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涵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高一涵(1885~1968),原名永浩,别名涵庐、梦弼,今六安市南官亭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生。幼时聪颖好学, 13 岁能作诗文,14 岁中秀才。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安徽高等学堂。民国元年(1912 年),自费留学日本,入明治大学攻读政法专业。民国5 年回国,与李大钊同办《晨报》。民国7 年,任北京大学编译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大学、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其间,与-、李大钊均交往甚密。经常为-主编的《新青年》撰稿,并协办《每周评论》,积极宣传科学与民主。后与章士钊办《甲寅日报》,与李四光、丁西林等办《现代评论》,与胡适办《努力月刊》。他的不少文章被选入民国时期中、小学课本。   民国14 年,加入中国***。民国15 年,由李大钊、高语罕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同年北伐军到达武汉,经李大钊推荐,去武汉留任中山大学教授、**系主任,兼任法科委员会主委和国民革命军总**部编译委员会主任等职。后又任***安徽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   民国16 年,“四・一二”、“七・一五”-**后,高一涵*离中-组织,避居上海,任上海法政大学教授、**系主任和吴淞中国公学教授及该校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民国20 年,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民国24 年任两湖(湖南、湖北)监察使。民国29 年,去兰州任甘宁青监察使。抗战胜利后,回武汉复任两湖监察使。高一涵在十几年**生涯中,廉洁自守,伸张正义,利用其身份,多次掩护董必武、周新民等***人。   民国38 年4 月,***委任他为国民政府-委员,他坚辞不就,隐居南京,并与**秘密取得联系,与朱子帆、沈子修等民主人士,为迎接南京解放做了不少工作。   建国后,先后任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法学院院长、江苏省司法厅厅长、江苏省政协副**等职。1950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江苏省副主任委员、民盟**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8 年4 月,病逝于北京。   高一涵一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主要著作有《**学大纲》、《欧美**思想史》、《中国御史制度的沿革》等。此外还翻译《杜威实用主义》、《杜威哲学》等书。另有诗集《金城集》。    高一涵相关 高一涵旧居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相关院校: 北京大学   同年(公元1885年)出生的名人: 程霖生 (1885~1943)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丁绪贤 (1885~1978) 安徽省阜阳 马潮水 (1885~1974) 浙江省绍兴嵊州 叶昌焘 (1885~1961) 上海市青浦 周龙光 安徽省滁州定远 + 更多公元188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8年)去世的名人: 丁永泉 (1892~1968) 安徽省安庆桐城 洪�F (1877~1968) 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 吴景超 (1901~1968)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李凤鸣 (1906~1968) 安徽省滁州凤阳 余介石 (1901~1968)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 胡稷咸 (1899~1968) 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 + 更多公元1968年去世的名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