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寒1961年1月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一一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研究员。主持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发动机及其动力系统已投入实用,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先后主持上海市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点预研等科研及工程20多项。
金东寒 - 经历金东寒1978年考进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内燃机专业。曾于1998年5月获“第6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1年12月获“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2003年4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金东寒,中国**位热气机专业的硕士和博士。
他主要从事热气机性能仿真和分析研究、高温热管与热气机的配合技术研究、水下热源研究、热气机燃烧技术研究、氧引射燃气再循环技术研究、热气机密封技术研究、热气机动态特性和控制方法研究、热气机设计技术研究以及无烟火炬设计技术研究等工作。 自1989年以来,金东寒共承担或主持了18个“七五”、“八五”和“九五”国防重点预研课题和上海市重点工程建设基础上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目前,作为“九五”国防重点预研项目--不依赖空气的动力技术研究的项目副负责人,主持该项目中11个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课题:双作用热气机的性能仿真研究。他在学术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3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见解;在科学技术实践中,勇于创新,独立编制了国内**个热气机性能仿真的三阶分析程序;首次提出了**级采用重力纳热管的二级热管传热系统方案;提出了用倒拖测温法来评定热气机的加热管内气体流动均匀性的方法;在主持设计上海市重点工程--上海焦化总厂“三联供”工程配套项目“无烟火炬”装置中,所提出的“三套不同生产装置共用一套火炬系统”的方案为国内首创,均获得重大成果。热气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金东寒积极拥护党现阶段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他说过:“**干部不要光拉车,不看路,要教育好职工,使中心工作有效运转起来,首先要武装好自己”。他对事业孜孜追求,忘我投入,一直处于担子重、负荷大的辛勤工作中,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在工作紧张之际他没有节假日,吃在食堂、宿在单身集体宿舍,并身先士卒、亲临**线,指导设计、试验。下试验室一蹲就是半个月不回家,其爱人带着孩子给他送来日常生活用品。他把全部心*都放在热气机研究事业中,中心的员工评价:“他为热气机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为使热气机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金东寒主任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热气机队伍。于是他经常与年轻人谈心,做员工的知心朋友。有位博士后到国外实习期间,正临其爱人分娩,他组织护理小组进行工作。他尊重老同志,把疗养名额人全部让给老同志。他组织对组长和主管工程师培训,亲自给新来的硕士生、本科生讲课,及时把年轻人送上关键技术岗位。
金东寒 - 突出成就金东寒的最突出成就是为中国人民***新型舰船装备了被誉为“中国心”的新型动力系统,使中国新型动力系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发动机历来被视作船舶的“心脏”,这种被誉为“中国心”的新型动力系统,是金东寒领衔攻关获得的原创性成果,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其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被业内公认为21世纪某新型舰船的标志性技术之一。 人生目标只瞄准“下一步” 2006年初,金东寒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记者采访他时,他说自己从不把人生目标定得多么远大,一般只瞄准“下一步”。 16岁,金东寒被分配到一家校办工厂当学徒。师傅是一位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八级工,技艺高超。 那时的金东寒,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师傅那样当个出色的钳工。他不辞辛苦地工作、钻研,一步步向着“出色钳工”的目标进发。然而,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写了金东寒的理想。他想上大学,多学一些本领。1978年,金东寒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内燃机专业,成了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 看到那些年纪大的同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小小年纪的金东寒也拼命地刻苦学习,并且立志考研,更深地钻研专业。 金东寒如愿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扎实地走向自己的每一个“下一步”,并且在前行的每一步中,收获了沉甸甸的硕果: ――先后主持过20多项国家重点预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研究,项目经费总共达数亿元,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重要的科研报告200多篇。 ――先后荣获第6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5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防科技系统劳模、上海市劳模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在专业领域内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担任国际内燃机学会(CIMAC)理事、国际热气机会议理事会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造船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还任武汉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的**教授等。 **位“国产”特种发动机博士 金东寒被业内专家公认为我国特种发动机技术的领**物。20多年前,金东寒开始专注于特种发动机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特种发动机专家沈岳瑞先生,并成为“国产”的**位特种发动机专业博士。 那时,国内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特种发动机”为何物,所以科研条件可想而知。不过,这位博士没有因为条件艰苦而止步。在五年科研经费不足40万元的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攻关,1990年金东寒及课题组研制成功我国**台大功率特种发动机样机。 之后,这一技术开始受到国家重视,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已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所总工程师的金东寒,就主攻新型动力――特种发动机技术研究,带领课题组突破了特种发动机研究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他们研制的高性能特种发动机和相应的系统,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特种发动机技术从此转入工程化阶段。在开发特种发动机整机技术的同时,金东寒和他**的特种发动机工程研究中心还开展了相关应用系统技术的研究。由于该技术本身具有的多种优良特性,在节能环保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他们研制成功的热电联供系统能使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一倍以上,并大大提高了排放物的环保标准,市场潜力巨大。 一鸣惊人的“中国心” 采访金东寒的时候,记者见到一艘舰船的模型,这艘新型舰船的发动机是金东寒的杰作。金东寒和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给了这艘新型舰船一颗强劲的“中国心”。 这颗“中国心”,是金东寒带领科研团队二十多年顽强攻关的硕果,使我国这一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对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心”的搏动一鸣惊人,而“中国心”诞生过程也历尽艰辛。在“中国心”走出实验室的过程中,遇到了安全性、可靠性和工程化等一系列难题。经过“八五”、“九五”的研究,金东寒和他的科研团队相继突破12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科技含量高、难度大,所涉及的多项技术均位居国际前沿,在全世界只有个别国家能够掌握。所以,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他们对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次超越: 发展特种发动机仿真技术,使我国该类发动机性能分析理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该技术发展的理论问题; 攻克了发动机换热器换热强化、工作容积优化、流阻最小化、换热均匀化等难题,采用管内流阻一致化控制技术,实现加热管均匀换热; 攻克了高压燃烧和燃气再循环技术,创建了燃气再循环分析模型和试验装置,发展了计算方法和试验技术,解决了小空间高强度完全燃烧、流场与温度场均匀分布、燃烧压力稳定控制等技术难题; 研制成功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台特种发动机原理样机。2002年,又研制成功了工程样机,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相当,部分超越。 在完成一系列全系统演示验证试验后,该动力装置成功地装备于某新型舰船,并交付用户使用,实现了由科研成果向实用装备的转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该型装备跨上了一大台阶。 科研团队中的**号 现在的金东寒具有双重身份:科学家和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双重身份的金东寒很忙。问忙到什么程度,他回答说:忙得没有时间生病。过去在科研**线攻关时,他忙得不可开交,在一次重要试验任务中,他带着几位骨干长达两个多月吃住在试验室,当时正值换季,试验室里出现了夫人抱着女儿给他送棉被的感人一幕。现在他既要管技术路线、技术决策,又要关注科技产业、经营管理,自然是更忙了。只要在单位上班,最后熄灯的总是所长办公室;吃饭常常忘了时间,需要别人提醒;经常出差,但平时忙得没时间,就只好安排在周末。旅途中,他见缝插针看资料、想问题,没有一刻的空闲。 作为团队中领军的“**号”,金东寒更注重将工作“流程化”,将复杂的事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步骤,协力完成。每当遇到重大的技术问题,他都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再作出技术决策。如发动机的机内工质系统复杂,给制造和安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大大影响了维修性,而用户对这一点又非常重视。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高度集成的模块化设计方案,简化了系统布置,提高了可靠性和维修性。 国外同类项目从实验室成果发展到工程化应用一般要12年时间,而他们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优化了技术途径,高效配置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所以大大缩短了研制时间。 金东寒的麾下集聚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才俊。当年他**的特种发动机中心有博士6名、硕士32名,这几年有21人担任了课题负责人或项目经理,有12名研究员,有3人享受国家突出贡献津贴,1人享受省部级突出贡献津贴;涌现了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等先进人物。也正是这支团队,多次被评为***总装备部“预研先进集体”,两次被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现在他当了所长,依然思贤若渴,爱才如宝。正因为有了这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才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受到国家嘉奖。 金东寒的一颗心,连接着团队每位成员的心。以后的日子里,这个心连心的科研团队还会不断创造,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