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演员。原籍江西乐平,生于北平。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留校劳动。1966年至新疆劳动。1979年回北京主演影片《樱》。1980年起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1986年转任导演。曾主演《张衡》、《寒夜》、《双雄会》、《红与白》等影片。1987年导演影片《盲流》及电视连续剧《铸情岁月》、《大上海屋檐下》等。
许还山 - 许还山谈电影 谈西部片我主张电影要寻根,寻中国的根。不要怕人家说你揭疮疤。我现在正在拍摄的《盲流》是西部片。中国的西部片是什么样子?就是要反映中国西部的魂。美国的西部片我看得很多,一匹马、一条*、一身牛仔服、一顶巴拿马帽、一场*战,还有一个英雄加一个美女,就是一部电影。我们中国的西部片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应当反映我们西部人民深沉、坚忍、忠厚的精神。西部的魂就是黄河文化,这是华夏文化的鼻祖,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黄土地》这部电影作了些尝试,有人说它太落后,我认为很可贵,它使我们看到了中国的一个角落,看到了在这块贫瘠的热土上挣扎的人们,发人深思,是部好影片。
谈严肃电影严肃电影也可分三个档次,最高档次是人性片。 有人欣赏阳春白雪,有人喜欢下里巴人,不能强求。影片应当有多种档次。现在很多人在尝试拍一些既有一定水平又适合一般观众口味的影片,让群众在欣赏中提高审美水平,这方面有成功之作。《人生》就是一部既叫好又卖座的影片。我认为严肃电影也可分三个档次,一个档次是政策片,这种片子是密切配合形势的,因此很重要,没有这样的片子不行,比如《代理市长》。但是这类影片很难有永久的生命力。另一个档次是性格片,它是反映我们民族特有的性格特点、观念变更的,这种片子可以拍出深度,《人生》就是这样的片子。不过我认为最高档次是人性片。什么是人性片,就是反映人类共同的欲望和需求的东西。食、色、性也。这是人类共同的人性。《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为什么能突破国界和民族的界限?就因为它描写了人性。
谈好电影标准“好电影有四条标准。”许还山总结,一要张扬人类***的主题;二要有好看的故事;三要有一批有功力的好演员;四是要有好的语言。 针对目前中国电影界古装热、大片热,以及后现代化的现象,许还山再三强调:电影人应该关心现实世界,他说:“电影不应光是花里胡哨好看的东西,还应该是有营养、有内涵的,我个人就很喜欢现实主义电影。电影人必须关心自己的生活、关心现实。”
演讲最后,许还山对中国电影提出希望:“希望有良知的观众和电影人,能共同支撑起中国电影的大厦,让中国电影在此后的30年中更加辉煌。”
许还山 - 对于艺术的态度尽管生活中自己对经商之道和商人的思想并不了解,但是仍然会尽力把握好这个角色。他对艺术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得到了剧组人员的一致推崇。作为一名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许还山对现在许多年轻演员的表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虽然同出自电影学院,但现在的年轻演员和自己那一辈的演员已经完全不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要求,现在的演员都有个性。有的年轻演员演个角色,身边还要带个助理,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就不习惯了。”“演戏其实也是一项平常的工作,如果把它放在人民群众之上,演员的艺术生命就不会长久。”许还山直言不讳的一席话,其实也道出了许许多多老演员、老艺术家的心里话。老演员演戏好是不言而喻的,而他们的为人和艺德则一般不被“圈外”人所了解,而这恰恰是年轻演员应该多学习的东西。许还山谦逊地说,自己与年轻演员的合作是一种互动的学习关系,朋友关系。他经常在拍戏间隙,为年轻演员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对剧本的理解。
许还山 - 对艺术的理解许还山称之为是一门学问。虽然接受过正规电影学院的教育,虽然从影以来已经在数十部**作品中饰演主要角色,眼下,这位老人仍然在艺术道路上
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老人告诉记者,在与时俱进的现代社会,人们更应该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将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精华保留发扬。这位喜好诗歌、书画、摄影的老人,因为在雕花楼拍戏而开始研究这里的历史、建筑。雕花楼里的一片瓦、一道屋脊、一扇花窗都成为他琢磨江南文化的对象。而更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竟然还是一个电脑迷。老人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己外出拍戏带笔墨纸砚、九十年代带上“长*短炮”的照相机,而现在,一台电脑成了随身带的东西,虽然累赘,但是却是自己了解信息,学习新东西的需要。
许还山 - **圈里的长青树许还山195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1957年即被错划为右派,从此打入生活底层20余年。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他做过瓦匠,当过木工,也任过会计、出纳,前前后后从事过的职业有近30种。
广泛的生活积累使得他在后来演起戏来得心应手,能非常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可巧的是,1979年北京电影学院的**部彩色故事片《樱》,恰是由他这个**届学生来主演,这也正是他毕业后的**部影片。在这部片子里,许还山成功地塑造了化纤厂工程师陈建华的形象。演来张弛有度,耐人寻味,在饱受压抑的知识分子心目中产生共鸣。对此,他曾颇为感慨地说过:“总算活过 来了,又能从事我最钟爱的职业,这既是时代的庆幸,也是我个人的庆幸。”从此,许还山在表演事业中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所获奖项也不计其数。他至今仍没有放弃对**事业的热爱,每年仍在全国各地拍片,依然健康、依然乐观、依然充满了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
对有些媒体的不正之风:一些新剧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将老艺术家冷落一旁,而对所谓的“明星”、“偶像”却趋之若鹜,对此,许还山深恶痛绝。真正促进中国电影发展的都是老艺术家们,他们在不同时期塑造的人物形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地道战》、《英雄儿女》、《上甘岭》等至今仍不失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而现在的一些“一夜成名”的明星没拍几部象样的片子,却处处享受着“星级待遇”,媒体也用大量篇幅不负责任地去炒作,有些甚至造成了很不良的社会影响。媒体的这种炒作之风,应该尽早地刹刹了。
对历史剧:他非常厌倦港台对于历史剧的“戏说”,认为那是篡改历史,在他看来,**剧允许人们做一些艺术上的加工,应该是70%的真实与30%的虚构,而今却受港台剧的影响,我们的历史剧变得没有时代、没有人物个性与语言特色,这样拍出来的**作品,难以让人接受与流传。一部优秀的**作品,其思想性、观赏性、娱乐性、票房价值四者缺一不可,不应总去表现无聊的、低层次的小情趣。
对青年演员:有些女星刻意追求“骨感”、“健美”而忽略了健康,在许还山看来,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一种做法,“健美健美”,“健”才是**位的东西,本末倒置只会白白糟蹋坏了身体。更何况,演员的外表是易碎品,演技才是最重要的。高超的演技源于生活,源于文化的积累,追求后者,才是真正对美的追求。
对西影的发展:作为一个老资格的西影人,许还山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西影厂曾经辉煌,《老井》、《红高粱》享誉中外、红极一时。鼎盛时期说起中国电影,“西影厂”就是代名词。至今在外国人眼中仍具有神圣的地位。我个人对西影有着割舍不下的“西影情结”,市场的变化,让电影业呈现出衰落,西影厂也不例外。近些年,西影人重新审视自己,并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希望重振雄风,对此,我认为,首先,方法要对,要从组织、经济、市场三大思维出发,全面考虑问题,既要有艺术家的博雅,也要有企业家的精明。其次,制定出一个可以实现的战略目标,实实在在去做一些事。第三,最大可能的聚合人才,培养人才,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样才能让他们“士为知己者死”。
许还山 - 许还山爱书画
许还山还主演《梦断楼兰》等片。许还山的字画在演员圈里也小有名气,对此他谦虚有加,“说起来真是名不副实,搞艺术的人对姊妹艺术都喜欢,但实在是不精”。许还山回顾自己习字的过程,还讲了一件趣事。“我父亲以前也是在文化系统工作,小时候他每天让我练100个大字,不然不许睡觉。我当时挺有逆反心理的,对书法一点都不感兴趣。有一天我把笔一甩,一下子就把墨汁甩在了背后的一幅元代画作上!”老爸回来见了自然少不了一顿打。许还山说,自己还是上世纪80年代拍了电视剧《张衡》之后,才领略到书法的魅力。“为了拍这部剧跑了很多地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当时我就在宿舍跪着临帖,特别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