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焕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白文焕(1883~1944),字章甫,靖边县镇靖人。11岁入私塾,因家境贫寒,只得一边为私塾做饭,一边读书。他天资聪颖,勤学好问,仅4年,便能写会算。16岁时入县衙做工役,后提至“户房”,掌管钱粮达10年之久。后因不满-胡作非为,去职还家。清末,白文焕参加了哥老会,为西北“龙头大爷”。武昌起义后,积极拥护并参与革命。民国十年(1921),在杨虎城将军部下充任“粮台”。十九年(1930),任民国靖边县政府工程队长,**重修镇靖城及城北门、东门河两座桥。时值灾荒饥馑之年,白文焕慷慨解囊,输捐精米10石(约4000斤),大洋300元,赈济灾民。土地革命开始后,白文焕受刘志丹委托,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三四次,到白区采购了价值数万元的*品,运往苏区,为革命做出了贡献。第二次国共合作后,白文焕积极拥护***的统一战线政策,亲笔修书劝说逃到“友区”的绅士刘玉江、陈国宾、杨生旺、冯捷山等10余家返回边区,响应***的号召,发展生产,支援抗战。三十年(1941),他被选为靖边县参议员、副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同年又任边区政府委员。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白文焕多次向政府献粮献物,支援前线。  白文焕对地方建设十分热心。三十二年(1943),在边区政府第四次会议上,他提出恢复张家畔市镇,开辟道路,兴修水漫地等多项建议,受到会议的高度重视。在夏季联席会议上,他又提出植树造林,发展畜牧,建设毛工厂、造纸厂,推广民办小学,破除迷信等诸多建议,均为采纳,并付诸实施,对边区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

  白文焕(1883~1944),字章甫,靖边县镇靖人。11岁入私塾,因家境贫寒,只得一边为私塾做饭,一边读书。他天资聪颖,勤学好问,仅4年,便能写会算。16岁时入县衙做工役,后提至“户房”,掌管钱粮达10年之久。后因不满-胡作非为,去职还家。清末,白文焕参加了哥老会,为西北“龙头大爷”。武昌起义后,积极拥护并参与革命。民国十年(1921),在杨虎城将军部下充任“粮台”。十九年(1930),任民国靖边县政府工程队长,**重修镇靖城及城北门、东门河两座桥。时值灾荒饥馑之年,白文焕慷慨解囊,输捐精米10石(约4000斤),大洋300元,赈济灾民。土地革命开始后,白文焕受刘志丹委托,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三四次,到白区采购了价值数万元的*品,运往苏区,为革命做出了贡献。第二次国共合作后,白文焕积极拥护***的统一战线政策,亲笔修书劝说逃到“友区”的绅士刘玉江、陈国宾、杨生旺、冯捷山等10余家返回边区,响应***的号召,发展生产,支援抗战。三十年(1941),他被选为靖边县参议员、副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同年又任边区政府委员。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白文焕多次向政府献粮献物,支援前线。  白文焕对地方建设十分热心。三十二年(1943),在边区政府第四次会议上,他提出恢复张家畔市镇,开辟道路,兴修水漫地等多项建议,受到会议的高度重视。在夏季联席会议上,他又提出植树造林,发展畜牧,建设毛工厂、造纸厂,推广民办小学,破除迷信等诸多建议,均为采纳,并付诸实施,对边区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

白文焕相关 白文焕纪念馆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 同年(公元1883年)出生的名人: 高吉祥 (1883~1963) 陕西省榆林靖边县 拓开科 (1883~1962) 陕西省榆林子洲县 罗万钟 (1883~1964) 陕西省商洛丹凤县 程振翰 (1883~1955) 陕西省榆林定边县 张智仁 (1883~1937) 陕西省商洛山阳县 + 更多公元188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4年)去世的名人: 高冠杰 (1897~1944) 陕西省榆林米脂县 贾征远 (1916~1944) 陕西省榆林吴堡县 吴明洋 (1919~1944) 陕西省安康汉阴县 郭明嵩 (1888~1944) 陕西省安康旬阳县 田永盛 (1875~1944) 陕西省安康旬阳县 朱幼康 (1875~1944) 陕西省延安延长县 + 更多公元1944年去世的名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