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肖(深肖朕躬拼音)

雍正皇帝是怎么当上皇上的

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没有当过太子。整个康熙朝只有康熙的二儿子曾被两度立为太子,但最后因图谋不轨被康熙废掉了,其他人都没有当过太子。

**,遗诏继位说。就是遵照康熙遗诏雍正继位,这就是合法继位。主张这一说法的有三个理由。**个理由就是雍正表现比较好,深得康熙的信赖,怎么证明呢?就是康熙61年病重的时候,派雍正代他到天坛祭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康熙把这么大的事情派雍正亲自代他去祭天,意思将来可能让他继位。第二个理由,就是康熙临死这一天,康熙61年,11月13日,早上寅时,大约四点钟左右,康熙把他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召到畅春园御榻前面,康熙向他们宣布了谕旨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康熙口谕,很明确。第三个理由就是康熙遗诏,康熙死了留了一个遗诏,遗诏很长,最后关键的话和刚才说得一样。根据这三点理由,所以一些学者认为,雍正是根据康熙的遗诏继位是合法的,那就不存在疑案了。另外一些学者不同意。

第二,改诏篡位说。就是说,雍正篡改康熙遗诏,篡夺皇位。那就不合法了,这种意见也有理由,**个理由康熙让雍亲王代他天坛祭天,不能证明把皇位让他继承啊,那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军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抚远大将军,按照这个逻辑那也是让继承皇位,所以这个理由不成立。第二,刚才说康熙临终前那个口谕,宣读口谕的时候,雍正没在场,因为雍正在天坛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没在场,但是就在这一天,雍亲王三次奉召到畅春园去见他父亲,上午八点钟左右,**次见到他父亲。《清圣祖实录》有记载,康熙对雍亲王说,“朕病势日臻”,就是说我的病的情况逐渐见好,那这说明康熙这时候还不糊涂,还能说话,但是为什么没有告诉雍正说,你将来继我的位呀?有人说康熙保密,他跟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说了,怎么会跟继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这些学者就说,康熙的这个谕旨是伪造的。

第三,就是刚才说那个康熙遗诏,在康熙54年的时候,康熙颁布一个诏书,很长。最后康熙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现在看到的这个康熙的遗诏,基本上是这个谕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见。就是最后加了一句话,就是我们刚才说那句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这些学者就提出来,你这个康熙遗诏应该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时候没有宣布。康熙13号故去了,16号才拿出来,那这中间你雍正做了手脚。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康熙的这个遗诏,漏洞百出。怀疑前头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后头关键这句话是雍正加上去的。

第四,雍正知道他继承皇位,不是因为他看到诏书,不是因为他看到遗诏,也不是因为他亲耳听到他父亲的口谕,他自己说,是舅舅隆科多口传给他的。在帝制时代,谁继承皇位是**等大事,这么大的事情,隆科多没有当着诸大臣的面,也没有当着诸皇子的面,宣布康熙的遗诏,单独跟雍正一个人说,没有旁证。

第五,康熙死了之后。北京城九门**,亲王和皇子没有雍正的谕旨,任何人不许进入皇宫。就是康熙的儿子,到皇宫里吊唁他父亲的资格都受到了限制。所以这些学者说雍正这样做,说明他有鬼。

第六,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在西北,得到他父亲故去之后,急忙到北京奔丧,快到北京的时候,就向胤禛奏报,说我先贺新君登极,还是先吊唁皇父?在理呀,雍正怎么答复的呢?让他不能进城,让他到河北遵化景陵去守着,后来就把他的胞弟皇十四子从东陵弄到景山的寿皇殿囚禁起来。你要正大光明的继承皇位,用不着这样子,他父亲正式有遗诏,哪个兄弟可抗拒?不可能。

第七,雍正死了之后,他不埋在东陵,他埋在西陵。有人说,为什么雍正他不敢埋在清东陵呢?就是怕死了之后,他的灵魂不敢见他的祖父顺治和他的父亲康熙。第八,他继承皇位之后,对他的兄和弟进行了处理。从侧面说明他可能得位不正。第九,他继位之后,把帮助他继位出力最大的两个人,年羹尧和隆科多,都给*了,*人灭口,说明他得位不正。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理由,总之,改诏篡位说,就认为雍正篡改了康熙遗诏,篡夺了皇位。

雍正皇帝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种,修改遗诏说。在单田芳的《童林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继位写成由国舅隆科多将正大光明匾后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种说法在民间形成了绝对的权威。但是细细想来,这简直纯属胡编*造。首先,繁体中“于”作“於”,以十改於具有绝对的难度。而且这里可以将纪连海推翻纪晓岚讽刺和珅家“个个草包”的故事作为佐证。有故事说,和珅建一亭子,请纪晓岚题字,纪题曰“竹苞”。于是便有了赞美纪晓岚聪明绝顶,骂和珅家个个草包(将竹苞拆开)的传说。但是繁体个作个,竹字拆开不是字,可见两个故事一样,只是今人的主观臆断。其次,根据道光帝立储诏书“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诏书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重要的是,满文的十和于没法互该。再次,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乾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匾额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诏,宣诏即位。”这是最早秘密立储的记载,——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始于雍正,至于是否这种做法更早始于康熙末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至此,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修改诏书说,纯属子虚乌有。

第二种,参汤弑父说。有一种说法,康熙染疾,养病畅春园,后四皇子胤禛进参汤一碗,康熙服用后,不久便驾崩。但是据记载,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他曾说过,人参对南方人合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见康熙《起居注》]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之时,苏州织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请赐*。康熙在奏折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康熙不喜人参对于暗中关注着父皇的雍正来说.不可能不知,俗话说,送其所爱,投其所好,故参汤弑父之说也无法立足。

第三种,年羹尧遗子说。一种说法是,雍正之母德妃入宫八月即产下雍正,因而有人怀疑年羹尧曾与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后人胡编*造的一段风流韵事。首先,当雍正还只是亲王时,就曾在信中大骂年羹尧是个恶少。试想,儿子怎会骂父亲恶少呢?更加有力的证据是在雍正《起居注》一书中曾有言“朕长于年羹尧…..”因此断言,从雍正是私生子说到年羹尧助其继位说纯属后人主观臆断。

二,对雍正正常继位的推理

首先,人们怀疑雍正主要是因为他继位后对兄弟和隆科多以及年羹尧的做法。他登基后,其余六个兄弟或被软禁,或被迫害,特别是十四皇子,从新疆前线赶回北京后,雍正直接将其囚于景陵。但这些从维护皇权角度看完全讲的通,如果不除异己,如何保住皇位?而对于年羹尧,《清史稿》记载:“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傲……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羹尧)策马过,毫不动容;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颔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无人臣礼。”《清代轶闻》作者说“年挟拥戴功,骄益盛”。且年羹尧扼守巴陕重地,实力逐步扩大,而雍正这个人本来就很挑剔,疑心病也很重,他怎能养虎为患呢?而要解释*隆科多的原因,首先要承认,兄弟七人有过皇位之争,而且,在争斗中有过阴谋,且隆科多是每个阴谋的参与者,特别他亲自负责了对每位皇子的囚禁。但是雍正继位后,远不如预想那样,朝中许多反对派借皇子遭到囚禁滋事。于是,雍正便*了代罪羔羊隆科多,既除了心腹大患,又平息了朝中的部分争议。

其次,现存的康熙传位遗诏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其中写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怕是雍正正当继承大统最有力的证据;但有人怀疑其为雍正伪造,但是有一点,雍正在继位五年后曾经说,康熙驾崩前曾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诏至榻前,宣布立四皇子为新皇。而雍正五年,除两位皇子逝世外,其余尚在人间。如果雍正是将一个极其容易被拆穿的谎言公布天下,那么造成的动*可想而知。即使他是皇帝,当他登基的前提不合法后,还可以立足吗?况且,其余皇子虽身陷囹圄,但肯定也不会少了支持者。如果雍正要这样博弈,那么他是去拿一堆黄金去赌一堆垃圾。

再次,弘历天资聪颖,胆色过人,自少年起,就跟随在康熙左右,由康熙亲自教导,深受康熙喜爱,成为密立的储君。于是,出于让弘历顺理成章继承皇位的原因,让已上年纪的雍正登基也似乎理所应当。但是,这也只能是佐证,不可能有任何事实依据。

经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各种版本的传说已经不攻自破,且雍正谋权篡位说证据匮乏,而其顺理成章继位的说法,史实记载清楚,而其做法亦可解释的通,故我认为雍正正常继位,传说只是后人的臆断或者当时人的栽赃。

康熙的遗诏是怎么写的?

遗诏内容"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联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联登极,继皇帝位。"

公元1722提12月20日,大清帝国最著名的康熙皇帝玄烨因病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行宫内去世,在位61年,享年69岁。根据康熙皇帝的遗诏,他的第四个儿子雍亲王胤禛继承了帝位,是为雍正皇帝。中国**历史档案馆目前保存着这件诏书,诏书中用满文和汉文合璧写道:"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联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联登极,继皇帝位。"由于取得了合法的地位,胤禛在这场激烈的宫廷权力之争中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他继位后,很快地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解决了自己的政敌,巩固了统治地位,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遗诏清晰大图

?tid=3670&keyword=%E9%81%97%E8%AF%8F

康熙的遗诏是以他生前(康熙五十六年)的一份总结他一生得失的口谕为蓝本草拟的,只不过结尾的部分加了指定雍正继位的“末命”。康熙在位之久为历代帝王之最,包含总结他一生得失的遗诏当然要很长了。

=============================================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今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也,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昔汉高祖系泗上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臣贼子无非为**驱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汉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卯

==============================================

下面就是康熙五十六年玄烨所作的口谕原文。

康熙五十六年 (丁酉 1717年)

十一月二十一日

康熙帝于乾清官暖阁召诸皇子、满汉大学士、学士、九卿、詹事、科道等,就其一生事业作长篇谕旨,称“若有遗诏,无非此言”。全文如下:

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今春始患头晕,惭觉悄瘦,至秋月塞外行围,蒙古地方水土甚佳,精神日健,颜貌加丰,每日骑射亦不觉疲倦。回京之后,因皇太后违和,心神忧瘁,头晕频发,有朕平日所欲言者,今特召尔等面谕。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夙夜孜孜,寤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巳。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奏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国,素非和好,今取之甚易。但念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祟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昔项羽起兵攻秦,后天下卒归于汉,其初汉高祖一泗上亭长耳。元末陈友谅等并起,后天下率归于明,其初明太祖一皇觉寺僧耳。我朝承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臣赋子无非为**驱除耳。

今朕年将七旬,在位五十余年者,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予凉德之所致也。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自黄帝甲子至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称帝者三百有余,但秦火以前,三代之事不可全信。始皇元年至今,一千九百六十余年,称帝而有年号考二百一十有一。朕何人斯,自秦汉以下,在位久者朕为之首。古人以不矜不伐、知足知止者为能保始终.览三代而后,帝王践柞久者不能遗令闻于后世,寿命不长者罔知四海之疾苦。朕巳老矣,在位久矣,未卜后人之议论如何,而且以目前之事,不得不痛哭流涕,预先随笔自记,而犹*天下不知吾之苦衷也。

自昔帝王多以死为忌讳,每观其遗沼,殊非帝王语气,并非中心之所欲言,此皆昏瞀之际,觅大臣任意撰拟者。朕则不然。今预使尔等知朕之*诚耳。当日临御至二十年,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五十七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访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将七十,子、孙、曾孙百十余人,天下粗安,四海承平,虽不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逞,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仅劳苦二字所能该(慨)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侈然自放、耽于酒色所致。此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金尽美之君,亦必抉摘暇疵。朕为前代帝王剖白,盖由天下事繁,不服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一人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考勤劬一生,了无体息。如舜虽称无力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似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昔人每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总纲务,朕心窃不谓然。一事不道,即贻四诲之忧?一时不道,即贻干百世之患。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故朕每事必加详慎,即今日留一二事未理,明日即多一二事矣。若明日再务安闲,则后日愈多壅积,万几至重,诚难稽延。故朕莅改,无论巨细,即奏章内有一字之讹,必为改定发出,盖事不敢忽,天性然也。五十余年,每多先事绸,四服兆人,亦皆戴朕德意,岂可执不必兼总细务之言乎?

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来敢妄费,谓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幼龄读书,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无恙。自康熙四十七年大病之后,过伤心神,渐不及往时。况日有万几,皆由裁夺,每觉精神日逐于外,心*时耗于内,跟前途倘有一时不讳,不能一言,则吾之衷曲未吐,岂不可惜.故预于明爽之际,一一言之,可以尽一生之事,岂不快哉!

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环之理,如昼如夜”;孔子云:“居易以俟命”,旨圣贤之大道,何足惧乎?近日多病,心神恍忽,身体虚惫,动转非人扶掖步履难行。当年立心以天下为己任,许死而后已之志,今朕躬抱病,怔仲健忘,故深惧颠倒是非,万几错*。心为天下尽其*,神为四诲散其形,即神不守舍,心失怡养,目不辨远近,耳不分是非,食少事多,岂能久存。况承平日久,人心懈怠,福尽*至,泰去否来,元首丛脞而股肱惰。至于万事隳坏而后,必然招天灾人害杂然并至,虽心有余而精神不逮,悔过无及,振作不起,**床榻,死不瞑目,岂不痛恨于末死。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又如丹*自*,服食吞饼,宋祖之遥见烛影之类,种种所致疑案,岂非前辙?皆由辨之不早,而且无益于国计民生。汉高祖传遗命于吕后,唐太宗定储位于长孙无忌,朕每览此,深为耻之。或有小人,希因仓卒之际废立可以自专,推戴一人以期后福,朕一息尚存,岂肯容此辈乎!

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八龄践柞,迄今五十七年,从不许人言祯符瑞应。如史册所载景星庆云、麟凤芝草之贺,及焚珠玉于殿前,天书降于承天,此皆虚文,朕所不敢,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今臣邻奏请立储分理,此乃虑朕有卒然之变身。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十年以来,朕将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书写封固,仍末告竣,立储大事,朕岂忘耶?天下神器至重,倘得释此负荷,优游安适,无一事哭心,使可望加增年岁,诸臣受朕深思,何道俾朕得此息肩之日也。朕今气*耗减,勉强支持,*有误万几,则从前五十七年之忧勤,岂不可惜。肤之苦衷*诚,一至如此。每览老臣奏疏乞休,未尝不为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朕何地可休息耶?但得数旬之怡养,保全考终之死生,朕之欣喜,岂可言罄。从此岁月悠久,或得如宋高宗之年,未可知也。朕年五十七岁方有白须数茎,有以乌须*进者。朕笑却之曰:‘古来白须皇帝有几?服若须鬓皓然,岂不为万世之美谈乎?’初年同朕共事者,今并无一人,后进新升者,同寅协恭,奉公守法,皓首满朝,可谓久矣,亦知足矣。朕享天下之尊、四海之富,物无不有,事无不经,至于垂老之际,不能宽怀瞬息,故视弃天下犹敝履,视富贵如泥沙也。倘得终于无事,朕愿已足。愿尔等大小臣邻,念朕五十余年太平天子倦倦丁宁反复之苦衷,则吾之有生考终之事毕矣。

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披肝露胆,罄尽五内,朕言不再。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今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也,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昔汉高祖系泗上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臣贼子无非为**驱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汉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致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孙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诸王大臣**军民与蒙古人等无不爱惜。朕年迈之人,今虽以寿终,朕亦愉悦至。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卯保存在中国**历史档案馆的康熙遗诏里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仅从它的写法来看,改成“传位于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岁的康熙皇帝玄烨,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畅春园去世。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 不久,有关雍正篡位的传说就悄悄开始流传。随着时间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间演绎得越来越生动。野史中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归纳起来竟有五种之多。 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在康熙病重时,本来发了一道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认为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四是“雍正投*说”。康熙在畅春园病重时,皇四子胤禛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五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入宫八个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史学家和档案学者首先否定了民间那几种雍正篡位传说的真实性。 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 清代的用语规范,档案中凡写到皇子时,都要写成“皇某子”、”而不能写成“某皇子”。仅将“十”字改成“于”字,岂不是将“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 再说清代人写“于”字是用繁体“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于”字,所以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完全是凭主观的想法编造出来的。真全面

深宵的意思是什么?

深宵的意思是一般指半夜以后。 

深宵 [ shēn xiāo ]

shēn:声母:

xiāo:声母:x,介母:i,韵母:ao,声调:**声。 

出处:艾青 《域外集·巴黎》:“ 巴黎 ,在你的面前:黎明的,黄昏的,中午的,深宵的。”

近义词:夜阑、夜深、深夜、子夜、半夜。 

英文翻译:deep in the night

扩展资料:

1、夜阑 [ yè lán ]

夜深;夜将尽时。 

2、夜深 [ yè shēn ]

犹深夜。 

3、深夜 [ shēn yè ]

指半夜以后。 

4、子夜 [ zǐ yè ]

正当子时的夜间。指深夜。 

5、半夜 [ bàn yè ]

一夜的一半。时间词。夜里十二点钟前后,也泛指深夜。霄就是夜间、晚上;遁就是逃跑,霄遁就是趁着夜间悄悄逃跑的意思。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