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恭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在凌州曾头市的曾家府担任教师,深受曾长官曾弄的器重,徒弟有曾家五虎。曾头市因劫夺段景住献给宋江的照夜玉狮子马,遭到晁盖率军攻打。晁盖在作战中被一枝刻有史文恭姓名的*箭射中身亡,史文恭从此成为梁山公敌。卢俊义上山后,曾头市在梁山的再次进攻中被彻底打垮。史文恭则被卢俊义活捉,最后被剖腹挖心祭奠晁盖。
水浒原著的常见版本均未提及史文恭与卢俊义在交战之前的关系,但在一些民间故事和衍生文学中,二人常被设定为师兄弟。
,人物经历 传名梁山史文恭出场于《水浒传》“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一回(多数版本为第六十回,金圣叹评本为第五十九回)。他在凌州西南曾头市的金国侨民曾弄家中做武术教师,与副教师苏定一同教授曾家五虎武艺。段景住盗取金国王子的照夜玉狮子马,欲上梁山献给宋江,却在路过曾头市时,被曾家五虎夺去。宋江得到段景住报信后,命戴宗前去探听情况。戴宗回报称,曾家五虎誓与梁山作对,定要捉尽晁盖、宋江等人,而照夜玉狮子马已成为史文恭的坐骑。
初次登场晁盖听闻曾头市的无礼之举,大怒之下不顾宋江劝阻,执意要对曾头市用兵。他点起二十位头领,率领五千兵马,亲自下山征讨。出征之时,晁盖新制的认军旗被狂风拦腰吹折。宋江与军师吴用都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建议改日出军,晁盖仍旧不听。
晁盖率军抵达曾头市后,与曾家交战,林冲战败曾家第四子曾魁。次日,曾头市大军正式与梁山军对峙,史文恭、苏定及曾家五虎尽数现身。这是史文恭在书中的**次登场,当时他“弯弓插箭,坐下那匹却是千里玉狮子马,手里使一枝方天画戟”。
射死晁盖两军混战良久,双方各有损伤。曾头市大军退回村里,梁山人马也退回寨中。之后一连三日,梁山军都来搦战,但曾头市一方却始终不肯应战。
第四日,两个僧人到晁盖寨中投拜,自称常受曾头市欺压,愿为晁盖带路,助他剿平曾头市。晁盖深信不疑,不顾林冲谏阻,亲自前去劫寨,结果中计遇伏。他率军夺路而回,遭到*箭射击,却被一箭射中面颊。此箭乃是一枝*箭,上面还刻有“史文恭”三字。林冲等人命送晁盖回山,而后又受到曾家人马的袭击,只得退回山寨。
晁盖回山不久,便*发身亡,临终留有遗言,称“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但宋江在公布遗言时,却改为“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后世有评论者据此认为,晁盖并不是被史文恭射死,而是有人栽赃于史文恭。此说法在原著中并无明确依据支持或驳斥,因此争议较大。
此后,史文恭成为了梁山众将为晁盖复仇的目标。
献计守寨关胜收服水火二将后,回山途中又遇到段景住。段景住与石勇、杨林到北地买马,结果在青州又被郁保四劫去,而郁保四却将战马送到了曾头市。宋江便借机兴兵,再次攻打曾头市,要雪夺马之辱,并报晁盖被*之仇。吴用先命时迁去探听消息。时迁将曾头市的部署全部探知,称曾头市扎下五座寨栅,其中史文恭执掌总寨。
宋江分兵五路,分打曾头市五座寨栅,并让新近上山的卢俊义埋伏在平川小路上,负责接应。曾弄听闻宋江兴兵,便与史文恭、苏定一同商议对策。史文恭建议在村寨周围掘下多处陷坑,上以浮土掩盖,打算用来捉拿梁山将领。但梁山军却因时迁已提前探知,在进军之时并未中计。
掘坑自陷数日后,已知悉陷坑部署情况的吴用分兵进攻曾头市,以吸引曾头市军马的注意。史文恭分兵救援,自己则按兵不动,想让梁山军在进攻时掉入陷坑,但吴用早派两支马军从后方抄到寨前。寨前的伏兵无路可退,都被逼进陷坑中。接着,早有准备的吴用又和公孙胜合力,纵火烧毁史文恭寨子的营寨,而后退军而回。史文恭只得连夜修整。
次日两军交战,曾头市一方先折曾涂。史文恭、苏定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但曾升欲为兄报仇,执意出战。后来,史文恭见无法说服曾升,只得亲自上阵。此战,史文恭改用朱缨*,二十余合便*得猛将秦明力怯败走,并一*刺中秦明的后腿股。梁山军只得暂退。当夜,曾升听从史文恭的建议,与苏定、曾参、曾索一同前去劫寨,结果却因梁山军早有准备,大败而回。曾索阵亡。
议和中计曾弄见连折二子,决定与梁山讲和。史文恭已有八分惧怯,也有求和之意。宋江假意同意,与曾头市约定各自派人为质。吴用派李逵、时迁等五人前往。史文恭看出有诈,告知曾弄,结果被李逵“揪住便打”。然而曾弄一心讲和,不听史文恭之言,便同意了宋江交还马匹、交出郁保四并且赔款的要求,派曾升将郁保四送往宋江寨中。
宋江见了曾升,称必须要将照夜玉狮子马也一并交还。史文恭表示除非宋江退兵,否则绝不同意。这时,宋江得知相助曾头市的青州、凌州军马正在前来,便与吴用商议对策。吴用分兵守御完毕后,将曾升扣押,而后暗中策反郁保四,让他假作逃回曾头市,引诱史文恭前来劫寨。
史文恭果然中计,亲自带兵劫寨,却中了吴用的“番犬伏窝”之计。梁山军在郁保四、时迁等人的里应外合下,已经攻破曾头市。曾弄自缢,曾魁、曾密、苏定阵亡,大量曾头市军马掉入史文恭先前掘好的陷坑。
人物结局史文恭见曾头市已破,便单骑*出西门,落荒而逃,结果被晁盖的阴魂缠住。他打算退回时,却正遇到卢俊义、燕青,被卢俊义一朴刀搠中腿股,跌**下,束手就擒。卢俊义将史文恭与照夜玉狮子马一同解送到宋江寨中。宋江将曾升斩首,*尽曾家满门,押着史文恭回军梁山。最终,史文恭被“剖腹剜心,享祭晁盖”。
依据晁盖遗嘱,宋江要卢俊义担任梁山寨主,卢俊义则坚持不肯。后来经过东平府、东昌府两场战事,梁山泊聚齐一百单八将,宋江的寨主名分才正式确定。
人物外貌书中外貌描写:
头上金盔耀日光,身披铠甲赛冰霜。坐骑千里龙驹马,手执朱缨丈二*。
出处考证史文恭不见于现存的任何可能是小说《水浒传》蓝本的作品,而晁盖的阵亡地点在早期元杂剧水浒戏中都是祝家庄,直到《水浒传》中才被改为曾头市,史文恭也应是小说《水浒传》的创造。有观点认为,评书中的史文恭形象有早于《水浒传》的来源,但目前并无足够依据。
有研究者指出,史文恭掘陷坑导致自己人跌入的情节,取材自唐朝哥舒翰之事。
人物评价史文恭在水浒原著中并不算一个太有*有肉的形象,对他的评价大都是在武力方面。因为他曾二十余合击败秦明,常被认为是全书中武力最强的人物之一,而且被认为是有勇有谋,并非一勇之夫。
至于为人方面,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曾饰演过史文恭)的评价颇有代表性:史文恭是不得志的人,武功高强却只能屈尊做曾头市教师,他性格上有傲慢倔强的特点,这种特点一方面使他行为狂妄,另一方面也给他带来了悲剧性的结局,在人品上并无低劣之处。
而对史文恭持较强烈负面态度的评论,大都来自于认定晁盖为史文恭所*者,如一些续书中称他为“恶贼”。
还有评论者认为,史文恭是《水浒传》中庄园教头的杰出代表,忠于职守、品德高尚,即使晁盖是被他所*,也是各为其主,无可厚非。仅仅因为他所效忠的庄园主与梁山是敌对关系,就将他定为“反派”,是不客观的。另有很多评论者受“晁盖非史文恭所*”说法的影响,对史文恭持同情态度,有正面甚至拔高的评价。
此外,由于史文恭在民间被接受的形象更多来源于评书等加工过后的版本,其中包含了关于史文恭阴险狡诈(用*)、欺师叛门、叛国投敌(金国)的详细描写。有不少受此影响的评论多认为,史文恭是个品行恶劣之人,而造成这种人格的原因,应该是史文恭因出身卑微、怀才不遇而逐步导致的心理扭曲。
衍生形象 民间形象 主流形象史文恭虽然在原著中形象较为单薄,但在民间文学当中形象却非常鲜明。他长期以来给民间百姓留下的印象,便是这一形象。此种史文恭形象,根据现存的不同文本,概括下来有如下几个较为共通的特点:
善使的兵器是*;与卢俊义(有时包括林冲、岳飞等)师出同门,师父多数情况下是周侗;出身卑贱,或年幼时遭遇不幸,以致心理阴暗,执迷于成为武功天下**;有背叛或欺*师父的行为,或是偷学武艺,或是偷师父的武学书谱,甚至卖师求荣;外表看上去是正人君子;武功几乎只有同门的卢俊义能够克制(这也成为宋江要卢俊义上山的重要理由)。上述设定起源于何时现已无法确考。现存提及卢俊义与周侗师徒关系的最早文本应是清代小说《说岳全传》,但却未曾提及史文恭。而史文恭与卢俊义、林冲同为周侗徒弟的说法在清末民国的戏曲以及扬州评话中已可以见到。在20世纪下半叶整理出来的评书改编小说(如《卢俊义演义》《铁臂金刀周侗传》)中,上述设定已完全成型。
部分研究者如何心认为,这种设定比起原著中请卢俊义上山、擒史文恭一段的生硬安排合理得多。
其他形象袁阔成评书《水泊梁山》、《江湖怪杰之死》中,史文恭是江湖四大怪杰之一,使一条笔管*,坐下独角貔貅兽,号称神*无敌。他阴险狡诈,落难之时得到师傅所救,学得一身武艺,但却因师傅不肯传授《神*谱》,便暗*师傅全家。与主流形象不同的是,史文恭的师父是司马孝林,与卢俊义也并非师兄弟关系。
衍生小说刘*南的《水泊梁山》等小说中,有“百将擒文恭”的情节,这一情节很可能来源于浙江一带的评话。
褚同庆重撰小说《水浒新传》中,史文恭绰号铁*,自号“北地*王”。书中,他的武艺被弱化,与秦明交战三十回合,便已招架不住。
俞万春所著的《水浒传》七十回本续书《荡寇志》中,有一与梁山敌对的人物名为史谷恭。虽然在书中并未提到他与史文恭有任何关系,但不少评论者认为此人应为史文恭的兄弟,他与梁山作对有报仇的目的。
戏曲形象传统京剧中,以史文恭为重要角色的剧目有《一箭仇》(又名《英雄义》《曾头市》等),是盖派代表剧目之一。剧中,史文恭与卢俊义、林冲是同门师兄弟,最终被阮氏兄弟用计赚入水中生擒。盖叫天饰演的史文恭的形象生动,有的心理活动表现和武打段落,极富表现力。
现代文学家胡适曾在文章中提到,自己童年时曾在与同学组建的戏剧班里扮演史文恭,并“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可见史文恭的戏曲形象在清末已影响甚广。
**形象1972年邵氏电影《水浒传》:黑泽年男饰演史文恭;
1998年央视电视剧《水浒传》:郭军饰演史文恭;
2011年电视剧《新水浒传》:徐向东饰演史文恭;
2013年电影《险道神郁保四》:徐向东饰演史文恭;
2015年电影《卢俊义生擒史文恭》:淳于珊珊饰演史文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