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村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天山山脉北麓,秋河(也称楚河)两岸平原上,都生活着东干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秋河两岸分属两个共和国。秋河北岸的马三旗乡、营盘乡和新区乡三个乡的许多村子都叫陕西村。, 陕西村 - 简介

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西南约200公里的库尔代县,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处,距离唐代诗人李白的出生地仅十几公里。在这里,居住着一群特殊的居民,他们黄皮肤黑头发,小孩子们都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老人们能用地道的陕西话进行交流。他们就是在100多年前迁移到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陕西**”,也被当时的沙俄政府称为东干人(陕西方言“东边的人”)。

陕西村 - 历史 清朝后期的太平天国起义波及到陕甘宁地区,当地人发动了起义,却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1862年,3万多人在首领白彦虎的带领下背井离乡,徒步行走了15年,横穿天山山脉,于1877年12月25日来到中亚。在这一年的9月,天山山脉就开始下雪了,积雪达两米多厚,3万人翻越天山,最后只有3314人活着来到中亚,90%的人葬身于天山山脉之中。遇到恶劣天气,这些人宁可丢掉家什,也要把从中国带来的种子留在身上,一直带到中亚。当地**见这些中国人有菜种子,还会种菜,觉得这些中国人有文化,就允诺他们可随便选地种菜,并把比什凯克周围长约200公里,宽约80公里的秋河(楚河)平原土地让给他们耕种。此后,这批陕甘**就与华夏大地彻底失去了联系,成了中亚大家庭中的一个新民族。

当中亚人问他们来自哪里时,这些人回答说来自“东岸”,即来自东边。在陕西方言中,“东岸”和“东干”的发音相似,所以后人一直称这些人为“东干人”,他们居住的地方也被统称为“陕西村”。

刚到中亚时生存条件异常险恶,但这些“东干人”还是顽强的生存了下来。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种植水稻、小麦、蔬菜,栽培果树,繁衍后代。初来时只有3000多人,现在已经发展到1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交界处。其中哈、吉两国各有约6万人。尽管远离故土,这里还完全保留着中国西北的民俗风貌。

陕西村 - 生活

东干文字是俄语拼写汉语发音

现在的东干村,仍然保持着中国明、清时期的婚礼习俗。新浪必须身着长袍马褂活西装,头戴瓜皮帽;新媳妇必须脚穿绣花鞋,头顶红花高髻,身着绣满龙凤图案的大襟袍衫。新娘出嫁时穿的绣花鞋和绣花衣都是用中国绣花工艺绣成的,东干人把这种工艺带来130多年了,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这里,年轻人都有手机与外界沟通,可以开着汽车来到阿拉木图,但年轻人的婚恋却是相当的保守,仍然沿袭着清规戒律:男女授受不亲;女人不能串门;女孩不能在路上和男人打招呼;家里来了客人,女人不能上桌吃饭;婚配完全由父母说了算。

虽然东干人离开中国已经有100多年了,但思乡情绪很浓厚。在苏联时期,当地政府禁止东干人说汉语,也不准看中文书籍,更不准与中国人通信和来往,如果发现有人违反这些禁令,将会轻则被监视,重则被逮捕。直到现在,这些东干人可以用陕甘方言夹着俄语与人交谈,但一个汉字也看不懂,许多村民也只是会一些简单的俄语。

东干人的文字与汉字不同,它是有拉丁文拼写出来的汉语。1958年,根据苏联政府的要求,东干文字由俄文字母拼写,所以现在的东干文字还是由俄语拼写出来的汉语发音。由于东干语言中5个音在俄语中无法发音,用俄语拼写出来的东干音极不准确。比如东干语中的“杨”,在俄语中没这个发音,只能发“yan”的音。所以,这种文字,俄罗斯人听不懂,中国人也看不懂,这给与东干人的交流带来了很大不便。随着与外地的交流增多,现在外来词对东干语言的影响也很大。当地东干人在用陕甘方言交谈,中间夹杂着一些俄语单词,甚至英语单词。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