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震江,生于北京昌平,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
1948年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1951年入文化部电影局电影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1953年毕业于电影学校,后入北京电影演员剧团。1954年,在《沙家店粮站》中出演反角尚怀宗。1955年入长影任演员,先后在《平原游击队》、《虎*追踪》、《地下尖兵》等多部影片中饰演角色。1957年,回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出《红孩子》、《红旗谱》、《*风骤雨》、《侦察兵》等片,以专门饰演形形**的坏蛋而著称。
,简介安震江,北京昌平人,1928年10月出生。1934年到北京,先后在德新小学、江文中学,辅仁大学附中就读。1948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50年到第四文化馆负责文工团工作。
演艺生涯安震江是一位以饰演反面人物见长的电影演员。1928年10月生于北京昌平县沙河镇上东廓村的一个家庭。六岁时,他离开乡村来到北京。那时,这些家庭都望子成龙,安震江家当然也不例外。在他不满八岁时,便被家里送到崇文门外的一家私塾学堂读书。1942年,安震江毕业于北平私立德新小学。随后,他在北平市立九中、北平汇文中学、北平私立辅仁大学附中度过中学时代。安震江天性活泼,自小爱说好动,在读小学时便接触到电影和话剧,井对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次登台演戏,是在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为欢送毕业同学,他在话剧《艺术家》中饰演艺术家。他在回忆起这件事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次上台演戏,当时的心情是既兴奋又害怕,演出的效果,还算没有失败,自此增强了我演戏的信心及勇气。”在高中一年级时,他还参加了话剧《压迫》的演出。
1948年,安震江考入了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入学后,即加入了学校的业余剧团。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文艺工作的重视,使安震江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大学三年的时间里,他多次参加戏剧演出活动。其中,1949年师大校庆时,他在歌剧《王贵与李香香》中饰演的崔三爷和1950年在歌剧《王秀鸾》中饰演的三秃子,显露了他在饰演反派角色方面的艺术才华。
1950年,在庆祝师大工会成立时,他参加了由焦菊隐指导排练的四幕剧《大年初一》的演出。老艺术家的点拨,使他受益很深。
从1950年开始,安震江不仅自己演戏,还被师大业余剧团派到北京和平门外第四文化馆作群众业余文化活动的辅导工作,他经常帮助群众排戏,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从事戏剧艺术的实践。以后,学校还推荐他到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戏剧系学习,在那里,他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一些表演理论。
1951年3月,安震江考入北京电影学校演员班。在电影学校里,他潜心钻研电影理论和表演艺术。这时,他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马列主义文艺论著。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这使他在反派人物的表演上进行探索的决心,更加坚定不移了。
1953年,安震江从电影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工作。
1954年,在武兆堤导演的《沙家店粮站》中饰演尚怀宗,这是安震江在银幕上饰演的**个角色。
1955年,安震江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在“长影”的三年时间里,先后在影片《平原游击队》、《虎*追踪》、《*风中的雄鹰》、《地下尖兵》等影片中,饰演了杨老宗、高军如、狗眼睛营长和张德发等角色。他不论戏多戏少,都力求演得真切自然,比较符合生活,符合人物。特别是《平原游击队》中的地主杨老宗塑造得比较出色。安震江较有分寸地把这个老地主与***游击队和穷苦农民的不共戴天之仇刻画出来了。在表演中,他以神带形,形神兼备,把角色的*威、狡黠、凶残,以及他在日寇面前的懦怯,在危难之时的*惧,都表现得既符合人物的特性,又毫不夸张,不露表演痕迹,令人感到真实可信。
1957年5月,安震江从“长影”调到北影演员剧团工作。这以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参加拍摄的影片有《红孩子》、《*风骤雨》、《红旗谱》、《矿灯》、《粮食》、《五彩路》等。在影片《红孩子》中,他饰演白匪靖卫团副团长肖振五,不仅表现了肖振五对革命群众的**,而且表现了他在长官面前的唯命是从,摇尾乞怜,从多方面展示了这个人物的性格,进而揭示出肖振**仅仅是屠*革命群众的刽于手,更是**阶级的恶犬。在影片《*风骤雨》中,安震江饰演被地主韩老六拉下水的农会主任张富英,他一出场,便叫人嗅到一股“酸”味。安震江让角色的每一种笑容和表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乃至说话的音调,都赋予鲜明的个性色彩。他在《红旗谱》中饰演的地主冯兰池的狗腿子刘二卯,是一个十足的奴才,有冯兰池在场,他狐假虎威,仗势欺压白姓;可是一离开主子,便现了“熊”相,露出色厉内荏的本质。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安震江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分寸感掌握得恰到好处,并通过鲜明生动、有机自然、生活气息浓郁的语言和动作,使这个戏并不很多的配角栩栩如生,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红旗谱》公映后,受到普遍好评,安震江开始被观众瞩目。
“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他这个经常演“牛鬼蛇神”的人,成为“专政”对象,在一段时间内中断了银幕形象塑造。
“四人帮”覆灭前夕,安震江先后参加了影片《侦察兵》、《烽火少年》、《沸腾的群山》等的拍摄工作。之后,他又参加了影片《战地黄花》的拍摄。在这些影片中,他所饰演的角色,仍是清一色的反派人物。影片《沸腾的群山》中的周彪,是一个心狠手*,颇有些流氓无赖气质的工贼;《战地黄花》中的“七岁经”,则是一个以正面人物面貌出现的暗藏的历史***分子,巧于言辩,善于周旋,狡诈而阴险。
安震江塑造的一系列银幕艺术形象,几乎都是反派。但他总是根据时代、民族、身份、性格的不同,赋予角色不同的色彩。他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注重刻画人物的独特个性,善于探求人物的本质,既不脸谱化,又不落俗套,在每一个角色的创造中,都孜孜求新,这是难能可贵的。
安震江认为,反派艺术形象,与英雄形象一样,都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反派形象可以使人们加深对丑恶事物的认识,唤醒人们去铲除黑暗和**。他十分喜爱自己的行当,总是忘我地钻研角色,严肃认真并充满**地创造每一个角色。
1977年,安震江接受参加影片《巨澜》的拍摄任务后,带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深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去。1977年9月12日14时,猝然发作的心脏病和脑*栓,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仅四十九岁。
饰演角色战地黄花(1977)――七岁红
沸腾的群山 (1976)――周彪
烽火少年(1975)――黑田
侦察兵(1974)――敌搜索队长
红色邮路(1966)――张治上
红河激浪(1963)―― 孙百岁
*风骤雨(1961)――张富英
红旗谱(1960)―― 刘二卯
五彩路(1960)――小管家
飞越天险(1959)――安队长
矿灯(1959)――黄监工
粮食(1959)――四和尚
红孩子(1958)――肖振五
*风雨中的雄鹰(1957)――匪狗营长
地下尖兵(1957)――张德发
虎*追踪(1956)――高军如
如此多情(1956)――照像师
平原游击队(1955)―― 杨老宗
沙家店粮站(1954)――尚怀宗
外界评价安震江(1928年�D�D1977年),昌平区百善镇上东廓村人。祖父安其武在村中以教授私塾为业,父亲安殿恒是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庆仁堂*店的店员。安震江自幼在村中小学读书,13岁后到北京城里上学。1951年,他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转入表演艺术研究所和北京电影学校学习,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1955年至1957年间曾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演,此后,又调回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先后在《沙家店粮站》、《虎*追踪》、《红孩子》、《地下尖兵》、《*风雨中的雄鹰》、《平原游击队》、《红旗谱》、《矿灯》、《粮食》、《五彩路》、《*风骤雨》、《侦察兵》、《烽火少年》、《沸腾的群山》和《战地黄花》等十几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创造了栩栩如生的银幕艺术形象,是中国影坛反派演员的佼佼者。
安震江毕生热爱电影艺术,在他的心目中,演戏是高于一切的。1951年北京电影学校成立的时候,安震江已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为了能够投身到喜爱的电影艺术工作中去,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大学文凭和比较安逸的工作,毅然转学改行。参加工作后,分配给他的角色无论大小,戏多戏少,他都不争不抢,认真做好案头工作,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形体表演都刻画入微,达到内外一致,协调统一。为了演好影片中的人物,剧组经常组织演员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每次深入生活他都非常投入,从各行各业的人们身上积累素材,汲取营养。在筹拍《巨澜》之前,他为了演好影片中戏曲教师的生活形态、表演姿态和课徒神态,专门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庆春先生请到家中,虚心求教,认真体察,以便把握角色的表演分寸。
安震江从影24年间,扮演的几乎全是反面角色,故事情节发展到最后,大多又难逃覆灭的下场。为了避免千人一面,他饰演的人物既有他的表演风格,又合乎人物身份的性格特点。他为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设计了一个绝不雷同的死法,即要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又要让观众觉得"解气",还要合乎剧中人的身份和阅历;不但让细心的观众由衷折服,演艺界的**和同行也情不自禁的交口称赞。
安震江同志生活严谨,待人诚恳,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和同志们评价他:"能与所有的人合作",就是对他一生从艺、作人的充分肯定。安震江同志多才多艺,除了演电影,他还能写、能说相声,表演幽默、滑稽小品。在外景地拍片是很枯燥的事情,为了调剂演员们的精神生活,安震江总是放弃休息的机会,利用拍摄间隙给大家表演一、两个相声小段,而且很多都是"现挂(即兴表演)"的节目,使大家的心态都得到了较好放松和调整,继续拍摄时都能很快进入角色,所以安震江的相声小段受到了导演、演员、剧务们的一致欢迎。他创作的一些相声小段,例如《打呼噜》,发挥了他观察生活细、表演幽默、夸张的特点,将打呼噜分为惊醒呼、断气呼、梦话呼、吃喝呼等8种之多,表演之后,令在场的人笑得前仰后合。一些青年演员从大家的笑声中,学到了老演员厚积薄发的艺术修养。
安震江同志戏缘好,人缘好。他长期心脏不好,心跳每分钟达120次左右;他出名后,经常有人来访,往往应接不暇。但是,不管是首都、还是外地的记者,大报、还是小报的采访,他都尽快安排时间,认真接待。1966年春天,他在河北省邢台地区搞四清时,正赶上地震,他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解救出一个个压在倒塌房屋下面的农民兄弟。
1977年秋天,安震江同志在黄山拍摄电影《巨澜》时,因突发心脏病,于9月12日下午2时病逝,终年49岁。安震江同志的英年早逝,是中国电影艺术事业的一大损失。2002年,**电视台电影频道《流金岁月》栏目为他制作了专题节目。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一位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安震江塑造的《粮食》里的四和尚、《侦察兵》里的王德彪、《平原游击队》里的老地主等一个个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艺术享受,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怀念安震江怀念安震江
“四和尚”还有谁记得?估计只有喜欢看黑白片儿的人才有印象,有印象的可能只知道他是个坏蛋,偶想起他,是因为扮演“四和尚“的演员―安震江,他在偶心目中是演坏蛋演的最出彩的演员,最“坏蛋”的“坏蛋”。
说黑白片儿里著名的坏蛋,大家能举出一大溜,什么演“胡汉三”的刘江,演“黄世仁”和“南霸天”的陈强,演“松井中队长”方化,还有演“敌情报处长”的陈述,还有什么程之,封顺等等,演这些坏蛋的演员都是演坏蛋的专业户,确实演的相当出彩,不过偶还是觉得他们多少有点“程式化”和“脸谱化”,偶最欣赏的是“四和尚”安震江。
安震江是那个时候的绝对大腕,据说走在街上能让交通堵塞,一是他长得太独特了,太“坏蛋”了,二是他的演坏蛋演的是一绝,无论从外表和性格刻画,还有神态,偶认为没有一个人能比的上他的。孩子们都记得那个时代的“王德彪”,“四和尚”,“肖振五”,“刘二卯”,“杨老宗”还有他那几句经典的台词:汉奸也得吃饭不是。
偶几乎看过他演的每一个角色,观察过他塑造的每一个形象,偶感觉他是真正把那些角色的性格,特征都吃透了,完全融化到那个人中,每一举手投足,每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拿捏到最佳状态,少一分不足,多一份就过。他都能够把他饰演的每一个角色的内心世界用他自己的方式非常细致地展现出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安震江是最完美的“坏蛋”,因为他的表演既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也有他饰演的角色的性格特点。
偶看了安震江的生平,原来他是北京人,离偶不远。1928年10月安震江生于北京昌平县沙河镇上东廓村的一个家庭。六岁时,他离开乡村来到北京。在他不满八岁时,便被家里送到崇文门外的一家私塾学堂读书。1942年,安震江毕业于北平私立德新小学。随后,他在北平市立九中、北平汇文中学、北平私立辅仁大学附中度过中学时代。看来安震江读的学校都是响当当的“北京市重点”。
1951年3月,安震江考入北京电影学校演员班。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工作,后来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并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反面角色。他在影片中大多数都是演反面人物,几乎没有相同的,连死法都是他自己设计的,没有重样的。不过安震江也演过“好蛋”,曾经在“地下尖兵”中饰演过一个地下交通员。
非常可惜,安震江在他49岁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因病突然辞世。银幕上就再也没有他那样的大腕了。悲哉!!
电影平原游击队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平原游击队》
影片类型:抗日战争
片 长:100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 彩:黑白
混 音:单声道
制作公司:长春电影制片厂 Changchun Film Studio [中国]
年 份:1955年
演职员表
职员表
导演 苏 里;武兆堤 编剧 邢 野,羽,山 摄影 舒笑言,王启民 美术设计 刘学尧,吴起,文
演员表
影片概述
本片描写抗战时期游击战士在反“扫荡”斗争中与日寇进行顽强斗争的光辉业迹,着力塑造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游击队长李向阳这个英雄形象,他质朴自然,粗犷豪放,感情真挚,有勇有谋,体现了人们对英雄及其超凡业迹的向往。影片构置了紧张、惊险、扣人心弦的情节,敌我斗争形势跌宕起伏,悬念丛生;结构安排也疏密有致,张弛得当,惊险而不荒诞,有较强的可观赏性。本片的两位导演原来都在同一个文工团工作,都经历过冀中敌后游击战争,因而对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情感的理解比较接近。这是两位当时初出茅庐的青年电影工作者的合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平原游击队中国电影百年经典》根据邢野舞台剧《游击队长》日寇向华北某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带队深入敌后,到平原地区牵制松井中队的行动,以保护李庄的公粮。松井从地主杨老宗处得到情报,遂去李庄搜索。李向阳游击队迅速与群众一道转入地道中,袭击敌人。松井派兵四处掘土寻找地道口。为了保全大局,李向阳决定扰*松井视线。他让战士烧了李庄附近的一座炮楼,但松井识破此计不离李庄。李向阳又带人进城,炸掉军队,狡猾的松井刚刚带兵撤离又立刻返回。李向阳机智地再次组织游击队攻城,怕丢城的松井终于从李庄撤了回来。鬼子离开李庄后,李向阳又化装进城,烧了敌人粮食,处死地主老宗。当元气大伤的松井再来李庄时,游击队早已严阵以待,地面满布地雷,地道四通八达。陷入地雷阵的敌兵全被游击队歼灭,松井剖腹自*。
故事梗概
1943年秋,为粉碎日本侵略军“扫荡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牵制日军驻守县城的松井**,阻敌进山增援,同时保住坚壁在李庄的粮食。李向阳与参谋长兵分两路,深入敌后,李向阳在李庄转移粮食时,被地主杨老宗窥见。杨老宗径至县城向松井告密。正苦于搜寻粮食的松井闻讯,率队赶到,时李向阳已将乡亲与粮食转入地道。松井下令掘地搜索,李向阳施调虎离山计,派侯大章、老海焚烧李庄附近的炮楼。此计为松井识破,继续挖掘,果然发现一处地道口。李向阳为引诱松井离村,率队员化妆进城,炸毁敌弹*列车,拟在松井撤退时伏击。但狡诈的松井于撤退中途突然变卦,率队*“ 回马*”,又折回李庄,施*力威逼 民众供出藏粮地点。老勤爷怒斥松井 ,惨遭*戮,小宝子亦饮弹身亡。李向阳担忧乡亲安危,与钱大友率部佯 攻县城。松井*老窝有失,被迫撤出 李庄急返。面对乡亲们受难惨像,李向阳决心以*还*,与侯大章等队员再次化妆入城,烧毁敌人粮草,又处决汉奸杨氏父子。李向阳神出鬼没,令松井草木皆兵。忽闻李向阳在李庄运粮,松井倾巢而出,直扑李庄。时李向阳张网以待,终于全歼松井**。
1955年上演的电影《平原游击队》改编自邢野和羽山合作的话剧《游击队长》 ,剧中的人物李向阳深深的打动了几代人,影片中的许多经典台词至今仍让许多观众记忆犹新。 李向阳的生活原型甄凤山同志,1903年出生于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城南东朱谷村,乳名“白旦”,弟兄姐妹七人,其行大。父为人扛长工,家境十分艰难。春荒时,全家人出外乞讨。甄凤山带着弟、妹要饭,不久,五弟、六弟亦相继饿死。15岁至21岁时,甄凤山一直当长工。20多岁时,甄凤山给地主扛长活,每年交了租子后养活不了全家,弟妹几个相继饿死。母亲去捋树叶吃,地主说是捋了他家的树叶,打了他母亲,母亲连气带饿不久病死,甄凤山一气之下,一把火烧了地主的房子,闯了关东,到了齐齐哈尔一带,先是“扛大个儿”,后又挖参、淘金、当泥瓦匠等,受尽了苦难。
影片采用惊险片模式,情节一波三折,悬念丛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人物塑造也较成功,主角既有中国古典文学中草莽英雄的影子,也融合了罗宾汉、夏伯阳的特色,方化塑造的反角松井更是突破了当时把敌人简化为极端愚蠢、**的做法,形象较一般反角复杂,也更有味道。
剧情介绍
1943年秋天,侵略我国的日寇向我华北某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了罪恶的“扫荡”。根据地的军队和群众在党的**下,胜利地展开了反“扫荡”的斗争。这时候,我游击队长李向阳接到了军分区司令给他的任务:带领游击队深入敌后平原地区的一个县城,牵制住驻扎在县城的日寇松井中队长的
**,不让他进山区增援,来减轻敌人对山区根据地的压力;同时要保住坚壁在县城附近李庄的公粮。李向阳的游击队分成两队,深人敌后。一队由参谋长钱大友率领,一队由李向阳率领。钱大友的队伍到了敌后,到处散布消息说李向阳游击队下山了,来迷惑敌人。
李向阳的一队深夜来到李庄,会见了我地下党区委书记孟考同志,他们研究了如何来牵制敌人和保护公粮。当天深夜,日寇松井中队长也在思索怎样带着粮食进山去增援;突然四面八方传来李向阳带队下山的消息。他得到李庄**地主杨老宗送来的情报,便带队前往李庄。转入地道作战的李向阳从暗中攻击日军,并派人烧毁李庄附近的炮楼,但松井依然坚守李庄。汉奸献计,日军找到了地道口。为了解救群众,李向阳率人进城,大闹敌后。狡滑的松井不离李庄,并把群众从地道里赶出来,拷问群众李向阳的去向,并想得到坚壁在李庄的粮食。为了将松井调出李庄,李向阳组织游击队攻城,松井为保城被迫撤退。李向阳又一次化装进城,烧了敌人的粮食,处死了汉奸杨老宗。气急败坏的松井再次*进李庄,这一次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日军被全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