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萌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李梓萌,祖籍山东,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电视台主持人。199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后来分配到**电视台。她曾经主持过《文化报道》、《国际时讯》。2007年12月正式成为《新闻联播》主持人,针对《新闻联播》变脸,很多网友认为,李梓萌端庄大气但头不时右倾,不够协调。央视国际网站推出了一个投票活动,结果李梓萌以领先海霞100多票的微弱优势成了最受观众欢迎的新人。,概要

李梓萌,**电视台主持人。2000年至今任央视播音组成员。2007年12月,正式成为《新闻联播》节目主播。2009年8月,起主持《新闻30分》。

人物简介

中文名:李梓萌

文名:李梓萌

身高:1.74米

*型:A型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色

最喜欢的食品:麻辣火锅

最喜欢的服饰:ARMANI(阿玛尼)

业余爱好:运动、看碟、上网

最渴望的生活状态:周游世界

成长经历

比如罗京、李修平老师等,他们会经常为我提出指导意见,我要是哪天播得不好,他们发现了

立即就会直接对我说,即使人不在单位也要打电话告诉我。”李梓萌说。

当问到“你最希望自己拥有哪种才华”这个问题时,李梓萌的回答是“一种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李梓萌说:“如今,播音员与主持人之间的界线已经不分明了,直播量的增加要求播音员必须具备新闻主持人的直播能力,具有一种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做好重大新闻**中的见证者和传递者。在这方面,白岩松老师做得就很棒,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说起做谈话节目的经历,李梓萌想起了和崔永元的一次难忘的接触:“今年u2018五・一u2019期间,我临时替同事主持一档叫做《军情连连看――战争与足球》的节目,崔永元老师是两位嘉宾之一。我既不懂战争,又不懂足球,准备得又匆忙,所以很心虚。节目开始前,我对两位嘉宾交了底,我说:u2018这个话题太大了,我又不懂,您二位就多说点儿吧。u2019崔老师听了后问我眼圈怎么黑了,我说我愁得睡不着觉。于是他说:u2018老人常会对子女说,别愁,结了婚就好了;结婚后又会说,有孩子就好了;有了孩子后又会说,等孩子大了就好了;等孩子都结婚了就会说,死了就好了。u2019他的这番话逗得大家都笑了,一下子就活跃了气氛,访谈也就顺利地进行下去了。原来,崔老师是见我紧张,故意讲笑话来调解氛围,为大家减了压,做了本该我来做的工作。他真是位会替人着想的访谈高手,他的身上有太多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爸爸妈妈,你们好吗?

李梓萌说,她是在父母给予的无数关爱下成长起来的,离开沈阳的时间越长,这种感觉就越强烈。作为一名新闻人,别人过节休息时,恰恰是他们最繁忙的时候,所以,几乎每个春节,都是李梓萌的父母到北京来陪她过的。

有一个春节,李梓萌终生难忘:“父母年龄大了,对我的心理依赖感越来越强。我记得那年春节在北京,我和爸妈一起贴年画、挂对联、吹气球。我吹完气球就会捏在手里,然后由爸爸来绑线,绑着绑着,爸爸突然说:u2018这个画面我会永远记得,我和我的女儿一起吹气球,真温暖啊。u2019爸爸的这句话我想我也会永远记得的。

爸妈那趟来北京,带来好多的东西,有吃的、用的,但更多的却是爸爸让我读的书和他专为我摘抄的笔记本,上面全是些好文章。记得爸爸曾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念给我听:“从天真烂漫的孩童起,我就喜欢到海边去拣拾五光十色的贝壳。现在我老了,把贝壳和篮子一并交给我心爱的女儿,希望她能经常浏览,并且养成拣拾贝壳的习惯。u2019爸爸还没念完,我就扭头离开了。回来后爸爸还怪我不好好听,其实我是怕他老人家看见我的眼泪”。

进京工作

李梓萌的小学是在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小学读的,很多小学同学至今都一直和她保持着要好的关系。但是,最让李梓萌牵挂的,是她当年的班主任蒋秀英老师。“她是教语文的,是当时沈阳市最好的语文老师。她培养了我演讲、主持、写作的才能,还推荐我去参加各种比赛,鼓励我全面地发展自己。”李梓萌说。随后,沈阳市第126中学以及东北育才学校的教育,更是让李梓萌具备了攀登更高阶梯的基础。1996年,她以全省专业成绩**名如愿考入了理想中的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进入大学,李梓萌发现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具有的优越感消失了。“我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是综合素质特别好的才子、才女,而学校对我们的要求又特别高,所以我一点都不突出。”李梓萌说。在随后的日子里,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以及在一些社会实践中的不停磨炼,逐渐让李梓萌找回了自信。在临近毕业前的半年,李梓萌幸运地进入了**电视台播音组实习。机会似乎已经出现在眼前了,但能不能抓住就要看她自己了。

2000年,央视要开辟一档完全创新的资讯栏目《国际时讯》。栏目要求主持人必须从传统的播音风格中跳出来,不仅要把稿子播报出去,而且还要糅进自己的观点,甚至要像讲故事一样通过形象和肢体语言把感觉表达出来。李梓萌和来自各大高校和省市电视台的精英们一样,加入到《国际时讯》的应职者行列中。

最终,李梓萌时尚、大方、充满青春活力的播报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之后,她又担任了《新闻早8点》的主播。

父母关爱

李梓萌说,她也是在父母给予的殷殷关爱下成长起来的。离开沈阳的时间越长,这种感觉就越强烈。有一个春节令李梓萌终生难忘:“我记得那年春节在北京,我和爸妈一起贴年画、挂对联、吹气球。我吹完气球就捏在手里,然后由爸爸来绑线。绑着绑着,爸爸突然说:u2018这个画面我会永远记得,我和我的女儿一起吹气球,真温暖啊!u2019爸爸的这句话我想我也会永远记得的。”

在李梓萌的眼中,她的父亲是一个有修养而感情细腻的人。她说,翻着父亲为她摘抄的这些文章时,情感上的冲击要远远大于文字所带来的感受。“我很愧疚,因为一直没空回沈阳陪他们。2007年u2018五一u2019他们听说我又有节目,就极力劝我别回去,说这是个锻炼的机会,其实我知道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回去看看他们啊!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用自己的遗憾来换取你的进步,哪怕仅仅是一点点的进步。”李梓萌说着说着,流下了已含在眼中很久的泪水。

新闻主播

《新闻联播》推出四位新主播后,不少观众都表示这让《新闻联播》更年轻化、更平易近人了,不过也有观众觉得不习惯。日前,央视官方网站也推出了**调查:新主播你最喜欢哪个、新搭档你最喜欢哪一对。 调查从2008年12月8日20:25开始,记者多次登录该网站查看发现,海霞和李梓萌两位美女的“较量”很激烈。上午10:30左右时,在“个人单项”上,海霞排在**位,她与罗京的搭档也得票最高。但到16:00左右时,李梓萌在“个人单项”上已超过海霞排在**。截至18:00,有8千余人参与了投票,李梓萌以35.65%的得票率排在了最受欢迎新主播的**位,而在新搭档中,李梓萌与罗京也以33.68%的得票率居首,呼声可谓最高。海霞的个人和搭档得票均为第二,得票率均为百分之三十以上,和李梓萌“咬”得很紧。两项调查排在最后的都是郭志坚,其个人得票率为12.34%。

演艺经历

2000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之后分配到央视。

2000年开始,一直在央视播音组,主持《文化报道》《国际时讯》栏目。

2006年6月5日――搭档康辉首次亮相《新闻联播》,成为**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主播之一。

2007年12月――正式成为《新闻联播》主持人,分别搭档康辉、罗京两度亮相《新闻联播》。

2009年8月起――主持**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

2009年8月起――主持《新闻30分》

2010年12月31日――主持2010―2011**电视台跨年盛典。

播音经历

《国际时讯》

《文化报道》

《新闻早8点》

《朝闻天下》

《整点新闻》

《新闻联播》

《新闻直播间》

《新闻20分》

《共同关注》(代班)

《世界周刊》(代班)

《24小时》(代班)

《晚间新闻》(代班)

《中国新闻》(代班)

荣誉记录

2017年3月15日,央视评出了2016年年度“十佳播音员主持人”,李梓萌位列其中。

外界评价

36岁的李梓萌是央视的女主播中年轻漂亮的一个,曾在上半年央视内部的选美中夺冠,当选央视“**美女”。不过在四位主播中资历最浅的要数李梓萌,2000年她才进入央视播音组。但她进入栏目后迅速养成了自己的风格,很多观众都对她印象深刻。活泼但不出格,李梓萌的闪光点在于她的大气和“国际脸”。不过在《新闻联播》中,年龄最小的她却装扮太老,太过“端”着。

其他信息 笑场**

2011年10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在播出一条《试管婴儿并非适合所有不孕夫妇》,由于导播切错画面,画面上出现主播李梓萌边咳嗽边笑的画面。

错误**

收看每日晚7:00的《新闻联播》,一直是中国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这档短短半个小时的新闻节目,承载了民众太多的期待和美好的回忆。从这个角度说,《新闻联播》出错有些不应该。然而,这次《新闻联播》出错,却得到了挑剔的网友几乎是“一边倒”的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现场处置得当。应该说,这是一次“突发事故”,但无论导播还是主播李梓萌,应对这次“突发事故”非常从容,没有让现场一片混*。这既是导播和主播身经百战、百炼成钢的结果,更是央视长期锤炼、精益求精的结果。

致歉及时真诚。出现错误后,央视没有高昂起头颅,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拒不认错,而是官方微博及时发布致歉声明。声明中没有强调“技术”等客观原因,而是直接指出“导播员口令失误,导致画面切换错误”的主观原因,向观众朋友表示了真诚的歉意,因而得到了绝大多数网友的理解,甚至有不少网友换位思考,说出了“直播不容易,人人都会犯错,谁还没个犯错的时候”的肺腑之言。

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新闻联播》不仅一直奉行“金标准”,而且不断求新求变,打造“亲民”风格。曾几何时,网友疯狂地为《新闻联播》挑刺,兴起“纠错门”――主播补妆、打哈欠、念白字、打嗝等举动被摄入镜头,《新闻联播》也因老套、死板、僵化、**教化意味浓、民生人情味欠缺等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近几年,细心的观众惊奇地发现,《新闻联播》改版的频率让人瞠目结舌:2009年,一批年轻、漂亮、潇洒、大方的新主持人走马灯似地亮相荧幕;2011年,熟悉的底幕通栏、字幕和角标焕然一新;2012年初,响了17年的片头曲也“退休”了;不久前,寻人启事出现在了《新闻联播》中;还有报道称,2013年《新闻联播》中可能增加新闻现场连线以及新闻评论员机制,加重社会民生类的比例……《新闻联播》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走下来,走近“民声”、走进百姓、走进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或许才是《新闻联播》这次出错能够得到网友“一边倒”理解的根本原因。

网友对《新闻联播》出错的宽容和理解,既是央视不断努力的结果,也是网友不断成熟的表现,更是社会逐渐走向理性的一种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的宽容度和包容度必定大幅提升,这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

2012年12月8日晚,《新闻联播》出现一条新闻尚未播放完毕时,导播就将画面切换回了演播间,主播李梓萌开始播报下一条新闻,导致出现两条新闻“混音”播出的错误。出错时长大概10秒。错误发生后,主播李梓萌表现镇定,停止播报,等待视频播放结束后继续播报。

相关文章

我在和自己赛跑

眼前的李梓萌瘦削、高挑,颇有T型台上模特的风范。一路走来,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然而只要一开始谈话,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平和、自省甚至带一点羞涩的女孩子。虽然她已经是《早间新闻》节目的播音员了,但我们的谈话依然从她曾经工作了4年的栏目《国际时讯》开始……

一句话一扇窗

10秒、9秒、8秒……眼前红色的提示器不断地变换着数字,那是直播前的倒计时,望着跳动的数字,李梓萌的心绪不由得回到了自己成为《国际时讯》主播的**天。

虽然是刚从大学校门里走出的新人,但李梓萌进入**电视台没多久就得到了一个机会――成为新开设的新闻节目《国际时讯》的主持人,而且一上来就是直播。面对这样的挑战,这个一向开朗乐观的沈阳姑娘也不由得心中忐忑。在直播前的几次演练中,自己一直找不到感觉,耳边总是听到否定的声音,心情也难免沮丧起来。离开播只有几个小时了,李梓萌去演播室配合工作人员进行调光和调音等准备工作。没想到,当她坐在主播台非常放松地说了两句时,一旁的制片人突然说:“对了,就是这个感觉!”李梓萌的心中豁然开朗。“这句话就像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不仅让我找到自信,也让我开始有意识地找寻属于自己的风格。”

有人情味儿的新闻

很多人喜欢李梓萌都是从她那独树一帜的播音风格开始的。在播《国际时讯》时,她总是略微倾斜地坐在桌前,语言轻松活泼,好像身边的一个朋友在向你讲述发生的新鲜事儿。刚开始,观众对她的播音风格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有观众认为她亲切自然,也有观众认为她动作和表情太夸张,“眉毛挑得太高”,“晃来晃去的,都快从屏幕里跳出来了”等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这种风格开始逐渐被大家接受。李梓萌说,无论是过去的《国际时讯》还是现在的《早间新闻》,她一直寻找着一种个人的独有的风格,做播音这行,不能只当一个传声筒,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做进一步的加工,把它真正变成“我的新闻”,只有这样,从自己口中播出的新闻才能有一种人情味儿,更为观众所接受。

初见李瑞英老师

回首自己的经历,李梓萌总是庆幸自己走进了一个融洽快乐的集体。记得她刚去播音组实习的**天,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茫然无措地坐在那里,看着自己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著名播音员在眼前进进出出。刚巧李瑞英老师进来,李梓萌当时下意识地像弹簧一样蹦起来。李瑞英先是吓了一跳,接着就笑了:“你站起来干吗?快坐下!”一句话让李梓萌感觉特别亲和。

“环境真的很重要,整天与前辈们在一起,我受益匪浅。”有一次李梓萌上节目时穿的服装扣子位置不好看,李瑞英老师发现了,就专门来委婉地告诉她:“你的这件衣服很漂亮,但扣子的位置不合适。”李梓萌说“他们就是这样,时刻关注你的成长,但却一点儿也不打击你,给你不断学习进步的信心。”

变成“百灵鸟”

曾经因为节目调整,李梓萌开始负责《早间新闻》的播报,以前是下午上班,每天可以晚睡晚起,之后晚上9点之前就要上床睡觉,早上4点起床。刚开始的时候,她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早上却又困得要死。足足用了一个多月才逐渐调整过来。除了作息时间,栏目风格的不同对李梓萌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早间的新闻要求清新、明快、准确,但也要求自己的个性,把每一条新闻的新鲜点用我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外人看来,新闻播音是一个熟能生巧,越做越容易的工作。但李梓萌却坦言自己是越做越难。对于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在学到了一点皮毛之后都会有一些成就感。但很快你就会发现,其实知识浩瀚如海,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寻找到新的突破点。“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进步比不上在屏幕上出现的速度。所以每天结束了一天的播音之后,我都会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和自己赛跑。如果说现在有能被别人认可的地方,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我还要感激每天遇到的每一个人。” 

在《国际时讯》的日子

在**一套的新闻里,《国际时讯》无疑是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节目定位,精雕细刻的新闻,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固定受众。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只要你具有好奇心和渴求知识的精神,看过《国际时讯》,你就会对它爱不释手。

看《国际时讯》自然会看到李梓萌,虽然李梓萌的年纪很小,但也算<<国际时讯>>里的老兵了,跟着《国际时讯》从开播**天起走过2年的风风雨雨。屏幕上的李梓萌除了大方、亲和之外,瘦削的脸庞还透着一股干练,有点厉害。屏幕下呢,**眼看到她,黑色的外衣,暗红的围巾,瘦高瘦高的个子,颇具T形台上模特的风范,属于走在人群中吸引目光的那种人。

我们的采访从她刚进《国际时讯》的时候谈起。

近水楼台先得月

李梓萌的经历很简单,从远在沈阳的高中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又在临近毕业的半年,进入**台播音组实习,这其中的一些曲折、艰辛,李梓萌一语带过:“和很多高中生、大学生一样,经历过黑色7月,经历过等待分配工作的焦躁不安,没有太多特别的,比较大众化。”

问起李梓萌最初的职业梦想,她不假思索地说――间谍。“这在我们那个年代很正常啦,关于飞虎队,霸王花的影片充斥着我们的视觉,小女孩嘛,比较好奇,比较爱做梦。”

李梓萌是在高三的时候知道北广这个学校,知道自己崇拜的许多“国脸”都在这里度过年轻的时光,而从小到大李梓萌在主持方面一直比较有特长。她做间谍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大开始动摇了。“其实,那个时候印象中的主持人这个职业是很光鲜,很唯美的。”

李梓萌讲到她同事收到的一封小观众的来信,信中写道:我真羡慕你每天早晨,开着红色的跑车,后面跟着宠物小狗,走进央视的主播台。“读完信后大家都乐了,也许这种想法有些太过天真,可仔细回想,我们在那个年龄的时候也可能有过类似的幻想。”李梓萌一点不讳言自己的普通,学生时代的虚荣,在这一点上,流露出她的率直。

真正让李梓萌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是在**台实习的时间。幸运之神开始降临――《国际时讯》要开播了,主持人虚位以待。“《国际时讯》的制片人和主编对于选择主持人是很慎重的,从北京多个名牌院校挑来各路u2018精兵强将u2019轮番试镜,当时我正在上《整点新闻》,播音组的老师觉得我业务能力还可以,就推荐我去试一试,结果经过反复磨合,在老师的鼓励下、**的信任下我很幸运地和《国际时讯》一起走过了开播的**天和日后的风风雨雨。”在问起怎么看待自己的幸运时,李梓萌给了一个很理性的回答:“我觉得幸运与坎坷并不矛盾。”话外面的意思是,天道酬勤,幸运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我的幸运有两点:一个是我进入**台在播音组实习、工作,一个是我有机会和《国际时讯》的同仁们合作。可能听起来会有些冠冕堂皇,但我确实是这么想的。首先在播音业务上播音组的老师对我的帮助毋庸置疑是非常大。和这些成功人士在一起,会学到很多做事、做人的道理,知道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人要谦虚谨慎、热情真诚;其次,《国际时讯》里高手云集,其中很多人的年龄都跟我相仿,大家都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也激励我更加刻苦学习、勤奋向上。”

情人节的故事

《国际时讯》采用直播的方式,在直播的状态下,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为了将错误率降到最低,初出茅庐的李梓萌面对许多压力。

提到犯过的最严重的一次错误,李梓萌仍心怀愧疚。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用心的编导们用丰富的素材和巧妙的编辑方式以及精彩的语言,呈现给观众朋友们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节日气氛,在直播台上的李梓萌也不例外地被感染,所以当镜头切到李梓萌身上时,她自然而然地说了一句播报稿上没有的话:“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出了直播间,李梓萌发现制片、主编都在用“恶狠狠”的目光看着她,直至此时,她意识到犯大错误了:“我把自己放在观众的角色中,而我在播音台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声音,情人节不是中国的法定节日,这属于原则性的错误。”

“可是这样不也体现了节目的人情味吗?”我不解地问道。李梓萌很直接地说:“错,人情味是我们节目一直追求的目标,但绝不是通过由于年幼无知,经验不足,用几句煽情的一时冲动的话去体现。”她提起自己的错误时是毫不客气的,“错了就是错了,不需要掩饰。要接受批评,更要及时改正。”

而在李梓萌眼里真正有人情味的新闻,她津津乐道:“例如,在玩具泰迪熊迎来了它的一百岁生日的时候,我们的编导们除了煞费苦心的编辑好内容外,还特意跑到家里,拿来一只玩具泰迪熊,那天的节目是我和泰迪熊搭档一起主持的,节目播出后,反响特别大。”说着说着,李梓萌露出调皮的表情。

感激

李梓萌一直强调自己是个比较中庸的人,最头疼的是回答“最”的问题,当问到在《国际时讯》的日子里有没有特别感激的人或事,李梓萌两手一伸,头微微一仰,说:“太多了。从开播前录样片的时候,《国际时讯》的制片人和主编就对我字字叮咛、句句嘱咐,在日常工作中也是时时提醒。可以说没有《国际时讯》给我这个机会、土壤,没有播音组老师对我的关心、爱护,没有**对我的鼓励、信任,没有观众对我的支持、宽容,我也不会是现在这样。”末了,李梓萌很认真地加了一句,“我感激每天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人生都有一定的启发,帮助我成长和成熟。

看观众来信是李梓萌生活中的一部分。观众的目光是最好的镜子。有两封来信李梓萌至今未忘怀。一封出自一个高三女孩之手,她在信中说:“我每天都看《国际时讯》,由于现在要高考了,我住在学校里面,没有电视,所以拜托老爸帮我录下来。已经坚持半年了,现在再回头看录过的带子,仿佛在看一部百科全书……”

李梓萌讲到这里,用了两个特别:“我特别特别地为我的同事们感到自豪,做新闻的目的是要给广大受众及时提供最新的信息,而《国际时讯》不仅要做到一个信息的传递者,更要给观众以享受、以启迪。观众觉得《国际时讯》不仅吸引人,更教育人,甚至把它当成了百科全书,这对我们来说真是莫大的肯定和激励。”

另一封信是《国际时讯》刚开播10天右,一位观众写来的,刚看到信,李梓萌的**反应是:“啊,还有人给我写信?”换言之,她没有想过自己的影响力这么大。信的内容很简单,在鼓励之余,指出了她不够老练,不压台。播节目的时候身体动的比较多,让她多向播音组的老前辈们学习。李梓萌虚心接受了。“其实,我现在主持的时候,身体还会动,虽然没有以前厉害了,但一投入到节目中,就忘了自己到底动没动过。”正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地改进,我们在屏幕上才看到大气,从容、不乏时尚的李梓萌。

平时闲下来,李梓萌愿意

翻看一些播过的带子,即陶醉于内容的丰富,又不断地检讨镜头上自己的表现。有一段时间,她会问自己:“《国际时讯》的内容这么丰富,是不是我在镜头上出现的时候反而有些打折扣?”

李梓萌身上带着沈阳人

的爽朗,喜欢笑。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她谈的最多的是《国际时讯》的内容,是制片人和编导们的敬业,是批评过关爱过她的有心人,对于自己很少涉及,“我并不是想把自己搞得很神秘,只是觉得我个人的喜好于我的工作无关,我会很职业地很勤奋地去干好分内的事,大家能接受我屏幕上的形象,我就很满足了。”

我在充实而**地行走

2005年初,李梓萌承担起了更重的担子,成为了《新闻早8点》的主播。除了作息时间,栏目风格的不同对李梓萌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早间的新闻要求清新、明快、准确,但也要求自己的个性,把每一条新闻的新鲜点用我的方式表达出来。”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