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1937.2.9 -) ,采油工程专家。河北唐山人。1960年在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采油专业毕业。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中国籍瑞士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钻采系采油工程专业,教授级高工,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大庆石油管理局原总工程师、原副局长。
王德民 - 科研成果从1968年到1978年研制了一整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分层注采和分层测试工艺;1979年至1985年提出和组织了“大庆油田高含水期采油工艺”的系统工程,使大庆油田开采技术在总体上具有世界水平,为大庆增加原油可采储量6亿吨;1986年至2000年大庆进入高含水后期,为再稳产10年而作技术准备的八个系统工程的主要提出者及组织者之一,为大庆提高采收率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是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技术已大规模推广应用,增加可采储量三亿多吨,年产油1000多万吨;三元复合驱油技术正在推广之中。这些工艺都是世界上油田开发方面意义最大、难度最大、工艺最先进的技术,为油田稳产到2000年提供了技术保证。
王德民 - 获得荣誉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两项、省部级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共24项。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德民 - 工作职位现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SPE)杰出服务奖委员会委员、长远规划委员会委员、著名演讲人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国矿业联合会顾问、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科协副**、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黑龙江省石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科学》、《工程师论坛》等6种杂志编委。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庆石油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德民 - 科技成就参加工作40多年来,王德民院士一直在大庆油田从事油田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先后放弃了留在和调往大城市工作的多次机会,拒绝了国内外大公司的高薪聘请,始终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大庆油田这块土地上,发扬无私奉献的铁人精神,坚持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勇于开拓,以其独特思维和敢于创新的突出特性,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的应用,对大庆油田各个阶段的发展和稳定,乃至整个中国陆上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稳定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油田初期开发阶段(1960-1963) 针对当时采用的地层压力解释方法―国外“赫诺法”的解释结果与大庆实际地层情况相差较大,且油田开发时间越长,误差还会更大这一问题,研究完成了“松辽法”,并很快在全油田得到了推广应用,使地下压力测试误差较之国外方法缩小了5倍。这一成果国外至今未见报道,目前仍在继续推广应用,在大庆油田和全国其它油田累计应用100万井次以上。
二、油田产量上升阶段(1964-1975) 针对油田经过几年注水开发出现的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含水上升的严重问题,1、研究完成了一套在油管内用钢丝起下的分层测试工艺技术并在全油田推广应用,为取全取准油田分层资料、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奠定了可靠基础。2、发明了偏心配产、配水器,比国外同类产品轻1/2,短2/3,这套偏心工艺应用后,配水合格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以上,油田含水上升率也由3%下降到2%左右,对油田的长期高产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这套工艺已在全国其它油田推广使用。3、研究完成了多油层试油工艺,采用这套工艺录取了大量分层测试资料,满足了油田生产发展的需要。这些工艺技术目前仍然是油田的主导技术。
三、油田高产稳产阶段(1976-1997)
1、针对大庆油田薄油层难于动用问题,研究完成了限流法压裂技术,一次压开20至30个薄油层、最多一次压开70多个薄油层的成果。而在国际上,类似的压裂,一次只能压开3至4个油层。这项技术的突破,使大庆油田原来无法计算、也没列入开发储量的薄油层变成了可开发的油藏。国家组织的鉴定委员会的评价是:“这一科研成果,在整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油田推广应用后,与其它工艺配套,使储量增加了7亿吨,等于又找到了一个大型的油田。进一步确保了大庆**个十年稳产目标的实现,并为油田继续稳产打下了基础。
2、针对大庆油田继续强化注水会造成大面积的水淹和大范围的套管损坏,无法实现高产稳产这一问题,研究完成了以自喷采油转变为机械采油的攻关方案。这项技术方案实施后,确保了“六五”期间油田在注水压力略有下降的前提下实现高产稳产,并使套损井数大幅度下降,同时为“七五”进一步延长稳产期提供了保证。
3、通过认真研究和探索,确立了采用化学驱方法即聚合物驱油技术,进一步提高大庆油田的原油采收率这一攻关课题,作为确保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最主要的技术保障手段。聚合物驱油技术首先突破了传统的聚合物驱油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聚合物溶液非牛顿流体的粘弹性,特别是弹性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的作用,并通过宏观及微观实验,证实了弹性对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从理论上发展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为大庆油田成功实施聚合物驱油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在聚合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分子量选择、布井方式、井下注入工艺、地面配制工艺以及采出液处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优选出分子量适合于大庆油田的聚合物,解决了聚合物高粘性非牛顿流体在管道输送及矿场高压注入等一系列工艺难题,并在矿场实践中得以成功地得到验证,为1995年后大庆油田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提早做好了技术准备。1996年,大庆油田自北部开始,逐块开始应用聚合物驱油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年增加,截至2004年底,聚合物驱已累计产油7600万吨左右,与水驱相比提高原油采收率达12%左右,该项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大庆油田从1996至2002年继续稳产5000万吨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油田高水平、高效益、可持续发展阶段(1998-)
油田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科技创新来保障,在“聚合物驱油技术”取得成功后,提出并确立了低酸值的大庆原油条件下,以“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的复合驱油技术为主攻方向,来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在他的指导下,从驱油体系配方、室内驱油实验及数值模拟等基础研究入手,逐步研究开发出了大庆油田“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油技术,并通过5个矿场试验证实,此项技术的提高采收率幅度可比水驱提高20%,此外,还在探索研究“泡沫复合驱油技术”和“无碱二元驱”等更新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以期为油田的长远发展,研究更具深远意义的技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王德民院士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二项、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2009),此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大会奖、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工业部)特等、一、二、三等奖等24项奖励,并取得国家专利9项、国外发明专利3项。同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40多篇,著有5部专著和译著。他不仅是国内著名的石油专家,而且以他渊博的石油专业知识、丰富的油田开发经验和娴熟的英语交流能力,在国际石油界享有盛名。1995年11月至1996年初,王德民院士作为亚太地区首位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SPE)“杰出演讲人”,先后赴印度、荷兰、沙特***等17个国家巡回讲学,他向国际石油工业界宣传、介绍了中国大庆油田在低渗透油田、多层非均质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及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提高了大庆油田在国际石油工业界的影响力,扩大了我国与世界石油界的技术交流。1997年还获得了SPE亚太地区“贡献奖”。2001年荣获了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SPE)“杰出会员奖”, 是我国石油工业界目前唯一获得SPE此奖的专家,并为表彰他对国际石油工业的杰出贡献,还授予他SPE“终身会员”荣誉。
目前,王德民院士正从事“四次采油”、“一元驱”、“二元驱”、“多元多相驱油”和与之配套的采油工艺技术等对石油工业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工作。
王德民 - 主要论著1 王德民,陈朝胤.大庆油田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美国学会石油工艺,1983(8)
2 王德民,陈朝胤.大庆油田堵水效果预测方法.石油学报,1983(1)
3 王德民,唐加礼.中美石油工程师学会会议论文集・大庆油田高含水期采油工艺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