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研究天线辐射场、高阶自动调节系统、地震活动性分析等计算物理课题。同时在晶格统计模型、连续相变理论、临界动力学和闭路格林函数的研究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八十年代以来从事混沌现象的理论和数值研究,发展了理论物理中的人工智能方法。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郝柏林 - 经历 1954年至1956年在前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学习。1956年至1959年在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物理数学系学习,获优秀毕业证书。1961年至1963年在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和前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曾任中国计算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物理快报》主编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理论物理、计算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3种。与合作者在套介质天线振子理论计算、三维Ising模型研究方面获得重要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混沌理论方面作了一系列研究,其著作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与合作者在实用符号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郝柏林 - 成就 1978年“套磁介质天线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87年“三维晶格统计模型的封闭近似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用符号动力学”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统一描述平衡和非平衡系统的格林函数理论研究”获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相关论文获美国ISI颁发的1981-1998年度“经典引文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物理学奖。 郝柏林是著名的物理学家。1997年他转入生物学研究领域。2000年他提出尽快组建国家级生物医学信息中心的建议,他说:随着生物信息容量、成本和重要性的上升,****数据的情况已经在改变。中国在对数据库贡献甚微的条件下,长期无偿享用成果的状况很容易出问题。中国必须从战略高度及早采取对策。 2000年5月,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暨华大基因提出水稻基因组的测序。郝柏林2001年8月在华大基因的杭州基地,组织进行寻找基因的研究,目标是写出自己的找寻水稻基因的程序。现在,这个程序的1.01版已经在运行,其效果略高于国际上同类程序。郝柏林小组准备再用几年时间加以改进。 郝柏林 - 事迹 郝柏林和他的小组在对细菌基因进行研究时曾绘制出一个“亲缘树”。2003年春,在SARS疫情*发后,郝柏林又对感染SARS病*的人和动物所携带的病*序列进行了分析,用先前的“亲缘树”方法绘制出SARS病*亲缘树,发表在相关SARS病*研究网站和《科学通报》上,为其他科学家提供了研究SARS病*的参考。抗战时期,郝柏林在四川读小学,家中买了一套《中华少年自然科学丛书》,这套草纸印的32开本书,从天文气象讲到化学生物,把年幼的郝柏林引进神秘的自然科学。1946年念初一时,郝柏林就读了十来本学校图书馆的天文科普书,升至初二时,因为物理老师讲得好,他立志要学习理论物理。1949年北京解放,正值郝柏林读初二,同无数的青少年一样,他满怀热情参加了各种**活动。在此后至高中毕业的8个学期里,郝柏林做了7个学期的学生会工作,而且在学生会的职位是公开竞选得来的。因为是学生会干部,郝柏林可以每周“因公”旷课达30小时。学期结束考试,老师给了郝柏林及格分数,但他经过检查发现自己实际并没有达到及格线,于是向老师提出疑问。结果老师将所有学生召集起来开会,问同学们像郝柏林这样的学生应不应该给及格。郝柏林的同学当然回答:应该。尽管最后的成绩单上依然是及格分数,但郝柏林事后一直耿耿于怀,因为这个分数是不真实的,这也为他以后坚持学习埋下伏笔。 中学毕业考大学时,郝柏林填报的志愿是北京大学,最后却被分到北京俄语专修学校二部(留苏预备部)。在9个月的俄语学习和3个月的“忠诚老实运动”之后,郝柏林被派往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组织分配给他的学习专业是矿山工业的经济和组织。
郝柏林 - 品质作为这所学校的中国留学生负责人,郝柏林只有努力学好一切与经济有关的课程,包括中国学生大都不喜欢的前苏联经济地理。他在中苏同学中各门功课都是最好的,所有的老师都希望他能攻读自己的专业。郝柏林没有放弃自己原先的理想――学习理论物理。但物理很难自学,于是决定自学数学。 1956年,郝柏林所在城市中国学生党总支书记知道了他的梦想,于是向大使馆反映,最后郝柏林被批准转学。两年的数学自学,让郝柏林闯过哈尔科夫国立大学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栗弗席兹的数学面试,栗弗席兹对系主任说:这个学生的数学比物理系三年级知道得多。此后,郝柏林用3年的时间修完物理系5年的课程,由此踏上理论物理研究的道路。
1959年,据传苏联研制成高分子半导体,成本低廉。我国也迅速组成了会战组,研制自己的高分子半导体。会战组日夜奋战数十天后,很快做出有半导体性质的材料和二极管。随后,科学院院党组下达指标,尽快制成全高分子器件的收音机,向“五一”献礼。
然而,事情不像想像得那样顺利,院党组的指标一再延期,直至秋季还无法完成,最后不得不取消指标,并要求郝柏林和会战组转入基础研究,还让他和同事写一篇文章,对全国范围内的高分子半导体大会战科学地泼点冷水。这篇文章发表在1961年第10期《科学通报》上。郝柏林对此事颇有感悟:做基础研究一定要冷静地长期坚持。
郝柏林一向主张科学工作者从事研究,首先是老老实实地劳动,这和工人、农民的生产劳动没有原则区别。然而又有一条不同:熟悉和重复别人做过的事,这是做学问的必要前提;而只有做出前人未曾有过的新结果,才可能被承认是科学成果。2000年,《南方周末》报道了广州师范学院物理系一篇硕士论文存在明显抄袭和剽窃的**,郝柏林是揭发信上签名的五院士之一。他在给《南方周末》的一封信中说: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应该多一些做实事、讲实话、不搞商业炒作、拒绝关系网的正派学者,少一些不做研究、不教书的教授,不带学生的研究生导师,乃至不做研究的科学院院士,倘若如此,则中华民族幸甚!郝柏林近50年的科研生涯见证了中国理论物理的衰兴沉浮,而这也只是我国整个基础研究的一个缩影。郝柏林感到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从科学到技术,从基础到应用,从研究到生产,这是很难由一个人、甚至一个单位“一竿子插到底”的,需要有许多接力和反馈。虽然也有过“纵深部署”的提法,有过“稳住一头,搞活一片”的设想,但最终仍没有富有远见的、长期稳定坚持的政策。50年来,我国的基础研究还是处于薄弱状态。 郝柏林将基础研究工作者比作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尖兵。建国以来对基础研究的历次冲击受害最深的其实是国家最需要的应用研究。他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国际研讨会”上对中国现代科技政策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有些直指科技界的高层**。他在《20世纪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艰辛历程》这篇文章中指出:不从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入手,真正发展民族工业,未曾被列强*炮征服的中国人民就有可能“舒舒服服”地沦入经济上的半殖民地。
郝柏林 - 采访简谈理论物理学家郝柏林与懒蚂蚁理论
在运动场上,我们很难看到一名运动员对足球、篮球、排球样样精通,然而在科学界,却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多次转换研究方向,涉足了很多学科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里,都有自己相当的成就,然而,他把自己比喻成懒蚂蚁,他为什么会这样比喻自己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郝柏林和他懒蚂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