中,有这样两句:
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
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怜。
此处的“襟袂相连”,便用来形容姐妹丈夫之间的密切关系,后被世人简化为“连襟”,也正式成为姐妹丈夫间的专用称谓,且做了细分:
亲姐妹的丈夫之间,叫亲连襟;
叔伯姐妹的丈夫之间,叫叔伯连襟;
姑舅姐妹的丈夫之间,叫姑舅连襟。
连襟之间,可以说笑取闹。
04
放眼今古,如果搞个史上最牛连襟排行榜,能摘得连襟二人组头名的,当属开篇所言娶了二乔的孙策与周瑜;
最牛连襟三人组,非各择宋氏姐妹的孔祥熙、孙中山、蒋介石莫属;
最牛连襟四人组,当属与合肥张氏一门四位名媛缔结良姻的顾传玠、周有光、沈从文、傅汉思;
合肥四姐妹夫妇合影
最牛连襟五人组…
当我在电脑上敲这篇小文的时候,哥们从旁撇嘴冷不丁来了一句:
“这算啥牛的?我认识一姐们,轻轻松松就能搞个最牛连襟N人组。”
稍一愣怔,不觉恍然:
我去,“连襟”这个称呼,也和曾无比美好的“小姐”一样正在堕落:
在北方某些地儿,认识同一个小姐并有染的男人亦称连襟,且谑其名曰“一眼连襟”。
听听,纯属盲人裤裆里拉胡琴,瞎扯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