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朗
字:伯达 生卒:171 ― 217(47岁)终属:魏 籍贯:司州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官至:兖州刺史 父亲:司马防 子: 司马遗 兄弟:司马懿 司马孚 司马旭 司马恂 司马进 司马通 司马敏
司马朗年少时就表现得很有见识,汉末动*之际,受父命带领家属逃离董卓,又迁往黎阳,成功躲避战*。曹*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后司马朗与夏侯��、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因此染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
司马朗 - 历史年表司马朗,京兆尹司马防之子,司马懿之兄。
179年,司马朗九岁的时候,有人直呼他的父亲的字,他说:“轻慢别人父亲的人,也不会尊敬自己的父亲。”于是那人向他道歉。
182年,司马朗经过考试成为童子郎,监考的人看他身材高达健壮,怀疑他虚报了年龄,就审问他。司马朗说:“我的内外亲戚,每代都长得高大健壮,我虽稚弱,却没有羡慕**的风气,折损自己的年龄以求早成,这不是我的志向。”监考的人听罢认为他与众不同。
190年,关东兵起,共讨董卓。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在野王,靠近山中险要地势,想迁往温县。司马朗劝阻,称敌人未到而先迁徙,会动摇民心导致动*。李邵不听,山边的百姓果然动*,有的向内迁徙,有的成为盗贼进行抢劫。
当时,董卓将汉献帝迁往长安,自己仍在洛阳。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为治书御史,跟随西迁,因为四方都很混*,就让司马朗带着家属返回老家。有人告发说司马朗想逃窜,于是他被捉住带到董卓面前。董卓对他说:“你与我死去的儿子同年,为何要背叛我?”司马朗称如今四处交战,天下动荡,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四处流窜,虽严罚不能禁止,劝董卓考虑一下这些事情,会成为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董卓表示理解,没有惩罚他。司马朗知道董卓一定会灭亡,唯*会被留下,于是用财物贿赂董卓身边的人,请求离开,回到了故乡。到家后,他对乡亲们说温县会遭战*,宜迁往黎阳。乡亲恋守旧土,都不肯离开,仅同县赵咨带领家属和司马朗一起迁走。几个月后,关东军数十万汇聚在荥阳、河内。诸将不团结,各自纵兵抄掠,百姓死亡过半,很久兵才散去。后来,曹*与吕布在濮阳交战,司马朗又将家属送回老家,教导各位弟弟,不要因为世道衰败而放弃了学业。
192年,司马朗被曹*辟为司空属官,又被任命为成皋令,因病离职,又复出任堂阳长。司马朗治理宽大仁厚,不施行鞭杖这类的刑法,而百姓也不违背法令。早先,有些百姓被迁徙到京都附近,后来司马朗的县接受任务造船,迁徙出去的百姓担心他不能完成任务,于是纷纷结伴相还来帮助他造船,其受百姓爱戴达到如此地步。后来,司马朗升任元城令,又到**任丞相主簿,他建议在各州郡设置**,又建议恢复“井田制”,这些建议虽未能施行,但后来实行州郡置兵都是出自司马朗本意。司马朗又升任兖州刺史,大力推行教化,被百姓称颂。
司马朗虽在军旅,也经常粗衣恶食,为部下做出简朴的表率。司马朗还十分喜欢伦理方面的典籍,同乡李觌虽有盛名,司马朗却时常贬议他,后来李觌果然败落,人们都佩服司马朗的见识。锺繇、王粲发表论述:“非圣人不能致太平。”司马朗则认为:“伊尹、颜回都不是圣人,也能使数世相承,达到太平。”曹丕赞赏此论,命秘书抄录其文。
217年,司马朗与夏侯��、臧霸等征讨吴国,到达居巢。军队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去视察,派送医*,因此染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司马朗死前吩咐薄葬,州里人都很思念他。魏明帝曹睿继位后,封其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
司马朗 - 《三国志・司马朗传》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
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切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内徙,或为寇抄。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愿明公监观往事,少加三思,即荣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卓曰:“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朗知卓必亡,*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惧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先时,
民有徙充都内者,后县调当作船,徙民*其不办,乃相率私还助之,其见爱如此,迁元城令,人为丞相主簿。朗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而郡国无�L狩习战之备故也。今虽五等未可复行,可令州郡并置兵,外备四夷,内威不轨,于策为长。又以为宜复井田。往者以民各有累世之业,难中夺之,是以至今。今承大*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宜及此时复之。议虽未施行,然州郡领兵,朗本意也。迁兖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雅好人伦典籍,乡人李觌等盛得名誉,朗常显贬下之;后觌等败,时人服焉。钟繇、王粲著论云:“非圣人不能致太平。”朗以为“伊、颜之徒虽非圣人,使得数世相承,太平可致,”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遇疾卒,时年四十七。遣命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州人追思之。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司马朗 - 司马八达司马朗的先祖司马钧,东汉安帝时为征西将军,钧子量为豫章太守,孙�y颖川太守,重孙防为京兆尹。司马防就是司马朗的父亲。晋武帝司马炎在一个诏书里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他给众多儿子的表字中都有一个达字,长子司马朗,字伯达;次子司马懿,字仲达;三子司马孚,字叔达。这三个儿子最知名,和其余众子被当时人称之为“八达”。 司马朗 - 《演义》记载
司马朗,京兆尹司马防之子,司马懿之兄,在曹*手下任主簿,《三国演义》第39回中提及。
司马朗 - 历史评价孙盛:繇既失之,朗亦未为得也。昔“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矣”。易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由此而言,圣人之与大贤,行藏道一,舒卷斯同,御世垂风,理无降异;升泰之美,岂俟积世哉?“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又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数世之论,其在斯乎!方之大贤,固有间矣。
陈寿: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太祖创基,迄终魏业,此皆其流称誉有名实者也。咸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见述于后也。
司马朗 - 参考文献《三国志》 《三国演义》 《晋书》参考链接:http://.e3ol./ren2/html/2004-2/172/172_200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