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珍人物简历(个人资料简介)

李圣珍是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从1994起一直致力于“问题青少年”(经常被称为“差生”)的教育 工作。李老师有独到的系统化的教育思想,有独特的工作方法,有大量的专门经验,有很多很多成功的案例。李老师的事迹被大量媒体报道,转载。

,人物介绍

  

  1971到1994年,李老师一直在中学教化学(主要在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当过多年班主任,是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中学高级教师。在校期间多次被评为市级县级优秀教师、先进个人,是个很为学生尊敬、同事佩服、**称赞的好老师。

  1994年起,因为各种机缘,李老师开始涉及“问题青少年”、“差生”的教育工作。这些孩子都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遇到一些自己无法克服,家长和老师又没有有效帮助他们逾越的困难,出现了厌学,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与家长关系紧张,乃至抑郁、狂躁等精神问题的中小学生。通过系统化的、认真细致投入的工作,李老师已经成功地帮助了近四百名不能在学校中正常学习,和家长监护人关系极度紧张的的中小学生,使他们走出困境,重建自信,返回学校,顺利甚至是优异的完成学业,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李圣珍老师的事迹曾被**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半边天》、《实话实说》、《当代教育》、《讲述》、《万家灯火》、《成长**》,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法制进行时》、《国际双行线》等节目多次专题采访。还接受过河北、黑龙江、江西、安徽、浙江等省的电视台采访。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工人日报、健康报等多家报社,《读者》、《青年文摘》、《北京支部生活》等多家杂志也报道或转载过李老师的教育经历。李老师还在《北京教育》、《少年儿童研究》、《群言》、《花季雨季》等刊物上发表过数万字的教育科研文章;并数次在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等部门组织的报告会上作专题报告;还多次应各地教育部门及著名中小学邀请作个人报告。工人日报两位记者将李老师的部分事迹与经验编写成《每个父母都能成功》一书,在全国畅销。

  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之后,李老师自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也有了一系列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自我调整,走出困境。随着口口相传和传媒报道,每天电话咨询 ,登门拜访李老师的家长络绎不绝。很多有识之士都希望李老师能够把她的工作变成更具规模的事业,以帮助更多心情急迫的孩子和家庭。于是,北京市李圣珍教育顾问中心建立起来。李老师致力于通过中心这个平台,实践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使十数年积累的丰富教育经验能够更有效的服务于社会。

  当前,李老师的工作重心是面向个体,通过一个时期的细致务实的工作,帮助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的中小学生,使他们找到自我,重建自信,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知识丰富,并且能够掌握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的人。长远,李老师的目标是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和传统群体教育模式并行的,以人为本的个体教育之路。

北京李圣珍教育顾问中心

  位于北京市 通州区 宋庄镇,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是一所围绕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李圣珍老师建立的教育咨询及培训机构。

  中心以全国知名的李圣珍老师为核心,应用李圣珍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方法,着力于帮助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青少年。

  中心的宗旨:

  中心的帮助对象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的中小学生。他们自己无法逾越困境,家长教师也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于是他们失去自信,情绪焦虑,不能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正常地完成国家规定的学业。

  对如上类型的中小学生,中心通过半年到一年的细致务实的工作,引领他们走进书本,走进知识,走进精神生活的殿堂;丰富知识,丰富思想,丰富情感,建立健全的人性和人格;走出误区,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稳定的学习方法,补齐落下的有关学科知识,找到学习的感觉,找回自信,找到自己的位置,重返学校,正常的完成学业。

  中心的理念:

  面向个体,弹性、人性化辅导。以帮助学生为本,以丰富知识,丰富思想,丰富情感,丰富人性为根本目的。

  大力推行个体教育。面向特定孩子的具体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咨询、培训帮助他们重新回到健康成长的轨道。将普通中小学大班上课,群体辅导,优胜劣汰的传统教学模式称为“群体教育”。而中心推行的“个体教育”则完全面向个体――每个孩子专人负责,单独管理、指导、训练、督促、及考核。

  针对个体的教育是充分弹性化的。中心为每个孩子制定独立的学习计划,着力于帮助孩子自己学会做事,有序地做好每件事。

  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提升人的层次为根本目标。高素质的人,意味着知识丰富,思想丰富,情感丰富,人格健全,能够通过健康的方式在社会中获得自己的位置。我们相信,这些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最后,将中心施行的,提升人的素质,面向个体、弹性化的理念综合称为人性化教育。

  中心的文化:

  细腻执着,锲而不舍的帮助每一个孩子。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