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瑜简历简介(个人资料及图片)

王佩瑜,著名京剧余(叔岩)派女老生。是做票友的舅舅把她带进京剧的大门。,

王佩瑜,生于1978年,上海市戏曲学校高材生,攻余派老生,曾多次在全国京剧大赛中获一等奖。王佩瑜师承王思及老师,并先后得到朱秉谦、关松安、孙岳、李甫春、王世续、曲永春、童强等老师学戏,学演过《文昭关》、《法场换子》、《捉放曹》、《搜孤救孤》、《击鼓骂曹》、《武家坡》、《大登殿》、《打渔*家》、《碰碑》、《甘露寺》、《断臂说书》、《战太平》、《乌盆记》、《清官册》、《四郎探母》、《南阳关》、《群借华》、《夜奔》、《杨门女将》等剧目。 王佩瑜 - 个人简介

王佩瑜,著名京剧余(叔岩)派女老生。是做票友的舅舅把她带进京剧的大门。开蒙学的是老旦,才几个月工夫,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名。后来改学老生,听着余叔岩先生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咿呀学唱,度过晨昏。1992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专攻老生行当。1999年9月考入上海市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在校期间,向王思及老师学习了《失、空、斩》、《搜孤救孤》、《捉放曹》、《大登殿》《文昭关》、《二进宫》、《乌盆记》、《击鼓骂曹》等余派戏。同时又向朱秉谦、孙岳、关松安、王世续、童强、曲永春等老师学习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戏。从一九九四年起,分别在“新苗杯”、“宝钢杯”、“梨园杯”、“蓝岛杯”四项全国少年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扮相俊秀,气质儒雅,颇具大家气派。常演剧目:传统戏:《失,空,斩》、《搜孤救孤》、《捉放曹》、《武家坡,大登殿》、《李陵碑》、《文昭关》、《乌盆记》、《法场换子》、《击鼓骂曹》、《四郎探母》、《战太平》等, 新编戏:《剑阁闻铃》。 王佩瑜 - 艺术特点

王佩瑜扮相俊秀,气质儒雅,书卷气浓厚,眉目之间流露出同龄人少有的自信和从容,颇具大家气派。她的演唱古朴隽永,回味无穷。京剧流派中,余派唱腔易学难精。王佩瑜经过数年的钻研,已深谙其道,掌握了余派唱腔的精髓,在吐字、发音、用气、行腔诸方面精心调度,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追求“恬淡雍容,内涵筋骨”的境界,于淡泊中寓神韵。严谨工整的吐字、规范有矩的行腔,深显她高超的余派风范。

王佩瑜 - 获奖情况

*1994年 在“新苗杯”,“宝钢杯”,“梨园杯”,“蓝岛杯”等全国少儿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994年 获“宝钢杯”全国优秀少年京剧邀请赛专业组一等奖;*1996年 获“蓝岛杯”海峡两岸五戏校京剧邀请赛一等奖;*1996年 获“梨园杯”全国戏曲中专基本功大赛华东区一等奖;*2001年 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

王佩瑜 - 艺术人生

“假如不唱戏,我不知道活着干什么”

王�瑜对京剧的执著令人惊讶。“如果不唱戏,一路顺理成章地读书,或许能上一个好大学。但是,唱了戏,王�瑜就成了唯一,我有存在的价值。京剧给了我今天这一切,所以非常感谢这个事业。”一头干练短发的王�瑜这样评价自己。14岁入行的王�瑜一出道,就在家乡苏州所有的京剧比赛中拿了名次,在当地小有名气。她笑谈,当初因为喜欢于魁智而稀里糊涂地选择了“余”派,后来才知道此“余”非彼“于”。1996年的比赛中,因为老生前辈谭元寿的评价,王�瑜得到了“小冬皇”的美誉,她把这当成是上天的恩赐,“我如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很短的时间里赢得了广泛关注,这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学习,重新深入地领悟余派艺术。”

“京剧作为传统艺术,应该以更多的方式推广”

在这个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年代,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推动京剧的发展?这也是王�瑜一直在探索的。她认为,这件事需要更多青年演员的支持。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京剧作为传统艺术,应该以更多的方式宣扬出去。正因如此,王�瑜一点也不排斥只是因为她的个人魅力而喜欢京剧的“粉丝”。她说:“能让戏迷之外的人群关注这个行当,通过搜索我而注意到京剧,进而欣赏京剧,也是不错的事情。”年轻的王�瑜思想很活络,她想通过多种宣传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挖掘出一批徘徊在剧院门口,想进来却不知怎么进来的年轻人。她认为,京剧行当的偶像对青年人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是一种文化的熏陶。

“让大家在艺术海洋中自由遨游”

王�瑜对于京剧做过很多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王�瑜认为目前国有剧团的体制对年轻演员的培养非常到位,但是由于人员众多,每个人登台的机会很少,也许只有十分之一,这在王�瑜看来远远不够。2005年初,王�瑜曾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辞去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的职务,成立自己的戏曲工作室。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探索失利了,但她并不认为是一种失败:“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下海,而且这次进了水里,就不打算游回来了,而要在对面造一条大船,让大家在艺术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唱戏之余,1978年出生的王�瑜最喜欢的是《绝望的主妇》、《实习医生格蕾》这些年轻人追捧的美国连续剧。她还喜欢周星驰的电影,也曾因为《长江七号》而大哭一场。王�瑜对张国荣的喜爱也是众所周知,她最欣赏张国荣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那种戏人不分的状态在别人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对她来说却能体验到一种极致的美。就是这样一个王�瑜,传统京剧的另类偶像,具有年少气盛的真情怀。

王佩瑜 - 个人轶事

义演

离王佩瑜登台演出只剩下十来分钟了,化妆师在紧张找补,今晚的演出是她组织的,实在马虎不得。这时,门开了,有位老戏迷捧着本子进来,满头白发,一脸的热切:瑜老板,方便给签个名么您呐?自然方便。王佩瑜不急不躁,写得认真。老先生称谢,双手接过本子,对着灯光仔细看了看,出门走了。台上,京胡试音的声音传来,是出场的时间了。这是一次义演。一位年轻的京剧演员陆地园患了白*病,过两天就要手术了。�瑜和其他13位同样年轻的同行想为他做点事。王�瑜是活动的发起人,也是这次活动的招牌。多少观众冲着这个名字来,无从统计,只知道她一上台,还没张嘴,就是掌声四起。等到她唱出嘎调“叫小番”的时节,叫好声一个接一个,在剧场里转腾滚动。当晚演出中,只有从业四十余年,人称“胡琴圣手”的燕守平老琴师也享受了如斯礼遇。那天,恰是�瑜28岁的生日。

王�瑜是个传奇

在京剧界,王�瑜是个传奇。1978年,她出生在苏州,是做票友的舅舅把她带进京剧的大门。开蒙学的是老旦,才几个月工夫,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名。后来改学老生,听着余叔岩先生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咿呀学唱,度过晨昏。后破格进上海戏校,入上海师范大学艺术表演学院,上第三届中国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在学校,她学唱“一轮明月照窗前”,学唱“陈宫心中似刀铡”,《文昭关》、《捉放曹》、《搜孤救孤》……以余派为主,兼学其他。曾四获全国少年京剧大奖赛一等奖,三赴港台演出。2001年,获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又获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榜首。曾两次在沪个唱,三次进京办个人专场。个唱现场现在还经常在央视戏曲频道反复播放。据说,著名老生谭元寿先生看了她演出,说,“这不是又一个‘孟小冬’么?”遂传出“小冬皇”之名。

毕业后,进上海京剧院,26岁便任一团副团长。后组建自己的工作室,探索以市场养艺术之路。

“舍本逐末”和“四不像”

�瑜对两种所谓“改革”的路子进行了质疑。一种是对噱头等外在的手段过分依赖。扎橡皮靠在水里“打出手”,用机关在舞台上放出人造的蟒,这些手段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用过,热闹离奇,当时看似乎能起到一点效果,但观众奔噱头而来,看完噱头就去。下次就不来了―――因为它毕竟是噱头,没有长久的魅力。“清初洪升编写的《长生殿》,是戏剧史上的名作罢?排演时也下了心思,用烛火轻纱营造出通往月殿仙宫之路的氛围―――可数百年后,留下的只是优美的行腔,而不是噱头。噱头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成为支柱和依靠。”

有人把精力更多地用到舞美、灯光上,�瑜也不以为然―――你再加声光效果,比得过《指环王》么?增加成本不说,主要是吃力还不讨好。唱念做打上有功夫,最简陋的灯光,照样是好东西,耐看。�瑜曾提出“贫困戏剧”的概念。简单、节约,不铺张、不搞大排场,把精力和资金用到表演的本体上来。既便于收回成本,又是好钢用到刀刃上。还有一种路子,是改变规范的程式。“想听西皮二黄,人家才来听你京戏,如果行腔运气用美声的方法、流行歌曲的方法,表演上照搬话剧、或者百老汇的舞剧,那用《论语》上的一句话,真是‘吾不知其可也!’”�瑜认为,如果改完之后,新观众不来,旧观众要走,这才是最可怕的。

走小步,不停步

这么年轻,做了那么多的事,有人评价说,王佩瑜果敢干练,她最为坚持的,便是京剧。她认为京剧固然不宜*炒,但更不能断。要文火慢炖。“艺术上,一定要先继承好传统。在坚持传统程式、坚持京剧本体的前提下,在行腔上、在二度创作上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大胆的创新,这才是正路子,观众才会认可;慢慢的,恢复一些不经常上演的老戏,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编排新戏,走小步,不停步,京剧才有希望。”她现在在谋划,能否探索一条把演出日常化、经常化的路子。现在一些名角演出的机会相对还多些,青年演员只能隔三岔五演一次。这样既不利于积累舞台经验,提高表演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固定的观众群。她想尝试做做这方面的事。

“瑜老板”

�瑜的戏迷们在互联网上有个论坛,叫“瑜音绕梁”。�瑜还常登陆、发帖、回帖。网友们管她叫“瑜老板”,她就用了这个ID名。那年有人叫她一声‘瑜老板’,嗬,王佩瑜这心里头,美!回去还跟她妈说,今天有人叫她‘瑜老板’啦!―――为什么这么喜欢?因为过去的好角儿都叫‘老板’。”虽如此,当面叫她,她抿嘴偷笑,得意中还有点不好意思。�瑜办过一场纪念余叔岩的个人演唱会,名叫“余音三日”。“余有三层含义―――”她掰起手指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自古是演唱者的理想境界;余叔岩的姓氏;古文中的‘我’。”汉字的多义替�瑜钩住了先贤的衣角。据悉,�瑜在一些老剧院演出时,站在台口,会突然有一种感觉,觉得冥冥中有眼睛看着自己,仿佛能听见祖师爷在耳边说,孩子,你放心唱罢,一定能唱好!于是她头脑空明,气定神闲,锦绣腔韵便在喷薄中了。

王佩瑜 - 一封信

《王�瑜心声》我是一个幸运儿。因为我选择了京剧,一个人最幸福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学戏演戏,就是我认为最幸福的事。因为我遇见了最好的**和老师,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满载着他们的殷切希望和辛勤劳动。如果说今天的我有了一点点小成绩,那就应当归功于他们的汗水。还因为我有最坚强的后盾--我的父母亲友,我的合作伙伴,和给予喝彩的观众们,他们的支持和关爱是我不断攀登的动力。对于艺术而言,我只是刚刚起步。唯有“远离鲜花和掌声”。脚踏实地地关注艺术,才有可能在若干年后,让你们看到一个令你满意的王佩瑜。

王佩瑜 - 相关条目

刘兰芳

张云霞

筱丹桂

徐玉兰

康万生

黄丽珠

李胜素

雷开元

李爱琴

张君秋

宋小川

严凤英

董圆圆

张火丁

刘桂娟

王佩瑜 - 参考连接

http://.zhongguoxijuchang./yizhihua/yzh020208wangpeiyu.htm

http://.jingjuok./mingjiamingpiao/jstar.asp?id=104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