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多丽丝·莱辛 [br][br] 历来第卅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学奖则是第十一位。,人物简介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 人物生平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br] 在莱辛5岁时她全家迁往罗得西亚,此后20余年家境贫困。她15岁(又有说是12―13岁)时因眼疾辍学,在家自修。[br] 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运动,曾一度参加***。[br] 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br] 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死家境桔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br] 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这期间她还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1962)。《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最为知名。那部小说叙述了青年女性经历作情人和母亲的故事,曾被全球数百万人当成女性独立的教课书。这本书后来成为格劳丽亚·斯坦因(Gloria Stienm)和杰曼·格理尔(Germaine Greer)等激进人物所拥护的女权主义的先锋。但是,四十年的两性战争后,莱辛经过对现代女性的观察,已不再相信60年代的革命,是一个永久纯粹的胜利。 [br] 莱辛已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 [br] 恰好相反,她却用小说手法描写这段生活,并取名《最甜蜜的梦》(The Sweetest Dream),定于9月出版。她在这本书里,通过讲弗兰西斯和其前夫约翰尼的故事,探讨“妇女如何在60年代转错方向”。 [br] “我不喜欢60年代,”莱辛说。“我不喜欢女性那时的所说所为,比如像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 [br] 她将妇女解放归功于技术而非女权主义。她认为,避孕*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 [br] 如今莱辛非常谨慎地否认她曾视己为女权主义者。尽管如此,许多妇女仍然视她为女性榜样,甚至仍是女权主义者。《金色笔记本》上月被播音员和作家琼·贝克维尔(Joan Bakewell)挑出来,认为是“一部真正重要的书。我深深为之所动。它让我感到,我能够控制我自己的生活。” [br] 在关于妇女的进攻性方面,贝克维尔同意莱辛的见解。她说,“我憎恨所有那些毫不遮掩的粗鲁行为。妇女已经变得越来越无礼,虽说她们要争取同工同酬是合理的。我同意莱辛的意见,那就是某些妇女今天太有些自以为是。” [br] 小说家费伊·韦尔登(Fay Wel-don)仍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她1999年的小说《大女人》(Big Women),描绘的就是一个70年代的女出版人。她不同意“60年代的运动转错了方向”,但也认同莱辛的一些说法。“1960年代的运动没错。在那之前,男人对女人可恶至极,”她说。“但是转变太大了。我对某些女人对男人的说话方式感到吃惊。” [br] 戴维·托马斯(David Thomas)的书《无罪》(No Guilty)为今日男人辩护而写。他同意莱辛说“妇女让女权主义的**日程给搞得分散了精力”。他也赞同她指责今日妇女过于粗鲁。“今天,妇女能说出男人不敢对女人说的话。男人应该停止对自己身为男人而道歉。”他说。[br] 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70年代中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者回忆录》(1974)。《黑暗前的夏天》(1973)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包括《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天狼星试验》(1981)、《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等,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br] 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近年来仍不断有新作问世。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和《好**分子》(1985)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伍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获奖原因 "that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 who with sceptici**, 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sation to scrutiny".“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br] 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关于莱辛作品的哲学思想及其小说形式联系的评论,试图探讨她的生命哲学理念及其小说形式的关系,对莱辛提出的漩涡与喷泉、“双姓同体的人”和“大家人物”、流动的时间、比喻的世界和苏菲主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br] 其代表作品为五部曲:《野草在歌唱》、《*力的孩子们》、《简述下地狱》、《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简·萨默斯日记》等。获奖原因为“因其将自己的怀疑,**以及幻想投入在对分裂的文明的审视上。” 获奖年表 毛姆文学奖(Somerset Maugham Award) (1954年)[br] Prix Médicis étranger (1976)[br] Österreichischer Staatspreis für Europäische Literatur 欧洲文学国家奖(1981)[br] Shakespeare-Preis der Alfred Toepfer Stiftung F. V. S., Hamburg 德意志莎士比亚文学奖(1982)[br] W. H. Smith Literary AwardWu2027Hu2027史密斯文学奖(1986)[br] Palermo Prize (1987)[br] Premio Internazionale Mondello (1987)[br] Premio Grinzane Cavour (1989)[br]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Book Prize (1995)[br] 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1995年)[br] Premio Internacional Catalunya (1999)[br] David Cohen British Literary Prize (2001)[br] Companion of Honour from 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2001)[br] 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 (2001年)[br] S.T. Dupont Golden PEN Award (2002)[br] 诺贝尔文学奖 (2007年)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理由 她以怀疑主义、**和想像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登上了这方面女性体验的史诗巅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