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卿,山西太谷县人,由于他身材高大,臂力过人,故人称“王二疤子”,是清朝晋商中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王相卿,出身贫苦,早年,由于生活所迫,到右玉县*虎口为人当佣工。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要御驾西征噶尔丹,山西右玉县的*虎口,正是大军由内地通向蒙古大草原的必经之路,王相卿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他先是在清军当伙夫,服杂役,在服役中,他随军兼做点小生意,后来,他认识了也是为了生存而做随军贸易的张杰和史大学,由于志向相投,他们3人便结拜成异姓兄弟,并*离兵役,决定合伙做生意,想谋一番大事业。但由于初始生意不佳,做了一年,3人还不得吃饱持暖,而且环境很艰苦,张、史2人心灰意冷,就返回家乡另谋生计,但王相卿意志坚决,决定一个人留下来继续经营。
,个人经历王相卿,山西太谷县人,由于他身材高大,臂力过人,故人称“王二疤子”,是清朝晋商中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
王相卿,出身贫苦,早年,由于生活所迫,到右玉县*虎口为人当佣工。清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要御驾西征噶尔丹,山西右玉县的*虎口,正是大军由内地通向蒙古大草原的必经之路,王相卿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他先是在清军当伙夫,服杂役,在服役中,他随军兼做点小生意,后来,他认识了也是为了生存而做随军贸易的张杰和史大学,由于志向相投,机会相同,于是,他们3人结拜成异姓兄弟,并*离兵役,决定合伙做生意,想谋一番大事业。但由于初始生意不佳,做了一年,3人还不得温? 饱,而且环境很艰苦,张、史2人心灰意冷,就返回家乡另谋生计,但王相卿意志坚决,决定一个人留下来继续经营。
没过几年,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大获成功,*虎口便成了军事重地,军队粮草都要在那里集结,以保证前方长驻军队的衣食住行,于是王相卿商机大起,生意日渐好做,他为了扩大经营,招了一个学徒,同时又写信把张杰和史大学请回来继续合作,并成立了“吉盛堂”商号。由于3人齐心协力,生意愈做愈大,到康熙末年,他们又把“吉盛堂”改成“大盛魁”,并将总号地址移到了乌里雅苏台,后来又迁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城中。又经过他们的数十年苦心经营,最终把“大盛魁”办成旅蒙晋商专做蒙俄贸易、伙计达6000余人、商队骆驼近20000头、年贸易总额达上千万两银子的著名大商号,王相卿也成了垄断蒙古市场的商界巨头。以后又经过十几代人努力,“大盛魁”竞在蒙古大草原上称雄200多年。
“大盛魁”之所以能在蒙古大草原称雄200年而长盛不衰,其原因有二:
顽强的创业精神王、张、史三人就像 三国的“桃源三结义”一样,他们结成兄弟,抱着一团,特别是王相卿,以义待人。他们不怕风险,不畏艰苦,终于踏出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至俄西伯利亚,东达扶桑,南到东南亚的国际商路。后人为了纪念和继承他们的创业精神,在“大盛魁”的祠堂和财神座前,供奉了四样传家宝:一条扁担、两个货箱,一块石头、一碗稀饭。扁担是创始人以肩挑贸易起家;货箱是创始人用过的装财物的大木箱;石头是创业时作为秤砣用来称银子的衡器;稀饭是在当年创业最艰苦的时期,在一年的除夕之夜,王、张、史三人,因极度贫苦,没有钱吃年夜饭,只好煮一锅小米粥充饥,以打发年关。
灵活的经营策略蒙古牧民以肉食为主,故而喜欢砖茶,“大盛魁”为此就自设茶庄,进行砖茶加工;蒙古牧民喜欢穿结实耐用的斜纹布,“大盛魁”就专门为其组织货源,并将斜纹布按蒙古牧民习惯,裁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蒙靴、马毡、木桶、木碗、奶茶用壶等蒙古牧民日用必需品,“大盛魁”也按照蒙民习惯专门加工。因此,蒙民只要是见到“大盛魁”商号的货,便争相购买,“大盛魁”品牌在蒙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蒙民是过游牧生活,居住分散,没有定居,“大盛魁”就采取流动贸易方式,组织骆驼商队,把货物运到牧民居住的帐蓬去买卖。蒙古牧区,因经济不发达,牧民手中少有货币,“大盛魁”就采取以物易物或赊销方式交易,甚至以牧民的羊、马、牛、骆驼和畜产品、皮张来折价偿还货款。正是由于“大盛魁”采取这些极其适应蒙古牧民实际生活的灵活经营策略,才使得他大获成功。
道光、咸丰年间,“大盛魁”总号的经理王廷相,通过市场分析,果断地购进大量白、蓝绸缎,号内伙计都认为是冷门货,怕造成巨大积压,都反囤积这些货物,而他却力排众议,坚决进货。不久,皇帝驾崩,全国上下为了举丧戴孝,都争相抢购白、蓝绸缎,因此,白、蓝绸缎*销,此时,“大盛魁”抓住商机,高价抛出存货,结果赚了一笔巨利。
“大盛魁”订购货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凡订购大宗货,合价在300两银以下,现货交易,不驳价,表示厚待“相与”,但如果价高货次,则以后永远不与其共事,由于这种做法名声在外,也就无人敢来*他。对订购手工业品,凡他选中的T-工业户,代代相传,不随便更换,当手工业户****,周转困难时,便借垫银两,予以扶持。这样做,可取得对这些加工户的手工业品的优先购买权。
“大盛魁”相与”商号,每逢账期,予以宴请,以表示厚待“相与”商号,但宴请时,有厚有薄,凡共事年久或大量供货的商号,则请该号全体伙计,并请经理到最好的馆子吃酒席,一般的“相与”。只请一位客人,在较次的馆子吃普通酒席,吃好酒席的“相与”,觉得与“大盛魁”的交情厚,则引以为荣。“大盛魁”则通过这一做法,扩大自身影响。
可见,“大盛魁”的经营策略,真是层出不穷。
大盛魁商号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各盟旗、新疆****、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其资本十分雄厚,声称其资产可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道路。
大盛魁的创办人并不是什么富户大商,而是三个小贩。原来康熙时,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中,由于军队深入漠北,“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砂碛地方,运粮尤苦”,遂准商人随军贸易。在随军贸易的商人中,有三个肩挑小贩,即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他们三人虽然资本少,业务不大,但买卖公道,服务周到,生意十分兴隆。清兵击溃噶尔丹军后,主力**移驻大青山,**供应由山西右玉*虎口往过运送,他三人便在*虎口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为 大盛魁,这就是大盛魁商号的创始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