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伯益,名益,偃姓,伯为爵称,亦名伯翳、柏翳、柏益、伯�p,大费。皋陶之子,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女祖为黄帝族颛顼之孙,系赵、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传说,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早期先民学会了建筑房屋,凿挖水井。西周穆王(公元前900年左右)时,伯益的后裔造父因为替周穆王驾车有功,被赐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北),造父因此改赢姓为赵姓,伯益因此被尊称为今天赵姓族人的*缘祖先。伯益,亦称大费,是中国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词条概要

伯益,皋陶之子,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他能领悟飞禽语言,被尊称为“百虫将军”。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早期先民学会了建筑房屋,凿挖水井。伯益被尊称为今天赵姓族人的*缘祖先。

人物简介

伯益(生卒年月不详):也作“柏翳”、伯翳、柏益、伯�p,华夏族,嬴姓,中国上古人物。

他是黄帝的五世孙、少昊的玄孙、�f极的曾孙、业父之孙、大业之子、大廉与若木之父,秦国君主的嫡系先祖。

人物事迹 神童

他是黄帝长子少昊(玄嚣)的后裔,据说是古中华**神童,四岁时,就当了夏禹(姒文命)的老师。

为政

他十岁的时候,便接替父亲担任早期华夏族主干的东夷部落联盟首领,把东夷部落联盟治理得整整有条,成为当时华夏境内最强最盛的部落,帝舜因此征召他做主管当时华夏大部落联盟的**大生产部门――畜牧业的主官,他也治理得很好,保证了当时遭受空前绝后大洪水的早期华夏先民不被饿死,令帝尧和帝舜都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大禹治水的**助手,他与夏禹一起并肩奋斗了十三年,终于取得治水的彻底胜利,他和夏禹都受到舜的表扬奖励,夏禹被舜奖了一块玉,而伯益则得到一面奖旗,帝舜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伯益做妻子,生下了玄仲。让他主管灾后重建的全面工作。据说,由于他各方面工作都很出色,舜曾经想把大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先禅让给他,伯益拒绝了,舜才把夏禹选作自己的继承人,并要求夏禹之后必须把职位禅让给伯益,但舜死后,夏禹见部落联盟里的财产越来越多,遂产生独占之心,又迫于当时已经形成的禅让习惯,不得不假意禅让给自己还大很多的皋陶,结果把一百多岁的皋陶活活给累死了;夏禹又召开部落联盟首领会议,把支持伯益的大部落首领防风氏等借故*死,最后不得不禅让给伯益了,又把他架空,霸占大部落联盟里的公共财产分给支持自己儿子夏启的部落和氏族首领。夏禹死后,夏启联络一大批中小部落和氏族的首领反对伯益,引起夏部落里最大部族有扈氏的不满,有扈氏带头维护原始禅让制,被夏启残*;夏启并开始屠*反对自己的防风氏、有扈氏等部族,伯益不得不奋起反抗夏启,双方之间进行了一场史前最惨烈和最持久和最全面的争夺全华夏大部落联盟首领的战争,结果伯益战败被*,伯益与帝舜之女的儿子玄仲带有资格参与禅让制竟逐部落联盟首领的伯益、帝尧、帝挚、帝舜、契(商族祖先)、后稷等余族退出中原,移迁山东沿海地区,而夏启则带领一部分没有资格参与禅让制竟逐部落联盟首领的部落和氏族留在中原;华夏族自炎黄时期成型以来**次分裂,对立双方也由原始部落联盟时期进入私有奴制国家时期。

业绩

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

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

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当**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我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

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

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

伯益在**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

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言论

伯益的主要政见言论可见于《尚书·大禹谟》。伯益提倡德治,认为只要由衷地信奉帝尧所代表的仁德,治国之谋就会取得成功,群臣辅弼君王就会彼此和谐,方方面面的朝政就会相得益彰。

伯益认为治国要小心谨慎、忠于职守。强调未雨绸缪,这样遇到偶发**时就不会毫无准备失了分寸。要有原则与法度,不能贪图享乐。不能以违背自然本性为代价,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也不要拂逆万民的心愿,来屈从强权者的一己之欲。这样一来,才能抚顺四夷。

在作为副帅辅佐大禹攻打三苗时,伯益认为只有以美德才能使人顺服,谦受益,满招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对三苗也是可以起作用的。

家族成员

(1)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f极―帝喾(名姬�妫�又名姬夔kuí)―契(约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约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汤(商朝首任帝王)―太丁、外丙、仲壬

(2)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f极―帝喾―契(约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恒(商部族首领,前1775年-前1770年在位)

(3)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姬轩辕)―少昊(又名玄嚣,本名姬己挚,黄帝长子)―�f极―帝喾(姬�妫�又名姬夔)―弃(后稷,姬弃)―不�(kū)―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姬�)―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古公��父(姬��)―季历(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4)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f极―帝喾―尧(帝尧)―丹朱

(5)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f极―帝喾―挚(帝挚)

(6)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f极―帝喾―台玺―叔均(也被周朝奉为先祖)

(7)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f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

(8)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f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夙

(9)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f极―业父―大业―伯益―若木(伯益次子)―昌曾―昌祖―昌父―费昌(费国始祖、费姓始祖)

(10)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f极―帝喾―陶父―皋陶(李唐皇帝的始祖,也是天下李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其子孙被封于英、六,此后世系不明)

(11)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f极―挥公(世界张姓始祖)

(12)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昧祖―昧父―昧―允格、台骀

(13)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重(句芒)

(14)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该(蓐收)

(15)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穷奇

(16)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般

(17)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倍伐

(18)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穷申

(19)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瞽目

(20)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古蜀王

(21)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魍魉

(22)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杌

(23)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鲧曾―鲧祖―鲧父―鲧―禹(大禹,姒文命,夏朝首任帝王)―姒启(即夏启,夏朝第二任帝王)―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观

(24)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即帝舜)―商均―……―阏父(也称虞阏父、遏父,是商均的第32世孙)―陈胡公(即胡公满,陈国开国君主)

(25)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曹国始祖,封地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

①季连―附沮―*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

②季连―附沮―*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屈�r(熊狂次子)

③季连―附沮―*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熊俊―鬻熊―端木�J(鬻熊次子,史称�J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

(26)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即玄帝颛顼)―称―老童―重黎

人物记载

伯益,《尚书》称益,《史记》称大费、柏翳,又称伯翳,《世本》、《汉书》称化益、伯益。“少昊之后伯益也”《国语。郑语》。伯益是皋陶之子,大业即皋陶,大业和皋陶是同指一个人。

《史记秦本纪》“孝王曰u2018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u2019《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但嬴姓最早来源于少昊帝的本姓。

我国最早的唯一记述东方帝俊神系的《山海经》据传是伯益所作。西汉刘歆《山海经表》:“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伯益的势力范围位于山东省日照地区。《春秋左传正义》隐公二年下注曰:“《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於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尧王城遗址前期有可能是少昊都城,后期有可能是伯益的都城。都城之南3公里处的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有伯益挖的井,人称“益井”。以及伯益的坟墓,人称“大王陵”。

大禹去世之后,伯益和夏启进行部落联盟首脑之争。伯益失败被*,被族人葬于天台山上。此次夷夏之争甚为惨烈。东夷地区延续了几千年的规模巨大的尧王城,两城,凌阳河和段家河古城都毁于一旦,荡然无存。另一结果就是导致该地区人口锐减,一直很活跃的早期华夏凤文华遭到毁性打击。打还形成了以夏启和元仲为首的早期华夏两大对抗集团,灭两大集团既触合又对抗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西周初期,代表西集团的西周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征伐东夷的战争,代表东集团的诸嬴的势力范围进一步被压缩并被分化牙解,嬴秦、嬴赵西迁,秦国远祖就是在这一时期由日照地区万里迁移来到西北地区的。秦人远在西北,不忘故土,墓葬的头向都朝着东方,这也是秦始皇登基后数次东巡琅琊的原因之一。留在中国的嬴江进一步被分割成嬴江、嬴黄等三等诸侯小国,江国的国都也被迫从山东曲阜迁到河南正阳。

地下考古表明,伯益的失利使繁荣了数千年的日照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变成了无人区,直到几百年后的夏朝末期才有所恢复。

日照天台山因《山海经》中的记载而得名。《山海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泔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天台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南,离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月3公里。尧王城遗址出土的墓葬的头像都朝着天台山的方向。据考证,天台山中有汤谷,是东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阳神的圣地,是东方太阳崇拜和太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东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人物轶事

王位之争

伯益佐禹治水大获成功,得到帝舜的赏识,获得了与帝舜联姻的殊荣,**地位大为提高。禹继任舜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举荐伯益之父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然而皋陶未及受政而亡。《史记·夏本纪》载禹“举益,任之政”。《墨子·尚贤》:“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相传益善于畜牧和狩猎,助禹治水有功,夏禹对舜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对伯益说:“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因而被禹选为继承人。《史记》记载禹死后由益继位,但四方诸侯比较属意禹之子启,于是益让位予启后隐居到箕山南麓。但据《竹书纪年》记载,禹死后由禹之子启继位,而益因与启发生争执,帝启六年,被启*死。

伯益生有三子,长子大廉,为鸟俗氏,廉氏,赵氏是其直接的传人;次子若木,为费氏,若木在夏启九年(中国断代工程计算为前2061年),被启封在徐(徐戎,今淮河流域,郯城一带)。三子元仲,是伯益与舜女的嫡子,伯益被*后,率皋陶、伯益、帝舜、帝尧、帝挚、契(商的祖先)后稷等的部落余族退出中原,迁往山东沿海,形成了早期华夏族两大集团之一的东集团(又称华族),与夏启**的夏部落为主所形成的华夏西集团(又称夏族)既对抗又融合,夏族称华族之首领元仲(古江国开国君主)为江伯,华族称夏族之首领启为夏侯(又叫夏后)两大集团同时进入奴隶制国家时期。到春秋末期,两大集团才完全融合为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元仲之江伯也始于夏禹,原来,元仲小时颇得夏禹喜爱,夏禹代舜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之后,曾对元仲许诺凡有江水流的地域(包括黄河、淮河、长江干支流和当时华夏族能迁居到有较大河流的地方)皆可为玄仲食封地。早期华夏族两大集团分裂后,双方互相都无法吞并对方,夏启不得不承认中原以东凡有江水流的地方由元仲统治,来换取元仲东集团对夏启中原统治权的承认。

其实,这只是后人的附会,历史上的益与伯益不是同一个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