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力(1941-)1964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擅人物、山水,作品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质朴自然,讲究笔墨情趣。冯力教授是中国颇有声名的国画家。在青年时代就以水墨国画为国内画坛翘楚,可谓年少成名。在甘肃工作多年,面壁二十载。早年由国画水墨起步,到甘肃工作后,又细心研究版画技法,从版画的创作中汲取艺术养分。在工作之余,特地数次面壁敦煌莫高窟,精心研摹敦煌壁画,练就了一手上乘的笔墨华彩。画风开始转向以工笔重彩为主。 《一年胜一年》、《新学年》、《澜沧江畔》、《敦煌画工》、《高原雪》、《白孔雀》、《丝路佛窟》等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及在《美术》、《中国建设》等报刊上发表,并被选入画册。一些作品为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多幅作品获奖。1983年起先后3次举办个人画展。近年潜心研究敦煌等地石窟艺术,发表《敦煌画风》、《敦煌早期壁画的画面美》、《工笔重彩五讲》、《敦煌百年漫谈》等文章。出版《冯力作品集》、《千年神往――冯力谈敦煌》。曾任甘肃美术家协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画廊经理,甘肃省国画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南通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教师。
冯力 - 人物经历1959年 入云南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学习。曾去少数民族地区和苦聪山 寨写生创作。 1964年 毕业创作参加全国美展。 “美术”杂志65年发表。 1965年 到甘肃兰化公司、甘肃省美协工作。研究敦煌艺术,进行中国 画创作。 1982年 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大同读书会。考察学习云岗石窟艺术。 1985年 到江苏南通师专教学,研究中国石窟艺术。 1986年 在江苏南通举办个人国画展。 1987年 作品参加欧亚文主办的国际版画双年展。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 1989年 作品参加香港中国艺术大展。 1990年 在南通举办个人木雕展。展出图腾柱等二百余件木雕作品。 1995年 主持世界银行贷款科研项目“JG210” 为时三年。 1997年 为江苏江阴体育馆创作大型丙烯壁画(20米×2.5米); 为泰州设计大理石浮雕壁画。 1999年 在南通举办个人速写艺术展。 2001年 在南通大学退休,后到广东从事教学和国画创作。主要题材是南国风光。
冯力 - 人物画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示人的创造秘密时说“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为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此话用来形容冯力先生,再恰当不过。先生早年练就了一手相当精彩的速写功夫,所以绘画手上功夫过得硬。又在年轻时遍临古代**水墨精品,在传统笔墨上倾注不少心*。画面细致入微,又相当耐看。所谓作画“外观造化,中得心源”。先生每到名山大川,除了欣赏其秀美山川之外,一般都亲自写生。从手画到心画,坚持艺术从生活中来,故画面常常体现出极其自然的韵味。所绘画面常常构图奇巧、造型生动,别有一番情趣。先生在西北工作多年,饱览祖国大西北的丝路之旅,早年笔下多西北苍茫雄浑之景色。后来调往江苏沿海南通大学执教,受江南文人雅趣和自然风景所影响,多了些江南传统国画笔墨的韵味。笔墨在浑厚华滋中自然就体现出独有的气韵神采。我们可以从他最近的一批彩墨画中体会到与众不同的意趣。
南国风光因其自然气候四季如春,温润潮湿。热带植物叶阔枝茂,具备了特殊的美感与表现基因。华南一带近代以来出了不少以画花鸟植物著称的著名画家。岭南派自高剑父、居廉等人以始,均多以花鸟为表现题材。到现当代中国画的花鸟画领域,岭南画家更是人才辈出。丹纳在《艺术哲学》里阐述的地域性会影响到艺术家的创作风格,用来印证受地域环境的影响甚大的岭南画家,恰如其分。冯力先生受岭南山水滋润不过仅十载,在表现题材上就受到了地域风情的影响。早年绘画虽然体现出很强的笔墨修养,但是在最近的一批画作中展现出的南国特有的地域风情,却亦使先生早年的笔精墨妙有了明显另样的诠释理由。榕树、剑麻、兰花、芭蕉树等体现出明显南方特色的植物,在先生的描绘下,自是体现出另一番韵味。
他的《兰圃花香彩蝶忙》、《二月》、《山林初晴鸟声喧》、《兰圃幽香》、《山溪兰香图》、《兰香清远最难忘》等画作,画面层层叠叠,间以大写意笔触,把南国特有的自然植物景象表现得绚丽多姿。其中《花城春意浓》、《兰圃花香彩蝶忙》、《兰圃幽香》、《兰香清远最难忘》、《湿地兰花》等画,画面兼工带写,以工笔重彩的笔墨韵味画出浓烈的南国风情,却又不仅仅局限于工笔形态的限制,笔墨开始在严谨中加入了不少抒情的意韵。使画面保留了重彩的色彩感染力和厚实感,又避免了工笔画常见的一目了然的直白与凝滞。
绚丽的华彩乐章中,对色彩的准确而又富有创意的描绘体现出一种表现意味。如《湿地兰花》和《兰圃花香彩蝶忙》画中阔叶的表现并非惯常的单色描绘,而是直接用色彩进行勾筋,并敷以不同色彩进行染擦,使单纯的叶子变得丰富而有层次。以粉绿勾染的兰叶筋脉,在体现出筋脉质感的同时又显得富有生气。其中对色彩的大胆使用和笔法的灵活应变,哪里看得出先生已是花甲之年的耄耄老者?分明感觉是青壮年画家才有的那种敏锐与**在画面上的肆意渲泄。这从另一个方面似乎印证了艺术家特别是国画家,往往到了中老年自然而然会出现所谓的“衰年变法”。而这种老而弥坚的艺术状态其实得益于他们年轻时打下的坚实基础。
他的《二月》、《山林初晴鸟声喧》、《幽香》、《山溪兰花图》、《雨后榕荫》等画,又体现出另一种大写意绘画的风采。这几幅画面构图上大开大合,布局上阈度宽广。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大手笔。画面以墨衬色,墨色交相辉映。浓墨与淡墨的交错渲染中,间以兼工带写的各类蔓叶细花,其中鹅黄、粉红、浅绿、淡蓝等亮色,在各种不同墨色的衬托之下,展现出迷人的色感。这种用墨与用色的巧妙搭配,与先生早年深入探究传统笔墨与浸润敦煌壁画的用色是一脉相承的。两者不落痕迹的妙手偶得,体现出画家胸中的另类丘壑。画面已经超*了惯常的以形写神,达到一种自在飞花的精神佳境。米友仁在谈及艺术境界时说“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诚哉斯言。中国传统花鸟画,写物易,体现出特有的意境难。这就要求画者不仅要具备笔上的外在功夫,更要具备厚实的知识积淀与艺术修养之内涵。才有可能起于物而胜于形,写枝叶而展意境。纵观古今杰出画家,莫不如是。
冯力 - 表现手法他的很多画面构图体现出一种概括性,表现手法上特别是兼工带写的画作上,又有套色木版画的韵味。像《兰圃花香彩蝶忙》 、《兰圃幽香》、《湿地兰花》、《秋韵》等作品,在藤、叶子及有些花朵的具体表现上,那种形的分割,前后叶子的相互映衬,包括叶子、花、藤等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有水印木版画的味道,也有一些却体现出油套木版画的厚重与叠加感。这种处理手法,也并非先生刻意而为之,而是与他早年对套色木版画和木雕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研究有关。现在画面处理中自然而然就体现出这种与众不同的修为来。这种处理手法,在相应的国画创作中纵有却也是不太常见。这种处理效果散淡中多了几分沉着,坚实中多了几分韵味,游离中多了几分凝聚。这使他的南国风情系列国画,画面的形式感非常出位,具有很强的张力。再观,又能体会到另类的笔墨意趣。我想这也是许多画界人士看重先生画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吧。
董其昌评价时说“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互造化”。虽然冯力先生的近作,理性思考中透出率真的个性,笔意的纵横却亦有一些冥思的维度暗含其中。先生一生轨迹称得上是纵横肆意,用功虽勤却也不能说收获了应得的荣誉。然而以他的率真性情与独到智慧于无形中化解了袭向他的许多人生魔障,使他的人生在丰富中体验另类精彩,其实也不失为一种智性的回应。观他的画作,也可明显体会到他的审美背后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