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的资料(诗词大会准备资料)

有关诗词歌赋的资料

■【词曲诗赋联相关知识】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字用为文体的**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手法。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6■【词曲诗赋联相关知识】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文人五言诗始于何时,前人的看法颇不一致。旧传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班婕妤等人的五言作品,实际上不可靠。今存最早的文人的五言诗当为东汉班固的《咏史》∶咏史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钟嵘《诗品》说他「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初学五言诗体,技巧还很不熟练.继作者有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和赵壹《疾邪歌》等,表现技巧日趋成熟。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古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辞之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灵活细致地书行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后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诗歌并不例外。如所周知,诗是一种可以歌咏的韵文。诗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起源于劳动。它是为协调劳动节奏而产生的。最初的诗歌,是人类的集体口头创作。旧诗起初也是如此。在文学史上,一般提到旧诗,都把它分为两种体裁,即"古体诗"和"近体诗"。这所谓古体诗和近体诗,并不完全是以时代而划分的,那只是一种体裁的叫法。大家不要在字义上引起误会。至于新诗,即白话文的自由诗,不在旧诗之列,也不要误会它是近体诗。所谓近体诗(又称近体诗,那是古人的叫法),这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们由齐、梁时代的"新体诗"开始由不大讲究规律的诗格,转入极度讲究的了。诗人沈约在这一方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论,首先就奠定了律诗的基础。初时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人所创造的。律诗和绝句是近体诗的两大部分。如果明了律诗的格律,绝句也可以了然;因为绝句是随着律诗而来的。律诗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种每首八句的诗体。它们由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围和限制。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首尾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这些对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两句都不用对仗。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四声和平仄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平、上、去、入四声。7:■【词曲诗赋联相关知识】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因(阴)、忍(上)、印(去)、一(入);人(阳)、忍(上)、印(去)、日(入);金(平)、敢(上)、禁(去)、急(入)。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五言律诗的平仄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平仄。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些平仄,共八句。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因为**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更多请看:

?kz=135790729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关于古诗的资料及分类

古诗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以及思想中心。比如可以按时间和年代来分,那样就可以分为:先秦诗歌,秦汉诗歌,魏晋南北朝诗歌,隋唐诗歌,五代宋辽金诗歌,元明清诗歌,民国近代诗歌及现代诗歌。

比如以字数来分,可以分为:四言为主的四言诗歌,五言诗歌,六言、七言、八言、九言、杂言等等。

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

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

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

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ziliao

参考资料: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