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人物简历(个人资料简介)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是中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欧伯林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习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国立音专理论作曲组任教,并兼任音专教务主任,热心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如作曲家江定仙、刘雪庵、贺绿汀、陈田鹤等人,都是他的**,黄自是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同时,也从事创作和著述,写下了交响音乐、室内乐、钢琴复调音乐、清唱剧等各种体裁样式的音乐作品共九十四首。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序曲《怀旧》,**乐《都市风光幻想曲》,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九一八》、《热*》、《南乡子》、《花非花》、《玫瑰三愿》、《天伦歌》等。1929年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务主任和作曲系教授,1938年病逝。, 黄自 - 个人简介

黄自(1904~1938)中国作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生于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卒于上海。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参加学校乐队、合唱队,学习钢琴和声乐,1924年赴美国学习

心理学,1926年入奥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8年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29年毕业,获得音乐学士学位。毕业作品管弦乐序曲《怀旧》曾在学院演出,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部交响音乐作品。1929年回国后任教于沪江大学。1930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理论教授兼教务主任。1931年起创作了多首抗战歌曲,如《抗敌歌》、《旗正飘飘》等。1934年与萧友梅等人创办《音乐杂志》,1937年辞去教职,专事编写专业教材。他倡导音乐创作走民族乐派的道路,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他的音乐创作以声乐为主,作品的作曲技法娴熟,表现情感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代表作品还有清唱剧《长恨歌》、歌曲《点绛唇》、《南乡子》、《玫瑰三愿》等,他还主持并实际参与编写了《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材》(共6册)。

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怀旧》,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等。《玫瑰三愿》是他著名的艺术歌曲。歌曲篇幅很小,于典雅、抒情中表露了“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原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原那红颜常好不凋谢”的善良愿望。这首歌是两段体结构,前段像温柔的吐露,后段则带有急切的热情,当旋律通过模进和重复发展将情绪向顶点后,旋律跌入低音区,最后的歌声“好教我留住芳华”显得十分恳切、诚挚。

黄自 - 个人大事记

1929年6月,黄自回到上海。先在沪江大学任教。翌年,应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博士之聘请,任该校教授兼教务主任。除教授理论作曲的全部专业课程――和声、曲式、对位、赋格、乐器法、配器法及自由作曲外,还要教授音乐史及“领略法”(即音乐欣赏)两门共同必修课。黄自在担负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之余,从事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的著述。

1930年11月23日晚,在上海大光明电**,由意大利音乐家马利奥・帕契(Mario Paci,1878―1946)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一支全部由外国人组成的乐队)演奏了黄自的交响序曲《怀旧》。此举令中国音乐家深感自豪,并大大地激励了中国音乐家创作新音乐的热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自与音专师生组织“抗日救国会”,赴浦东等地宣传抗日并为东北义勇军募捐。黄自作词谱曲创作了中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抗敌歌》(后由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歌词)。音乐雄壮有力,充满“大众合力将国保”的爱国主义**。同年11月9日,《抗敌歌》由音专学生在广播电台首次播唱,并由胜利公司灌成唱片。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日本帝国主义突然袭击上海闸北,爱国将领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率全体将士奋勇反击。同年4月24日黄自为何香凝词《赠前敌将士》谱曲,献给十九路军将士。不久,黄自又创作了四部混声合唱《旗正飘飘》(韦瀚章词),于10月8日由音专学生在广播电台首次播唱,并录制成唱片(胜利54594―B),还被当年大长城影片公司的有声故事片《还我山河》采用为插曲。《旗正飘飘》成为抗战前后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

1933年3月底,黄自率领音专师生在杭州举行了两场“鼓舞敌忾后援音乐会”,并亲自主持报幕,音乐会以《抗敌歌》、《旗正飘飘》为压轴曲目。上海《中华日报》的评论写道:“悲壮激抑,闻者奋起。鼓舞敌忾,可谓名副其实矣。”黄自创作的爱国歌曲还有《民谣》、《切记分明》、《九一八》、《军歌》、《学生国货年歌》、《睡狮》和《北望》等。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发后,黄自作《热*歌》(吴宗海词),发出了“四万万同胞啊,洒着你的热*去除强*”,“拼着你的热*去争光荣”的呼声。黄自曾满怀**地说:“现在我写抗敌歌曲,希望不久再能写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不幸的是,《热*歌》竟成其绝唱。翌年,爱国抗战歌咏活动的倡导者黄自英年早逝,未能亲眼看到抗战的胜利。而从《抗敌歌》到《热*歌》却生动地体现了爱国主义音乐家黄自的创作与祖国、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1933年11月,在音专学生音乐会上首演了黄自于1932~1933年间创作的清唱剧《长恨歌》(韦瀚章词)中的七个乐章:一、《仙乐飘飘处处闻》,二、《七月七日长生殿》,三、《渔阳鼙鼓动地来》、五、《六军不发无奈何》,六、《婉转蛾眉马前死》,八、《山在虚无缥缈间》,十、《此恨绵绵无绝期》。尽管其余三个乐章尚未谱曲,但已完成的上述七个乐章,基本上概括了白居易原诗的主要情节,在艺术上已相当完整。《长恨歌》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清唱剧,作品既讽刺了***统治集团的不抵抗主义,如“舞袖正翻翻……哪管它社稷残。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亦将宫闱艳史美化为爱情悲剧。该作品的部分乐章在黄自生前曾出版过乐谱及唱片。1943年5月,重庆的中国音乐研究会为纪念黄自逝世五周年,在《音乐月刊》二卷一期上首次出版了“黄自遗作――《长恨歌》专号”。1957年,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黄自的《长恨歌》。

1972年,在香港定居的韦瀚章为纪念《长恨歌》创作40周年,应黄自的**林声翕之约,重写了其余三章的歌词:四、《惊破霓裳羽衣曲》(男声朗诵),七、《夜雨闻铃肠断声》(混声合唱),九、《西宫南内多秋草》(男声朗诵),并由林氏谱曲。同年5月,《长恨歌》全曲十章由台湾四海出版社出版,并在台北纪念黄自逝世34周年的音乐会上首演。由作曲家罗伟伦改编的民乐配器版本和作曲家黄安伦改编的管弦乐配器版本,分别在香港和加拿大先后上演。

1935年10月,黄自为进步影片《都市风光》创作了片头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由帕契指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录制成唱片。上海交响乐团至今还保存着当年演出《都市风光幻想曲》片头音乐的海报。这是中国作曲家首次为影片谱写的片头音乐,堪称中国电影音乐的里程碑。

黄自 - 个人生平

一1938年5月9日,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因病在上海去世,年仅34岁。黄自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黄洪培曾任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参议员,母亲陆梅先是川沙开群女校的创办人。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黄自,自幼便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的他,更是对唱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1916年,12岁的黄自小学毕业,入北京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读书,在那里开始接触西方音乐。他不光参加了学校的童子军笛鼓队,在管乐队中吹单簧管,还在合唱队中唱男高音,并在17岁时学习钢琴,18岁开始学习和声。在清华学校学习的8年,是他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对西方音乐的接触和学习,令黄自眼界大开。也是在那时,他年轻的心中便选定音乐作为他的终生职志了。

1924年,黄自毕业公费留美。先进俄亥俄州欧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两年后毕业取得文学士学位。由于留学期限未满,他又入欧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专攻音乐理论作曲。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翌年毕业,取得音乐学士学位。1929年6月,取得双学士学位的黄自取道欧洲,游历了英、法、德、荷兰、意大利等国,回到了上海,在沪江大学任教。1930年,改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员兼教务主任,教授理论作曲组的几乎全部专业课程,还担任《音乐史》、《音乐欣赏》两门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在音专工作的8年中,对音乐理论作曲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如作曲家江定仙(代表作:歌曲《春晓》、《前途》等)、刘雪庵(代表作:歌曲《红豆词》、《长城谣》等)、贺绿汀(代表作《嘉陵江上》、《游击队歌》,钢琴曲《牧童短笛》等)等人,都是他的**,黄自可算是对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

二黄自从1926年在欧柏林音乐学院学习开始,到1937年完成他的最后一首作品《热*》,前后12年中,共创作了各种体裁的作品92首(可查)。数量虽不多,但其中包括独唱曲、合唱曲、清唱剧、钢琴曲、室内乐、管弦乐等丰富内容。这无不得益于他在欧柏林勤奋刻苦的学习。黄自的乐理(视唱听写)、钢琴、唱歌、音乐教育、作曲、和声教学六个科目结业成绩都相当优异;入耶鲁大学学习后,他的理论、和声、配器等又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黄自的毕业作品是大型管弦乐曲《怀旧》,在该校校长戴维・斯坦利・史密斯(D・S・Smyth)的指挥下,由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及新哈文交响乐队合作演出。据赵元任说,这一届同班毕业的学生中只有黄自的作品被选到大乐队演出,而且得到了透彻的欣赏。1927年7月的欧柏林学院《校友杂志》上登有如下的报道:“黄自的序曲《怀旧》是所有创作的管弦乐曲中的佼佼者。……表现出最佳的配器手法;它同时也是音乐会中唯一令人充分欣赏的作品。”这首作品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也是美国交响乐队演出的**部中国作品。

1932年暑假,黄自创作了中国**部清唱剧《长恨歌》,歌词由韦瀚章根据白居易同名叙事诗写作。当时正是“一・二八”事变以后,全国上下抗日情绪高涨,此剧尖刻地讽刺了***的不抵抗政策。全曲共分十乐章,黄自生前已完成的七个乐章,在1933年11月的国立音专学生音乐会上当作一部完整的作品演出过,其中只有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和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在其生前发表过。作品中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色彩性和声,变化多样的复调手法与表现内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至今仍是各类音乐会中演出最多的乐章。

黄自在1929年回国后,就写下了《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瞰》一文,还著有如《勃拉姆斯》这类专题研究音乐家的文章。此外,他还写有《个人计划》、《乐评业话》、《调性的表情》、《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等文章,并为《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创作编写歌曲27首,课文56讲。1937年底全力编写,完成《和声学》讲稿38讲,至逝世还写有《重要音乐家生卒年表》7页,《世界史》、《中国史》和《音乐史》对照表10页(至15世纪止),《中文与外文参考书目》4页,及各类讲稿百余页,为研究和写作音乐史集录、批注的音乐史料两万余件,以“中国人心中之音乐”为总标题而摘录相关文字资料约200余条。这些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的财富,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黄自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写作了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最重要而且数量最多的是声乐作品。1933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出版了黄自的独唱歌集《春思曲》,其中包括《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三首作品,均为黄自抒情歌曲的代表作。《思乡》由韦瀚章作词,1932年创作完成。顾名思义,此曲描写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曲为bE大调,开篇标有行板(Andante)速度,但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常根据情绪上的需要做一些节奏上的变化处理。乐曲开始,在钢琴弱力度的铺垫下,伴奏旋律展开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早春画卷。伴奏旋律**句的#F、G、bB三个音,在声乐旋律的**句再现,对应歌词中“柳丝”二字,#F这个音乍听似乎觉得很多余,仅用G、bB两个音对应“柳丝”二字,在一拍半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会给听觉上带来多大的差异。但仔细一想,“柳”这个字在汉语声调中读上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三声(∨),试将伴奏旋律中的D音填充至声乐旋律的空半拍上,音响效果就变成了D、#F、G,在五线谱上依次排开,产生了这样的旋律线条。这三个音的构成不正是“柳”这个字的声调吗?虽然D这个音并没有从演唱者的口中唱出来,而是由钢琴演奏出的,但他们结合在一起产生的效果,带给听众的正是上声音的感觉。试将#F去掉,只用G、bB二音,“柳”字就容易带给人阳平,也就是二声“刘”的感觉。如由初学演唱或普通话音韵掌握不好的学生来演唱,很容易带给听众错觉。黄自一向很注意旋律和歌词声调的配合,注重旋律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这一切得归功于黄自年少时喜爱歌唱的亲身体会吧。也正因为他深厚的家教渊源和日后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造就了其良好的文学功底,才使得歌词与曲调之间能够结合得如此完美。

接下来的两句,“清明才”、“独自个”也采取了与**句“柳丝”一样的节奏型,使人觉得规整,情绪平静。黄自有可能是写完这三句后再写得前奏,如此前后呼应,一举多得,也未可知呢!开篇的三句,为听者描述了游子独坐窗边,黯然无语,平静却又稍显忧郁的画面。通过“更那堪”三个字的渐强将情绪推至本曲的**个**,F上的“墙”字在瞬间冲破了之前情绪上的压制,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冲劲,很是形象。之后的“不如归去”四个字在演唱时一般都做渐慢处理,以表达游子强烈思乡之情。

情绪上的**次变化由作品14小节的后半部开始展开。伴奏的渐慢(rit)回至原速(atempo),带给人一种紧张、烦*甚至是慌忙的气氛。钢琴左手进行F―E―bE―D―bD―C的半音下行,配合右手高音A―#A―B―C―#C―D的半音上行,逐渐拉开了音域幅度,再通过一气呵成的渐强,将这种急切的情绪推至全曲的第二个**:G音的“问”此时马上又改换成了一种热切的、询问式的情绪,“随渺渺微波是否向”8个字,演唱时一般会急促一

些,而伴奏在这里也变得简单,有利于两者的配合。从“南流”两个字才又回到原速,最后引发了作者“我愿与他同去!”的无限感慨。伴奏旋律也悄然无声地随着曲终的情绪轻轻地、慢慢地消失在思乡意境中。

《思乡》全曲有情有景,既有对早春风景的白描,又有作者内心复杂情绪的丰富变化。钱仁康先生在《黄自的声乐创作》一文中曾说过:“《思乡》和《春思曲》的钢琴部分,均采用了造型手法和和声手法(色彩性转调),伴奏离开了歌词,几乎可以成为钢琴独奏曲。”可见评价是相当之高的!

《春思曲》与《思乡》同年创作,词也出自韦瀚章之手。12/8的节奏型勾勒出雨珠的顽皮和流动的情绪。黄自在这首作品中,充分地运用了调性的不同色彩,通过适时的转换表现不同的画面,紧紧抓住听众的心,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全曲只有二十五小节,从F大调―bE大调―E大调,又回到bE大调―F大调,采取了对称式的布局。黄自歌曲中旋律与词的结合非常紧密,常用调性来强调旋律的表现力。歌曲第七小节的“浅”字,作者有意使用了bA,造成与G的半音紧凑感,配以伴奏的减七**,进一步突出了“梨涡浅”的“浅”,意境十分形象生动。尤其从歌曲的第十二小节开始,调性进行了更为频繁的转换,几乎每小节都有新*液的加入。这六个小节,分别使用了六个调性,包括同主音调、同中音调、平行调等几种关系。

这样复杂多变的调性转换,在当时的音乐作品中是极少见的,正充分体现了黄自扎实的和声功底。但如此多样的变化,并没有破坏整首歌曲的完整性与流畅性,旋律依然悦耳动听,伴奏与前半段相比,也更充满了流动感。调性色彩上的变化,带给听众精神上的振奋,将怀春少女在雨夜思念情郎的娇羞、无奈与忐忑不安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曲集中的最后一首,由龙七作词的《玫瑰三愿》想必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首了。在各类音乐会上,这首作品至今仍是许多歌唱家的必唱之作。《玫瑰三愿》虽然篇幅很小,但无论从旋律、曲式结构、和声运用或词曲结合几个方面来讲,都显得非常典雅、精致,就如标题中“玫瑰”一般,好似一位纤纤的淑女。歌曲前十二小节是歌曲的**段,是一幅不加任何修饰的白描,仿佛微风中一段温柔的倾诉。第二乐句在**乐句的基础上提高了音域,在“烂开在碧栏杆下”一句做了渐慢的处理,音乐线条的起伏也较**句更为丰富,达到了强调的效果。全曲第二段歌词改为**人称“我”,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我”的语言表达了玫瑰的愿望,听来更显亲切,气氛比前段也更加热情,三个“我愿那”的排比句的使用,配以旋律的模进和重复发展,加以力度的辅助,一气呵成,将情绪推至全曲的**(第21-25小节)。之后突然笔锋一转,旋律骤然跌落,由原先激动的情绪(agitato)转至柔板(Adagio),恳切、细腻地唱出“好教我”三个字。结束时,又回到歌曲开始平静的气氛中去,令人沉浸在“留住芳华”的美好意境中。

这首歌曲的伴奏,不像黄自原先的作品只采用钢琴,而加入新的声音――小提琴。虽然钢琴的伴奏和小提琴的助奏在这首作品中,只对旋律起了衬托作用,但钢琴支撑着主要和声,用小提琴模仿复调的手法来与歌声相呼应,这样的作品在当时也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证明了包括黄自在内的中国**代专业音乐家的创新意识。这些作品用的都是外国的技法,可表达的都是国人的感情,并没有“洋味”十足。也许有的技法过于复杂多样,也许有的又太简**常,但这些都毫不影响技法与风格的结合和体现。黄自的抒情歌曲多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精品。

使用中国古代诗词的名称和内容于音乐作品的创作,是20世纪早期中国音乐家从事音乐创作的一种尝试,黄自也不例外。他创作歌曲喜欢用古典诗词,《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王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等,都是其作品中的优秀之作。如苏轼的《卜算子》,其寓意幽远,用字精辟,透出一种神秘而虚无缥缈的意境。黄自善用精练简洁的音乐语言表现诗词意境,所以全曲仅十一小节,印象派的和声写作手法贯穿始终。谱面看似简单,仔细分析却有丰富的内涵。此曲旋律采用五声D商调式,和声则采用D羽调式,**基本上采用三度叠置。虽然全曲篇幅不长,但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十二个半音音级均在内声部中一一出现,整体结构工整严谨,丝毫没有影响到整首曲子的五声性结构。钢琴伴奏与声乐相得益彰,个性鲜明。除了上述艺术歌曲外,黄自的爱国歌曲是其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了。《抗敌歌》、《赠前敌将士》、《旗正飘飘》等均在当时广为传唱。其中以《抗敌歌》和《旗正飘飘》为例,节奏雄健有力,曲调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热情。钱仁康先生曾这样评价这两首作品:“不仅是黄自声乐作品的代表作,也属于‘五四’以来最优秀的合唱之列。”黄自被当时的音乐界誉为“爱国歌曲之王”。 四刘靖之先生在《中国新音乐史论》(上)中曾总结过,“黄自的歌曲深受喜爱的原因是由于:一.他对诗词的敏感和理解,并能使歌词与旋律和伴奏紧密配合而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二.他对欧洲18、19世纪传统的和声和调性运用得恰到好处,简洁而有效果。三.他的旋律动听,不落俗套。四.他对曲体的掌握十分严谨而又层次分明。五.他的钢琴伴奏部分继承了德国早期艺术歌曲的传统,既精练又能烘托声乐部分。”这五点,已经全方位地概括了黄自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特点和成就。

黄自先生生刻苦的奋斗,广博的学识,强烈的民族自尊,为人师表的高尚情*,认真负责、循循善诱的教学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用钱仁康先生的一句话说:“黄自,本世纪华人音乐创作史上的一代宗师。”

黄自 - 个人评价

1938年5月9日,黄自因患伤寒病逝于上海红十字会医院。临终前,他对夫人汪颐年女士说:“你快去请医生,我不能就此死去,还有半部音乐史没有写完呢!”然而天年不遂,一代宗师溘然谢世。

在哀悼黄自的追思会中,由张昊作词、陈田鹤作曲的《悼今吾宗师》(合唱与管弦乐)表达了**们对恩师的衷心哀悼:“先生此去何匆匆,抛下了半篇残著,无数新声犹待谱,满腔曲调埋终古。”不由令人想起诗人格里尔帕泽为舒伯特写的墓志铭:“这里埋葬了丰富的宝藏,还有更美好的希望。”历史上有些名人像流星的光芒一样很快就消失了,而黄自**则不然。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却越来越为世人所推崇。

1992年,黄自的歌曲《思乡》(韦瀚章词)、合唱《抗敌歌》、《长恨歌》(清唱剧)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995年6月17日,在**音乐学院举行了黄自塑像揭幕式。1997年9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黄自遗作集》,凡三卷:器乐作品分册、声乐作品分册及文论分册。2004年3月23日,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纪念黄自10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包括黄自塑像的揭幕典礼,黄自作品音乐会和研讨会。在首都北京和海内外,也纷纷举办了各种纪念黄自100周年诞辰的活动。黄自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杰出贡献,正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并获得普遍的承认。

黄自 - 作品简介

乐曲名称: 长恨歌

作品类型: 清唱剧 创作年代:1932年 作词:韦瀚章 作曲:黄自 表演者 :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 相关乐曲专辑:《长恨歌》 作品介绍:《长恨歌》是中国作曲家黄自于1932年所作的清唱剧,也是中国**部清唱剧。歌词是由韦瀚章根据白居易的同名长诗改写而成。指挥严良�摇J�的内容是唐明皇(李隆基)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这部作品共分十个乐章,选用原诗中的诗句作为每个乐章的标题。但其中第四、七、九各乐章黄自在世时因故未能完成,现在录制的是一、三、五、六、八、十等七个乐章。

**乐章 仙乐风飘处处闻 第二乐章 七月七日长生殿 第三乐章 渔阳鼙鼓动起来 第五乐章 六军不发无奈何 第六乐章 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八乐章 山在虚无飘渺间 第十乐章 此恨绵绵无绝期

黄自 - 相关条目

黄贻钧 江定仙 江文也 蒋才如 黎英海林耀基 刘北茂 刘诗昆 刘雪庵 吕思清

黄自 - 参考资料

http://.wenyi./art/music/mingjia/mj9.htm

http://info.datang.net/H/H1716.HTM

http://cn.aigomusic./newspage/31161.html

http://music.nyist.net/bencandy.php?id=211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