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观人物简历(个人资料简介)

吴大观(1916-2009),江苏人。航空发动机专家。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航空工业和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毕生致力于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方法和程序的研究,主持研制多种型号的发动机,并培养了几代专业人才。为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和促进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大观 - 生平概况

1916年11月13日出生于江都县头桥乡(今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头桥村九字圩)农村小商人家庭。父亲常年在山东做煤碳生意,因父亲经营不得法,且很少返回老家头桥,故而吴大观自幼家境困难,常靠借债度日。

1931-1937年,他在扬州头桥舅舅“王大地主”资助下,进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学习。吴大观的扬州亲属舅舅“王大地主”、舅妈“林氏孺人”、大表哥王之鑫(王云栋,金城银行副总经理,上海冶炼制铜厂创始人)、二表哥王之钧、五表哥王之铨(王量,王公度,台湾水泥公司执行副总,台湾东吴大学会计系主任,教授),对吴大观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1937年,吴大观被保送进入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机械系,并受到二表哥王之钧资助。1938年随校搬迁,进入昆明西南联大学习。求学期间,他目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下决心走“航空救国”之路。读完机械系三年级,便申请转读航空系。1942年8月毕业。他在大学期间,受到刘仙洲、王德荣、金希武等教授的教育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俭朴。2009年3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

吴大观 - 个人经历 出生头桥

吴大观,本名吴蔚升,民国五年农历丙辰年十月十八日(公元1916年11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头桥乡(今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据《头桥镇志》、《头桥乡地理历史考》、《漫谈头桥镇集市的变迁》以及头桥乡境现存各姓族谱家乘记载,吴大观先生的老家头桥乡境,于明代中叶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即为江都(今扬州)辖区,头桥镇的前身是明代江洲古镇“吴家桥”(遗址在今扬州头桥镇南华村大三圩,大三圩史上原名韦三圩,现名南华三圩组,位于今沿江高等级公路头桥段与头桥主干道通达路交界处西北),这座由古头桥吴氏望族聚族而居的“江洲**大镇”,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坍入江水,致使集镇两度搬迁,始定今址,并根据清代古桥“江洲头桥”(遗址在今扬州头桥镇头桥村)更名为“头桥镇”至今。  “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史上原名“江都县头桥乡”,这里是吴大观先生的祖居之地,其祖辈世居扬州头桥乡境沙洲安阜洲(今头桥镇北部地区)数百年,并在头桥建有宗族祠堂,位置在九字圩和“王家团汪”(舅舅的家族水塘,位于今头桥镇通达北路、长宁路、古桥路、新阜路交界处)之间的祖宅内,这座家祠是当时民国江都县头桥乡知名的建筑物,在“王家团汪”的附近,便是那座清代古桥“江洲头桥”。头桥乡境在明、清、民国时均为扬州(古称维扬、江都、邗)的行政辖区,吴大观先生的祖居地所在沙洲,在明、清时代史称“维扬安阜洲”、“江都县安阜洲”,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洲为乡,始有“民国江都县头桥乡”的称谓出现,1956年,根据“苏民辛字第27697号”文和国务院“第25次会议”同意,析原“江都县”之一部为“邗江县”,头桥随属。“邗江县”的县名由时任国务院内政部长的谢觉哉查考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史料后确定并沿用至今。2000年,根据“国函(2000)130号”文,撤销原“邗江县”,批准设立“扬州市邗江区”,头桥再次随属至今。故而,吴大观先生的故乡“头桥镇”,在民国时属当时“江都县”(“民国江都县”即今“扬州市”,“民国江都县”的县城位于今扬州市中心的“广陵区”一带),便是这个原因。

  

留学

1944年,吴大观被选送到美国莱可敏航空发动机厂以设计试验工程师名义进行深造。在该厂学习期间,从零部件制图到整台发动机设计性能计算,从部件试验到整机试车,经过了系统的学习锻炼,仅用半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活塞式发动机设计的全过程。他抱着抓紧学习的热望,先后掌握了齿轮工艺、工装夹具、刀具设计及其加工技术。而后,他又在美国普惠航空发动机公司学习。学习期间,他见到喷气发动机离心压气机叶轮和涡轮部件在车间加工,引起他的极大兴趣,当时研制航空涡轮发动机在美国尚属起步阶段。 1946年加入美国自动车工程师学会(SAE)成为该学会会员,他作为业余爱好者,开始研究喷气技术,这给他以后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吴大观在美期间,广泛接触公司各阶层人员,在技术**、工程师、车间工人中广交朋友,并借此宣传中国。他两次被当地教堂请去做抗日战争中中国妇女的抗日活动和中国儿童教育的报告。他揭露日本侵略军蹂躏、残*中国人民的罪行,宣传中国人民抗日的斗争精神。在美期间,他感到美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极大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拒绝美国有关单位的高薪聘任。

回国

1947年3月毅然回到祖国。他没有带回贵重物品,仅有装满书籍和技术资料的两个箱子。他唯一的愿望是,把在美国学到的航空技术贡献给祖国。吴大观回国后被安排到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广州分厂做筹建厂工作。他看到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已不可能再搞什么航空发动机行业,不得已愤然离职。 1948年,他来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任专任讲师,讲授航空发动机设计及齿轮设计和加工两门新课,颇受同学们的欢迎。在教书的同时,吴大观参加了学生的反饥饿、反迫害、****运动,参加演活报剧,做反蒋反内战的宣传。  1948年冬在地下党的安排下,将吴大观及其爱人、孩子和弟弟一家四口人送到解放区石家庄。吴大观从实践中认识到,发展航空唯有依靠中国***。他到达解放区时,心情万分激动,对自己的爱人和弟弟说:“我们现在到了我向往的世界,祖国的航空事业,祖国的繁荣昌盛全靠***的**,我要为它而献身。”此后,聂荣臻亲切接见了他,鼓励他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从此,他走上了新的航空救国之路。  1948年12月,吴大观随解放北平的队伍,参加了入城接管矿冶研究所的工作。

研制工作

1949年11月任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 1951年航空工业局成立,他在局机关参加发动机生产管理,孜孜不倦地学习苏联新的喷气发动机生产工艺资料,抓工厂生产管理先进典型,在局**下组织各厂交流。 1956年,吴大观调到沈阳410厂组建中国**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始设计中国**台喷气教练机动力发动机。经他和设计室副主任多次分析研究有利条件和存在难点后,决定利用410厂刚生产定型的涡喷5(苏BK―1)发动机为原准机,用相似定律进行缩型设计歼教1飞机的动力喷发1A发动机。此方案可利用410厂已有的锻铸毛坯、工装设备,不用增加任何新材料,就可制造出新的发动机。这是最经济、风险最小的研制方法,也是研制周期最短、耗资最省、较有把握的设计方法。他以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广大工人日夜奋战了210天,经过20小时的持久试车,首批4台发动机研制成功。

1958年8月1日这4台发动机装在新设计的歼教―1飞机上试飞。这台装有喷发―1A发动机的国产喷气教练机试飞成功,标志着喷发―1A型发动机胜利诞生。飞机试飞的那一天,叶剑英、刘亚楼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庆祝大会。吴大观总结那段工作时说:“新设计发动机方案的选择,走什么途径,承担多大风险,是设计发动机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喷发―1A研制初步成功给新机研制闯出一条路子。这次初战告捷,他起了关键作用。 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喷气发动机上台试车,为庆祝国庆十周年献礼。为此,航空工业局发来贺电。

文化大革命

1957―1965年,他访问了英国、苏联、法国、联邦德国、瑞士等国。在第二研究设计所工作期间,他常常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有节假日,以所为家。长年的劳累,使他染上严重的眼疾。在吴大观左眼手术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又遭受摧残。从那以后,他的左眼永远失去了光明。 1961年,他两次给组织打报告,坚决要求把自己的工资降下来,未被批准。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资作为党费上缴。 1963年起每月多交党费100元,直到现在,30多年月月如此,累计多缴党费近4万元。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傻,多缴100元的党费,现在哪有人嫌钱多?”可他回答说:“我们国家穷,困难多,我作为一名***员多缴党费,我心里就踏实些,党给我的太多,我给党的太少,实在惭愧啊!”在沈阳的20多年里,吴大观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和关心工人中的困难户,他常有三五十元或百元作为私人救济,帮助那些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志,而自己却省吃俭用。1971年,他补发了6000多元“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工资,随即把4000多元交给了党组织。  1971年母亲在北京病危,急电催他回北京,当时他刚从“牛棚”里解放出来,得到调试发动机的工作机会,他向组织上请求,为了工作暂不回去。他说:“弥补丢失的工作时间尚嫌不够,对母病更难以尽孝。”82岁的老母病故,他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  1972年底,叶剑英受周总理委托,主持召开航空汇报会议,吴大观应邀来到北京。会议期间,叶剑英两次单独听取他的工作汇报。  1976年6月,吴大观任六○六所革委会主任,由于厂、所结合,每天要厂、所两边跑,工作过度劳累,他的心脏病复发。在疗养期间仍不停止工作。

1978年底 组织上调他到西安430厂任副厂长兼任厂设计所所长。

吴大观 - 事迹 仿制发动机

吴大观十分重视培养设计人员。从组织设计队伍开始,他就对设计人员工作上严格要求,对一张设计图纸、一份计算报告他都要审查,一旦发现问题必定把设计员找来一一指出问题所在,不符合要求的退回返工。他要求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分配工作。设计员出差,回所后必须先交出差报告,经审查通过方可报销出差费。1961年8月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二设计研究所成立,他担任技术副所长,主持二所的发动机研制工作和试验基地的建设。吴大观努力探索发动机研制方法和研制程序的新路子,他多次出国考察,善于借鉴国外经验。他认为,研制发动机必须先抓试验设备、测试仪器和测试技术,鉴于在研制过程中有大量的部件验证和整台发动机调试,他向上级提出建议设计所必须建设相当规模的试验基地。经批准后,他在所内抽调有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组建了试验设备设计室。他多次宣传“当前计算机技术虽然能解决发动机设计中很多难题,但是发动机最后设计成功,仍然靠大量的发动机试验”这一观点。经国家批准,二所开始筹建0307试验基地,从而为发动机研制创造了必备的试验条件。在发动机试验工作中,吴大观还抓住另一个重要环节,即测试仪表和测试技术。他主张高精度的温度、压力、振动、应力测量传感器,都要立足于国内,自力更生,自己解决。这样,即使受国际封锁,也不会因此影响发动机的正常研制。他抽调一批技术人员,组成仪表设计试验室和强度仪表试验室。在研制初期,为解决应力测量问题自制了各种应变片、水银引电器和滑环引电器。为了便于技术人员学习掌握电子技术,50年代末,吴大观把他从美国带回的6真空管长短波收音机拿出来,供他们装拆练习。六院二所成立后,吴大观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建立了测试仪表试验室,与试验设备配套使用。在试验基地,他不停地进行着大批发动机部件试验,为发动机研制立下了功劳。他反复强调,设计力量、材料工艺技术和试验设备是发动机研制的三大技术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人才培养

为了提高出国人员的素质,吴大观亲自开班教授英语,亲自介绍出国工作学习的注意事项。他注重全面提高设计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设计人员在掌握本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国外的发展情况。规定设计人员每年要写出一份国外发展动态的报告和部件发展情况的图册。这些措施激发了设计人员学习业务的积极性。从建所到“文化大革命”以前,设计人员学习热情高涨,晚上办公室灯火通明,指导员要到办公室劝大家休息,即使这样多数人还要学习到深夜。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与吴大观的严格要求、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

“设计所的科技档案、科技信息和科技图书资料是科技人员的粮食。”这是吴大观在建所初期经常强调的一句话。这些正确见解虽然在“文化大革命”受到错误批判,但他始终认为发动机研制难度很大,这三方面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设计人员掌握技术、更新发展技术的粮食仓库,也是有系统有秩序地研制发动机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他从建所开始,除了抓设计主体外,就狠抓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强调科技档案必须用科学方法管理,这是研制单位技术储备和数据库的基础。他说:“只有完整准确的科技档案,才有可能研制出高性能的发动机来。”

科技信息工作

吴大观向来重视科技信息工作,他认为科技信息是设计人员的耳目,是为设计人员输送新信息、使设计技术推陈出新的命脉,跟踪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离不开科技信息。他要求科技情报部门要与外界有互相交流的信息网。他对于作战飞机的动力方面的信息尤为重视,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在他倡导下,设计单位负责人、总设计师,都特别关心这些科技信息部门的发展。技术图书馆,在一般单位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吴大观认为图书资料是否丰富,图书整理是否有序,每日借阅图书的人员多少是代表着这个设计单位的设计技术水平,并与能否设计出高质量的发动机息息相关。吴大观调到430厂后也十分重视这三项工作,一再强调这种基础工作只能加强不容忽视。

吴大观 - 退休生活

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航空部科技委任**。他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调到部机关工作,工作可以超*一些,他却利用这个机会,冷静地总结在基层研制发动机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设计工作的技术关键。他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阅读期刊,从理论上充实自己,系统地研究航空发动机的新技术。他自学5年,钻研并掌握了现代发动机新技术,做了上百万字的笔记,写了心得和建议。吴大观年逾80岁时仍不断学习新技术,充实自己。不懈的求索使他的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常以“学然后知不足”这一古训自勉。吴大观少年因家境贫困,体弱多病,以后注意体格锻炼,养成早起读书的习惯。为了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他年过古稀仍坚持早晨5时半起床,不论冬夏,跑步打拳,数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工作11-12小时,每年要去外地出差开会10多次,精力充沛。他说:“坚持每天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而且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有好的身体才能完成工作任务,才能坚持自我学习,不断增长和更新技术知识。”吴大观到北京工作以后,仍过着俭朴的生活,每月继续多缴100元党费。近几年他的工资增加了。为了救济农村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元,表示他对失学儿童的一片爱心。当“希望工程”工作人员给他摄像时,他仍然穿着平日那件穿了20多年的旧衣裳。1992年1月起,每年都主动缴纳个人收入调节税。

吴大观 - 个人情*

吴大观在1938年流亡途中,用头桥二表哥王之钧资助的钱,在广州看过一部电影《悲惨世界》,其中有一句台词,影响了吴老一生――“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

吴大观从1963年开始,除正常缴纳党费外,连续46年 多缴党费累计11万多元,为“希望工程”、灾区等捐款累计9万多元,临终前又立下遗嘱,拿出积蓄10万元作为最后一次“大额党费”。

吴大观和家人生活一直很节俭。家里仍然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旧家具,老伴华国老人说:“从1982年搬进这个房间里,家具就没有换过。” “我们一辈子过得都很简单,平平淡淡,有一次,吴大观的衣服破了,女儿说要给他买件新的,他连忙说,没关系,没关系,补一补还能穿。”

吴大观 - 评价荣誉

80年代初,吴大观被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教授,学校多次请他讲课,他现身说法鼓励同学们献身航空事业。他在430厂不到5年,3次被评为优秀党员,来北京10多年,3次被评为部机关优秀党员,一次被评为国家机关的优秀党员。面对这些荣誉,他谦虚地说:“我欠党的太多,做一个真正的***员我还要再学习。”

吴大观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的仿制和自行研制的组织**工作。他一生爱党爱国、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振兴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下,制造出了涡扇5(ws-5)涡扇6(ws-6)涡轮风扇发动机,并为“昆仑”和“太行”的定型起了很大影响。

吴大观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动力分会委员,辽宁省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1991年受国务院表彰为发展我国航空工程技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1992年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吴大观 - 人物语录

1.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 2.我们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3.一个人到社会上来,不是要这个、要那个,而是要有所贡献。 4.预研先行,动力先行。 5.弥补丢失的工作时间尚嫌不够,对母亲更难以尽孝。 6.党给我的太多,我给党的太少 7.我欠党的太多,做一个真正的***员我还要再学习。 8.科研人员不了解当代国际科技的最新信息就等于是瞎子和聋子。 9.我们要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眼里看一个。 10.设计所的科技档案、科研信息和科技图书资料是科技人员的粮食。 11.不研制出自己的发动机,死不瞑目! 12.科研人员不懂数学是全文盲,不懂外语是半文盲。 13.我们国家穷,困难多,我作为一名***员多缴党费,我心里踏实些。

吴大观 - 主要论著

1 吴大观,冯绍周(译).航空发动机零件结构与计算.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562 吴大观,王立铭,戴志舒等(译).提高齿轮加工精度方法.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643 吴大观.涡喷7发动机技术总结(总报告).第三机械工业部606所科技资料,19644 吴大观.论发动机预先研究与型号研制的根源关系.论证参考,1982,(2):1―35 吴大观.新材料新工艺推动着高性能发动机飞跃演进.航空与航天,1982,(6)6 吴大观.航空发动机结构完整性计划与研制程序问题.中国航空学会结构强度年会,9837 吴大观.从航空发动机结构完整性看美国发动机研制程序的变化.国际航空,983,(11):31―338 吴大观.从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看试验设备进步的重要性.航空与航天,1986,(4)9 吴大观.涡轮风扇发动机及其系统的性能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10 吴大观.涡轮发动机试车中的性能研究与故障分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11 吴大观.发动机结构完整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航空学会结构强度学术年会,199012 吴大观.航空发动机核心机研制与发展.论证参考,1990,(4):1―313 吴大观.中国航空发动机改进改型工作的回顾与展望.航空制造工程,1991,(3):6―814 吴大观.试验技术是航空发动机研制的三大技术支柱之一.测控技术,1992,(3):9―1115 吴大观.再论航空发动机研制程序.航空科学技术,1992,(4):10―1216 吴大观.从核心机研制看工艺的重要性.航空制造工程,1993,(11):8―1017 吴大观.航空发动机研制的经验教训和一个设计师的基本要求.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技术讲座稿,1993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