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一七二一�D一七八九)字颖长,号鹤亭,又号广达,安徽省古徽州府歙县江村外村人。清代著名的客居江苏扬州业盐的徽商巨富,为清乾隆时期“两淮八大总商”之首。因其“一夜堆盐造白塔,徽菜接驾乾隆帝”的奇迹,而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的徽商”。据《扬州画舫录》所记,江春任总商四十年,先后蒙乾隆赏赐“内务府奉宸苑御”、“布政使”等头衔,荐至一品,并赏戴孔雀翎,为当时盐商仅有的一枝,时谓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同业中无不以为至荣焉”。
江春生平
江春早年读书应试,却未被录用,于是弃学经商。他广交官府王侯,熟悉盐法,精通商务运筹,练达多能,在担任“两淮盐业总商”的40年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谋略与才华,先后蒙乾隆赏赐“内务府奉宸苑御”、“布政使”等头衔,荐至一品,并赏赐顶戴花翎,为当时盐商仅有的一例。
乾隆六下江南,均由江春筹划张罗接待,即所谓“江春大接驾”。乾隆曾于金山行宫与江春奏对称旨,亲解御佩荷囊,面赐佩带,并两次亲临江春的别墅“康山草堂”,赐金玉古玩,题写“怡性堂”匾额,并以“盐商之财力,伟哉”,赞叹江春富可敌国。
乾隆五十年(1785年),江春等盐商献银100万两,贺乾隆登基50年大典,江春受邀赴宴于京城乾清宫举行的“千叟会”,并与皇帝进同与宴,受锡杖。这“千叟会”每五十年举办一次,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廷盛宴,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御宴,此为江春又一“牛”处。
江春在扬州构筑的园林建筑,共有8处之多,有“康山草堂”、“退园”等。江春虽长居扬州,然而却一直生活与拼搏在他刻意营造出的“徽州殖民地”氛围中:住的是徽派特色浓郁的别墅以及私家园林,吃的是从老家徽州带去的家厨团队与主要原材料烹制出的徽菜佳肴,玩乐的是自家组建的“春台班”等徽剧,甚至于平常的生活会话也照旧用家乡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春家的“春台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与“三庆班”、“四喜班”与“和春班”一道,奉旨入京为乾隆皇帝80大寿祝寿演出,演绎出历史上非常著名的 “四大徽班进京”,导致京剧诞生的重大**。
晚年,江春因家财耗费一空,不得不靠“贤帑”方式维持营运。乾隆为了慰勉他,授于他“布政使”,官居一品;多次赏借贤帑达55万两白银。江春去世后,乾隆又赐其子江振鸿5万两白银,作为营运盐业的资本。
江春平生乐善好施。《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了他踊跃急公、务实办事等突出事迹达18处之多。据《两淮盐法志》载,从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九年,江春与他人“急公报效”、“输将巨款”达1120万两之多。
一夜堆盐造白塔典故
相传,乾隆皇帝游览扬州,信口问道:瘦西湖有无白塔?
豪吏巨商无言以对。唯江春随口奉应说有,乾隆当即降旨,明日至瘦西湖观塔。
其实湖畔无塔,这欺君之罪如何了得。江春事后心急如焚,忽然他灵机一动,连夜派人搬运食盐,用盐堆起了一座白塔。
翌日,蒙蒙大雾弥锁湖光山色,艘艘画舫荡开碧波轻烟,乾隆在画舫上透过朦胧的雾气,隐约间看见了巍峨矗立的白塔,龙颜大悦。乾隆离开扬州后,江春在盐塔的基地上赶建了一座白塔。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清代书画家[清]字载阳,号东轩,嘉定(今属上海)诸生,寄居吴门。工写竹,得夏�l、归文休两家法,名与夏�相埒。兰、石、松、梅,亦有清致。《墨林今话》、《�u砚田斋笔记》
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导女,蒙古族,1954年5月15日生,内蒙古赤峰市人,197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附中,1974年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汗茂明安旗下乡,为知识青年;1973-1975年内蒙古达茂旗印刷厂工人,兼工业局团总支副书记;1978.3-1982.1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读书(77级),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2001年蒙古国国家科学院乌兰巴托大学连读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11月获语言学博士学位(Ph.D);1982-1997年呼和浩特教育局教研室任调研员;1998-2002在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蒙古国腾格里大学任汉语教师;1988年8月获中级职称,1997年任蒙古国国立师范大学副教授,2002年获蒙古国腾格里大学教授职称,兼任内蒙古语言学院国际教学部副主任;2003年聘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汉语、蒙古语双语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关于汉语、蒙古语对比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20多篇,主编《英蒙汉四文词典》(含西里尔蒙古文)(2005),参编教材3部,任5部汉文、蒙古文学术著作、大学教材的责任校对。获蒙古国国家科学院2004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获中国石油大学2002-2004学年优秀教育研究论文三等奖1项。
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双语教学、汉语、蒙古语对比研究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江春 江春,男,1960 年2 月出生,湖北鄂州人,汉族,中国***党员。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融系与保险精算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3 年、1986 年、1993 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6 留校任教。
1988 至1989 年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进修,1997 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0 至2001 年美国杰克逊维尔州立大学访问研究,兼任客座教授。
2004 年入选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创造性地将新制度经济学全面引入金融学,试图开辟“新制度金融学”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 项,世界银行科研基金1 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1 项,博士点基金项目1 项。发表论文140 余篇,出版专著6 部。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三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二等奖。
社会**: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