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长庚(1811~1880),名椿,谱名程闻檄,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
祖居安徽怀宁石牌镇,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出生于潜山县黄泥镇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其父程祥桂是道光年间三庆班掌班人。幼年在徽班(三庆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同治、光绪年间,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
在京剧**代著名人物中,程长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为“三鼎甲”之首。陈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京剧之父”等。
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
程长庚 - 艺术特色 程长庚出科于徽班,自然他所学的同样具有徽班演员的特点,那就是文武昆*不挡,十门角色都能拿起来。由于他有这样扎实的根底,所以能演剧目十分丰富,不仅老生本工的正副角色,他都会,而且武生戏、净角戏也都能演。即以他的靠把戏来说,五种颜色靠戏的角色,他都能演。程长庚唱腔,*胎于“徽调”,取法于楚调,兼收昆曲、山陕梆子诸腔之长,溶汇为“皮黄调”,却以徽音为主。当时称徽派。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中说他“*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他的嗓音内行话叫“脑后音”,他讲求字正腔圆,不事花哨,直腔直调,沉雄爽朗。他的唱和念法,是柔寓于刚;发声吐字,安徽的乡音土味较浓。
程长庚的做工身段,一招一式,都是遵循老徽班演法,绝不稍逾规矩。他的投袖(单投袖),扬袖、捋髯等小身段,也无不讲求“端凝肃穆”。他的表演善于体察人物的性格、身份,注重表现其气质、神采,做功身段沉稳凝重。他为人正直,戏德高尚,技艺精湛,备受同行的推崇,并能以身作则,班规严整。他为维护演员的人格,力主废除站台(开戏前旦角演员站在台上应酬看客)陋习。
程长庚 - 代表剧目有《文昭关》、《捉放曹》、《战长沙》、《华容道》、《战太平》、《群英会》、《取成都》、《龙虎斗》、《镇潭州》、《八大锤》、《战樊城》、《鱼肠剑》、《取南郡》、《让成都》、《举鼎观画》、《状元谱》、《法门寺》、《安五路》、《天水关》和昆曲《钗训大审》等。能反串花脸,有时还为何桂山演出《白良关》配演“小黑”尉迟宝林(尉迟恭)。他演关羽戏,特别注意唱工,至于做派着重神威端庄,身段不多。他对演出剧目的选择极严,认为不合情理,和历史上太无根据的戏,如《武家坡》、《回龙鸽》等薛平贵的戏,都坚决不演。
程长庚 - 后嗣情况及**妻室庄氏无后嗣,收养两侄,一名程章圃为养子,一名程章瑚为从子。仅章圃入梨园,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仅长子程章遵从艺,幼入李铁拐斜街的小荣椿科班,排名春德、与杨小楼(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程继先,为俞振飞、叶盛兰之师。
主要**
他在晚年,为了培育第二代,曾筹办三庆大科班。他的教育方法,如春风化雨,随地而施。“京剧”老生新三派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都是他的**。他曾创办四箴堂科班,培养出陈德霖、钱金福等京剧演员。而老杨派的杨月楼(杨小楼之父),不但是程门高弟,并且继承为三庆班主。他的传人还有卢胜奎、殷德瑞(专演靠把戏)等人。
程长庚 - 艺术人生 嗜好:鼻烟壶
在艺事之余,程长庚还有一种嗜好,就是收藏鼻烟壶。一次在王某的府中演戏。王某以上宾礼相待,领他到书房落坐,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各种各样的烟壶让程长庚品评;并说:“你如果不是到我这里来,一时决不会听说这么多的鼻烟壶。”程长庚厌恶王某自夸,并以为是小看了自己,就对王某说:“我也略有珍藏,何不光临寒舍,品评厂下它们的优劣。”王某大喜而答应前往。第二天王某来到程长庚家。程长庚把自己珍藏的各种烟壶都陈列在桌子上。所有烟壶或玉石或翡翠都各自分开,每一类都可细分数种或数十种不等。五光十色,纷纷陈列在王某面前。程长庚笑着对王某说:“你看我所收藏的和你收藏的如何呢?”王某自愧不如而离去。从程长庚这个好古活动中,也观照出他的人格魅力。对于那些玩古董的浮夸行为,就是要像程长庚先生那样,用事实教训他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艺业如此,雅好古董亦如此。
戏德戏曲演员,由于社会职业、历史地位与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及作用,遂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爱国、尊师、助同行的传统美德,同行们管这种美德叫“戏德”。正是由于这种美德的长期沿袭,从而维系了戏曲事业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戏曲艺人的互助与团结,也加强和完善了戏曲艺术家在观众中的美好形象。“梨园泰斗”程长庚,就是具有这种崇高美德的典范。
清道光年间,“执歌坛牛耳”的程长庚,不仅台上技艺精到,而且台下品德卓越。辰穆公在其所著《伶史》中记称,程的品德“虽古时贤宰相,比之亦不及矣!”而其艺术成就,《燕尘菊影录》更说,程是“融昆弋声腔于皮黄中,匠心独运,遂成大观。”台上表演又是“一经出场,不啻现身说教,使观者如面古人,肃然起敬。”尤为可贵的是,“长庚视同行如手足,艺友每遇家资拮据,他便勇解私囊从不吝惜。”而他自己却是“布衣粗食,素资甚微”。作为当时“三庆班”的班主,“四大徽班”的总管,又是“精忠庙”的庙首,还独一无二受过咸丰(文宗)皇帝恩赐的“五品顶戴”,而生活上却极简朴,“终年身着一件旧布蓝衫,犹如乡下教书先生”。清代每遇皇帝去世便要“遏密八音”停止一切娱乐活动,此时戏曲艺人几都生活无着,于是,长庚便带领他们到城外小茶馆去唱“清音桌”,得到一点微薄收入他全都归众所有,自己分文不取,却心安理得。
1840年(道光二十年)**战争*发,清政府丧权辱国,与洋人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条约”,为此全国人民义愤填膺。这时“长庚痛欲绝”,他从此“谢却歌台,终日闭户不出,郁郁于心”。不唱戏无生活来源,经常寅吃卯粮,食无隔宿,友人劝他“出山权宜,以解燃眉”,他“泫然涕泪曰:‘国蒙奇耻,民遭大辱,吾宁清贫亦不浊富。何忍作乐歌场’!”说完“潸然泪下”。这种忧国忧民,乐善好施的品德,即是今天看来,也同样是值得人们尊仰和效法的。
*洒红氍毹 光绪五年冬腊月十三1880年1月24日,程长庚早晨起来,神清气爽,精神格外好。自坐科学戏算起,他在舞台上辛苦了近六十年之久,今天终于可以告别舞台,安享晚年了,他的心上弥漫着一股温情。长庚今儿的谢台戏,唱的是《华容道》里的关云长。他坐到妆台前化妆,手抚到面皮上有些发烫,摸摸头,似乎又不像发烧,他晓得这是兴奋过度所致。终于该着长庚登场了,他捋了一下美髯,转过身来,冲众人抱手一揖,双眼微微眨了一下,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然而,他什么也没说,转过身去,接过青龙偃月刀,大踏步地走上台去,走到台中,一个转身,一个亮相,台上台下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冲天的叫好声,人们早已忘记程长庚唱戏不准喝彩的规矩。卢台子和徐小香紧张地盯着大老板,一声叫好后,大老板似乎轻轻地摇了一下头,微微地皱了一下眉,待到器乐响起来,只见大老板将青龙偃月刀的刀把往地下一杵,向前一步,这一步好像有些摇晃,卢台子与徐小香心下一紧,待要喝叫拉幕,只见大老板又稳住了,笛子给了一个音,长庚张开口来放声就唱――却见一股*箭从他的口中喷出,长庚圆睁双眼,左手抚胸,右手杵着青龙偃月刀就要倒下。卢台子与徐小香抢上台来,一把抱住,然后将他轻轻地放倒。全体看客先是吃惊,待醒悟过来,个个都要往前拥,叫赵德禄劝住,看客们站在自己的位子上,眼巴巴地盯着台上。
长庚倒在红氍毹上,睁着一双无神的大眼,口里已是不能说话。章圃扔掉鼓键抢上前来,拉着父亲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只有哀哀痛哭。望着大老板渐渐失散的目光,卢台子和徐小香也终于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起来。为了皮黄,为了中国的京剧事业,他奋斗到最后一口气!
程长庚 - 活动年表1828年,道光八年(戊子):京剧形成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乙巳):《都门纪略》编刻 1867年4月21日,同治六年(丁卯)三月十七日:刘赶三私应堂会被逐出梨园 1879年,光绪五年(己卯):谭鑫培首次赴沪 1879年9月4日,光绪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石宅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