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漳圣王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开漳圣王――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显庆二年(657年)农历二月十六日生,河南光州固始人(今河南省固始县)。自幼聪颖好学,博通经史,喜读黄石公《素书》,熟谙《太公》韬略,十三岁领乡荐**。唐总章二年随父归德将军、岭南行军总管陈政率府兵平定了闽粤边陲骚*。陈元光治理漳州二十五载,实现了“北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的安定局面,唐先天元年武则天赐其“忠毅文惠”谥号,以智勇双全、知人善任享誉闽粤,使泉潮间“几疑非人所居”之域告别炎荒,走向文明。其子孙四代驻守漳州任刺史历时百余年。

,基本简介

高宗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逝后,唐朝前期河东人(今山西)陈元光奉敕代掌父业,适广东崖山流寇陈谦联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攻陷潮阳,守将告急。陈元光即率兵击败陈谦等流寇。永隆二年(681年),南海周边的“蛮獠”残部再次进扰南海边邑,陈元光与循州(今广东惠州市东)司马高�U配合沿山道突袭夹攻贼寇,大获全胜,俘获敌众万余人,随后陈元光回师在今云霄县漳江之畔安营扎寨,设立行台,时加巡逻,恩威并用,实行怀柔政策,闽粤边陲逐趋稳定,自此唐朝中期到明朝前期闽粤泉潮间方数千里无桴之惊。为抚慰南下将士怀念故乡之情,乃指营前大江,对将士们说:“此水如上党(今山西)之清漳!”于是改原绥安溪名为漳江(流经山西、河北南部的陈元光故乡河流的古代名字),也证明了陈元光的祖籍山西。 在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家族曾定居于丰州莆田县南部,今莆田市仙游县,当时仙游县还没设立,攻打漳州时,陈政父子并非从北方长途率兵南下,而是直接在泉州及所属莆田县一带招募士兵南下作战,后来开创漳州。这样史实的记述,在宋代的官方史书仙溪志(今莆田市仙游县)中,有陈政与陈元光在当地居住的史料。这一史料证明:陈政父子应为唐朝初期派驻泉州(包括泉州所辖的莆田)的驻军首领,他们来自北方,因此,其**的核心应为北方人。唐朝永淳二年(683年)陈元光上奉《请建州县表》,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获准于泉潮间增置一州,如请设治所于云霄屯营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设漳浦、怀恩两县,漳浦的名字由来是因为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家族曾定居的莆田县南部,几十年后又迁徙到漳州,古代人非常重视曾经定居的地方,比如上面的于是改原绥安溪名为gutu漳江所以故各取曾经定居的地方-莆田县的“莆”字的谐音“浦”和再次迁徙的地方漳州的“漳”字,组成“漳浦”一词。诏令陈元光兼任刺史。陈元光入漳作战,且招且战,其部下应有不少当地土著。陈元光与蛮僚的矛盾,应当看作是定居农业民众与游动不定的蛮僚之间的矛盾,唐代的漳州不过几千户人家,这些人,应为唐朝可以控制的农业户口,在他们之外,尚有不可计数的蛮僚生活于漳州山区。陈元光率领定居农业人口与蛮僚为争夺漳州控制权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交战的最后结果,定居农业民众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带,而蛮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对唐代漳州的开发程度,不可估计过高。实际上,直到北宋时期,漳州还是属于落后的地区。漳州的发展,是在南宋进入**个**,而其具有较大影响,则是在明代才有的。无论是曾镇府、丁儒,还是陈政、陈元光,都不是来自光州固始。只是因为王审知独优固始人,故曾镇府、丁儒、陈元光的后裔才自称来自光州固始。以后更相沿袭,遂为其族谱与某些地方史志所采用”。福建人喜冒充籍光州固始的现象“虽经有识者如郑樵、方大琮等的揭露抨击,仍相沿不替,且越演越烈,明末以降,连唐初就在闽南建立了赫赫功业的陈元光及其一部分部将的后裔,也不能免这个改祖籍的习俗,将祖籍改为固始”;“固始现象”有着很深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唐朝后面的五代闽国有一大批将士来自光州固始,在社会上确立了**、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优势地位,所以自五代以降,先有一部分来自江淮的**为了沾王审知家族桑梓的光,将祖籍地改为固始,后来并非来自江淮的汉族**也冒称固始人,流风所被,最后连闽粤土著后裔也编造或改窜族谱,将祖宗伪托为固始人”引引。现存最早的光州固始县志――明嘉靖《固始县志》,以及后来的清乾隆《重修固始县志》却又只字不提陈元光及其先人引。

为官经历

朝廷接报后,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进阶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永淳二年(683年)陈元光上奉《请建州县表》奏请在泉潮间增置一州,并于垂拱二年(686年)获准于云霄漳江之畔建立漳州郡治,设治所于今云霄西林,下设漳浦、怀恩两县,并进为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轻车大都尉兼朝散大夫,持节漳州诸军事,守漳州刺史,赞治尹,营田长、春宫使者。景云二年(711年)农历十一月五日,粤东流寇雷万兴、苗自成之子纠集的残部潜至岳山,陈元光在出巡途中闻警,率领骑兵迎战,因援兵未至,终因寡不敌众,被敌将领蓝奉高刺殁,享年五十五岁。百姓闻讯,如丧考妣,相与制服哭之,追思之甚,更捏像而祀之。权葬于云霄之大峙原,贞元二年(786年),因州治迁至龙溪,为祭祀之便,移葬于今浦南镇石鼓山。

知人善任

陈元光将军入闽开漳四十余年,偃武修文,施行惠政;劝农务本,通商惠工,兴修水利,屯垦安民;兴庠序,施教化,移风俗,育人才,传播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就任漳州刺史后,即向朝廷表荐部属中的马仁等优秀人才担任州府官吏,社会迅速恢复稳定,以知人善任,深得部属拥戴。作品评价  在戌闽期间,还著有《玉钤集》、《兵法射决》、《龙湖集》三书,传世的有《请建州县表》、《漳州刺史谢表》、《举荐部曲人才表》三文及诗作五十四首,诗作有七**入《全唐诗》、《全唐诗外篇》和《全唐诗补遗》等文集,《请建州县表》与《漳州刺史谢表》载入《钦定全唐文》。陈元光将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家、军事家和诗人,也是华夏文明开发历史上伟大的开拓者,其后昆亦能克绍箕裘,祖孙六代前仆后继,献身闽粤,励精图治,历一百五十余载,可谓世系蝉联,领袖一方,满门忠烈,遗爱万民,历代屡有封赠。唐追封他为豹韬卫镇军大将军兼光禄大夫、中书左丞临漳侯,谥忠毅文惠,颍川侯;宋追封开漳主圣王,加谥忠毅文惠王、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明追封昭烈侯、威惠开漳主圣王;清追封高封祀典开漳圣王。

影响深远

陈元光所创建的开漳文化暨开漳创业精神,世代相传,影响深远,成为开漳后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千三百年来,随着开漳将士后裔之繁衍与迁徙,身居闽、台、粤、浙及东南亚与欧美等地的五千多万河洛儿郎,慎终追远,继往开来,报效家国,告慰先贤。并在海内外建庙宇数百座,奉祀开漳圣王陈元光,至今香火不替―――史铭其功,民颂其德,岁月悠悠,丰碑长存,圣王英名将永驻人间!将军祠堂  陈氏将军祠原占地30亩,有房百余间,为四合大院结构,东依浮光山,门迎莲花池。陈氏将军祠现占地800平方米,有正殿、厢房、耳房31间。祠前是一湾池水,名曰“月牙塘”,月牙塘东南数里之外有陈氏七星拱月墓,所谓“七月拱月”,是指安阳山的七个山岸“托起”的一湾水面。主茔地葬有陈元**父陈克耕之墓。山上有陈政练兵场、饮马池(白龙池)、祭祀魏敬夫人的“奶奶庙”遗迹,“奶奶庙”是群众对魏夫人的尊称。魏敬字玉珏,世称魏妈妈,号云霄,为开唐女将。相传她在安山一带严惩盗匪,整治恶僧,救助贫民,深得当地民众的尊敬和爱戴。在戌闽开漳的伟大事业中,她曾代子领兵,远征闽南,辅佐儿孙*理政务,为平定叛*、推章建制立下了不朽功绩。为了追纪功德,唐廷加封魏敬夫人为“昌文弘武茂德慈祥云霄娘娘”。云霄庙位于安山浮光顶峰。安山系省级森林公园,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闽台,多年来人们为“开漳圣王”立庙奉祀,香火如昔。在漳州和潮、汕地区,民间供奉“开漳圣王”的威惠庙、燕翼宫、州主庙等有百余座。在台湾奉祀陈圣王的威惠庙、照惠庙等有81座,其中以宜兰、桃园、台北数量、香火为最。在东南亚各地陈圣王庙也有二三十座之多。

历经沧桑而香火不绝

故园有祠,闽台有庙,历经沧桑而香火不绝。时至今日,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之日,更是乡亲云集,盛极一时。近年来,有3000多位闽粤人和海外侨胞到将军祠拜谒先王、缅怀先贤,寻根问祖。“开漳圣王”已成为联系闽台与固始的重要情感纽带,形成台胞访祖到福建”的“根文化”现象。现在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有80%以上为祖籍固始的郑成功部众之后裔。开漳圣王”理应成为联系祖国大陆与台湾民众的情感纽带之一。陈元光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在闽台的影响巨大。这些人的后裔陆续漂洋到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现在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有近80%的祖籍在河南。包括连战、王**、***等,祖籍地在河南。在闽台,多年来人们为“开漳圣王”立庙奉祀,香火如昔。仅台湾崇奉“开漳圣王”的官庙祠宇就接近300座,这是台湾广大同胞认同根在大陆,台湾永远与大陆亲如一家的象征性标志。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