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人物简历(个人资料简介)

杨嗣昌(1588~1641)明代**。字文弱,号字微,湖南武陵县碴口坡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崇祯十年任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之网”之策镇压农民起义军,荐熊文灿总理六省军务。后因熊文灿失职,亲自出京督师,被张献忠以走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后闻襄王、福王被*,惊忧交加,惧罪绝食而死。,

杨嗣昌(1588-1641),明末大臣,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博涉文籍,多识先朝典制。万历三十年进士。万历三十八年进士,父亲是崇祯初年力主抚议最后被革职下狱的杨鹤。崇祯元年(1628年),任河南副使加右参政,七年,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九年,起为兵部尚书,深受明思宗信任。力主「安内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网」战术,企图在三个月之内「剿抚兼行」,扑灭民变队伍,但不成功。十一年,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掌兵部事。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再起。嗣昌以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剑,前往湖广、陕、川指挥围剿事宜,大败张献忠于玛瑙山,遂入川企图围歼之,但诸将多不用命,嗣昌事必躬亲,多次误了战机,民变队伍得以从容作战。十四年初,李自成陷洛阳,*福王;张献忠奇袭襄阳,*襄王。朝野震动,嗣昌畏罪自*。著有《杨文弱先生集》、《武陵竞渡略》。

杨嗣昌 - 生平简述

崇祯元年(1628),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守霸州。

崇祯七年,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山西军务。当时,中原饥荒,农民军蜂起,杨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划,帝异其才。

十年至京,深受崇祯帝信任,所奏请无不听。曾奏请增兵12万、增征剿饷、团练壮丁,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网战术,企图以剿抚兼行的策略扑灭农民起义军。但在起义军的抗击下,其计划被粉碎。

崇祯十一年(1639年),嗣昌力主「安内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各个击破。所谓“四正”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镇,“六隅”则是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区。**“四正六隅”为十面罗网,各有侧重,协同配合,“随贼所向,专任剿*”。嗣昌增兵十四万,加饷二百八十万两。由熊文灿(?-1640年)为总理五省军务,剿抚兼施。此举在一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罗汝才等农民军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同年冬天,清军三路大军第四度南侵,北京震动,崇祯皇帝和战不定,杨嗣昌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力主议和;但卢象�N主张坚决抵抗,遂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於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嗣昌手握兵权,事事掣肘象升,象升屡战失利。最後战死沙场。崇祯急调洪承畴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亏一篑。後李自成往河南发展。

崇祯十三年(1641年)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杨嗣昌以大学士督师�o赐予尚方宝剑,前赴湖广指挥围剿张献忠等。嗣昌与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张献忠於太平县玛瑙山(今四川万源县),史载“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崇祯表示嘉许,有手谕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但此时明朝官军内部矛盾重重,诸将多不用命,贺人龙与左良玉皆拥兵自重,不听使唤。

崇祯十四年(1642年),李自成陷洛阳,*福王朱常洵。张献忠一日夜驰三百里出四川,奇袭襄阳,*襄王朱翊铭。朝野震惊,嗣昌忧惧交加,旧病复发,最後服*自*。思宗亲书祭文,曰:“惟卿志切匡时,心存许国,……赍志深渊,功未遂而劳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悯。……英魂有知,尚其祗服”。追赠太子太保。

杨嗣昌 - 著作

《杨文弱先生集》、《武陵兢渡略》、《野客青鞋集》、《地官集》

杨嗣昌 - **生涯

崇祯七年,杨嗣昌任宣大总督,由于自诩知兵,他向崇祯帝上奏不少条陈,有一些确实管用,比如官方开矿招工以瓦解私矿矿徒造反等等。由于其父杨鹤病死,杨嗣昌丁忧在家。丁父忧刚要满期,其母又死。这时,崇祯帝见兵部尚书一职空缺(张凤翼畏罪自*),就诏起杨嗣昌“夺情”视事。这位杨爷进士出身,工笔札,有口辩,在崇祯帝面前朗朗开言,天文地理五行兵书无所不通,确实唬住了皇帝。每次入对,君臣二人都会密谈良久,崇祯皇帝常常慨叹:“恨用卿晚!”

面对当时“贼”满天下的局面以及满清虎视眈眈的危胁,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这一点不错,内部不安,何谈对付外来异族入侵。对于剿*农民军的策略,他提出“四正六隅”的“十面之网”,即“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由此构筑成“十面之网”,让“流贼”插翅难逃。凭公而论,杨嗣昌的战略在理论上没什么漏洞,但坏就坏在纸上谈兵。而且,明朝各地将领、**的执行是否到位,也是检验这种策略的“法宝”。

要实现“十面之网”打大仗,必然要有钱,因为“十面之网”需要增兵十余万。有兵,就要有饷,饷银哪里来?崇祯皇帝已经明确告诉他:“内帑空虚”,大内无钱。这样,就只有把饷银进行摊派和转嫁。如果是按以前卢象升的建议实行“因粮”(即田多的地主应该多交银),不算是坏事。要命的是,杨嗣昌病急*投医,他改“因粮”为“均输”,即平摊在一般百姓身上。如此一来,为丛驱雀,为渊驱鱼,使得无数本来就活不下去的“良民”,铁下心加入“流贼”队伍。

崇祯用杨嗣昌是错,而这杨嗣昌用人更是错。他认为总督河南的王家桢软弱无能,就推荐福建巡抚熊文灿代任。

熊文灿大言虚妄之人,在其福建任上,专以金银财宝实施“买通”的安抚政策,招降海盗郑芝龙等人,然后“以贼*贼”,依赖郑芝龙之力大平闽地的海贼。两广总督任内,他还是仅恃郑芝龙,平灭大海盗刘香。

杨嗣昌 - 人物评价

黄道周骂杨嗣昌“下无无父之子,亦无不臣之子。卫开方不省其亲,管仲至比之�j狗;李定不丧继母,宋世共指为人枭。今遂有不持两服,坐司马堂如杨嗣昌者。”彭孙贻曰:“兵兴以来,辽饷、练饷计亩日增,民蹙蹙靡所驰骋,嗣昌复进均输之说,以重困吾民。是以胥天下而驱为盗也。”“杨嗣昌险夫哉,一言而亡国”。

邹漪曰:“至以加饷殃民为武陵(杨嗣昌)罪,……后之君子未尝设身处地,而苛求不已,*未可为定论”

杨嗣昌 - 参考资料

[1]新浪读书 http://book.sina..cn/nzt/history/his/mingchaolingleishi/154.shtml

[2]典问 http://renwu.cn-21./v3420.html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