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韩信 - 早期生活

韩信还是平民时,既当不了官,也无法经商过活,经常寄食于他人,为众人所厌。后来加入了项梁的起义军。前208年项梁死后便成为项羽部下,曾经数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没有采用。韩信在项军内仅任炊事兵与守门官,认为没有前途,于是在前206年,汉王刘邦进入巴蜀时,韩信逃离楚营,投奔汉王刘邦。 韩信最初未被汉营重用,后来因为涉嫌犯军法被处斩,在行刑时已有十三人被斩,临到韩信时,他见到夏侯婴,便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意:你不是想要天下的吗?为何要斩壮烈之士呢?)夏侯婴感到惊奇,释放了韩信,后来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任韩信为治粟都尉,但韩信并不满足于这个职位。 韩信为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邀为门客,但不为其妻所容,“食时信往,不为具食”,韩信愤然离去,“钓于城下”,但所获不能果腹。一漂母见韩信饥饿,便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吃,一连数十日。韩信十分感激日:“吾必有以重报母”。漂母听了非常生气,“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闻之,深感惭愧。

韩信 - 登台拜将

韩信与萧何数次谈话,萧何对他有深刻的印象。到达南郑一段时间,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向刘邦推荐自己,却没有音讯,感到不受重用,于是离开汉营,准备另投明主。萧何闻讯,认为韩信这样的将才不能轻易流失,于是萧何不及通知刘邦便策马于月下追韩信,终于劝得韩信留下(“萧何月下追韩信”)。 起初,刘邦听说萧何逃出,十分惊*,后来听说他是为了追韩信,于是问他:“这么多人逃回东方,你都不追,为何为了韩信?”萧何于是推荐韩信给他,认为韩信是一个无人能及的人才(“国士无双”)。刘邦接纳萧何的建议,模仿古代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即汉军的总司令。拜将后,韩信立刻向刘邦剖析天下大势,并向刘邦提出其分析和战略。刘邦同意,并依照韩信的计划部署。

韩信 - 暗渡陈仓

项羽分封诸侯后,不足一年,齐国已经发生内*,项羽于是亲率楚军北上平*。前206年八月,刘邦出兵进攻关中,由韩信领军“暗渡陈仓”,突袭雍王章邯;汉军大胜,很快便攻占咸阳,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关中大部份平定。(注意:《史记》等正史没有提及“明修栈道”一事。)

韩信 - 诸侯大败

当章邯还坚守废丘时,刘邦留下韩信围攻废丘自己则联合其他诸侯,趁项羽还在齐国时,于前205年领联军五十六万人攻占项羽首都彭城。项羽领兵三万回师彭城,刘邦这时还在沉迷享乐,结果在彭城之战惨败,退至荥阳。萧何即动员关中老弱和未傅者,让韩信带往荥阳前线救援刘邦。之后,韩信率兵在京城和索城(都在荥阳附近)之间击退楚军,使楚军不能西越荥阳。 魏王魏豹附楚反汉,刘邦派韩信领兵攻魏,韩信突袭魏国都城安邑,擒魏豹。随后韩信率军击败代国,这时汉营调走他旗下的精兵到荥阳抵抗楚军。韩信继续进军,在井陉背水一战,以少数兵力击败号称二十万人的赵军,擒赵王赵歇。韩信听从广武君李左车建议,派人出使燕国,成功游说燕王归附汉王。

韩信 - 自立齐王

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结盟,齐王田广答应,留下郦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韩信已奉刘邦命攻齐,在得知郦食其成功说服齐国以后,原本打算退军,但蒯通以刘邦并未发诏退军为由,说服韩信不要把功劳让给郦食其,韩信听从,攻击未作防备的齐国。田广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烹*郦食其。韩信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韩信在潍水以水计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平定齐地。 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 项羽自知形势不妙,派武涉游说韩信叛汉,韩信以汉对他有恩为由拒绝。蒯通认为刘邦日后必对韩信不利,多次耸恿韩信把握时机,*离汉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势。而韩信自认为劳苦功高,“汉终不夺我齐”;蒯通则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相劝。但韩信始终抱着“汉终不负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汉。

韩信 - 助汉灭楚

前203年,刘邦与项羽议和,两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不久刘邦听从陈平之计毁约,出兵追击东归的项羽,但韩信及彭越没有派兵助战,汉军在固陵被项羽大败。刘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答应韩信及彭越事成后封地为王。韩信及彭越终于带兵会合刘邦,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大破楚军,最后迫使项羽撤退到垓下,项羽突围到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

韩信 - 鸟尽弓藏

项羽死后,刘邦迅速夺取韩信的兵权,并改齐王为楚王,移都下邳。 逃亡部将钟离�t素与韩信交好,韩信便将其收留藏匿。刘邦得知钟离�t逃到楚国后,要求韩信追捕,韩信则派兵保护钟离�t的出入。 前201年,有人告发楚王谋反,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计策,以出游为由偷袭韩信。韩信有意发兵抵抗,自陈无罪,但又怕事情闹大,钟离�t则自刎自*。韩信带着人头于陈(今河南淮阳)向刘邦说明原委,刘邦令人将其擒拿,韩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后来刘邦赦免韩信,韩信被降为淮阴侯。 韩信知刘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称病不出,长期怨恨不满。当陈�g升官至巨鹿,临走前,韩信与陈�g约定,陈�g若起兵造反,韩信将助一臂之力。 汉高祖十年,陈�g果真反叛,韩信便与家臣密谋从内部袭击吕后、太子等人,但遭亲人告密而走漏风声。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g已死,引韩信前来祝贺;韩信被束缚后,被具五刑后打死于长乐宫钟室,并诛连三族。 刘邦平定陈�g返回之后,得知韩信已死,“亦喜且怜之”。刘邦问韩信死前说了什么,吕后回答韩信后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计。于是刘邦下令捕捉蒯通。蒯通辩称“当时只知韩信,不知陛下”,而被赦免。 传说中,刘邦曾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汉朝天下,绝不以“兵器”*之。故韩信被*时,吕后吊之于大钟之内,头为大钟所罩,看不见天日;脚悬空于地面,无法顶天立地,并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说是用桃木剑将其*死,以不违背当年的“承诺”。 相传韩信创造象棋和风筝   象棋是中国传统棋种。它的来历传说不一,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始创于西汉统帅百万大军的韩信。   刘邦统一西汉王朝后,屡建战功的大将韩信被吕后诱捕入狱。韩信自知寿命快到头了,就打算在狱中写一本兵书传给后人。不料这事被吕后知道,就下了一道懿旨,说他身为犯官,不能擅着兵书。韩信悲愤难忍,仰天长叹道:“这个婆娘太狠*了!不但要本王的命,连本王的名也要除掉啊!”当时有个狱卒听到他这句话后,跪在韩信面前说:“王爷!你就把用兵之法传给小人吧!”韩信苦笑了一声说:“本王若不知用兵之道,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如今悔之晚矣,怎么能再连累你遭受*身之*呢?”狱卒再三恳求,韩信只是不允。   一天,这个狱卒给韩信送饭时,眼里的泪花直打转转,好像有啥要事对韩信说,又忍住了。韩信一看他的神色,便感到不妙,就问狱卒:“大哥,那个婆娘是不是要对我下*手了?”狱卒忍不住哭出声来。韩信大笑道:“打完兔子*猎犬,射尽飞鸟折良弓嘛!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没啥可怕的。”说罢,叫狱卒坐下,韩信取来一根筷子,在地上画了个方框,又在框中画了一条“界河”,河中写了“楚河”、“汉界”四个字。接着又在河界两边各画了三十六个小格,并说:“本王今年刚好三十六岁,一生助汉灭楚,屡立大功,到头来却死在一个女人手里。你平时对我百般照料,今生今世我再没机会报答你了,就把生平所学的奇术传给你吧。”他说着叫狱卒取来纸笔,把纸裁成三十二个小块,布在方框内界河两方。一面的十六块纸片各写着帅、仕、相、车、马、炮、兵等字,另一面的十六块纸片上写着将、士、象、车、马、炮、卒等字。   摆好后,韩信边移动纸片边告诉狱卒:“这个方框就是千军万马的大战场,两面各代表一方的军力。用兵之道,贵在主帅多谋善变,通盘筹划、奇正配合,以不变应万变……”并具体地教狱卒如何跳马、出兵等。狱卒边点头边称赞:“奇!王爷真是个奇人啊!”   从那天起,韩信每天都和这个狱卒守着方框(棋盘)研究兵法。不久,韩信被吕后*死,那个狱卒也逃走了。他躲藏在一个深山里,搭了间草棚,开荒种地,全家人自耕自食,一有空闲,就专心研究韩信授给他的奇术。因纸片易烂,就换成了扁圆形小木头坨儿,为好区别又染成红黑两色。又据“奇”的谐音,把“奇”叫做“棋”,还写了一本《棋谱》传给了他的儿子。后人认为棋虽可布阵,但不是真的两军作战,只是一种象征,所以称它为“象棋”。   风筝的起源与韩信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相传,风筝的发明人是大军事家韩信。垓下之战中,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的军队团团包围,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韩信派人用牛皮制成风筝,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国的民歌来。楚军听到了乡音,都想念起故乡来,斗志涣散了。结果,楚霸王一败涂地,在乌江边上自*了,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唐朝赵昕也在《熄灯鹞文》中说:垓下之战时,韩信制成风筝,让张良坐风筝上天,高唱楚歌,楚歌传到楚营,动摇了项羽军心。宋朝的《事物纪原》中还记载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距离之事。   韩信分油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大元帅,辅助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奠定了汉朝的基业。民间流传着一些以韩信为主角的有关聪明人的故事,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   据说有一天,韩信骑马走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正在路边为分油发愁。这两个人有一只容量10斤(1斤=500克)的篓子,里面装满了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7斤油,葫芦可装3斤油。要把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谁也没有带秤,只能拿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应该怎样分呢?   韩信骑在马上,了解情况以后,说:“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说完了,打马就走。两个人按照韩信的办法倒来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两半,每人5斤,高高兴兴,各自回家。究竟是怎样倒来倒去的呢?三种容器各自装油斤数的变化过程,可从下面的表中看出。   韩信所说的“葫芦归罐”,是指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倒;“罐归篓”是指把罐里的油往篓里倒。通常分油要把油从大容器往小容器里倒,现在却把小容器里的油往大容器里“归”。往油葫芦里倒油,只能得到3斤的油量;把葫芦里的油往罐里“归”,“归”到第三次,葫芦里就出现2斤的油量。再把满满一罐油“归”到篓里,腾出空来,把葫芦里的2斤油“归”到空罐里;最后再倒一葫芦3斤油,“归”到罐里,就完成分油任务了。   韩信点兵

韩信 - 人物评价

司马迁对此评价为:“……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有的学者认为,陈�g**是汉朝族灭韩信的借口。若韩信确实与陈�g相商谋反,听闻陈�g已死,又怎会自己入宫呢? 虽然另有学者说“韩信没光明正大的谋反,所以招他入宫庆贺**,他不得不去。”但是一般情况之下,同党被破获,身为叛*份子大多会选择逃亡,故多数学者认为“与陈�g合谋造反”仅仅为汉朝对韩信的欲加之罪。

明代茅坤论韩信:“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史记钞》)

韩信 - 名人佚事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以韩信的典故为名的成语。刘邦曾问他:“你觉得我可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那你呢?”韩:“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刘:“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

韩信早年在淮阴曾受过一个洗衣服的妇人(漂母)的餐饭接济。韩信曾表示将来必定报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维生,我是可怜你才帮你,哪里是为了报答!”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回到淮阴,找到了漂母给了一千两黄金。 韩信在淮阴还曾受到过重大侮辱。淮阴市井有人生事,找到韩信说:看你一直带着剑,但是我猜你是个胆小鬼。你有胆量就刺我一剑,没胆量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看了这人很久,最后甘受“胯下之辱”。韩信封楚王后,找到了这人,封他为中尉,并对众人说:“这是一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难道我不能*他?*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是为了做大事啊。”

今天在淮安还有汉韩侯祠、胯下桥和漂母祠,纪念韩信及其事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指韩信一生成败,从被刘邦重用到最终被处死都源于萧何的影响。“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则又指当年漂母施舍救了他一命,最终还是死在另一个妇人吕后手中。

韩信被吕后设计*害,相传萧何为保存其*脉,命蒯通匿藏其子于广东。另见卓姓、韦姓。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