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正秋人物简历(个人资料简介)

郑正秋(1889-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潮州人。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青年时期郑正秋积极从事新剧评工作,1913年涉足影坛,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导演。主要编导作品有《劳工之爱情》、《玉梨魂》、《姊妹花》等共53部影片。

,生平 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电影编剧,导演。生于广东 潮州,1935年7月16日卒于上海。1913年与 张石川合作,把由他编写的 《难夫难妻》搬上银幕。这是**部中国故事片。1922年,与张石川共组明星影片公司,他除任编剧、导演外,还兼任明星 影戏学校校长。1923年底,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 《孤儿救祖记》上映,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他又编导了50多部影片。1934年,他编导的 《姊妹花》轰动一时,社会影响很大,他还写了 电影剧本《战地小 同胞》、《 碎琴楼》等。   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 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风”为 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 辛亥革命之后,他参加了中国**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的创作,担任编剧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在这部影片中他以嘲讽的笔触抨击了 封建婚姻制度对人的摧残。这之后他曾一度离开电影创作,进行了不少 文明戏的创作和演出。   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 拓荒者,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 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它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郑正秋有丰富的生活和舞台创作经历,他比较熟悉当时的生活,了解观众的喜好,善于虚构故事、烘托情节。因为他的作品比较能够抓住观众,特别是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成为当时不少创作人员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郑正秋从小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14岁 肆业于上海育才公学。由于受当时进步运动影响,从事 戏剧活动,曾在《 民言报》任剧评主笔,自办《图书剧报》、《民权画报》。电影在清末传入我国。1913年由张石川与 美商合办的 亚细亚影戏公司,聘请他编写 《难夫难妻》电影剧本,并与张石川合作导演了此片。于是诞生了中国**部故事片。此后,他自组了 新民、鸣民、 大中华等剧社,在上海、 武汉等地从事新剧活动。1919年,他曾发行《*风月刊》、《 解放画报》支持当时的 学生运动。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影片 《孤儿救祖记》拍摄完成,此 片为中国摄制长故事片奠定了基础。此后,他进入创作旺盛期,一共编、导、演了五十三部影片。郑正秋是中国早期电影工作者,他所作的贡献是显著、突出的。 艺术手法上他善于结构、创造形象,以通俗易懂的艺术手法,打动了观众的 心灵。他一生都在努力摸索一条扎根于中国大地上的 民族文化道路,二十年代他通过《 玉梨魂》、《 上海一妇人》、《 盲孤女》等影片,揭露、抨击了封建伦理制度的罪恶,1929年至1931年他又以现实题材从事创作,编写了 《战地小同胞》 、《 桃花湖》(1930)、《 红泪影》(1931)等剧本,1932年他运用长期积累的电影创作经验,带病为宣传抗日、推动爱国运动,编写了《 自由之花》、 《春水情波》(1933)、《姊妹花》等影片,部分完成了《 再生花》、 《女儿经》(1934)、《 热*忠魂》等编写工作。郑正秋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他的一生从各个领域进行电影的试验和创造,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他为中国电影民族化,寻找了一条道路,为中国电影的 启蒙,发展打下了基石,他的丰功伟绩,成为我国 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于1935年去世。 **代导演   随着电影在中国的诞生,出现了中国的“ **代导演”。 **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 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 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批故事片。“**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秋。中国**部短故事片《 难夫难妻》、**部长故事片《 黑籍冤魂》 、**部有声故事片 《歌女红牡丹》都出自他的手中。郑正秋比同时代的导演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1913年编导中国**部故事 短片 《难夫难妻》,影片使人感到电影除了 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1923年完成了中国 摄制**部长故事片 《孤儿救祖记》的拍摄完成,这也是郑正秋编剧的**部“ 社会片”,由于影片富有民族气息,故事性强,情节动人,轰动一时。使女演员 王汉伦 一举成名,成为中国**位 悲剧女演员。1924年郑正秋创作**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 玉梨魂》。特别是郑正秋 晚期导演的《 姐妹花》,讲述的是生长在贫富不同家庭中的一对孪生姐妹的不同命运遭遇。妹妹做了姨太太,过着骄奢*逸的生活,姐姐嫁给农民,过着辛劳贫困的生活。由于天灾人*,姐姐被迫到妹妹家里为妹妹孩子当 奶妈,由此引发了诸多令人心碎的情节。郑正秋在这部影片中的创作 视野扩展到社会,反映了阶级对立、 贫富悬殊、 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生活现实,故事雅俗共赏,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 1935年3月该片参加了 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也受到热烈欢迎。郑正秋一共编、导、演53部影片。为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片花费了大量心*,为中国电影的 启蒙和发展打下了基石,成为我国电影史上伟大的一页。 剧坛奇才   摆*了商务,父亲也不再干扰,郑正秋沉醉在戏剧世界里,就如 蜜蜂进了花丛,左右逢源,可供采撷、思索的东西,目不暇接。他发挥自己善于模仿的长处,学习 孙菊仙、 汪笑侬、 谭鑫培等名伶的唱腔,最终达到声、神俱备, 惟妙惟肖的程度。戏看得多了,对剧目、对演员的表演也有了想说的话。在友人 夏月珊的 启发下,郑正秋开始以《丽丽所 戏言》、《丽丽所伶评》为题,尝试着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当时的中国,正是“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 上海滩上各种报纸 风起云涌。然郑正秋最喜欢的,是一份 于右任主办的《 民立报》。这是 同盟会会员于右任自日本回国后,继1909年5月创办《民呼报》、《民吁报》之后的第三份鼓吹反清反外侮的 革命报纸。《民呼报》发行仅3个月即被迫关门。继之而起的《民吁报》面世才一个多月,于右任即遭逮捕,报纸被勒令停刊。可于右任方一获释,又于翌年办起了 《民立报》。《民立报》言论之激烈一点也不亚于前二报,但风雨飘摇中的清廷已顾不上再管它了。郑正秋由衷地认同《民立报》的观点,尤其心仪于右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将自己的**篇文字《丽丽所戏言》送到《民立报》,也见到了于右任。可正忙于发稿的于右任,一句“敝报自创立以来还没登过这方面稿子”,无疑是对郑正秋的一盆兜头冷水。郑正秋怏怏归去。万万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他就收到了于右任的亲笔信:“正秋友:大作已经拜读,很好!很好!不日可望见报。祝贺你, 剧坛奇才,一鸣惊人!”年长郑正秋12岁的于右任也万没想到,这封发自内心,真诚肯定并给予高度评价的信,竟使他当了一回 伯乐,为中国早期话剧事业和电影界送去一位开创性人才。1910年11月26日,署名正秋的长篇评论《丽丽所戏言》开始见报。《 戏言》开宗明义指出戏剧的 教育功能:“戏剧能移人性情,有俾风化”,指出演员的 文化素养、 思想品德直接关系到表演的水平―艺品系于 人品。在具备一定的 戏曲表演手段的前提下,人品高尚的,艺品也自高。 《戏言》于剖析、阐述戏曲表演的基本要素:声调、唱工、说白、做工的同时,对当时主要的戏曲演员一一分析评论,指出各人的表演特色,所长所短。《戏言》的发表在戏曲界引起极大反响,“誉满众口,传诵四座”,不少艺人从中深得启发、教益。有的研究者称《丽丽所戏言》“是我国现代剧评的滥觞”是很确当的。生活掀开崭新的一页也是由于《丽丽所戏言》,“自创立以来还未发表过类似稿子”的《民立报》,自1911年2月起正式办起了戏剧 副刊。郑正秋应于右任之邀担任戏剧副刊 主编。这位 主编从确定刊名《民立画报》到组稿、写稿、 编辑,以至 版面设计都一手包了。于右任不仅以郑正秋为戏剧的内行,而且从对他的了解中视为革命的同志,对他给予了最大的信任:“你会干得比我还好。”从此,郑正秋的生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