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震东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连震东(1904年-1986年),台湾的**人物,字定一,台南市人。为前中国*****连战的父亲。历任中华日报社社长、董事长,*****委员会第五组主任,台湾省政府建设厅、民政厅厅长,台湾“内政部”部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总统府”资政。是***第九届****。, 连震东 - 生平简介

连震东(1904年4月23日―1986年12月1日),

字定一,台南人。1929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科毕业,回台欲入《台湾民报》未果,遂入《昭和新报》,后赴中国。抗战后任重庆国际问题研究所组长,参与台湾革命同盟会,并在**训练团台湾干部训练班受训。战后任台北接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任行政长官公署参事,台湾省参议会秘书,1947年任***台湾省党部执行委员兼总务处长。

1948年当选国大代表,1949年兼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土地处处长,台湾新生报社董事。1950年任*****改造委员,为16名委员中唯一台籍人士。

1953年任***第五组主任,1954年起任台湾省民政厅长,秘书长,1960年任内政部长,多年参与台湾经济建设,土地改革,兵役制度之确立,以及地方选举政务之策画执行,1966年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76年获聘总统府国策顾问,1980年获聘为资政。

连震东 - 早年生活

1904年4月23日,连震东出生。

1929年,连震东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科,回到台湾欲加入台湾民报,但是由于连横发表“**有益无害论”,导致台湾民报拒绝连震东,遂加入日方色彩较重的昭和新报。1931年,连震东父亲连横不甘于其独生子连震东受日本奴役,于是命连震东投奔张继(字浦泉,是***创党元老,北伐时的监军二老之一,另一位是吴稚辉)。当时张继任国民政府委员(**为林森),可见张继在国民政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连横将独子连震东托付给张继,让连震东在宦途得到照顾。

连横于1931年4月作书张继(当时张继任国民政府委员),命连震东持函前往大陆,投奔张继,报效国家。连横告诫儿子:“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建设祖国,我为保存台湾文献,暂忍居此、你既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我和你母亲也将到大陆定居。”连震东到大陆后,即随张继在北平西安等地工作。

连震东于1931年“回国效命”,并且在张继的提拔下加入***。1932年,连震东加入***,同年淞沪战起,张继前往西安,力主设西京筹备委员会,建设西北,作为抗日基地。连震东亦随同前往并被安排在陕西省西安市任“西京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当时***有筹设“五京”之意,除首都南京之外,拟设西京、北京、中京等“筹备委员会”)。1934年7月,连震东与赵兰坤结婚,在西安居住了九年。赵兰坤出身于沈阳的名门世家,1910年出生,毕业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宗教学院服务科。其姐赵兰坪是当时国内著名的经济学者。

连横于1936年6月逝世,他预见中日不免一战,逝世前交待预为孙儿(女)命名曰“战”,战则国人奋起抗日,台湾复归有望,“战”是对孙辈奋斗进取,为国驰驱的教勉。1936年8月27日,连震东的妻子赵兰坤在西安生下连战。在连战两岁时,连震东开始在西京市筹备委员会工作,任秘书;期间为躲避日军轰炸,曾于西安市雁塔区杜城村暂住。连战1至9岁的童年都在烽火下成长。回忆那段童年岁月,连战曾自述,他最深的印象是“躲日军轰炸的防空警报”,而喝白水渗盐太平洋汤、吃混着砂石的八宝饭、穿着缝缝缝补八卦衫的生活;年纪小小的连战不懂得苦,只记得母亲到学校教书担心他*跑,总是拿个小板凳、画了小圈圈叫他坐着,若是母亲回家后发现他曾跑出圈外,逃不了一场好打的教训。在这期间,连震东曾任西京(即西安)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西京市政府建设委员会科长,***政府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组主任。

在这期间,连震东曾任西安**战时工作训练团少将**官。在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第四团(简称“战干四团”)编印的《通讯录》中,《本团现任教官》一栏记载连震东为上校教官。《通讯录》封面注明“**、二、三、四、五期教官在内”。该团于1938年9月在西安成立,地址在西安东厅门(今西安高级中学)。

1939年,连震东35岁时在西京筹备委员会任专门委员职务。1941年,连震东37岁时任事务组秘书职务。

1944年连震东赴重庆任军事委员国际问题研究所组长。1945年4月西京筹备委员会奉命撤销。日本投降后,连震东先奉命先回台参与接收工作,赵兰坤则带着连战开始返乡行程,先坐船由重庆南下,经过长江沿岸各省到达上海,住在姑父林伯奏家中,再与亲戚们带着祖父的遗稿与灵骨一同坐船回到台湾。

由于连横信佛、遗言火化,连战是自上海东本愿寺取回骨灰返台。但祖母沈�H于28年病逝时,西安没有火葬场,连震东先将母亲葬于长安县南乡清凉寺,后因大陆赤化,华北处处烽火,沈氏遗骨便一直留在西安。

连震东 - 台湾参政

1945年,连震东携家眷回到台湾。任台北州接管委员会主任委员、民间慈善团体“仁济院”董事长、台湾行政公署参事、台湾省参议会秘书长。

连震东于中日战争期间出任重庆国民政府国际问题研究所组长,并且参与台湾革命同盟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由国民政府接收,连震东任台湾接管委员会主委,1946年台北县首任县长兼建设局局长,任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参事、以及台湾省参议会秘书,1947年任***台湾省党部执行委员兼总务处长。1948年当选**届国大代表,1949年兼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土地处处长、台湾新生报董事。

1950年出任“行政院”参议,《中华日报》董事长、任*****改造委员,参与督导改造运动。为16名委员中唯一的台湾籍人士。1952年任**委员会第四组主任,主管文宣事务。1953年任***第五组主任,1954年起任台湾省民政厅长、秘书长。

1960年任“政务委员”兼“内政部长”参与台湾经济建设、土地改革、兵役制度之确立,以及地方选举政务之策画执行,后历任“国大”**研讨委员会常务委员、*****党部副秘书长、台湾故宫、**博物院共同管理委员会理事、“国安会”国家建设计划委员兼**组召集人等。***九届二中至五中全会**常务委员,参与中枢决策。1966年任行政院政务委员,1976年获聘总统府国策顾问,1980年获聘为资政。

1986年病逝。终年82岁。

连震东 - 生财有道

台北中小企业银行的董事长陈逢源与连震东是台南老乡,彼此私交甚好,连震东和妻子赵兰坤便大胆地购买了“北企”的原始股票,赵兰坤还担任“北企”的董事;20世纪60年代,台湾彰化银行前董事长张聘三提醒连震东,有钱就买三商银的股票,于是在张聘三的引荐下,连震东和妻子赵兰坤将多年节省下来的积蓄买了几百张彰化银行的股票,并采取长期持有,靠自然增值的方式,奠定了连家财富的基础,连震东的妻子赵兰坤很有理财的头脑,她不象一般妇人采取跟会的方式存钱,或是把钱存在银行,而是积极地投资理财。赵兰坤的理财方式是“无为而治”,也就是买进之后便长期持有,四十几年前就把所有的家产投资于股票和房地产,并耐心等待四十余年,其间很少买卖。

后来赵兰坤向彰化银行贷款,陆续在台北购买大量的土地和房产,只租不卖,长线投资,使连震东家族资产不断膨胀。在1989年台湾“国税局”的资料中,登记在连战名下有六笔土地,约合20250坪,据台湾报刊评估,价值约200亿元新台币。几十年下来,连家长期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达到20%以上;不考虑复利因素,连家资产在以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连震东 - 人物评价

连震东与刘启光、林顶立、游弥坚、黄朝琴被认为是台湾战后**的“半山”(日本统治时代前往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回台湾的**人物)派代表人物,在台湾作家吴浊流的遗作《台湾连翘》中,称呼连震东为“阴险的策士”;连震东曾先后历任台湾省建设厅长、民政厅长、“内政部长”、“总统府资政”、“国策顾问”等职,在党政界打下深厚基础。连震东历代经商与连震东建立的**关系所培养出庞大的政商人脉,可使儿子连战在政、商界中无往不利。连震东亲自传授连战为官要诀:“要像骑脚踏车一般,头要不断地点,脚要不停地踩”。而且连震东在台湾接收过程以及二二八**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连震东遗留给连战的****,都成为连震东的争议之处。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