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简历简介(个人资料及图片)

三苗,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有的文献记载三苗 “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 三苗 - 基本介绍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公师,共工果*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

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卫,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在此引用解惠全、张德萍的译注:“欢兜曾举荐共工,尧说‘不行’,而欢兜还是试用他做公师,共工果然放纵邪僻。四岳曾举荐鲧去治洪水,尧说‘不行’,而四岳硬说要试试看,试过后却没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为不适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荆州一带多次作*。这时舜巡视回来想尧帝报告,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变北狄的风俗;把欢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徙大三危山,以便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流放到羽山,以便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都悦服了。”这也许就是三苗被迁的原因,也是历史上对三苗的一种说法。

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黄帝时�三苗部落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有的文献说三苗是“九黎之后”。尧时�三苗作*�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可能在这时参加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后来�三苗不服�多次为*�尧遂将他们的一部分人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三苗不服�舜乃整军振旅�没有经过战争而臣服了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从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最近几十年以来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章太炎�吕思勉等与此看法不同�认为现代的苗族与三苗无关。

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有的文献记载三苗 “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

传说时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团。又称“三毛”�“有苗”�“苗民”。分布在“江�淮�荆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略当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带。学者多认为与今苗瑶民族有远源关系。《山海经》说:“颛顼生�头��头生苗民。”汉魏学者多言三苗是以蚩尤为君的九黎部落後裔�则三苗可溯源到黄帝时的蚩尤。今世苗族传说中还可找到关于头�蚩尤的史影。文献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应是有八十一个氏族。他们以金作兵�勇敢善战�威震天下�曾与炎帝�黄帝两部落集团进行战争�被黄帝*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三苗北向发展虽然受阻�但在尧�舜�禹时期仍为华夏集团劲敌。尧曾与三苗战於丹水一带�并将其部分人放逐於三危�舜也曾对三苗进行分化迁徙�并终因南征三苗�死於苍梧�连*骨也未运还。因而禹不能不再次征伐三苗�乘天灾人*同时降临三苗之机�大败苗师�三苗从此衰微。在历次战争中�不少苗民沦为奴隶�“子孙为隶�不夷於民”�被犟制劳役。这些苗民的後裔�也是形成汉族的先民之一。 《六韬》说:“尧伐有苗於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可见三苗又被称为南蛮�夏商以後便统一用“蛮”进行记述�而不再见“三苗”的记载了。也有学者认为古书中的三苗本在北方�与後世的南蛮无关。

三苗 - 禹败三苗

距今 4000多年前, 华夏集团黄帝的后代,经过长期争战,先后形成了以尧、舜、禹为领

袖的北方部落联盟,为掠夺财富和奴隶,与南方苗蛮集团的三苗部落进行了长期战争。开始,尧在丹水 (今陕、豫、鄂境之丹江) 打败三苗,三苗不服。舜时,为伐三苗,一面发展生产,巩固联盟内部团结,一面大习武事。经过三年准备,舜亲征三苗,一直打到今洞庭湖一带。但两大集团决定性的一仗是禹伐三苗。当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禹乘机发动大规 模进攻。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 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溃不成军。从此,三苗部落逐渐衰亡。

舜征三苗“道死苍梧”后,禹对三苗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讨伐。《墨子 ・ 非攻》详细刻度了这场战争的经过:“昔者三苗大*,天命殛之,日妊宵出,雨*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矢有苗之祥,苗师大*,后乃遂几(微)。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三苗也。” 《墨子 ・ 兼爱》还记录禹也征前的誓言:“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按即禹),敢行称*,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邦)诸群(辟),以征有苗。”从誓言来看,此时的禹不仅接替了舜的地位,而且比舜更有权威,俨然国王。这是阶级社会取代氏族社会的重要信息。经过这次摧毁性的打击,三苗后世就此衰微,即所谓“后乃遂几”,三苗之地也纳入了夏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而作为三苗北疆的随枣走廊一带,自然是首当其冲了。这一变化在江汉地区原始文化发展序列中也有所表现:夏初,夏文化的影响通过南阳盆地,沿着随枣走廊,达到了长江之滨。如在河南淅川下王岗(即“丹水之浦”)、湖北宜昌白庙子、随州西花园和黄陂盘龙城等遗址中,均发现了一些早于商,晚于龙山文化而与二里头文化相同或相似的陶器。如二里头文化中比较典型析器物如橄榄形罐、口沿捏花边的(或称鸡冠形)罐、澄滤器、三足盘、四足方鼎等,在这些遗址中也能见到。这大概是禹占领三苗地区在考古上的反映。

三苗 - 历史发展

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省境内,自汉、唐以来,就有很多以危为姓的人家,根据历

代学者的考证,他们都是苗族的后裔。东汉学者王符所著的《潜夫论》上说:“危氏,三苗之后”,正是这个意思。苗族又称为三苗或有苗,自古以来就遍布于现在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及琼州等地,与**毗 邻而居,关系非常密切。�

《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由《舜典》的这些文献看来,古代的三苗本来是痊于江南的一个国家,是由缙云氏的后裔所建,而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的夏官之名,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算是黄帝名下的一个诸侯。如此看来,苗族的历史跟汉族一样的长,源自苗族的危姓中国人,的确足以自傲。�

从四、五千年以前便居住于江南一带的苗族,后来虽然陆续播迁到其他地方,并且先后以族、族或黎族的不同面目在历史上出现,但是,有许多苗族后裔仍然停留于老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后来危姓的人士的主要聚居于江西一地,就很容易解释了。

江西的苗裔危氏,经过长时期与**在生活上的打成一片,到了唐朝末年,便开始与**分庭抗礼,纷纷在各方面出人头地。在后梁和吴越的朝廷上扬名亲的危全讽、危存昌兄弟,以及危存昌之子危德昭,便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宋代的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兵北虏,江西光泽地方发生了一件十分感人的事,就是有一位叫作危翁一的老樵夫,竟然在痛器了3天3夜之后,骨立而死。�

元末明初,在我国学术界又出现赫赫声名的危素。要研究中国历史,“二十四史”是必不可缺的重要文献,而二十四史之中,宋、辽、金、元四史,就有危素的手泽,他对于传统文化的贡献,不言可喻。根据史载,他是江西金人,早年在元室的朝廷上,就由于参加《宋史》 、 《辽史》和《金史》的编修,而深负时誉。到了明代,他又与宋濂同修《元史》,更奠定了他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危素治史的严肃态度,十分值得后世学者效法,据说,当他修纂《元史》的“后妃列传”时,由于不信任手旁的现成资料,曾经特别买了许多食物送给一些白发宦官,设法获知了实际的情形,然后才下笔写书,一点儿都不肯敷衍马虎。

三苗 - 相关词条

尧 舜 禹 苗族

三苗 - 参考资料

1.http://.3miao.net/?action-viewnews-itemid-100 2.http://art.book.sohu./dictionary/dcontent.php?bookid=33&;name=&proname=&keywords=洞庭&bookdetailid=3327&strokes=0 http://.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31/186910.shtml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