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培贵人物简历(个人资料简介)

叶培贵,1968年生,福建南平顺昌人。199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师从欧阳中石先生于1998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获文学(书法)博士学位。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7年任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书法艺术工作组专家成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和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唐风美术馆特约书法家。甘肃书**艺术顾问,中华书画名家研究院顾问,担任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评委、文化部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评委、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艺术委员会委员,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人才百人工程”、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九三学社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经历

1987年,叶培贵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1998年,叶培贵在首都师范大学获文学(书法)博士。

2003年,他担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人才百人工程”,参加“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并担任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华夏情――(海峡两岸四地)名人名家书画展”大陆地区书法作品评委和作品集编委。

2003年-2007年,书法家叶培贵任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院长。

2007年,叶培贵担任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评委。

2008年,叶培贵担任九三学社**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主要作品

主要为中国书法史学,主要讲授课程有“中国书法史”、“诗词曲联格律与创作”、“行书”等,参与或主持国家外文局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项目“中国书法艺术”、北京市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书法史论”、北京市教委项目“学书津梁”、“中国书法史学史”、“中国书法史”、等近10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吉林书画苑推荐书法家。

出版《学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米颠痴顽》(上海书画出版社)、《行书教程》(华文出版社)、《书法与中国文化》(合著,人民出版社,台湾商务印书馆更名为《书法天地》出版)、《中国书法艺术》(合著,外文出版社、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中国艺术史·书法篆刻卷》(合著,河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的书法》(合著,商务印书馆)、《〈康熙字典〉通解》(五主编之一,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叶培贵》(作品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等10多种,发表论文50多篇。

合著《书法与中国文化》获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略谈论书诗的解读》获北京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康熙字典〉通解》获吉林省长白文艺一等奖,《行书教程》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人物成就 获奖记录

200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红烛礼赞――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

2000年,书法家叶培贵获首都师范大学“红烛礼赞――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合著《书法与中国文化》获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3年,书法家叶培贵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人才百人工程”。

2008年,书法家叶培贵论文《略谈论书诗的解读》获北京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2008年,书法家叶培贵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军书法展获奖。

2008年,书法家叶培贵在《中国书法艺术》入选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获美国出版家协会两项大奖。

2015年9月15日,由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叶培贵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作品展览

叶培贵主攻行草,追踵米芾,上溯北海、右军;兼及隶书、唐楷,尤喜《礼器》,作品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展览”(美国)、“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特邀)以及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当代名家书法提名展”(一、二届)、“中国美术馆藏当代书法精品展”(日本)等。

叶培贵的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毛**纪念堂、京西宾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三学社**、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机构收藏。

人物评价

叶培贵:奔跑在书法的路上

叶培贵温和谦逊,他说自己是个笨人,就是老实写字,因为笨人不敢出格。他把自己多部著作当作日记,“本质上都是学习笔记。”他谦虚地说,我和我的字一样,仍在路上,所以不敢说有什么代表作。他谨记恩师欧阳中石先生的话:“社会每时每刻都在给每个人打分,它是公平的,历史也是公平的。”

步入首师大叶培贵教授翰墨飘香的书房,你会看到一排排书柜挤满了墙壁。这里既是他的办公室、会客室,也是他的挥毫泼墨,进行书法创作的地方。作为学富五车的博学之士,叶培贵浑身散发出书卷气,君子气。他36岁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讲授专业理论课程书法史学、实践课程行书,还有文化课程诗词格律与创作。“这使他有可能在文史素养、书学理论与书写实践之间找到可相融通的方法。”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曾写文章如此赞誉。 “书法品格和形式感是当代很多学者型的书家始终坚守着中国书法最核心的品格,有了叶培贵等这群坚守者,书法在将来的发展才能够不偏不倚。”

他主攻王、米,并博采众长,为己所用。“我大学时选褚遂良,感觉他在用笔上能教给我比较丰富的东西,后来行书选米芾,也基本上出于同样的考虑,这看起来是比较实用主义的、功利性的。从事这个专业的教学以后,凛遵师训,要学习、教授那些已被历史所公认的东西,于是王羲之及其流脉就必须涉猎。人是有感情的,这样长期坚持做下来,王羲之、米芾等就成了我的u2018主食u2019了。”

叶培贵从小家乡福建顺昌读书,父母亲都看重读书的重要性,常对几个子女说,家里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他们念书。叶培贵很努力,初二时,他很喜欢数学老师刘为民的板书,用功很深,写得潇洒流畅。高三时,县青少年宫办了一个书法提高班。黄建勋老师见他的字笔画虽少些劲健,但间架结构还算平稳,认为是棵好苗子,便让叶培贵破格成为培训班招收的最后一名学员。1987年,福建省里举办第七届全省中小学生美术书法展览。黄老师多安排叶培贵写行书,并找了几本关于如何写风神,写雄强的书论让他阅读,还有一些中原书风的作品让他观摩,最后凭着“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高”这幅字,叶培贵一举夺得这届大赛的一等奖。从此,他一头扎进书法的海洋,不断吸吮着营养。

1987年,叶培贵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虽然很遗憾没有机会亲沐启功老先生雨露,但是他的精神弥漫于整个校园,叶培贵有机会直接问学于他的高足秦永龙教授。“回思旧事,启功老先生的《论书绝句百首》对我真有醍醐灌顶的作用,秦教授后来主持创办北师大书法专业,十年磨剑的韧劲和奉献精神,更是我十分崇敬的。”

早在读博士期间,他就跟随恩师欧阳中石参加国家外文局与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项目“中国书法”和北京市教委项目“学书津梁”的研究工作,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展览”,赴美国展出。以后他经常到全国各地进行巡回讲学和演讲,这为他开拓眼界、丰富人生阅历提供了宝贵机会,也使他在面对书法文化的研究有海纳百川、胸有成竹的气度。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评价他的书法“不离古、不泥古,极具创新精神”。

2003年,他担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文艺人才百人工程”,参加“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并担任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华夏情――(海峡两岸四地)名人名家书画展”大陆地区书法作品评委和作品集编委,作品在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展出,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名家书画唐诗精粹》。这些成就都与叶培贵对书法勇于探索和执着追求精神分不开的,但他仍然老实写字,“不能讨巧”,一直“敬事”。

2008年,叶培贵担任九三学社**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作品应邀参加第九届全国书展,受聘担任全军第四届书法展评委。《中国书法艺术》入选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英文版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获美国出版家协会两项大奖。但他对书法文化的并未满足,仍然产生新的追求诗书同源,诗书不分,除了书法之外,,叶培贵还在诗词创作方面有一定造诣。

2009年,他为怀(梁)披云公兼贺《书谱》复刊周载写下了:“披荆驱筚路,云起墨花奇。千载书林里,秋高立一枝。”的诗句。这无疑也是他自身书法精神的写照。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