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简介简历(个人资料介绍)

于魁智,1961年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一个**家庭,自小受到当音乐教师的母亲启发诱导,在小学时已是合唱队的领唱,加上嗓音天赋条件及身体素质优秀,不满十六岁便被沈阳京剧院学员班选入,自始六年接受杨元咏、黄云鹏等名师的精心培养,在唱念做打各方面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年仅十三岁即在现代京剧《大橹歌》中担任主角,连演百余场次,受到广泛好评。, 于魁智 - 个人简介

于魁智,中国京剧院老生演员,196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母亲是音乐教师的他具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天分,未满十岁便被选进沈阳京剧院,13岁担任现代京剧《大橹歌》的儿童主角,16岁成为沈阳京剧院二团的演员,17岁时从沈阳站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北京报考中国戏曲学院,当时的他是在火车站候车室里的长椅上度过漫漫长夜的,饥渴之时就以火烧和白开水打发肠胃……于魁智能有今天的辉煌正所谓苦尽甘来的结果!

为在京剧艺术上进一步深造。他在十六岁时毅然放弃沈阳京剧院的职称、工资,站立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投考京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当时,他举目无亲,盘缠有限,夜宿车站,但没有被困难下倒,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成为当年表演系全国仅招收两名老生学员之一。入学后,有幸得到了叶蓬、李世林、王世续、孔雁、何金海、刘福生等教授的亲传,潜心学习多出文武老生传统戏,1992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并被中国京剧院一团选入。在中国京剧院得到袁世海、李世济、孙岳、冯志孝、刘长瑜、杨春霞等名家提携合作,更得到李鸣盛、茹元俊、曹韵清、祝元昆等名师传授,表演杨(宝森)派、李(少春)派名剧――《奇冤报》、《响马传》、《野猪林》等,获益匪浅。

通过多年不断学习及舞台实践,于魁智在传统京剧唱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声乐在气息运用和发音位置上的科学方法,融汇贯通,最终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风格。

于魁智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市西城区人大代表。荣获文化部优秀青年、**国家机关十杰青年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于魁智 - 常演剧目

《打金砖》、《奇冤报》、《伍子胥》、《失・空・斩》、 《杨家将》、《击鼓骂曹》、《四郎探母》、《红鬃烈马》、 《龙凤呈祥》、《野猪林》、《响马传》、《将相和》、 《满江红》、《弹剑记》等。

于魁智 - 取得荣誉

1987年荣获首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

1989年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1年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青年老生组**名)。

1993年荣获“梅兰芳金奖”。

1995年荣获中国京剧之星称号。

2003年荣获中国金唱片奖。

曾荣获文化部优秀青年、**国家机关十杰青年称号。

2002年第12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后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多项殊荣。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于魁智 - 京剧人生

京剧缘

于魁智通过多年的不断学习和舞台实践,在继承传统京剧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声乐在气息运用和发音位置上的科学方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风格,被誉为“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中国**老生”等。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先生曾说:“于魁智就是于魁智,永远替代不了。”

也许你会问,他是不是出身于京剧世家?

不是。他出身于沈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母亲是音乐教师,父亲是八级钳工。

那他怎么喜欢上京剧的呢?

开始时并不喜欢。在名师的精心培养下,13岁在现代京剧《大橹歌》中担任主角,受到广泛好评,才爱上了京剧。因为爱,他愿意付出,因为爱,他也有了收获。

有人说于魁智扮相好,嗓音好,天生就是一块搞京剧的料。殊不知,这世界上比他扮相好、比他音质好的人多得是。于魁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在于他的努力与付出。大学期间,到练功房,他总比别人早;一般人毕业时只学会10多部戏,他却学会了20多部。由于努力,他到中国京剧一团后,得到了众多名家的提携。他学到的也不是京剧的皮毛,而是精髓――做人,他欣赏搭档、梅派演员李胜素“为人很低调,从不张扬,艺术上又很认真”,这也是他自己做人的标准。

振兴国粹

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国粹。可前景并不乐观,到了需要振兴、抢救、保护的地步。怎么办?惟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倾注全部的爱,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喜欢京剧的人继续喜欢,让不了解京剧、还没有喜欢上京剧的人,了解和喜欢京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于魁智可谓是倾尽全力。除了自身对京剧艺术的不倦探索,他还注意加强宣传。每年的春节晚会他都“亮相”,让广大观众看到京剧的美。他还到大专院校去演讲和表演。他尊重观众,爱护观众,早在1990年夏天,他得知一位身患癌症的80多岁的老人临终前想见他一面,非常感动,冒着烈日,从住地魏公村骑自行车赶到老人床前。2000年于魁智到上海表演,由于发烧,嗓子哑了,但票早已售出,他只好硬着头皮坚持演出。嗓子不那么亮了,他就尽量做一些动作,还一再向观众表示歉意,表示今后还要来上海表演。后来他再度赴沪演出,受到更热烈的欢迎。

无论是在舞台上表演,还是平时对待普通人,于魁智都没有忘记京剧面临的危机,没有忘记从一点一滴做起,让人们看到京剧的光芒照人之处,让中国人为京剧感到骄傲自豪。2004年底,于魁智又做了一件事,推出了10张CD,还到一些大城市参加签售活动。他的目的,除了回顾总结,更重要的是趁着自己正处在艺术的黄金时期,为京剧艺术留下一些资料。

从1972年的京剧启蒙,到2004年的大型京剧交响史诗《梅兰芳》,再到2005年的新编京剧《袁崇焕》,于魁智已在京剧之路上走过了30多年。他取得了非常多的荣誉,曾获梅花奖、梅兰芳金奖等。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六大代表。如今,他仍义无反顾地继续向前走着。他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京剧不仅能在中国发扬光大,还能走出国门。京剧是中国的“国”剧,是国粹。可前景并不乐观,到了需要振兴、抢救、保护的地步。怎么办?惟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倾注全部的爱,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喜欢京剧的人继续喜欢,让不了解京剧、还没有喜欢上京剧的人,了解和喜欢京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于魁智可谓是倾尽全力。除了自身对京剧艺术的不倦探索,他还注意加强宣传。每年的春节晚会他都“亮相”,让广大观众看到京剧的美。他还到大专院校去演讲和表演。他尊重观众,爱护观众,早在1990年夏天,他得知一位身患癌症的80多岁的老人临终前想见他一面,非常感动,冒着烈日,从住地魏公村骑自行车赶到老人床前。2000年于魁智到上海表演,由于发烧,嗓子哑了,但票早已售出,他只好硬着头皮坚持演出。嗓子不那么亮了,他就尽量做一些动作,还一再向观众表示歉意,表示今后还要来上海表演。后来他再度赴沪演出,受到更热烈的欢迎。

无论是在舞台上表演,还是平时对待普通人,于魁智都没有忘记京剧面临的危机,没有忘记从一点一滴做起,让人们看到京剧的光芒照人之处,让中国人为京剧感到骄傲自豪。2004年底,于魁智又做了一件事,推出了10张CD,还到一些大城市参加签售活动。他的目的,除了回顾总结,更重要的是趁着自己正处在艺术的黄金时期,为京剧艺术留下一些资料。

他除了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足迹还遍及亚洲、欧洲及美洲:1996年6月,他率京剧艺术小组赴美国夏威夷为张学良将军祝寿,传为美谈;从1993年起,他多次赴台湾演出,被台湾《中时晚报》誉为“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从1988年起,他已多次去香港演出,在1996年9月个人领衔连演五场文武大戏时,被香港《信报》一篇名为《美哉,于魁智》的戏评誉为“于魁智嗓子确实很好……但并不光凭天赋本钱,而是在行腔韵味上下功夫,牢牢掌握分寸,不多一丝,不少一分”。

从1972年的京剧启蒙,到2004年的大型京剧交响史诗《梅兰芳》,再到2005年的新编京剧《袁崇焕》,于魁智已在京剧之路上走过了30多年。如今,他仍义无反顾地继续向前走着。他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京剧不仅能在中国发扬光大,振兴国粹。

于魁智 - 艺术风格

于魁智本来是杨派老生演员,最近几年,特别是参加音配像工作以来日益往李少春先生的艺术特色上靠。李少春是公认的老生、武生全才。老生戏他有幸得过余叔岩的真传,武生戏又很全面。尽管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后李少春的老生戏和余派有了明显的界限,但是他是一面旗帜,地位没人能否认。于魁智的“崇李”自然有自己的思路,也许是觉得个人条件和李少春比较相似。与于魁智搭档的演员中旦角我一向看好李胜素,漂亮的扮相、优美的身段让人想起当年的杜近芳;花脸杨赤虽然艺术还在日臻完备,但是毕竟是袁世海的正宗嫡传、晚年最爱。于魁智在他们的合作下有李少春的影子。

于魁智,要说扮相象李少春是一点都不错,但是武工不如李少春,而且艺术渊源没有李先生深厚。我只*怕于魁智这么走下去会过后被人惋惜。无论从风格、唱腔、剧目上于魁智和余叔岩一派绝对大相径庭�D�D只从于魁智的《碰碑》和新近上演的《搜孤救孤》中就可看出。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