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莉:(1951.10― )山东蓬莱人。笔名韦丽。出生于辽宁沈阳,现任郑州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曲协理事、河南省公共关系协会理事、郑州市作协会员、河南省八届人大代表。
赵维莉 - 家庭环境赵维莉的父亲和叔叔都是话剧团演员,出生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自然耳濡目染,在儿时就表现出语言上的天赋。 她喜欢表演,模仿力特别强,几乎是学谁像谁,话剧团的叔叔、阿姨很喜欢她。夏天乘凉,冬日小坐,少不了叫小维莉来上一段。小维莉从不怯阵,说演就演,总能博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1963年5月,我从北京转学来郑州,正巧赶上郑州市举办‘纪念七一少儿朗诵会’,我登台表演《红岩》里《小萝卜头的故事》,足足说了40分钟,最后拿到了**名,给学校争得了荣誉。”回想起两个月前,学校不想要剧团子弟而出难题让他们考试的事儿,赵维莉自豪地笑了。 自那次一鸣惊人之后,赵维莉便成了学校里的活跃人物,人们亲切地称呼她“小萝卜头”,她也与评书、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赵维莉 - 性格“我是个急脾气,不喜欢受太多约束。和我处事最简单,你把活儿交给我,时间到了你拿结果就成,千万别在**活的过程中指手画脚。” 好在台里的**都知道她这个习惯,在工作中给予了她最大限度的自由,从而保证她有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 .
“我最受不了那些磨磨叽叽的人,比如半个小时的时间,我常常会集中精力十几分钟干完自己的活儿,剩余的时间干其他的。”作为母亲,赵维莉的耐心在儿子身上有了体现,但仍然是急性情。“以前给儿子织毛衣,一定要熬夜织完,我做不到像有些妈妈那样,边看电视边聊天边织毛衣。后来织着织着我就觉得织毛衣对我而言完全是一件浪费生命的事,所以到儿子大一些的时候,我就开始给他买毛衣。对有些人来说,织毛衣可能是一种休闲,但我宁愿用这些时间读书,不大量读书,怎么选出适合自己的故事啊?” “不过现在看书的速度不及当初了,眼睛有些花了,走到哪儿都要戴老花镜,烦得不行又没办法。”追求效率的赵维莉一向不喜欢戴围巾、帽子之类的零碎东西,可老花镜现在要随身带――“为了随时能读到好故事啊”。
赵维莉 - 当选人大代表1992年,对于赵维莉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当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1992年下半年开始考察,郑州市最开始候选人是5000人,筛选后的正式候选人为1000人,然后再从1000人锐减为120人,然后又筛选掉30人。 “候选人那么多,我开始并没有抱太大希望。1992年年底,郑州市人大增开了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我一个同学打电话给我说:‘赵维莉,你被选上省人大代表啦!整个宣传口就你一个人。’我当时也挺吃惊的。”
赵维莉 - 播讲风格自1981年进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演播长篇文艺作品,赵维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演播风格,并得到了广大听众和同行们的肯定。她的播讲风格融评书、小说、故事为一炉,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努力追求细腻、清新和隽永,追求贴近时代,贴近听众。1991年,赵维莉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小说连播研究会授予“全国电台听众喜爱的优秀演播艺术家”称号。
赵维莉模仿能力极强,却不喜欢踩着别人的脚印走,锲而不舍的创新是她成功的奥秘。像她自己说的:“当今的艺苑,名家荟萃,新人辈出。我无家无派,自成一格,既不是传统评书,又不是现代风格的朗诵。无名师做后盾,可也不怕砸牌子,所以我不想与人争一日之长。我只想用自己的书声,唤起听众的共鸣,让千千万万人和我、也和作者一起,完成对小说艺术的再创造。”
赵维莉 - 艺术成就从1981年起,为电台播讲长篇小说和评书,先后录制了《仇与爱》、《三八线*声》、《神州擂》、《萍踪侠影》、《玉叶冠》、《三女*唐》、《巧破乾坤楼》、《康熙大帝》、《神秘的女郎》、《晚清**奇案》、《雪山飞狐》、《宝瓶奇案》、《碧*剑》、《少年诸葛亮》、《难忘的1942》、《吕四娘新传》、《宫门挂玉带》等二十余部,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了电视评书《双剑恩仇恋》、《吕四娘新传》,为**电视台录制了电视评书《康熙大帝》。曾多次获全国大奖,1991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全国电台听众喜爱的优秀演播艺术家”称号。1987年起与人合作出版了《三女*唐》、《八虎之*》、《双剑恩仇恋》、《紫禁城的刀光剑影》、《孤星三剑客》、《丐帮*泪情》等文学作品。1986年拜袁阔成为师。她说书声音宏亮,底气充蕴,自觉运用故事口风,追求细腻、清新和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