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兰荪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郑兰荪,男,出生于1954年10月,院士,无机化学家,1986年获美国Rice大学博士学位。, 郑兰荪 - 基本资料 郑兰荪现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运用激光溅射、交叉离子-分子束、离子选择囚禁等技术,设计了独特的激光溅射团簇离子源,研制了多台激光产生原子团簇合成装置,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团簇,研究了它们的特性和规律。建立了液相电弧、激光溅射、辉光放电、微波等离子体等多种合成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特殊构型的团簇及相关纳米结构材料。通过合成与表征一系列富勒烯形成的中间产物,研究了C60等碳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发现和总结了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建立了团簇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理论。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12月当选民盟**副**。2008年1月当选福建省政协副**。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郑兰荪院士是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CGP项目)研究生,1982-1986年在美国Rice大学参与了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1986年学成归国后,旋即进入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研究工作。1988年出站后留在化学系工作至今。 多年来,他充分发挥国外所学之长,立足国内条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激光产生和研究原子团簇的工作,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并得到国际同行重视的原子团簇科学研究基地,为推动这一前沿学科在国内的开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1986年回国后,他已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2004年4月30日,由郑兰荪教授课题组等合成C50Cl10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取得富勒烯科学的重要突破,迅速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由于他出色的工作,郑兰荪教授先后于1988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991年获厦门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奖;199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届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资助,同年当选为厦门市劳动模范;1993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计划”专家,并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同年福建省总工会授予他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经答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1995年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2002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原子团簇的化学和物理”的研究,并成为项目负责人之一; 同年入选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1年,由他负责的“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项目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同年他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又被评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2004年被授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的称号。尽管有如此多荣誉等身,郑教授却始终都保持了谦逊平和的学者风范。 这些年来,无论科研与社会工作如何繁忙,即使近年来必须跨海坐船去漳州新校区上课,他都始终坚持教授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基础课。他作为学科带头人,创立了厦大无机化学博士点,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使原来十分薄弱的无机化学学科得到较快发展,学科的青年教师已有7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近年来,郑教授先后被安排和当选为全国政协**和中国民主同盟**副**等社会**,在另一个舞台上参政议政,为科教兴国建言献策。 郑兰荪 - 扩大高校办学自**

郑兰荪指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包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确立,创新人才培养多停留于口号;教学改革乏力,培养模式单一,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行政化倾向严重,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未能确立等。

为此,他建议: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创新人才为**要务,走出规模求大的误区,依法落实、适时扩大高校办学自**;增加教育投入,调整分配机制。

郑兰荪 - 遵循高教规律培养创新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郑兰荪2007年3月11日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代表民盟**发言指出,办好高教,多出人才,为国运所系、民意所重。必须认真研究、把握、尊重、顺应高教发展规律,办好高等教育事业,为杰出人才的涌现提供适宜条件。

近一时期,民盟就高等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郑兰荪在发言中分析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包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确立,创新人才培养多停留于口号;教学改革乏力,培养模式单一,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行政化倾向严重,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未能确立等。

为此,民盟**建议:

转变教育观念,倡导大学精神,以培养创新人才为**要务。切实转变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确保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事教学活动。

深化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结构。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逐步推进高考改革;加强学科建设,调整课程体系;推进学分制改革,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年限和学习方式等。

加快对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尽快走出规模求大的误区,依法落实、适时扩大高校办学自**,充分发挥高校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的作用。

扎实提高高校科技和人文创新能力,完善高等学校科技和人文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学术管理,遏制学术**,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加教育投入,调整分配机制,确保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实践和创新活动的必需条件,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郑兰荪 - 学术**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结构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原子分子物理和波谱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 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质谱学报》主编

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他是我国原子团簇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2001年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教授是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CGP项目)研究生,1982-1986年在美国Rice大学参与了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他在1986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旋即回母校厦门大学工作。郑教授先后研制了激光等离子体源飞行时间质谱计、交叉分子-离子束串级质谱计、激光离子源射频离子阱质谱计等以激光产生和研究原子团簇的大型仪器,独创了液相电弧、微波等离子体等团簇合成方法,研究并明确了C60在氯参与下的形成机理,制备了管、线、鞘/核、球等多种形态的纳米材料,组装了纳米孔洞、纳米螺旋等微观结构材料。回国后,他已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郑兰荪教授于9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届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资助;93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计划"专家,并获得相应基金的资助;94年经答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95年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8-2002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原子团簇的化学和物理"的研究,并成为项目负责人之一。2001年,由他负责的"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项目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4年4月30日,由郑兰荪教授课题组等合成C50Cl10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首次明确无误地合成和结构表征了小于C60的富勒烯,取得富勒烯科学的重要突破。

郑兰荪 - 科学论著

S.Y.Xie,F.Gao,X.Lu,R.B.Huang,C.R.Wang,X.Zhang,M.L.Liu,S.L.Deng,L.S.Zheng.CapturingtheLa**leFullerene[50]asC50Cl10.Science,2004,304:699.S.Y.Yang,L.S.Long,R.B.Huang,L.S.Zheng*,[Zn-8(SiO4)(C8H4O4)(6)](n):thefirstbornofametallosilicate-organichybridmaterialfamily(C8H4O4=isophthalate)Chem.Commun.,472(2002)H.Chen,R.B.Huang,Z.X.Xie,L.H.Chen,L.S.Zheng*,Studiesoncarbon/sulfurclusteranionsproducedbylaservaporization:Experiment(collision-induceddissociation)andtheory(a**nitiocalculation).IIC4Sm―(4£m£10),J.Chem.Phys.,114(2),812(2001)S.Y.Xie,R.B.Huang,S.L.Deng,L.J.Yu,L.S.Zheng*,Synthesis,Separ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FullerenesandTheirChlorinatedFragmentsintheGlowDischargeReactionofChloroform,J.Phys.Chem.B,105(9),1734(2001)H.Y.Wang,R.B.Huang,H.Chen,M.H.Lin,L.S.Zheng*,StudiesofLinearCnSe-(1£n£11)clustersproducedfromlaserablation:Collision-induceddissociationanda**nitiocalculations,J.Phys.Chem.A,105(19),4653(2001)H.Chen,R.B.Huang,Z.C.Tang,L.S.Zheng*,Singletitaniumcrystalsencapsulatedincarbonnanocagesobtainedbylaservaporizationofspongetitaniuminbenzenevapor,Appl.Phys.Lett.77(1),91(2000)S.Y.Xie,R.B.Huang,J.Ding,L.J.Yu,L.S.Zheng*,Formationofbuckminsterfullereneanditsperchlorinatedfragment**ylaserablationofperchloroacenaphthylene,J.Phys.Chem.A,104(31),7161(2000)S.Y.Xie,R.B.Huang,L.J.Yu,J.Ding,L.S.Zheng*,MicrowaveSynthesisofFullerenesfromChloroform.Appl.Phys.Lett.,75(18),2764(1999)Z.C.Tang,R.B.Huang,W.J.Huang,L.S.Zheng*,LaserProductionsofFullereneIonsPromotedbyAdditiveCompoundsinCarbonTargets.J.Phys.Chem.A,102,9993(1998)S.Y.Xie,R.B.Huang,L.H.Chen,W.J.Huang,L.S.Zheng,GlowDischargeSynthesisandMolecularStructuresofPerchlorofluorantheneandOtherPerchlorinatedFragmentsofBuchminsterfullerene,Chem.Commun.,2045(1998)R.B.Huang,W.J.Huang,Y.H.Wang,Z.C.Tang,L.S.Zheng*,PreparationofDecachlorocorannuleneandOtherPerchlorinatedFragmentsofFullerene**yElectricalDischargeinLiquidChloroform,J.Am.Chem.Soc.,119,5954(1997)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