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Shing-TungYau)著名数学家。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之一。丘成桐1949年4月4日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兄弟姐妹八人。后全家移居香港。14岁时在大学教授哲学的父亲过世,由母亲独力抚养**。中学时就读香港培正中学。
1966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数学系。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大三时,获StephenSalaff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197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数学研究所作了一年博士后研究,然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当了两年助理教授。
1974年,成为斯坦福大学副教授。
1979年以教授身份回到高等数学研究所。1984年至1987年曾任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1987年,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任该校WilliamCasperGraustein讲席教授,浙江大学高等数学研究所所长。和太太育有两子,其子丘正熙曾夺美国英特尔高中天才科学奖第六十届决赛奖。
1997年国立交通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2005年国立台湾大学颁授名誉博士学位。丘成桐将获得有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之称的沃尔夫数学奖。沃尔夫奖表彰他在几何分析领域的贡献,在几何和物理的多个领域都产生的“深刻而引人注目的影响”。
2010年沃尔夫奖颁奖典礼定于5月13日在耶路撒冷举行,届时丘成桐将与美国数学家丹尼斯.沙利文分享这笔10万美元的奖金。至此,丘成桐已经囊括数学界两大最高奖项。早在1982年,他就获得40岁以下数学家最高奖――国际数学联盟菲尔兹奖,而沃尔夫数学奖则被视为终身成就的象征。
丘成桐已经囊括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莱福特奖这三个世界顶级大奖,历史上仅有两位数学家囊括这三大奖项,另一位是比利时数学家德利涅。丘成桐得奖还为沃尔夫奖创造了另一佳话:他是继自己的导师陈省身之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数学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邱成桐 - 成就丘成桐是公认的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工作深刻变革并极大扩展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几何中的作用,影响遍及拓扑学、代数几何、表示理论、广义相对论等众多数学和物理领域。
丘成桐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应邀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的一年中,他结识了许多年轻的世界一流数学家,完成了两篇论文。 在1973年美国数学会举行的微分几何大会上,丘成桐做了三个学术报告,以卓越的能力和杰出的贡献,向数学界显示了自己在微分几何领域的领先水平。这一年是丘成桐数学事业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题为《完备黎曼流形上调和函数》的著名论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篇文章是他数学生涯的转折点。实际上,该文奠定了他应用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技巧。 1976年解决关于凯勒-爱因斯坦度量存在性的卡拉比猜想,其结果被应用在超弦理论中,对统一场论有重要影响。**陈类为零的紧致凯勒流形称为卡拉比-丘流形,在数学与弦论中都很重要。作为应用,丘成桐还证明了塞梵利猜想,发现Miyaoka-丘不等式。丘成桐对c1>0情形的凯勒-爱因斯坦度量存在性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猜想了它与代数几何中几何不变量理论意义下的稳定性的关系。这激发了Donaldson关于数量曲率与稳定性等一系列的重要工作。
1978年,他应邀在芬兰举行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做题为《微分几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学术报告。这一报告代表了八十年代前后微分几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通过对极小曲面在时空中行为的深刻分析,1978年他与R.舍恩合作解决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 丘成桐与萧荫堂合作解决弗兰克尔猜想,即紧致正曲率凯勒流形与复射影空间双全纯同构。丘成桐与Meeks合作解决了三维流形极小曲面一个著名的问题,即一条极值约当曲线的极小圆盘的Plateau问题的Douglas解,当边界曲线是一个凸边界的子集,那么它在三维空间中是嵌入的。他们接着证明这些嵌入极小曲面在有限群作用下是等变的。他们的工作与Thurston的工作相结合,可以推出著名的史密斯猜想。丘成桐与连文豪、刘克峰合作证明了弦论学家提出的著名的镜对称猜想。这些公式给出了用对应的镜像流形上的Picard-Fuchs方程表示的一大类卡拉比-丘流形上有理曲线数目的显式表达。 丘成桐与刘克峰、孙晓峰合作证明曲线模空间上各种几何度量的等价性,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刘孙丘度量。
邱成桐 - 推动中国数学发展虽然丘成桐是在香港长大的,但他出生于中国大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坚信帮助中国推动数学发展是自己的责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后,丘成桐受到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邀请,于1979年访问中国。 为了帮助发展中国数学,丘成桐想尽了各种办法,与他钻研数学问题颇为相似。他培养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建立数学研究所与研究中心,组织各种层次的会议,发起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并募集大量资金。
丘成桐建立的**个数学研究所是1993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第二个是1996年建立的北京晨兴数学中心。中心建立与运作的大部分经费都是丘成桐从香港晨兴基金会筹得的。第三个是建立于2002年的浙江大学数学科学中心。
丘成桐是这三大研究机构的主任,经常例行工作视察,作报告,指导学生,组织学术会议与暑期学校等。除了这三个研究中心,丘对于台湾理论科学中心的建立以及台湾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97年,他受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长刘炯朗邀请,作为讲席教授访问一年。若干年后,他建议已是***家科学委员会**的刘炯朗,建立理论科学中心。正式成立是在1998年。他担任理论科学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直到2005年。
为了增进华人数学家的交流与合作。丘成桐发起组织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会议每三年一届。除了邀请报告外,还邀请几位非华裔数学家作晨兴讲座。每次大会的焦点是颁发晨兴数学奖,陈省身奖。**届大会于1998年12月12-18日在北京晨兴数学中心召开。来自世界各地华人数学家的反响与支持非常热烈,有400多人与会。这是**次在中国举行的重要数学国际会议。第二届大会于2001年在台湾召开,第三届大会2004年在香港举行,第四届大会2007年在浙江大学举行,第五届大会于2010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从第四届大会开始正式设立面向大学生,硕士与博士生的新世界数学奖。
为了激发中学生对于数学研究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和发现年轻的数学天才,2004年,丘成桐首先在香港成立了面向香港中学生的两年一届的“恒隆数学奖”。2008年,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先生和美国坦普顿基金会的支持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正式成立,**届和第二届颁奖仪式已分别在2008年10月和2009年12月举行。第三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颁奖仪式将于2010年12月在北京举行。
邱成桐 - 荣誉 获奖2010年,以色列沃尔夫数学奖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199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德奖 1991年,德国Humboldt基金会研究奖 1985年,麦克阿瑟奖 1984年,《科学文摘》评选的美国100位40岁以下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1983年,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 1981年,美国科学院Carty奖 1981年,美国数学会韦布伦奖 1980年,JohnSimonGuggenheim奖 1979年,美国加州年度杰出科学家 1975-1976年,斯隆研究奖
院士2005年,意大利Lincei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5年7月,中国国务院华人事务办公室顾问组的海外专家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5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3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会员 1990-1992年,美国数学理事会成员 1989年,美国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 1989年,美国科学院数学科学委员会成员 1985年,美国物理学会会员 1985年,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成员 1984年,台湾**研究院院士 1983年,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1982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80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 1971年,美国数学会会员
名誉博士 2010年6月5日,台湾成功大学 2004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学 2000年,台湾清华大学 2009年5月18日,美国Lehigh大学 2004年7月,台湾**大学 1997年,台湾交通大学 2005年11月15日,台**湾大学 2003年5月,浙江大学 1981年,香港中文大学 2005年5月22日,美国纽约Polytechnic大学 2002年,澳门大学 名誉教授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2002年,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1987年,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2009年,西北大学名誉教授 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 1987年,杭州大学名誉教授 2009年,中北大学名誉教授 1998年,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复旦大学名誉教授 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1993年,南开大学名誉教授 1983年,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 邱成桐 - 受邀讲座
2007年,杰出系列讲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2005年,华罗庚数学讲座,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05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加拿大多伦多Fields数学研究所 2005年,Andrewesky讲座,德国哥廷根 2004年9-12月,Eilenberg讲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 2004年5月,Bloomberg讲座,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丁大学 2003年,杰出学者讲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系 2003年,AndreAisenstadtChair系列讲座,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数学系 1999年,HansRademacher讲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 1999年,StefanBergman讲座,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系 1998年,邵逸夫杰出学者讲座,中国香港中文大学 1997年,RufusBowen讲座,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 1988年,美国数学会研讨会 1983年,JamesK.Whittemore讲座,美国耶鲁大学数学系 1982年,AlexanderZiwet讲座,美国密歇根大学数学系 1982年,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特邀讲座,瑞士苏黎士 1981年,第33届英国数学研讨会,伦敦数学会 1979年,MiltonBrockettPorter讲座,美国莱斯大学数学系 197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小时报告,芬兰赫尔辛基
邱成桐 - 成立数学奖 奖项介绍数学科学在当今国际科技和人才竞争力方面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在与人类日常生活有关的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尽可能早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受美国西屋科技奖的启发,成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丘奖)。该奖的目的就是鼓励中学生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所有国家民族的中学生都可以参加该比赛。 丘成桐教授是世界知名的数学家,2004年,他首先在香港成立了针对香港中学生的两年一届的“恒隆数学奖”。2008年,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陈东升先生和美国坦普顿基金会的支持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正式成立,**届和第二届颁奖仪式已分别在2008年10月和2009年12月举行。第三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颁奖仪式将于2010年12月在北京举行。
奖励金额奖励办法(人民币)
分赛区入围奖,每个赛区大约10个队获奖,选出5个队进入全国评奖。 全国总决赛,奖励大约10个青少年数学团队,面向全球的华裔中学生。
其中 (1)金奖一名,奖金15万元; (2)银奖一名,奖金10万元; (3)铜奖三名,奖金6万元; (4)优胜奖五名,奖金3万元。
上述各项奖项的奖金由参赛学生,指导老师和所在学校共享。指导老师和所在学校分获奖金的15%。余下的70%奖金由所在团队的学生获得。 如有需要,组委会**将出具用于入学目的用途的确认函,评语和推荐信(例如大学入学申请) 根据每年各个研究分支领域的质量和关联性,还设置“保险精算师大奖”,奖励金融数学领域最优秀的研究报告。 组委会将承担获奖团队在参加答辩和颁奖典礼期间的差旅费,住宿费,旅行费用。
颁奖典礼第二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颁奖典礼定于2009年12月21日在北京举行。 邱成桐 - 炮轰中国高等教育弊端著名华裔数学家、菲尔茨奖得主、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2010年8月3日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讲。在题为“论高等教育”的演讲中,丘成桐不仅回顾了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更痛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存在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研究与教学*节、行政管理官本位等七大弊端。
大学不应该服务于利益集团丘成桐旗帜鲜明地反对大学为了获取经费支持而服务于利益集团。即使是为社会服务,丘成桐同样坚持大学应当具有独立性,“大学一个重要目标乃是提出和解决社会需要的问题,而不是社会某些利益集团要求的问题”。
中国大学热衷于**与学术挂钩,很多名校以出了多少个政府部长为荣,丘成桐对比了美国名校的情况,“美国顶尖的学府同样渴望其学生能当上未来政府的要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它们还有很多不同的重要目标,在科学、文学艺术、工程和医学上的创造发明,比培养**更为重要。”
丘成桐批评中国学界专注于人际关系多于学术成就。他批评中国学界目前的现状是,“教授们在一段时间内已感到韶华不再,他们不愿意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年轻的教授,都以得到海外来访教授的赏识为荣。创新已经不是作研究的首要目标。”
中国教授从基金中得好处太多“对很多中国教授来说,失去基金是一个灾难性的**”,丘成桐格外不满中国的科研基金评审制度,他认为症结在于利益之争,“在国外,一般有终身职位的教授,从基金里拿到的好处不会超过二到三个月薪金,其他都是用在研究方面;而在中国,从基金拿到的好处往往比自己的薪水还要多好多”。
其次,基金分配掌握在一小部分院士、政府**和大学行政人员的手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学术界的争执。虽然行政管理部门倾向于采用某些看似公平的定量方法(如按论文的数量、SCI引用的频数等)去为研究打分,甚至要求每所大学的教授填表去评估其他大学。但上述做法“既耗费大量精力在繁复的文牍工作上,又使原本已够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效果值得怀疑。
那么能否可以引入外国专家评审呢?“(现在)中国的一些教育与学术机构往往以外人不了解中国国情为理由,拒绝让外面的专家参与评审”,丘成桐说,“这种看法,我看是不符合科学不分国籍和种族这一科学精神的……让人怀疑他们是否怕研究的细节为人所知,或是希望保持他们对基金或学术事务上的影响力。”
中国大学由**和院士管理“现在的中国大学是由**和院士管理,整个大学受到他们的管制”,丘成桐认为这种管理体制并不利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他提出,“几十年来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很少来自政府控制和管理的研究。大部分发现都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思想和计划,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而且往往是无意中得到的”,因此自由的学术环境在科学创新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要可充分、自由地选择研究项目,即使研究理念、方向与众人不一样也不会被横加干涉。可惜在今天中国的科研体系中,如果真有此特立独行的教授,可能他的研究工作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与科学家不自由相关的正是“官本位”思想作祟,“在中国常常是这样的情况:当某学者完成出色的工作后,最常见的奖励便是将他提升为系主任或研究所长,不久之后更升迁为政府高层。这些出色的学者当了**之后,肩负行政重担,文山会海、上下级的迎来送往、政府定期听取他们的意见等等,花去他们不少时间,常常令他们繁重得透不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