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信通信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兼总裁 1956年生。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
1997年,41岁的他和同学张跃军创办“京信通信”,击败跨国资本,成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最主要的外围设备供应商之一,在短短几年间创造财富传奇,被海外媒体评价为“睿智的美国式创富”“超级成功”。
2003年,京信通信在香港上市。
目前,京信通信是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最主要的外围设备供应商之一。
2005年霍东龄位列新财富500富人榜排名第179位,身家12.4亿元。
2006年10月26日,霍东龄获颁“亚洲商业领袖奖”,是此次获得该奖唯一的中国企业家。
霍东龄 - 求学少时的霍东龄经历了贫苦和各种磨砺,初中更是在文革期间度过,毫无收获。1971年,连分数的加减法都不会的初中毕业生霍东龄,被称为“知识青年”,派到海南岛下乡插队。那是一段知识极度贫乏的时期,他只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在那个“知识无用”的年代里,霍东龄白天做工,晚上在煤油灯下苦读。日复一日,这种一边干活一边苦读的日子,他坚持了六年。
1977年,高考恢复,霍东龄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通信工程专业。这是当年华南理工大学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 霍东龄所在的无线电77级班里,同学从16岁到32岁都有。“当时我们认为科技可以救国,技术进步可以振兴中华!”那是意气风发的年代,每天早晨6点半,同学们都自觉起床锻炼身体、早读学习。霍东龄更是“戒电影、戒电视、戒娱乐”,全心投入。由于良好的学风,霍东龄的同班同学出了不少大人物,包括TCL总裁李东生、康佳总裁陈伟荣、德生电器总裁梁伟、创维总裁黄宏生……
77级毕业生供不应求,“再差的也有单位抢着要,优秀的马上成为单位骨干。”
但霍东龄遭受厄运。1980年,因身体不佳他辍学养病,没能完成学业。此后,他在广州郊区的高山微波站工作了三年。与风光无限的同学们相比,他无比失落!但艰苦的环境,没有打掉霍东龄的锐气,也没能阻止他对知识的渴求,对突破的渴望! 1
983年,霍东龄进入北京邮电学院函授学院微波通信专业学习。课程难度太大,很多同学中途退学、放弃,最后只剩下霍东龄一个学生。
“那时师风好,老师们很鼓励我。即使只有我一个学生,需要面授时老师仍会坚持爬山上来给我一对一上课,从未间断过……”
在冷冷清清中潜心求学,直到1986年毕业,霍东龄成为北邮当年设立的微波通信专业唯一的广东毕业生。这“9年大学”,加上之前的6年自学,15年时间,他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坚守,如何独立解决问题。
霍东龄 - 创业从北邮毕业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霍东龄下海经商,在广东做电子产品和通信产品之类的生意。从一介书生到一个商人,困难诸多,他仍然坚持学习。从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这种“学习哲学”,贯穿在霍东龄的企业生涯中。
做了几年生意,霍东龄发现了移动通信这一商机。从传呼机到“大哥大”,再到更便宜、更先进的手机,移动通信的发展一日千里。从1995年起,他立意涉足这个领域,并用两年思考、调研,最终决定生产移动通信的外围设备。
1997年,霍东龄与大学同学张跃军一起,创办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公司主营移动通信外围设备,包括移动通信直放站、室内分布系统、功率直放机、数字微波、移动通信天线等。
初创时的京信通信,位于广州市郊一处废弃的营房里。那时的霍东龄既是设计师、工程师,也是工程人员、安装人员,还是公司的主力业务员。甚至,他带着员工为公司作绿化,在营房周围平整土地、种树、种草……
小企业冲击庞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无异于“蚂蚁撼大树”。当时外国跨国公司的产品在技术上遥遥领先,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达到99%。霍东龄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发现移动通信设备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在地铁、校园或者高楼大厦,有多种不同的应用方式。跨国公司卖出设备后,却很难提供配套服务支持。仅就广州而言,高楼大厦成千上万座,要对这些区域做到完美覆盖,就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现场勘测,而外国企业对此无可奈何。这就是跨国公司的致命弱点!
霍东龄喜出望外,随之设计了新的商业模式:将勘测、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等一并打包出售,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让移动运营商感受到京信的价值。服务开展之后,能让客户做到零库存,节省现金流和库存空间;能让客户减少管理维护环节,省心省力……
这种前所未有的“一条龙服务”商业模式,让京信通信的业务迅速提升,并被海外媒体评价为“睿智的美国式创富”。90年代末,中国电信行业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邮电部撤销,成立信息产业部,并将具体业务剥离,分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网通四大运营商。在剧烈变革之下,相关建设和采购业务都放缓,甚至暂停。这对提供设备的企业影响巨大。许多企业转行,“弃船上岸”。逢此巨变,霍东龄保持冷静。经过仔细分析后,他认为市场停顿是暂时的,未来将蕴含更大商机。他放慢发展速度,决定“厚积薄发,打好基础”。
就在行业巨变的那两年,京信通信认真做好了三件事:
一是在全国布局销售网点和技术网点,建立起全国性的销售市场,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络。
二是加强研发。1998年8月,“清华大学微波与数字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站”在京信总部正式成立。同时,京信还聘请了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著名学府的知名专家指导科研工作。这一切,为京信通信在技术上追赶跨国公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是建立一系列质量体系。在别人遇到困难退却、与新机会擦肩而过的时候,霍东龄坚韧地走向新的辉煌。
进入21世纪,行业调整期结束,京信通信以专业的设计方案、规范的工程施工、成熟的监控技术、系统的培训服务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为运营商提供本地化、个性化、全方位的服务。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京信通信先后为上海金茂大厦、北京京广中心、深圳地王大厦等标志性建筑做了无线通信覆盖方案。
诸多精品工程的顺利完工,让京信通信成为大品牌之一,并于2003年在香港上市。
2006年10月26日,霍东龄获颁“亚洲商业领袖奖”,是此次获得该奖唯一的中国企业家。
到2007年,京信通信成立十周年,已由当初十来个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了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在国内,它是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最主要的外围设备供应商,市场网络覆盖了除台湾外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在国外,京信通信的系列产品已走进了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在技术上,京信通信则在射频微波、计算机软硬件、光通信、无线通信、天线技术等方面都拥有了自主核心技术……
2008年7月,霍东龄和记者谈笑风生,豪爽地说:
“人总会遇到困难,但没到底线就不要讲失败,而这个底线就是人的生命。有人能走得更远,不在于有多刚强,或者多圆滑,就因为一个‘韧’字!有了韧,困难、困扰、挫折都不足为道。人生挫折无数,但只要活着,就有机会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