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 - 简介
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身为杨式太极拳第3代传人,乃“杨无敌”露禅公嫡孙,自幼练功,至40岁方始出神入化,阶及神明。澄甫公武功盖世,口德与手德并重,时时处处,谨守勿失,乃武德高尚之榜样也。他秉承其祖其父遗风,兢兢业业,温和笃实。继北平传拳之后,南下武汉、南京,赴广州,至沪杭,桃李满天下。他又集杨氏三代之经验,将杨氏太极逐步定型。
描述:杨式太极拳第3代传人,乃“杨无敌”露禅公嫡孙职业: 杨式太极拳拳师 杨澄甫 - 生平概述杨澄甫,字兆清,1883年7月11日(农历癸未六月初八)生于北京,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 杨澄甫幼年随父学拳。杨健侯性情温和,回忆早年练功之苦,对于爱子澄甫不忍管束过严。澄甫公每日到拳场练功,拳剑刀*、推手散手,虽然均合乎杨家祖传规矩,但并未真正痛下苦功。
1912年,澄甫29岁,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刀*,只教架式,欲学大捋散手、粘剑粘杆,必需到杨府拳场,健侯公在家中亲自坐镇。健侯公思虑周密,布置得当,故澄甫公授拳一帆风顺。
1917年,健侯公临终之前,老泪纵横,痛责澄甫公日:“你大哥随伯父练拳,刻苦异常,早已功 成名就。你开门授徒,我在后面撑着。现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来比试,你万一失手,杨家威名扫地。你不用功,杨家功夫失传,真是不孝之极。我死不暝目!” 澄甫公惊闻此言,痛彻心肺,垂泪叩首,发誓用功。
健侯公逝世之后,澄甫公闭门谢客,日夜苦练。此时澄甫公已34岁。健侯公有一位家道殷实之门生,每月敬奉澄甫公束修大洋30元,作为安家费用。澄甫公以每月6元大洋工资,雇用一名身强力壮大汉作为“桩子”。练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为打击目标,试验劲力,称为“打桩”。例如,练大捋之靠劲,杨家老辈要练靠打木桩(九宫桩)或树桩;练白腊杆之粘劲,亦每日在树桩上左右反复刷劲。然而草木无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跃、躲闪、反击。以人为目标试劲,乃打“活桩”。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合乎太极门内之规格。其他门派武师上门比试,决不会按太极门之规格出手。因此尚须打“活桩”,在各种不规范状况下,以身躯之任意部位接劲,将人桩腾空放出。杨式太极之长劲,虽然将人弹放甚远,但人桩决无内伤之虞。一根白腊杆、一个人桩,陪伴澄甫公闭门苦练6年,反复悟健侯公所授之内功心法,终于内劲通灵,可以随手将人桩发放至2丈外。
澄甫公心中尚未踏实,因为人桩毕竟不是武师。当时吴鉴泉先生在北京天坛授拳,门徒众多,乃德高望重之太极名家。澄甫公遂前往天坛找吴氏试手。吴氏得知澄甫公来方,赶紧出茶室招呼:“三爷多时不见,有何指教?”澄甫公日:“没事。咱俩摩摩手。”两人一搭手,澄甫公顺势进圈,手背帖在吴氏腹部,轻轻往上提了3下,吴顺势跳了3跳,杨吴本有同门之谊,又有众多门徒在场,故澄甫公点到为止,并末发劲。吴氏柔化功夫极好,往年澄甫公与吴推手,往无法将吴粘住,更不能将其放出。如今一搭手即将吴粘住,澄甫公自知功夫长进,今非昔比,遂放心开门授徒,此时澄甫公已40岁矣(1923年)。
北京练武行家极多,听说杨三爷重开山门,上门讨教者络绎不绝。澄甫公来者不拒,对方莫不随手跌出寻丈之外,甚至有人被澄甫公腾空击出二、三丈远,跌至杨府门外。路人、围观者啧啧称奇。于是澄甫公名声大噪。登门比武者只有两人与澄甫公未分高下。其中之一河北香河县人张策(1859-1935),字秀林,乃通臂拳名家,人称“臂圣”,外号“张大辫子”。辛亥革命后,张仍保留辫,与人交手之时,他一摇头,辫子飞到对手眼前。对方一眨眼,即被击出。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孙福全(1861-1932),字禄堂,河北完县人。孙先生瘦小轻灵,有“活猴”之 美誉。露祥公与董海川比武之后,义结金兰。澄甫公亦在比武之后,与张秀林、孙禄堂结义,成为换帖兄弟。此三人乃当时北京武术界之魁首也。
1925年,嘱**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按澄甫拳照详加说明。
1931年重拍拳照,编著《太极拳使用法》,1933年修订为《太极拳体用全书》
杨师著作,虽托人代笔而成,但杨师并非目不识丁。在杭州时,他常以《前赤壁赋》中"浩浩乎如逢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来形容太极拳。有人给他书赠《留侯论》开始一段,挂在房间,杨师对此十分喜爱,常观常读,背诵如流。 杨澄甫 - 武学轶事有人学了一套太极拳拳养生拳架,认为只要苦练一番,即可成为名家。此乃误解。杨家有一整套严密训练方法。站桩须配合内功心法,有无极桩、虚步桩、独立桩之分。打桩须往有弹性之树干上试用按、挤、靠、肘各种劲法,并且用白腊杆往树干上反复刷劲。澄甫公之桩功基础极好,金鸡独立稳如泰山,推之不倒。曾与众门徒游上海法国公园(现称复兴公园),园内之法国梧桐,树干粗壮,时值深秋,树叶枯黄。澄甫公往树干上施用靠劲,枯叶纷纷飘落,令观者咋舌。澄甫公勤练活桩,身上任何部位,均可将人击出。景华师曾随澄甫公出门用早茶,路上有一大汉迎面走来,与澄甫公擦身而过,澄甫公只觉得自己大腿与此人相触,此人已腾空跌出寻丈之外。
澄甫公推手之时,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用意气于无形之中,拿住对方劲路大喝一声,将对方腾 空放出,其发劲之猛,击人之远,无人能及。澄甫公善用丹田内劲,发劲必定出声,但未必用“哼哈”二字,随口说声“好”或“去吧”,对手即被抛出。澄甫公虽然肥胖,但身法、步法变化极快。有一次,澄甫公与徒弟陈微明在楼上推手,澄甫公突然发劲,微明如*弦之箭,往窗口飞去,众门徒大惊失色。只见澄甫公一个箭步往前蹿跃,顺手拉住微明足踝,大喝一声:“回来!”陈微明双足落地,立于窗前,吓得面如土色。微明道:“老师手太重,学生受不起,可否打轻点?”澄甫公伸出两只食指,粘住微明师伯腕、肘,澄甫公手指一沉,微明师伯即往后腾跳不已。澄甫公与振铭在上海八仙桥青年会表演推手,振铭突发按劲,澄甫公右臂接劲,左手往右手掌心一拍,喝道:“找打!”振铭即腾空飞出。景华与张玉站在2丈以外伸出手臂保护,振铭伯跌在景华师与张玉身上,3 人一起摔倒在地毯上。
澄甫公在杭州国术馆任教务长时,月薪八百大洋。馆内有个太乙拳名师高守武,其脚和手一样灵活,藐视太极而嫉妒杨师声望,常出不逊之言,甚至在杨师桌斗里胡翻*嚷。杨师忍无可忍,当即应其一较。高持大*,杨持白腊杆。高如饿虎扑食般一*刺来,杨杆只一抖,高**手落地,满院观者无不叹服。一位少林拳师躲在走廊转角后面,突然向澄甫猛扑。时值寒冬腊月,澄甫公双手合拢于棉袍长袖之内,手臂即在袍袖之内轻轻一迎一送,拳师跌出丈外,叩首谢罪。
澄甫公善于用剑。杨家所蓄之龙泉剑,往往为“半开口”,即剑刃不开口而剑尖开口,锋利无比,可剁穿铜钱。澄甫公剑法精妙,比试时不欲伤人,用竹剑点人手腕脉门,令对方兵刃*手。张秀林之刀法、*法久享盛誉,所用*杆粗如童臂。一般武师抖白腊村,均为上挤下采。张秀林双臂抱住大杆,用腰劲左右甩打,无人敢当。张公与澄甫公闭门切磋技艺,张公用大杆,澄甫公用竹剑。张以中平*法出招,有翻江倒海之势。澄甫公大叫一声:“大哥站稳!”闪身进步,剑随身到,点中张公手腕,*杆落地。澄甫公自谦日:“大哥年迈,身手稍缓,否则难以近身。”景华与澄甫公对剑,手腕每每被其点中。武汉有一湖北最大的刘姓财主,邀澄甫抵汉授拳,欢迎队伍排列千米之遥。当地有一善剑武师,多次要与杨师比剑,皆被谢绝。彼声言杨师畏惧,徒有虚名。澄甫说,若如此言,则可一试。遂用竹剑对武师钢剑。对方举剑直向杨师胸部猛刺,杨师一个"等鱼式",武师即腕折剑落。然杨师却以为不慎而引为憾事。其实,来者不善,应者必以熟练招数反击,身不由己。稍加温良怠慢,必致*身之*。
澄甫公教景华剑法,将柚子(上海人俗称“纹旦”)皮数块,悬挂于屋梁下不同高度与角度,令景华师手执宝剑,足踏九宫步,往复穿行,目光顾及任何一块柚皮,即刻眼到身到、身到剑到,刺穿柚皮。练到百发百中之后,将柚皮换成桔子,最后又换成铜钱大小之金桔,如果仍能百发百中,则点人手腕脉门,好比探取物,易如反掌。除单练之外,尚须对练黏剑、散剑,训练过程甚长,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杨家太极*素负盛名。因班侯公性躁劲猛,其母命其摘去*头,以免伤人,帮杨家练*均用无*头之白腊杆。班侯公上阵对敌所用之钢*重37斤,竟然被班侯公练大抖*时抖断,其太极内劲,何等浑厚惊人!澄甫公用白腊杆,粗如洒杯,与对手练太极黏*之时, 两杆紧帖,往复粘黏,毫无声响,只听得澄甫公猛喝一声,对手即腾空跌出。澄甫公门徒武汇川,身躯魁伟,体重200作余斤。景华曾观看澄甫公与武汇川练习黏*,*杆甫交,澄甫公出声发劲,武被腾空仍出3丈之遥,从堂屋跌出天井,将分隔堂屋与天井之柳木隔栅撞得粉碎,武倒地之时,*杆尚末*手。
80年代,有上海爱兴公园吴鉴泉门人江长风老先生。据江先生云,当年曾见澄甫公与武汇川表演太极黏*,杨公大喝一声,将武掷出数丈之外,澄甫公仙逝之后,从末见此绝技。吴门长于柔化,无人有此猛劲。江老先生并非杨门**,对杨公决无溢美之意。可见杨武功不虚。澄甫公之*法,不仅在太极门中赫赫有名,并且受到其他门派拳师高度赞赏。查拳名家杨洪修、马金镖所创之“十二路棍点子”,就吸收了澄甫公四粘*、四散*部分技法。
澄甫公虽然继承了杨家拳、剑、刀、*、大捋、散手、对刀、黏剑、粘*及内功心法,技艺超群,但因少年时代不够用功,健侯公擅长之弹弓暗器及点*法,均未能继承,与班侯公、健侯公相较,仍然稍逊一筹。
杨澄甫 - 武德孔子日:“巧言令色鲜矣,刚毅木讷近仁”。澄甫公性情憨厚,不善言辞,授拳之时,仅以身姿示范,决不多言。澄甫公生平从不议论其他门派之长短,并且一再告诫众**,不得妄议其他门派短处。如果有人说某某人功夫不行,澄甫公曰:“练功不易,练到般地步,也算难得了”此乃口德。
杨家素有“出手见红”之传统,乃用长劲将对手弹放到一丈之外,决非用冷断劲伤人内脏。杨家先辈在王府授拳,王爷要学推手,露禅公必先跪下叩头请安,申明杨家推手必定要发劲,被发之人必定跌出甚远,但决无内伤之虞。澄甫公内劲充沛,有时难免在无意之中伤人。有一次,澄甫公在武汉与人比剑,用竹剑点人手腕,不料对方剑坠臂折,澄甫公懊悔不已。因此,澄甫公经常将双手拢于袍袖之内,轻易不肯出手。此乃手德。
澄甫公对其他门派极其尊重。1928年,南京**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聘请澄甫公为太极门门长,并且请澄甫公带几位高足担任教授之职。澄甫公因北京拳场门徒众多,各种事务均需妥善安排,一时未能成行。副馆长李景林见澄甫公迟迟未能到位就职,遂请孙禄堂先生为代理门长。孙先生不知张先生曾聘请澄甫公,即将太极门改为武当门,下设形意、八卦、太极三科,由其徒众担任教授。澄甫公不明情况,率众门徒到达南京,张之江设宴为澄甫公洗尘。酒过三巡,张之江开言道:“国术馆不能有两位武当门长。可否请杨先生与孙先生比试一番,胜者留,败者去。”澄甫公坦然说道:“孙二哥是我义兄,应该由他当门长,不用比试。但教授职位已无空缺,众门徒无处安插,杨某当即告辞,尚祈张馆长见谅。”事后,澄甫公对众门徒说:“我与孙二哥情同手足,闭门切磋自然可以。岂能为了蝇头微利,当众比拼?张先生岂有此理!”澄甫公到上海后,张之江自知理亏,遂推荐澄甫公任浙江国术馆教务长。孙禄堂先生悉此事,即推荐形意拳教授高振东为**国术馆武当门代理门长,挂冠而去,至江苏国术馆任教务长,表示与澄甫公处于平等地位。由此可见两位前辈之高风亮节。澄甫公到上海时,吴鉴泉已在精武体育会教拳,带了火腿、燕窝、鱼翅、名酒等礼物拜见澄甫公。吴先生说道:“三爷您可好?我吴家父子,在杨家学拳,至今以此为生。杨家之恩,没齿不忘。”澄甫公日:“杨吴本是一家,何分彼此?你教过的学生我决不收留,你可以放心。”后来澄甫公在沪授拳,如的吴家门徒想要改换门庭到杨家学拳,均被澄甫公婉言谢绝,并且说明,杨吴两家拳式略有不同,拳理拳法一脉相承。张秀林门人田作霖、孙禄堂门人陈微明拜澄甫公为师学太极拳,均为其本门师尊亲自推荐,否则澄甫公决不收留。因此,澄甫公与内外名家各派,均能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澄甫公武德崇高感人至深。
杨澄甫 - **传人从学者极众,著名者有崔毅士(1892年-1970年)、李雅轩(1894年-1976年)、武汇川(1890年-1936年)、傅钟文(1908年-1994年)、董英杰(1897年-1961年)及其子杨振基(1921年-2007年)、杨振铭(1910年-1985年)、杨振铎(1926年-)等。
杨澄甫 - 逝世1936年,正当澄甫公武功登峰造极之时,竟然撒手西归,年仅53岁。因此引起诸多猜测,众说纷纭。
原因猜测有人认为,澄甫公发劲过猛,损耗内气。其徒弟景华曰:“决无此理!杨家之弹簧劲,放长击远,极其轻松极其巧妙,丝毫不用蛮力。露禅公、健候公发劲刚猛,均享高寿。我已80余岁,发人于寻丈之外,毫不费力。”
也有人说,此乃贪恋女色之故。景华曰:“澄甫公乃忠厚长者,身不二色,与候夫人夫唱妇随,感情深厚。澄甫公来沪之后,有富家太太、小姐学拳,澄甫公即蓄须明志,保持距离。我在杨家为徒,时时追随澄甫公左右,深知老师守身如玉。万万不可听信市井小人闲言碎语!”
景华深通中西医理,认为澄甫公不幸早逝,乃饮食不节之故。澄甫公青壮年时抖白腊杆左右各 200遍。在树桩上刷杆,亦须左右各200遍。站桩要站三柱香。练拳辛苦,食量极大,每餐需食高庄馒头30个,猪蹄及家禽各1只。景华师初到杨家之时,见澄甫公狼吞虎咽,好比《水浒》上之打虎将武松,大吃一惊。日久司空见惯,不以为奇。澄甫公成名之后,不再苦练,热量无处消耗,而食量丝毫不减,体重增至 288斤,而且喜荤厌素,胆固醇及*脂必定甚高。澄甫公之水肿,并非肾病,乃心脏病,是长期*脂过高之恶果也。古人云:病从口入。此乃至理名言!
杨澄甫 - 杨澄浦太极拳说十要1.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 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 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4.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5.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6.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脉之间以 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 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也。
8.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9.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 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10.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 田,自无*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杨澄甫 - 杨氏太极拳的套路及兵器传统的套路还有杨氏老架太极拳,杨氏低架太极拳,杨氏用架太极拳和杨氏小架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还有太极推手,大履,太极散手,太极拳内功等流传于世。
杨氏太极拳为了配合现代人的健身习惯,还有其他套路流传下来,如24式,46式,竞赛48式,最新套路为广州胡氏所创,为67式。
杨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氏太极拳的兵器有杨氏太极剑杨氏太极刀杨氏太极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