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万松生。1961年出于江西省都昌县农村,1978年考入九江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在都昌县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2年。1997年获得华东师大文学硕士学位后,在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从事教学工作。2004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现为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目前正在从事原始宗教、民俗学、语文教育的研究。
主要著作:《六道悲伤》(长篇小说),《十月》杂志长篇版2004年寒露卷;《耻辱者手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自由的歌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2月;《因幸福而哭泣》,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不死的火焰》,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1月;《因幸福而哭泣》(繁体字版),台湾情报文化公司2003年2月;《不死的火焰》(繁体字版),台湾情报文化公司2003年2月;《大地上的悲悯》,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12月;《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名家丛书-鲁迅》,(合著)蓝天出版社2004年2月;《**年:一个人文学者的育儿手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5年6月;《审视中学语文教育》(编选),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2008年摩罗被邀请担任都昌论坛(都昌文苑)版块特别客座教授。
后续
世间有两类作家,一种作家注定是制作文学精品,如契柯夫、海明威、徐志摩、沈从文。另一类则是引进非文学因素使文学概念得到拓展。他们也许资质平平,他们的作品却因渗透着伟大的人格而熠熠生辉。随着年岁的增长,后一类的作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的视野中,九十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摩罗就是我深为喜爱的一个。
《耻辱者手记》是我读到的**部摩罗作品。阅读他的文章,与徐志摩不同,他并不以翩翩文采使人陶醉,而是靠他充满*性的呐喊而使人得到灵魂的震撼。有人说他思想不如刘小枫深刻,文字不如余杰流畅,或许如此,但是他那坦诚、激越、滚烫的文字一定会得到每一位读者内心中深切的共鸣。这里面没有轻盈雪花的快乐,有的是拍案而起的愤怒。这可不比志摩满天花雨的诗情,如照着了奇异的月色和吹着别样的风,那古拙、质朴的文字高傲、奔放,以重剑无锋的猛锐与雄健闯进你的思想,如风卷残云般扫去你心中久积的尘蒙,点亮你胸中的明灯,使你原先渺小的自我重新抬起高贵的头颅,变得日益强大。他带着对强权的蔑视、对自由的渴望,使你流淌的*液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如一道闪电划开黑夜的昏茫,心中飞速升腾起一个雪亮的念头:人原来应该这样的活着!!!
摩罗本姓万,这个笔名取自鲁迅《摩罗诗力说》,三十几岁才考上文学硕士,年近四十才发表首篇文学作品。曾在中学教过书,后来在某个高校执教。据说学生们很爱听他的课,座位经常*满。他上课从不带书本,所讲内容烂熟于胸,讲起课来口灿莲花,如天马行空。他讲历史上各类战争的破坏性、将革命对自由的禁锢、对人权的漠视,说到动情处,手指紧捏粉笔,粉笔往往应声而断。
通读摩罗的作品,里面常见到“耻辱”这个字眼,这不是无因的。对于我们这个在专制和奴役的酱缸里浸泡了几千年的古国,作为一个具有历史良知和文化理想的作家表现出的焦灼、愤激和忧伤决不是无因的。别尔嘉耶夫说的好:“个性的客体化就是奴役的开始。”就拿刚过去的20世纪来说,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简直就是一本*泪史。从世纪初,于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接受了马列思想的洗礼,自以为真理在握,一路高歌猛进,经受了抗日的硝烟、内战的炮火,五十年代却一朝被集体放逐,强行**,之后,苦尝六、七十年代人民专政的棍棒,八十年代*弹的镇压,到了九十年代,又遭遇经济大潮的冲击,一溃千里。更令人失望的是,在经历了十年文革之后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对这场人类的灾难进行任何积极的思索。在他们文革后的回忆录或文革时期的家书中,矛盾、困惑、惊悸、担忧等各种心态杂糅在一起,如奴才对一个脾气*戾的主子所表现出来的*惧一样。有的只能无声的哭诉,有的为自己拼命开*,有的故作淡泊,有的极力遗忘。“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巴金说。“可我明明做了十年的奴隶啊!(《名士自白--我在文革中》)似乎只有巴金在文革后说出了这唯一的真话。与巴老相比,更多的文人在文革后却以拒绝反思和放弃记忆的姿态对待那一场苦难。传承文化、启蒙大众、维护社会正义本是他们应尽的职责,然而他们默默放弃了扮演文化英雄的悲壮角色,无所挣扎地走向了文学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双重覆灭。
“任何一次失去文明准则的迫害,都可以成为促成精神觉醒的契机。”摩罗愤怒了。他并不针对个人,而是针对这整个堕落昏聩的中国文人的群体,从文化根源、精神结构对知识分子表现出的麻木、愚忠、胆怯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尖锐的批判,就像他所崇拜的俄罗斯文学家索尔仁尼琴那样,正是为一切冤魂代言的善良愿望、为罪恶的历史留下见证的伟大**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良知。他例举萧乾、沈从文、胡风、陈白尘等文人在文革时期无一例外所表现出的糊涂、懦弱和愚昧,发出了震撼人心的追问:“……他们的屈权从势究竟是因了知识上的缺陷还是因了精神上的缺陷?他们的麻木究竟是一种理性的休克还是一种道德休克?…………如果是他们以前的麻木尚应受到悲悯,他们今天的拒绝反思则难免受到鄙视。”(《耻辱者手记》--知识分子的覆没)意识的异化即标志着奴役的出现。要想克服这种奴性就要恢复精神的自我,而这必须有人格的介入。通过对中国文人劣根性的尖锐批判,对革命的虚妄所做的深刻的揭露,我们看到,在摩罗的文字里,更多的是充满了对出现精神界战士的深切渴望。他以最饱满的**和全部的想象力深情地描画着这个形象。精神界战士--这个曾得到鲁迅精辟阐释的形象,如今在摩罗火热的文字里变得更加饱满鲜活、光彩照人:“我们不是以*肉之躯在生物意义上成为人类生命的全息体,而且以自己的精神人格全息着人性的全部意蕴。从这一刻起,我们的每一次受难都不再仅仅是为族类所作的牺牲,而首先是我们自身的精神需要,我们每一次痛苦都不再仅仅是个性的挣扎,而是折射出族类对于尊严与幸福的渴望。在风寒雨冷的时代,我们会因为申诉了自己的悲愤与**而表达出族类深心的希望与理想,在天崩地裂的时刻,我们会因为多担了一份族类的患难而成全了个人的光采。(《不死的火焰》--知识分子:若隐若现的神话)
“而英雄则是上帝派给人类的先知,他感觉灵敏、眼光高远,能够深切理解隐伏在最深层的人性的需要和历史的需要,……他们很难与大众一拍即合,……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蒙受最严重的诽谤、诬陷和孤立,……他们正是有了对大孤独大诽谤的惊人的承受力,才把自己推进到英雄行列中的……“他们必须以与理想结为一体的强大自我来坚决反抗现实,……肉体的毁灭恰恰带来精神的永生。”(《耻辱者手记》--重温英雄梦)
为此,我们应该把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像楔子一样楔进民族痛苦的深处,楔进人性痛苦和一切生命痛苦的深处,并充分展开我们的心灵和神经感受那些痛苦。每一个人的卑怯都是我的卑怯,每一个人的苦难都是我的苦难,……一个真正的作家,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如果他强大到不是被*惧与耻辱所压垮,而是能够消化它们超越它们,那么,他就可能具有足够的力度写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精神悲剧、人性悲剧、生命悲剧、文化悲剧,即使命中注定只能写出一部末世宣言,那也应该写得*气奔涌、悲声如诉。”(《世纪论语》--摩罗:论当代中国作家的精神资源)“一次精神的会餐胜过十次物质的盛宴”。正如“草原部落”酋长贺雄飞所说的那样,读摩罗的文字就是一次精神的盛宴。年轻的德拉克诺瓦看了画家席里柯创作的《梅杜萨之筏》后,内心的冲动竟使他一口气跑回了家。尼采**次读到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书,竟激动地一口气将书读完。我读摩罗的书就是这样的感受,如尼采所说“全身一下子像着了火”。从那时起,人身自由、人格平等、人性尊严这贯穿了摩罗全部作品的永恒主题占据了我灵魂深处,自由的野火以燎原之势将我内心中所有虚妄庸俗的追求、愚昧奴性的思想燃烧得干干净净。谢谢这些文字,有它陪伴着,在这尘世中我学会了有尊严地活着,在未来的岁月中,即使出现再大的苦难我也会奋勇地去超越它,当面对以吞噬人性、扼*思想之丑恶面目出现的专制恶魔时,我必以拒绝奴役和蔑视强权的勇者姿态高举起投*抗击它的侵凌。因为,“自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必须担当的责任!”
注:摩罗,有设【摩罗文学专区】文学专题著作都昌论坛【都昌文苑】版区。欢迎各位网友与摩罗作家对话都昌文苑!
摩罗的文章是20世纪末中国最惊心动魄的文字之一 ――余杰
几年来,每逢读到摩罗的热*文字,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挚友感到光荣和骄傲,可是又担忧,担忧他因此蒙受更大磨难,担忧他老是面对这些令人义愤填膺、*脉贲张的问题,损害健康。 ――吴洪森
来自底层的摩罗,常识问题既是他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平等、自由、正义、公正和良知,是他承诺的必须维护的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尺度。――――孟繁华
一个世纪过去了,历史没有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是赏给我们更多的丑剧和闹剧;民族没有回答我们的呼唤,而是加给我们更多的奴役与**。我们这些将醒未醒的奴隶,只有带着最大的哀痛,彳亍于时间的黄昏,无望地临风而歌。 ――摩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