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祚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吴延祚,字庆之,北宋并州太原人。生于后梁贞明三年 (917),卒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宋史》载:吴延祚“少颇读书”,自幼好学,博闻强记。由于身处*世,家居并州,受世风、乡风之濡染,不弃文而习武,投奔于后汉权臣郭威麾下,为其亲校。及郭威代汉而立,建后周,即为周太祖庄宅副使。是时,吴延祚为行伍中之文人,遂一步一步因文升迁,前后出任内军器库使、怀洲(今河南沁阳)知州、皇城使、郓州知校等职。显德元年(954),周太祖郭威驾崩,养子柴荣登临大统,前皇亲校出身的吴延祚,更得世宗柴荣信任,晋爵升迁不断,先迁右羽林将军,充任内客省使,未几,又官拜宣徽社院使。显德三年(956),柴荣御驾亲征刘崇北汉,吴延祚随军出征,为北面都巡检使。得胜班师后,先外放为澶洲(今河南濮阳)通判,继回朝迁右兼门卫大将军,再擢宣徽南院使兼河南府(治在今河南洛阳)通判,方定再提西京(宋以洛阳为西京)留守事,这短短几年的任职,不在军政要地,便在陪都、朝中为皇帝左右,足见世宗柴荣对吴延祚之抬爱与信任。此间,适奉汴河决口,世宗亲委其“督丁数万塞之”(见《宋史》)。延祚受命,鞠躬尽力,速征兵丁老壮数万,身先士卒,奋战河汛,自开封至临淮,增筑堤防堵塞决口,数旬讫工,保证了京师与沿河百姓的生命财产。工速工效,大出于世宗及众朝臣所料。干练于事,忠实于职,朝野遍称。  显德五年(958),世宗北伐契丹,行前委延祚代理东京(国都开封)留守。是夏,前方征战鏖急,后方却黄河大汛,京师西侧之原武(今河南原阳)决堤。吴延祚果断征调京畿邻县青壮劳丁两万余众抗洪,在他亲自率领下,迅速堵塞决口,安稳国都,保证了前方征战的胜利。俟征讨契丹获捷班师,周世宗抱病嘉奖延祚,以留守京师期间善断治灾之绩升任为左骁卫将军、检校太傅、充枢密史。时年仅42岁的吴延祚,步入后周中枢要职。时不及年,周世宗柴荣病逝,其子柴宗训登基,吴延祚再次擢升,加官检校太尉,成为朝中军政两栖之重臣。  赵匡胤代周建宋,吴延祚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充分展示其忠厚不迂腐之才,以为治*世必依有大智大勇大力者,拥戴赵氏,安抚柴氏,妥善协助赵宋处理新建**面临之大事。有说延祚原本就是赵氏“黄袍加身”的内应同谋。所以宋代周后,吴延祚即被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新王朝的宰相。史称,赵匡胤早与吴延祚款曲暗通,过从甚密。因吴延祚之父名吴章,为避章之讳,改“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官名为“中书门下二品”,仅此,足见赵氏新皇帝对吴延祚之青睐与恩宠。  宋朝新建,即四派使臣赴分疆大吏、各镇节度等军政大员处,颁招安抚,施顺者存、逆者亡之大计。时后周大将、检校太尉、镇潞、泽二州之李筠,矢志忠效后周,不受宋命,吴延祚与李筠为太原同乡,李筠之长优短�,悉知心中。他上疏赵匡胤说:“潞城岩险,且阻太行,贼居之,未易破也。筠素勇而轻,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于渊,因可擒矣。”(见《宋史》)太祖匡胤,言听计从,留吴延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自己则率军亲征。果如延祚所料,李筠轻敌冒进,置老巢潞州之险于不守,而来泽州迎战,终致一败涂地,0而死。  建隆二年(961),天下大定,除燕云等州属契丹外,域中尽归赵宋。某日,宋太祖对吴延祚说:“卿掌枢务,有年于兹,与卿秦州(今甘肃南部治所成纪),以均劳逸。明日制出,*卿以离朕左右为忧,故先告卿。”(见《宋史》)即以延祚为雄武节度使。这次将吴延祚由朝中宰辅外放封疆大吏为雄武节度使,镇守两陲甘肃,乃封建帝王驾驭重臣之权术。所谓“与卿秦州,以均劳逸”,名为照顾,实为口实,本质是抑制和削夺吴氏权力,与“杯酒释兵权”之谋,出于一辙。吴延祚何等聪明,自知个中奥秘,遂深谢皇上关照,赴秦上任。  当时之秦州夕阳镇有一个大水泽,水产丰富,木材遍野。前秦州知州高防常为采置水产、木材,调派军士壮丁,与当地土著酋长部族发生争斗,边患不息。吴延祚到职后,撤去驻泽军队,召唤汉族民众,晓谕布告,化解积怨,力主互谅互让,均分利益。延祚之举措,得到双方边民兵卒之拥护,也深深打动羌人酋长尚波于等部族首领。于是宋之西北边陲,化干戈为玉帛,尚波于酋长甚至献出伏羌(今甘肃甘谷),归服赵宋。  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胤诞辰之日,数年前移任京兆节度使的吴延祚,照例进京为皇帝作寿。时他年过五旬,偶染疾病,皇上闻讯,“车驾临问,命 艾灸其腹。遣中使王继恩监之。未几卒,年五十四,赠侍中,官给葬事。”(见《宋史》)。  对于吴延祚之死,史载颇简,难知其详,后人却有疑议。但正史、野史,均无疑载。是赵氏借问病,命以“ 艾灸其腹”而治死?还是久病沉疴、积劳成疾而死?不得而知。  宋太原吴氏家族,人丁兴旺,代不乏人,仅吴延祚一脉,便有子6人,皆为后周、北宋两朝朝廷命官,其中四子吴元��最为出色。

  吴延祚,字庆之,北宋并州太原人。生于后梁贞明三年 (917),卒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宋史》载:吴延祚“少颇读书”,自幼好学,博闻强记。由于身处*世,家居并州,受世风、乡风之濡染,不弃文而习武,投奔于后汉权臣郭威麾下,为其亲校。及郭威代汉而立,建后周,即为周太祖庄宅副使。是时,吴延祚为行伍中之文人,遂一步一步因文升迁,前后出任内军器库使、怀洲(今河南沁阳)知州、皇城使、郓州知校等职。显德元年(954),周太祖郭威驾崩,养子柴荣登临大统,前皇亲校出身的吴延祚,更得世宗柴荣信任,晋爵升迁不断,先迁右羽林将军,充任内客省使,未几,又官拜宣徽社院使。显德三年(956),柴荣御驾亲征刘崇北汉,吴延祚随军出征,为北面都巡检使。得胜班师后,先外放为澶洲(今河南濮阳)通判,继回朝迁右兼门卫大将军,再擢宣徽南院使兼河南府(治在今河南洛阳)通判,方定再提西京(宋以洛阳为西京)留守事,这短短几年的任职,不在军政要地,便在陪都、朝中为皇帝左右,足见世宗柴荣对吴延祚之抬爱与信任。此间,适奉汴河决口,世宗亲委其“督丁数万塞之”(见《宋史》)。延祚受命,鞠躬尽力,速征兵丁老壮数万,身先士卒,奋战河汛,自开封至临淮,增筑堤防堵塞决口,数旬讫工,保证了京师与沿河百姓的生命财产。工速工效,大出于世宗及众朝臣所料。干练于事,忠实于职,朝野遍称。  显德五年(958),世宗北伐契丹,行前委延祚代理东京(国都开封)留守。是夏,前方征战鏖急,后方却黄河大汛,京师西侧之原武(今河南原阳)决堤。吴延祚果断征调京畿邻县青壮劳丁两万余众抗洪,在他亲自率领下,迅速堵塞决口,安稳国都,保证了前方征战的胜利。俟征讨契丹获捷班师,周世宗抱病嘉奖延祚,以留守京师期间善断治灾之绩升任为左骁卫将军、检校太傅、充枢密史。时年仅42岁的吴延祚,步入后周中枢要职。时不及年,周世宗柴荣病逝,其子柴宗训登基,吴延祚再次擢升,加官检校太尉,成为朝中军政两栖之重臣。  赵匡胤代周建宋,吴延祚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充分展示其忠厚不迂腐之才,以为治*世必依有大智大勇大力者,拥戴赵氏,安抚柴氏,妥善协助赵宋处理新建**面临之大事。有说延祚原本就是赵氏“黄袍加身”的内应同谋。所以宋代周后,吴延祚即被升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新王朝的宰相。史称,赵匡胤早与吴延祚款曲暗通,过从甚密。因吴延祚之父名吴章,为避章之讳,改“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官名为“中书门下二品”,仅此,足见赵氏新皇帝对吴延祚之青睐与恩宠。  宋朝新建,即四派使臣赴分疆大吏、各镇节度等军政大员处,颁招安抚,施顺者存、逆者亡之大计。时后周大将、检校太尉、镇潞、泽二州之李筠,矢志忠效后周,不受宋命,吴延祚与李筠为太原同乡,李筠之长优短�,悉知心中。他上疏赵匡胤说:“潞城岩险,且阻太行,贼居之,未易破也。筠素勇而轻,若速击之,必离上党,来邀我战,犹兽亡其薮,鱼*于渊,因可擒矣。”(见《宋史》)太祖匡胤,言听计从,留吴延祚“留守东京兼判开封府”,自己则率军亲征。果如延祚所料,李筠轻敌冒进,置老巢潞州之险于不守,而来泽州迎战,终致一败涂地,0而死。  建隆二年(961),天下大定,除燕云等州属契丹外,域中尽归赵宋。某日,宋太祖对吴延祚说:“卿掌枢务,有年于兹,与卿秦州(今甘肃南部治所成纪),以均劳逸。明日制出,*卿以离朕左右为忧,故先告卿。”(见《宋史》)即以延祚为雄武节度使。这次将吴延祚由朝中宰辅外放封疆大吏为雄武节度使,镇守两陲甘肃,乃封建帝王驾驭重臣之权术。所谓“与卿秦州,以均劳逸”,名为照顾,实为口实,本质是抑制和削夺吴氏权力,与“杯酒释兵权”之谋,出于一辙。吴延祚何等聪明,自知个中奥秘,遂深谢皇上关照,赴秦上任。  当时之秦州夕阳镇有一个大水泽,水产丰富,木材遍野。前秦州知州高防常为采置水产、木材,调派军士壮丁,与当地土著酋长部族发生争斗,边患不息。吴延祚到职后,撤去驻泽军队,召唤汉族民众,晓谕布告,化解积怨,力主互谅互让,均分利益。延祚之举措,得到双方边民兵卒之拥护,也深深打动羌人酋长尚波于等部族首领。于是宋之西北边陲,化干戈为玉帛,尚波于酋长甚至献出伏羌(今甘肃甘谷),归服赵宋。  开宝四年(971),宋太祖赵匡胤诞辰之日,数年前移任京兆节度使的吴延祚,照例进京为皇帝作寿。时他年过五旬,偶染疾病,皇上闻讯,“车驾临问,命 艾灸其腹。遣中使王继恩监之。未几卒,年五十四,赠侍中,官给葬事。”(见《宋史》)。  对于吴延祚之死,史载颇简,难知其详,后人却有疑议。但正史、野史,均无疑载。是赵氏借问病,命以“ 艾灸其腹”而治死?还是久病沉疴、积劳成疾而死?不得而知。  宋太原吴氏家族,人丁兴旺,代不乏人,仅吴延祚一脉,便有子6人,皆为后周、北宋两朝朝廷命官,其中四子吴元��最为出色。

人物关系: 儿子: 吴元�� (951~1011) 同年(公元917年)出生的名人: 沈承礼 (917~983) 浙江省湖州 王彦升 (917~974) 北宋开国功臣 四川省 辽世宗耶律阮 (917~951) 辽朝第三位皇帝,辽世宗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巴林左旗 宋琪 (917~966) 宋朝宰相 北京市大兴区 + 更多公元91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971年)去世的名人: 李景达 (924~971) 江苏省徐州铜山区 田敏 (880~971) 山东省滨州邹平县 欧阳炯 (896~971) 四川省成都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