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红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徐天红,男,江苏泰州人,1960年5月生。 现任江苏棋院副院长兼象棋队教练。著有《象棋东南烽火》。 棋风工稳精细,疏漏极少,在比赛中鲜有负局。先手善用五七炮进三兵,后手屏风马横车亦多新招。, 徐天红 - 主要荣誉 

1977年获全国象棋赛少年组亚军。

1985、1991年获全国象棋赛第四名。

1986、1992年获全国象棋赛亚军。 1987年获第三届亚洲城市名手赛亚军。

1989年获全国象棋冠军。

1993年获第三届世界象棋锦标赛男子个人、团体冠军。

1986、1990、1992年三届“亚洲杯”象棋赛男子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94年获第五届“银荔杯”赛冠军。

1996年创下了1对100人车**战的最高记录。

1989年获象棋特级**称号。

1991年获特级国际**称号。

2011年4月13日,获得2011“句容茅山-碧桂园杯”全国象棋冠军邀请赛男子组第7名。 

2011年6月20日,“金顾山杯”2011年首届全国象棋(冠军)混双邀请赛,徐天红/赵冠芳组合获得第4名。

徐天红 - 人物经历

徐天红,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象棋特级国际**。现任江苏棋牌管理中心副主任、江苏棋院副院长。与汪霞萍合著有《象棋东南峰火》、《江东俊秀徐天红专集》、《象棋中局实战技巧》等。

徐天红1977年开始接受象棋专业训练,是年获全国少年亚军,1978年正式入选江苏省棋队。从1981年起,徐天红成为江苏象棋队的主力队员,在1981至1984年、1988至1990年的全国团体赛中,他为江苏队进入全国六强做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取得全国个人赛第8名,进入象棋**行列。之后成绩逐年上升,1985年获全国第4名,1986年获全国亚军。同年作为中国队主力队员参加第四届亚洲杯赛,获团体冠军。1987年获第三届亚洲城市名手赛亚军。1988年获全国第5名,1989年荣登全国冠军宝座,被授予象棋特级**称号。1991年获全国第4名,同年被亚洲象棋联合会授予特级国际**称号。1992年获全国亚军。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锦标赛中,以6胜3和的优异战绩摘取桂冠,成为继广东吕钦、黑龙江赵国荣之后的第3位世界冠军。1994年获第五届银荔杯全国冠军赛冠军,获国家体委授予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6年创下了1对100人象棋车**战的最高记录。2000年获全国亚军。2004年中国象棋冠军赛全国特级**。

徐天红 - 人物观点

下成和棋算红方输?棋手对弈前像“斗地主”那样竞叫?没错,本月22日揭幕的全国象棋甲级联赛就将采用这样的新规则。日前,中国象棋协会刚刚将“和棋黑胜、贴时竞叫”的规则修改通知下发给各象甲参赛队伍,新规则的实行让和棋分出了“胜负”。我省象棋特级**、江苏棋院副院长徐天红则表示:“新规则改革力度非常大,让对决双方都没了退路,只有全力争胜。这样的改变会消除象棋多年来给人的乏味感,对弈将会更加精彩。”

大力改革 让和棋分出“胜负”

为了减少和棋的出现,中国象棋协会采纳了胡荣华提出的“红棋贴分、黑棋贴时”的建议,并在一些比赛中进行了尝试,但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于是,中国象棋协会在新一轮的赛制改革中,采用了更为激进的“和棋黑胜,贴时竞叫”的规则。

所谓“和棋黑胜”,就是在“贴时贴分”的规则下(先手执红用时80分钟,后手执黑40分钟),如果一盘棋双方下和,那么黑棋得2分,红棋得0分;“贴时竞叫”则是把先手选择的权利拿出来“拍卖”,优先选择的一方选择后,对方可“竞叫”争夺一次,竞叫的条件是比先选择方选择的基本用时少5分钟。例如,胡荣华选择执黑用时35分钟,而徐天红愿意执黑只用30分钟,那他就可以拿到执黑的权利;同样,同时如果胡荣华优先选择执红75分钟,那么徐天红同样可以以执红70分钟来获取执红的权利。

痛定思痛 中国象棋努力“自救”

徐天红说,尽管新规则的实施主要源于象甲联赛赞助商的要求,但这更是中国象棋界的一场“自救”运动。

近年来,中国象棋的发展不太顺利,这项曾经非常红火的棋类运动离公众的视线越来越远。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棋泛滥,比赛精彩程度不高。徐天红解释道:“和棋虽然是象棋的文化,但现在很多棋手创新力度不够,满足于下成和棋,现在的新规则就是让棋手转换思维,下出精彩的比赛。”

对于新规则引发的种种争论,徐天红也有所耳闻,他表示:“不管新规则成功与否,赛制改革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探索。重要的是改变象棋让人感到乏味的局面,找到象棋发展的出路,我想这才是赛制改规则的最终目的。”

徐天红 - 人物评价

徐天红特级**是中国棋坛上少数几位多次夺取全国象棋大赛冠亚军的顶尖高手之一,人称“江东霸主”、“笑面*手”等。其棋艺特点是:细腻沉稳、绵里藏针,攻守兼备、深谋远虑,他弈棋如行云流水般超凡*俗,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徐天红 - 越剧演员

人物简介 徐天红女,著名越剧老生。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生于浙江省余姚。越剧四大老生之一,也是“越剧十姐妹”之一。曾任上海市新城区、黄浦区人民代表,福建省政协委员。[1]

徐天红 - 艺术成就

在艺术实践中,注意从生活出发,向生活学习,经常观察、描摹各类人物,特别是老年人的音容笑貌、姿态情状,因此在舞台上扮演的各种人物,尤其是老翁,情态逼真。所演《梁祝》中的祝公远、《二堂放子》中的刘彦昌都很成功。在《红楼梦》中塑造贾政这一人物,更博得行家的好评。在尹桂芳主演的《西厢记》中反串崔夫人一角,扮相清秀,仪态雍容华贵,有相国夫人的大家风度;在唱腔方面,讲究以情生腔,起调都因人物心态不同而有变化,绝不沿袭传统程式一曲百唱;运腔上,吸收了绍剧的音腔,具有高亢、昂扬的特点;在吐字上,注重喷口功夫;在发声和润腔上,运用颤音、鼻腔和头腔的共鸣,使声音宏亮并形成了高亢、苍劲的唱腔特色,被称为“抖抖腔”。在《杏花村》中有段推车跑圆场的戏,是从周信芳演的《徐策跑城》中得到启示而设计的,戏剧理论家赵景深看后撰文评论道:“徐天红高亢的嗓音,和她推粮车时的做功是特别成功的。在‘徐策跑城’后,又有了徐天红‘跑车’”。曾在1948年袁雪芬主演的电影《祥林嫂》中饰鲁四老爷。1950年与戚雅仙合作主演了彩色越剧影片《石榴红》。在1962年拍摄的彩色越剧影片《红楼梦》中饰贾政,在1982年摄制的越剧电视片《西园记》中饰赵礼、《孟丽君》中饰孟士元。[1]

徐天红 - 活动年表

1925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10岁时,进余姚湖堤塘天兴舞台学戏,习老生。随科班到慈溪、宁波、上虞一带演出,经常一饰多角,甚至扮演小丑,反串花旦。1940年到上海,拜马潮水为师。相继与赵瑞花、马樟花、小白玉梅、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戚雅仙等人合作演出。 1941年参加天星越剧团为头肩老生。 1943年初到大来剧场参加袁雪芬进行的越剧改革,任头肩老生。在《香妃》、《明月重圆夜》、《琵琶记》等剧中,成功地扮演了纪晓岚、钟老儿、张广才等角色,并灌有唱片,其中《扫松》唱片,风行沪上。  1945年,参加红星越剧团,与竺水招并挂二牌,在龙门戏院演出了《*洒孤城》、《渔村侠侣》、《两代儿女》等新戏,红极一时。 1946年与他人组成天红越剧团。徐天红饰杨延昭

1944年5月11日,上海越剧联谊会假皇后大戏院,举办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凤冠》;李艳芳、邢竹琴的《十八相送》;筱丹桂、贾灵凤的《人心》;尹桂芳、竺水招的《陈琳与寇珠》;姚水娟、王水花的《拾玉镯》;王杏花、竺素娥的《贩马记》;施银花、屠杏花的《化缘认妻》;余彩琴、张桂莲、陆锦花、戚雅仙、徐天红、吴小楼的《明末遗恨》。 1945年12月24日,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假座天蟾舞台举行全沪越剧大会串。剧目有筱丹桂、徐玉兰的《青衫迷》;邢竹琴、王水花的《大堂会》;袁雪芬、范瑞娟的《忠魂鹃*》;姚水娟、张桂莲的《*溅洞房》;傅全香、张湘卿的《送凤冠》;尹桂芳、竺水招、徐天红的《两代儿女》;尹树春、玉牡丹的《大劈棺》;金香琴、金月楼的《御笔楼》等。 1947年7月29日,越剧界一批著名演员在上海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合约。在上面签名的有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次序按合约原件排列)。这十位演员人称“十姐妹”。徐天红饰贾政 1947年8月19日,因在上海的越剧演员处处受着老板的控制、盘剥和欺凌,她们渴望有自己的剧场,能自由地演戏。为了筹建创建越剧实验剧场,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个年轻的越剧演员,发起举行联合大义演。演出剧目《山河恋》,地点在黄金大戏院。这十位演员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兰、筱丹桂、徐天红、傅全香、张桂凤、吴小楼。 1948年9月4日,芳华剧团迁往新光大戏院演出,尹桂芳与傅全香搭档,老生为徐天红。 1950年2月12日,合作越剧团成立,团长徐天红、副团长戚雅仙。 1950年2月18日,合作越剧团在上海恩派亚大戏院首演《儿女情仇》,由徐天红、戚雅仙、赵雅麟主演。 1950年8月,由蓝流编剧、韩义导演,合作越剧团徐天红、戚雅仙、高剑琳等主演的越剧《石榴红》,被摄影师颜鹤鸣经营的中国电影实验工场摄制成彩色越剧艺术影片。 1950年9月与尹桂芳重组芳华越剧团,任副团长。 1950年10月1日,彩色越剧艺术影片《石榴红》在上海首映,徐天红、戚雅仙、高剑琳等主演。

是年参加上海市第二届地方戏曲研究班,担任第十中队队长。越剧《沉香扇》徐天红饰陆绍龙 1954年5月22日,芳华越剧团在丽都大戏院上演了历史剧《屈原》,由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徐天红、许金彩、戴忠桂、尹小芳等主演。 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扮演《屈原》中的张仪,获表演二等奖。[3] 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7年6月15日,文化部举办的第三届戏曲演员讲习班在沪举行,参加学习的有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省一市的部分主要剧种的主要演员。越剧界主要演员姚水娟、徐天红、许金彩、毕春芳、陈金莲、张云霞等参加。上海班由周信芳负责。至8月12日结束。 1958年12月17日,芳华越剧团新作现代剧《红花村》,首演于瑞金剧场。该剧由陈曼、王艳霞编剧,朱家训导演,尹桂芳、徐天红主演。 1959年随团支援福建。 1960年8月调入上海越剧院。[1]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